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13-03-13 09:38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

榜眼美名百世揚

——謁平和榜眼府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春的一天,黃國梁逝世的消息傳到朝廷,舉朝震驚。這位被欽點榜眼、年方39的武進士、乾隆貼身侍衛,在即將出任“爪哇王”之際,怎么突然就離開人世?朝廷眾臣在為國失良臣而惋惜之余,也對其死因感到不解。漳州籍大學士蔡新此時尚告假在故鄉未歸,噩耗傳來時,這位89歲高齡的三朝元老痛心疾首、老淚縱橫,后來病了好幾個月,失去了黃國梁這位知交好友后蔡相爺常感老邁力衰,上朝都感體力不支。

對于乾隆帝來說,這位朝夕相處14年、忠心耿耿護衛自己的黃國梁之死,既感悲痛又心生疑竇:“聽人說國梁是病死的,可他昨日還侍衛在朕身邊,身體好好的,怎會半夜暴病身亡?”因過于悲傷,年邁的乾隆帝連續幾天不能上朝。此時與黃國梁相識、相知、相處的往事如過電影般一幕幕地在乾隆帝腦海閃回著:

那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舉行殿試,選拔武科進士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此乃選拔侍衛朝廷、保國安邦的杰出人才,非同小可。朕一大早就駕臨校場親任主考,文武百官一齊到場參加考核。當時福建漳州籍的文華殿大學士蔡新坐在朕身邊的副主考位置上。

動人心弦的殿試開始了。從會試中精選出來的數十名武進士,個個身手不凡,各使出渾身本領,以精湛的武功博得了陣陣喝彩。不一會來自福建漳州的黃國梁上場了。這位身材魁偉、英俊瀟灑的青年壯士,氣宇軒昂,舉止穩重,紅彤彤的臉龐上充滿豪氣,一拉開架勢,就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但見他手握120斤重的長柄大刀,左右飛舞,上下翻騰,人隨刀轉,刀護身形,舞動越來越快,仿佛無數身形與刀光交織在一起,猶如天地間巨大的銀蛇飛舞,寒光閃爍,虎虎生風,足有半個時辰,文武百官看得眼花繚亂,不斷發出“嘖嘖”的贊嘆聲,朕也看得入迷。

忽然間,黃國梁手中揮舞的大刀脫手飛向半空,這突如其來的險象把在場的文武百官驚呆了!眼看半空中那把大刀似閃電般直劈下來,往黃國梁腦瓜沖去,眾人都以為這下非把這小子劈成兩半不可,口中不約而同地發出“啊……啊……”的驚叫聲。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只見黃國梁不慌不忙,猛地向前來個蛟龍翻身,抬起左腳從背后往空中踢上去,恰巧踢到刀柄,硬是把大刀踢上了天,緊接著又如雄鷹般飛身騰空,迅疾抓住刀柄,輕輕地落在地面,穩穩地站立,然后收回架勢,向在場百官拱手致謝,贏得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朕雖有過戎馬經歷,卻未曾見過如此驚險場面。朕走到黃國梁身邊,拍著他肩膀說:“年輕人,武功太厲害了,你這是什么絕招?”這年輕人京腔說不準,一時答不上來,還是蔡新大學士替他回答:“他這絕招叫——魁星踢斗!”于是朕命人拿來筆硯,寫了“魁星踢斗”4個字,后又命人制成金匾,賜予黃國梁。

論武功,朕應欽封黃國梁為狀元及第,可當朕問他家住何處時,他照實回答:“家住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大坪鄉銅場鴨母坑。”這位出身閩南貧寒農家的小伙子憨得可愛。朕原本有意欽封他為武狀元,然大多數主考官都認為“鴨母坑”,那地方太小了,連乞丐、轎夫都沒有,怎能出狀元?朕只好把他降下一級,欽封其為“榜眼及第”。然考慮他是位將才,又欽封為御前一品侍衛郎,任職終身。從此黃國梁留在朕身邊作為朕貼身侍衛,十幾年來一直隨朕左右,保衛朝廷與朕的安全。

