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13-04-28 09:43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

古城文化新篇


金秋十月,我們走進了桂子飄香的“中國丹桂之鄉”浦城。這個擁有1800多年建縣歷史的古城,位于福建省最北端,稱為福建北大門,界連浙贛,“東北通吳越,西南扼閩中咽喉”,曾經是福建溝通中原文化的主要通道。

浦城古為閩越族居地,新世紀伊始,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和省文化廳曾在這里舉辦“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研究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古文化,出版了論文集。其中,一些專家學者都在論文中闡述了浦城在閩越時期的重要地位。此次采風,縣委領導也在縣情介紹中談到:浦城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浦城剪紙、閩派古琴、丹桂茶制作技藝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浦城不愧是閩越文化的發源地。

閩越族是歷史上百越的一個分支,其地域以福建為主,包括廣東、浙江和江西毗鄰福建的一部分。閩越族大致起源于戰國時期,秦代至漢武帝平閩前,閩越族勢力發展到鼎盛時期,以無諸為首的閩越貴族,建立了閩越國,雄踞祖國東南,影響很大,閩越人在與中原及其周邊地區長期交往中,大量吸取中原先進文化和其他周邊地區文化,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福建留下的文化遺產十分珍貴,對幾千年來福建的社會、文化,都有深刻的影響,作為閩越文化的發源地浦城,更具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據專家考證:秦漢時期的閩越國,自建立到消亡的百余年間,其都冶賴以安全的屏障泉山,其重要軍事基地設施為漢陽城,均在浦城境內。據《太平寰宇記》卷101載:“泉山在(浦城)縣北六十里,山頂有泉分兩派,一入處洲,一入建溪。即《漢書·朱買臣傳》言東越王居保山即此山。”浦城的泉山,在今忠信鎮、管厝鄉境內。閩越王在閩北筑六城屯兵拒漢,其中三城筑于浦城境內。這三城北為漢陽城,中為臨浦城,南為臨江城。漢陽城地處泉山腳下,今屬仙陽鎮管九村,為閩越國的重要軍事設施地。南朝江淹縣令所寫的《遷陽亭》詩:“攬淚訪亭侯,茲地乃閩城。萬古通漢使,千載連吳兵。”漢閩越之戰爆發,漢陽城即是此次戰爭中心,漢陽城被攻克,閩越國敗局已定。閩越文化,即閩越人創造的文化,至今還不同程度地被保存著。閩越文化中的蛇崇拜,至今仍在某些區域存在。閩越文化對福建藝術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從今天殘存的閩越時期一些舞蹤遺跡看,舞姿豐富多彩,如閩南的“拍胸舞”,流傳于閩北的“求雨”舞蹈,“這些舞蹈都可能是古閩越族人民的傳世之作。”(《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卷》)。閩越文化中的習俗,至今或多或少遺存于福建民間。從閩方言研究得知,在今天的閩方言中仍保留有越語的“余韻”。在生產制作方面,如閩越人的陶器生產、金屬鑄造、竹木器制作、造船業、紡織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現。就連惠東女的服飾習俗也和閩越有關。在福建境內漢閩越文化遺址調查中,浦城的漢陽城遺址、臨浦城遺址、臨江城遺址、金雞山遺址等,都為閩越文化提供珍貴資料。此外,閩越文化和臺灣的關系也很密切,廈門大學林惠祥教授,曾在長汀發現一件石錛,后又采集到1300多件石器、陶印模、陶片等,這些遺物,與臺灣相比,它們以原始型居多。隨著考古、文物工作者調查研究的深入,閩越文化的研究將不斷提高到新的水平。

來浦城前,我們曾赴閩東壽寧采風,那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馮夢龍當過縣令之邑,他留下一部別具一格的《壽寧待志》和詩文。而浦城,卻是南朝江淹任過縣令的山城,留下廣為流傳的“夢筆生花”成語,回京城后又有“江郎才盡”的成語。如果說,馮夢龍是壽寧的一張文化名片,那么,江淹無疑是浦城的一大文化名片。1993年底,我曾首訪浦城,在《從仙樓山到夢筆山》散文中,寫到夢筆山憑眺的情景:“這座令人夢寐以求的夢筆山,雖像個小丘,但名氣很大,今河南蘭考縣人江淹被貶到這里當縣令,在任三年,遍游了境內山川名勝,相傳一日,他漫步郊外,徜徉此山,夜宿山上,夢神人授閃五彩花之筆,自此文思如涌……于是更山名為夢筆山。”這山原名孤山。江淹于公元474年被南朝朝廷貶到吳興(即浦城)當縣令。江淹當縣令的政績,只在傳奇小說中有所描敘,然而他在浦城留下的詩賦,卻是真實的。江淹初貶時,先有“轉命溝間,待殯巖下”的悲嘆。但當他來到浦城山中,卻大開眼界,一時有些應接不暇之感,碧水丹山,奇花異草,各種神話傳說,一切都感新鮮,便使他忘記“行路之遠”,異常興奮,寫下許多優美的文章留在浦城,難怪有“夢筆生花”的傳說。這座孤山,位于浦城城西1.5公里,相對高度20至30米,南朝蕭子開《建安記》載:“孤山在環障之中,其地平坦,悉為溝塘阡陌,此山挺然孤立,因名。”江淹在浦城杰作連篇,佳構新韻頗多,在浦城所作的10多篇詩賦,如噴珠漱玉。江淹稱浦城“有碧水丹山,珍木奇草”,常“悠然獨往,或日夕忘歸”。浦城大自然賦予江淹彩筆和靈感。如他的《恨賦》已作為駢體文典范載入中國文學史史冊:“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于是仆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為城,紫淵為池,雄圖既溢,武力未畢……一旦魂斷,宮車晚出。/……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里。/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隴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別賦》也是江淹一篇極優美的駢文,堪稱《恨賦》的姐妹篇,讓人讀了悲欣交集。江淹的《恨賦》《別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并稱為南朝辭賦的絕唱,可謂達到了南朝辭賦的頂峰。江淹之后,歷代騷人墨客敬慕江淹的文藻,復到此尋古探幽,夢筆山也得到開發。后建了等覺寺、夢筆山房,興建江淹祀祠和亭。如今,縣里正在建設夢筆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續寫夢筆生花文化新篇。

