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水尪及其他
走水尪,且不說它是何事,單單“尪”字我就很生分,問了幾位文化程度不低的同事,均不認識。尪:閩南語,丈夫、神的意思。我又問閩南籍文化程度不低的人,還是說,不認得。
2012年4月,我從福州出發去尋訪走水尪,還有龍藝、桌子藝、結彩樓,這些都是福建平和特有的民俗活動,據說,已經延續了700多年。
我行走在平和的青山綠水間,天氣潮潤溫和。太陽時而光芒四射,天朗氣清;時而雨珠子嘩啦啦落下,手中一把花傘,皆可泰然。滿山遍野的柚子樹時時撞入視野。看腳下,汽車是行走在盤山的省道上;看前面,卻好像是闖入了誰家的柚子園;山坡上、谷底里、農人的房前屋后皆是柚子樹。平和蜜柚種植65萬畝,占全國柚類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被譽為“世界柚鄉、中國柚都”。穿行間,我有時會分神地想起被女人稱作“完美男人”的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目光便下意識地尋覓著有關他的絲絲氣息,他說:“我的家鄉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
走水尪,是平和國強鄉高坑村陳姓聚居地從宋代流傳至今的一種祭祀活動,700年的風云變化,它該是怎樣的滄桑面容。翻開陳氏后人保存完好的褐黃族譜,一場驚心動魄的改朝換代事件煙塵四起。恍惚間:馬蹄聲聲,戰馬嘶嘯,衣袍揮舞,人影騰挪,槍劍震顫,戰鼓陣陣響起……
宋代,那個末代幼帝童聲未脫的絕望哭聲被大海吞噬,人們需要尪的庇護。
元代,陳氏第六世孫陳君用因平李志浦、黃二使叛亂有功,被朝廷封賜為聲名顯赫的萬戶侯,從此光宗耀祖。
明代,陳氏支脈扁舟渡海前往臺灣島開拓疆域。
從宋至今,四面環山、活水流淌的國強高坑村,每年正月十一日都舉行古樸典雅、風格獨特的走水尪祭祀儀式,當然除了那個特殊的年代。2008年平和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回看南宋末年,宋朝首都臨安被伯顏率領的元朝大軍占領,7歲幼主趙昺為躲避元兵追殺而隨母南遷。國強高坑一世祖陳概與弟、子、侄等隨行護送,元兵水陸追殺,宋軍降旗于戰船之上。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農歷三月十九日,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仗劍驅使妻子投海自盡。換上朝服,禮拜帝昺,哭著說:“陛下,國事至今一敗涂地,陛下理應為國殉身。德祐皇帝(恭帝)當年被擄北上,已使國家遭受了極大恥辱,今日陛下萬萬不能再重蹈覆轍了!”帝昺則給嚇得哭作一團。陸秀夫言畢,將黃金國璽系在腰間,背起9歲的帝昺奮身躍入茫茫大海,君臣殉國,宋朝滅亡。陳概帶著家人殺出一條血路,成功突圍,避開追兵,艱難輾轉于閩南崇山峻嶺之間。
一天晚上,疲憊不堪的陳概一家來到一個十分破爛的五顯帝公廟內歇息。睡夢中,一位長著三只眼的彪形大漢對著陳概叫道:“趕快上路,追兵將到!”驚醒的陳概趕忙把夢中情景告知家人。一家人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決定連夜趕路,離開此處。就在此時,陳概聽到身后一聲咔響,回頭一看,只見神龕里一尊長著三只眼的尪像正在搖動。陳概醒悟,當即小心捧起這尊尪像,帶著家人迅速離開。行至對面山頭,身后的那座庵廟已是火光沖天,陳概望著手中捧著的尪像,心中好生感激。一家人都認為是這尊五顯帝救了他們,決定從此把五顯帝視為恩公和保護神來供奉。