記得有一次,有人設計火燒后宮,若黃國梁無法救出皇后娘娘,則可以保護不力之名降罪于他。后來朕聽說,當熊熊烈火圍困后宮大門時,黃國梁縱身騰空,似雄鷹般掠過宮墻往后宮飛去,不到片刻工夫,他身背皇后娘娘從后宮飛出來,徐徐落在宮墻外的空地上。后來又有人借“娘娘長裙刮破一角,露出一節大腿”,向朕告狀說,黃國梁“妄圖侮辱皇后娘娘”,幸娘娘當即向朕說明真相,長裙破裂系情急之中被宮墻鋒利金屬裝飾物所刮。朕于是當著文武百官,嘉獎黃國梁臨危不懼勇救皇后娘娘立下的奇功。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南陲邊境發生騷亂威脅南國安全,戍邊將領鎮不住他們,邊疆百姓屢屢遭殃。此時朕又想到了黃國梁,遂授命他赴云南任提督,統領將士治亂。國梁不辱使命,以威鎮邪,迅速平息了叛亂;又以和感召,勵耕圖治,致使邊陲安寧,民泰樂居。南國百姓還懇求地方官員上奏朝廷,表彰提督豐功。

不久前,朕接二連三接到爪哇國番邦叛亂、南洋告急的文書,朕剛批準了朝中重臣的奏章,授以黃國梁“爪哇王”的重任,命其幾天后率領朝廷精兵出征南洋。可誰料到,“出師未捷身先死”,國梁竟離朕而去。

……

乾隆帝回想著與國梁相處的件件往事,陷入沉思。又想到其突然身亡且耳聞是被人謀害的,心生憤懣,也想查個究竟。但又有人對他說:“國梁火氣過旺,半夜里偶然氣血沖上腦門,以致腦筋爆裂身亡。”故將信將疑,也就不了了之。

其實,國梁的死因很明確:被人毒死。然何人下此毒手一直是個謎。但許多朝臣都認為一定是和珅死黨所為。因為他們害怕深受乾隆帝信任的黃國梁如此次出征南洋,降服番邦,建立功勛,勢必更受重用,其聲名地位必將更加顯赫,也必將威脅到他們的地位。于是一伙奸臣就密謀以為其“餞行”之名,用毒酒害死他。

乾隆帝感念黃國梁之功德,特恩準其親屬要求,賜歸故里,并欽命行厚葬之儀。還欽命選用最華貴的特大紅木棺收殮國梁遺體,以最隆重的儀式送葬。朝廷大員率領龐大的殯儀隊,從京城護送其靈柩回鄉,一路哀樂高奏,響鼓齊擊,18面爪哇銅鐘敲鳴和音,浩浩蕩蕩,以示隆恩。皇上還御準其靈柩盡可“橫行直撞”,殯儀隊所經之地“遇府吃府,遇縣吃縣”,逢山開道,臨水搭橋,遇厝拆遷,不得阻攔。當然,其親屬并沒有這樣做,而是遵照榜眼生前意愿,體恤百姓疾苦,不損民眾利益,每遇民房阻路,則繞道而過,即使繞很長的路,費很多時間,也堅持這么做。歷經近半年的路上顛簸,才將國梁靈柩運回平和大坪鄉榜眼故里安葬。故里成千上萬百姓為不幸失去這位早逝的曠世英才而痛哭不已。

黃國梁在朝廷盡職盡責,保國安邦,功德昭彰。為表其功,乾隆帝在位55年就御賜白銀1.33萬兩,命其家人在家鄉銅場村建造榜眼府第,以光耀門庭;同時,還賜與建榜眼府同等數額白銀建造一座大土樓。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建在黃國梁故里的榜眼府第與余慶樓,還有黃國梁當年生活過的朝陽樓,及其相鄰的古宋永平樓如今猶在。我們有幸走進這些建筑物,感受當年古村落的輝煌。