江淹在《采石上菖蒲》詩中詠桂花:“緩步遵汀渚,揚枻泛波瀾。竇至煙水流,綠緩桂涵丹。”他看到浦城山中、水邊、房前、屋后遍植桂花,大為開懷,在他所寫的詩賦中“桂花”頻頻出現。有“桂之枝兮刺天”、“香枝兮嫩葉”、“桂生兮山之巒,紛可愛兮柯團團”、“桂含香作葉”、“涉桂水于碧湍”等。浦城擁有2000多年栽培丹桂的歷史,不愧為“中國丹桂之鄉”。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丹桂產業和丹桂文化,全國罕見。我國桂花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屈原《楚辭·九章》中詠道:“接北斗今斟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在浦城到處可欣賞桂花的盛景,沐浴在桂花清香之中。我們所下榻的丹桂山莊,便在萬株桂樹的擁抱之中,令人沉醉于世外園林般的氛圍之中。浦城現有桂花品種20個,其中12個品種是首次發現,其丹桂品種正式命名為“浦城丹桂”,在南北朝時期開始已有文字記載。至今百年以上丹桂有近百株。在臨江鎮水車楊柳尖自然村有一株大丹桂,已有1100多年歷史。我們驅車前往參觀,停車后步行數里,上斜坡,見在村民房前大坪上一株九枝、高15米以上,胸圍4.6米的丹桂,被稱為地球“桂花王”。桂花不僅供觀賞,美化環境,而且丹桂文化產業可大力發展,浦城現種植面積每年以萬畝速度遞增,已突破6萬畝,年產丹桂鮮花50萬公斤以上,年均繁育丹桂苗木兩億多株,居全國第一。桂花制作的食品正在走俏,桂花文化書寫新的篇章。

浦城又是“中國民間剪紙之鄉”。西晉時期,隨著中原文化南遷,剪紙藝術傳來浦城,后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形成內容與形式豐富多樣的浦城剪紙。這里的民間剪紙,有其獨有的特征。一是花樣老古,代代相傳。祖輩流傳的花樣通過各種民俗活動,流傳延伸。二是手法古老,口手相傳,采用墨皂拓印花樣,紙捻固定的傳統手法,純手工剪出。三是傳人秉衍,代代相傳,使原生態古老剪紙技藝得以傳承。四是出現專司剪紙的剪花婆(嫂)。據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載:“常見家人饋贈果品,必嵌空剪雕四字好語,如長命富貴、諸事如意之類,其婚娶喜慶之家,所用尤繁。”此外,又有5大藝術特征:一是以字組畫,畫中有字,字中有畫。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二是獨幅紋樣居多,這和民間剪紙的用途多用于點綴禮品和裝飾喜慶之事的用品有關。三是諧音寓意。四是傳統民間文化印跡明顯,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的畫面有一定數量。五是同屬于中華民族“母親藝術”之一,花樣代代相傳,作品原生態居多。浦城剪紙文化既有北方剪紙源流的雄渾,又有南方剪紙源流的柔美,融合而成地方特色。它的內容健康向上,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近年來,浦城剪紙一直得到當地政府重視,文化部門的大量挖掘、整理和保護,剪紙藝人隊伍不斷壯大,通過大賽發現人才,能工巧匠脫穎而出,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傳承剪紙藝人。

閩派古琴,發生地原來在浦城。浦城城關人祝鳳喈,出生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自幼攻讀詩書。19歲時聽兄在古齋撫父遺之琴,日習不輟,后經30多年的磨礪,形成自己的風格,受業者不遠千里而來。林則徐途經浦城時,亦在祝家琴樓相聚,詠吟唱和。清咸豐五年(1855年),祝鳳喈在浦城刊行《與古齋琴譜》4卷,培養大批琴手,形成體現鳳喈風格的琴家群體,稱為閩派古琴,與浙派、蘇派、川派并立。古琴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象征,早在《詩經·國風》中就提道:“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古琴在中國有3000年歷史,諸多流派,閩派是其中有影響的流派。古琴經過祝鳳喈的創造、改造,使學者易懂、易學、易操作,他的古琴猶如天籟,聽起來豪放跌宕,又清麗委婉舒展,是一種高雅文化。我們參觀了浦城縣閩派古琴培訓中心,聽了學生練琴,手法豐富多彩,演奏整齊劃一,已培養許多琴手。據介紹,閩派古琴已列入小學課程,體現浦城對閩派古琴的重視。在南平市舉辦的第二屆文化藝術節上,浦城贛劇團古琴學員班演奏了優秀古琴曲《滿江紅》《湘江怨》,得到一致好評,近年還到臺灣寶島演出。閩派古琴已成為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琴聲遠播,展示出無窮藝術魅力。我在古琴培訓班座談會上說:浦城的丹桂文化、剪紙文化、閩派古琴文化都很雅致,是富有文化底蘊的高雅文化,給人美的享受。古城浦城正在揭開文化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