陳概一家成功擺脫追兵后,就在國強高坑擇“雄鷹展翅”的風水寶地,建造五顯帝廟,同時供奉王公、王姆諸神,祈求神明庇佑陳家雄鷹展翅、東山再起。
五顯帝已被妥當供奉在“雄鷹展翅”的風水寶地之上,陳家人再度思索:飛鷹展翅擊水,更顯英雄本色。于是,虔誠的陳氏家族開始漫漫歲首一度的祭祀儀式——走水尪。
時隔數十年,陳氏第六世孫陳君用在朝封萬戶侯,五顯帝廟進而易名“侯卿庵”,陳氏家族榮耀的標桿從此高高豎起。
每年正月十一,早上7點,太陽剛剛露出山頭,侯卿庵早已禮炮轟鳴,人們認為天地已經對接。陳氏家族有頭面的男丁,統一藍長衫、黑禮帽,肅穆靜立神像面前,雙手持香,恭敬膜拜,樂聲悅耳,禮儀彬彬。鞭炮再度響起,請神,人們將神像抬離供臺,坐上早已等候在門外的古老金鑾轎,轎上落款告訴我它已經500多歲,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起轎,五顯帝、王公、王姆出行巡安。
3乘鑾轎,每乘兩根抬杠,前后各立兩位壯漢,統一黃色衫褲,綠綢腰帶,旁邊一位藍長衫黑禮帽者扶轎。5人一組,共3組。舞龍、鳴鑼開道,抬神像者大幅度地左右擺轎邊舞邊行,身形矯健,步伐統一,訓練有素,讓人感受到強力與韻律、協調與奔放、力量與美。各種牌匾、繡品,龍旗、彩旗,鼓樂隊,數十節甚至上百節華麗的龍藝隨后,浩浩蕩蕩,迤邐而行于綠色山野間。沿線鄉民門口設置香案、供品,神像經過,焚香鳴炮。
巡安進行至下午4時,到達設定地點母親河花溪源頭,3組壯漢將要開始走水尪接力競賽。
此時花溪兩岸,早已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接力抬轎者紅黃綠3隊3色漢服,間隔二三十米一個點,沿線布陣,翹首以待。漢子們站立在正月冰冷的溪水中,兩手叉腰,原地踱步,躍躍欲試。鞭炮聲、鑼鼓聲、吶喊聲,匯成一片激動的海洋。
只見神像乘著鑾轎,上下左右顛簸,向前飛奔而來。河底石頭、暗坑使奔跑的抬轎壯漢不時趔趄摔倒,雖有扶轎者立即扶起抬杠再跑,卻引得兩岸圍觀者尖叫、大笑、跳腳一片。十歲八歲頑童忍不住沖入水中,大人們自顧捧腹大笑,也并不呵斥、抓回。溪邊淺水處,無數長槍短炮架立,華服彩面神像,奮力激動的臉龐,奔跑腳步迸出的水花,構成一幅幅最美最動感的影像畫面。
尪,完成了一年一度與民間的狂歡,承載了人們對于它的期許,返回了侯卿庵。
走水尪河道,三四百米長,對于陳氏族人來講,卻是從宋走到今,悲壯、豪邁、驕傲。
這是古老而精彩的民俗文化,是運動競技,是蒼鷹翱翔大海雪恥屈辱的威武之氣!
同根同脈,臺灣嘉義的王靈宮、炳靈公,臺中龍井的開漳圣王廟等,都供奉著五顯帝,每年都舉行著走水尪民俗活動。
平和走水尪有著歷史的沉重,龍藝、桌子藝、結彩樓,卻如養在深閨的姐妹花,她們的一顰一眸會帶你穿越400多年,窺探那個時代的生活景象。他們的出場必定是和吉慶活動分不開的,他們之間相依相扶,可謂異曲同工之妙。
龍藝該是綜合體。龍頭龍尾和我們通常所見的舞龍沒有什么區別,它的“藝”體現在中間的龍段上:“藝板”、“藝旦”、“樓閣舟車”;桌子藝(鐵技藝)上也有“藝旦”,更勝一籌的是此“藝旦”借了民間能工巧匠的鐵“奇器”,能上能下,能翻跟斗,能旋轉;結彩樓,便是龍藝上小樓閣的無限放大豪華版了!
清康熙版《平和縣志》卷十《風土志》有記載道:“民間結彩架,選童男靚妝立架上,扮為故事,數人肩之以行,先詣縣庭,謂之呈春。”這彩架就是龍藝的雛形。
桌子藝,相傳由康熙年間平和崎嶺鄉一林氏鐵匠首創,至清咸豐九年(1859年)已設計表演形式8套,現今已發展到12套,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編《平和縣志》有記載道:“平和結彩樓開始于明代,清朝漸入興盛。”舊《平和縣志》記載:“結彩樓極耗人力物力,故不宜舉辦。如民國15年(1926年),舊縣城(九峰鎮)民眾在東門外接官亭結彩樓3座,竟籌備3年,耗銀3萬元。”
耳邊歡樂的鼓聲響起,平和鬧元宵有著別樣的風情,盛時龍藝、桌子藝、結彩樓聯袂出場,接應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煙花在夜空里絢麗綻放,人們紛紛擁向街頭,萬人空巷。人們隨著龍藝、桌子藝的隊伍前行,仿佛所有的人都裹挾其中,縣城沸騰。
龍藝是由一段一段的藝板組合而成,視規模可長可短,常有24節、36節、48節等。2007年元宵節,平和小溪鎮設計制作的龍藝118節,長達400多米,創下世界吉尼斯紀錄。2008年,平和縣被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龍藝)之鄉”。
桌子藝上的靚妝華服藝旦,鶴立于萬頭攢動之上,或舞、或翻騰、或擺造型,牽動著無數喜悅而驚羨的眼神。那天,我去崎嶺鄉政府,剛進院子,迎面一樓走出一群放學的孩子。見我手里拿著一疊桌子藝表演的照片,他們就嘰嘰喳喳用小手指著推搡著幾個孩子,其中一個小光頭白皮膚、文靜秀氣的男孩叫丁丁。我喊他丁丁,他很認真地糾正我,他叫林家成。我蹲下身子攬著他和孩子們一起合影,撫摸著他的后腦勺問:“你會在那上邊表演嗎?”他點點頭。“怕不怕?”他搖搖頭。“我們林家世代小孩子都出演!”是林家成的爺爺,老人的聲音和語氣向我傳達著榮耀、勇敢和驕傲。他告訴我,每年做桌子藝藝旦的都是他們崎嶺林姓人家的孩子。我腦子里閃過,桌子藝的創始者是崎嶺林氏鐵匠。如今平和崎嶺桌子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從康熙年間走到今日的民間智慧,如同貼身的老棉襖溫暖著世世代代的崎嶺人。
此時,我想起我的家鄉,一個緊挨著黃河的黃土高原小縣城。七八歲的我,正月十五日徒步10華里去縣城看熱鬧,最吸引我的,最不能忘的,就是高高站在“背走”上裝扮成各種戲曲人物的小姑娘們。我曾是那么的羨慕,夢想著有朝一日也能夠站立在“背走”上面,可誰都知道,那是城關孩子的專利。我現在做了城里人20多年,家鄉的“背走”卻成了觸動思鄉情結時的回憶。
結彩樓被稱作“閩南的絕藝”,隱藏于平和的山坳間。年景好了,國泰民安了,農人們口袋鼓脹,心情暢快,便需要一種表達方式。自古高人在民間,結彩樓在人們飽滿愉快的情緒里長了出來,一路從明代走來,風風雨雨,卻依然枝繁葉茂。它集建筑、彩塑、花燈、游藝、戲曲、書畫、紙扎、雕塑和剪紙為一體,形似樓閣,竹木結構,里面陳列民間收藏的古董奇珍,但作用主要用于觀賞。平和結彩樓最多一次達到8座,主樓高20多米、5層,上下里外塑有人物數百個,動物、植物不計其數,耗資近百萬元。
近觀彩樓,兩旁立有紙扎的獅子、麒麟、孔雀、鴛鴦、鳳凰;幾十根朱漆杉木大柱赫然鼎立,每根上面浮雕不同體態的長龍、蛟龍、山岡臥虎;壁上布有剪紙雙喜、八卦圖及彩塑彩紙的各種花鳥魚蟲、蝴蝶鳳凰、飛禽走獸。室內擺放民間收藏的明、清陽羨、荊溪(今宜興)紫砂茶壺、茶杯、陶罐,景德鎮各色各樣的大小花瓶,及青花金魚缸、龍盤、龍碗、盤碟;各種小巧玲瓏的彩色陶瓷玩具、茶具、酒杯;陶罐、玉石、寶石、壽山石;朱熹真跡“文明氣象”,明末黃道周的山水、松石畫,唐寅(唐伯虎)的書畫;當地歷代秀才、貢生、知縣、舉人、進士和翰林的詩稿典籍、對聯、條幅、字畫;木板雕刻,刺繡、云錦、玉雕、漆器等高檔藝術精品。此時,人們已經從觀看龍藝、桌子藝的亢奮狀態中安靜下來,腳步輕緩、神態凝重。先是虔誠膜拜樓內供奉著的神明,再一一仔細辨認、欣賞那些珍貴的陳列,享受泱泱千年文化的熏陶。
靜靜矗立的結彩樓,在青黛色夜幕背景的襯托下,熠熠生輝,宛如遺落人間的瓊樓玉宇,那是辛苦了一年或者十年八年的農人心情的存放地。
走水尪、龍藝、桌子藝、結彩樓中,匯聚著“天下最美的地方”人的古老靈魂,是連綿青山皺褶里鄉土史詩的鮮活展示,它承載著鄉民們歲尾的富足和歲首的期盼,人們需要過著有盼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