榜眼府坐落在群山環抱的鐘騰村。鐘騰村原名銅場村,因村里蘊藏著銅礦而得名,改為鐘騰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紀念在村里領導革命的鐘騫烈士,取其字偏旁而命名。如今的鐘騰村與“柚都”平和縣的許多村莊一樣,村前屋后、山頭坡地盡是柚子,無處不飛綠,遍地聞柚香。依山而建的榜眼府俯瞰如螃蟹狀伏在山坡下,府后那兩眼泉井便是螃蟹的眼睛。府第大門面對平和著名的雙峰山,“雙峰聳秀”4個大字鐫刻在門樓上。兩側對聯曰:“一門詩禮流長澤,千載香煙鎖白云。”道出了此地系人文、自然交相輝映之地。這山坳里的古村落,在科舉年代,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的就有數十人。

榜眼府殿宇以磚木結構為主,飛檐翹角,雄偉壯觀,占地面積達10余畝。主建筑是由上、下兩堂與兩側邊廊圍合天井組成的合院式建筑。正廳上堂懸掛著復制乾隆帝當年欽賜的“榜眼及第”金匾,左右還分別懸掛著“進士”、“舉人”、“選魁”、“亞魁”、“文魁”、“武魁”、“會魁”、“俊衛”、“福建巡武都督”等十幾塊金匾。據說下堂原來還排列著刀、槍、矛、盾等古代兵器以及大鼓、爪哇銅鐘等,后來因種種原因有的散失,有的被移往別處。屏風和楹柱上雕刻的古代人物、龍鳳、花草、樹木、鳥蟲等依然可見。大堂6根青石柱從下往上漸次變大,其造型為同類建筑所罕見,極富特色。整座建筑雕梁畫棟,巧奪天工。疊木轉梁,未用一枚鐵釘。主殿兩側分別建有形制完全對稱的南、北兩列橫屋,各屋之前廊左右有門可以互通,內部均有獨立的小門樓、天井與廳堂等,只要關閉前門與邊門,每屋即可自成一體。在主殿的門前,我們看到一對練武石,每塊重達340斤,傳為黃國梁年輕時練功之用,其武將雄風可見一斑。榜眼府門前擺放著一對練武石,意在告訴人們,國梁高強的武功是刻苦練出來的,榜眼是從練硬功夫起步的。

與榜眼府相比,乾隆帝賜建的余慶樓由于清末遭遇大火,雖經過修復,仍比較破舊,顯得“蒼老”。即便如此,其工程之浩大依然令人驚嘆。據村民們說,那時的余慶樓“環樓走廊層層有,家家雕飾柳條屏”,瑰麗輝煌。這座用1.33萬兩銀子建起的余慶樓是一座別具一格的三層大土樓,從高處俯瞰,外稍圓而內四方,恰似古代大銅錢。土樓拱形石門上繁體楷書鐫刻的“余慶樓”三字猶在,落款時間為嘉慶丙辰年(1796年)端月。樓內的寬闊場地全鋪上光滑的鵝卵石。每層均有36間房,第一層東西南北方向各有4個獨立的門戶。形似銅錢又門戶眾多的土樓,希冀住戶人財兩旺。從清朝中期至20世紀末,黃國梁族親和后裔幾十戶百多口人一直居住在這里,至今還住著幾戶護樓人家。他們都以先祖曾沐浴皇恩而感自豪。

與余慶樓相鄰的永平樓也是一座土樓,規模與余慶樓相當。然顯得更為古老,住戶已經說不清它的確切建造年間,只是從樓基邊銅綠斑斑的墻體推測是宋朝所建的,因為鐘騰產銅,宋代初年就開始煉銅,樓基那銅渣基石傳為當年堆積的。“老態龍鐘”的永平樓雖不壯觀,卻見證了山村的悠久歷史,在眾多的建筑物中,它猶如一位敦厚長者,其貌不揚卻同樣受人敬重。

緊挨永平樓的又一座大土樓就是黃國梁祖居地朝陽樓。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大土樓傍山臨溪,獨占風水寶地。朝陽樓分內外兩環,內高外低,呈二環相套(又稱雙疊樓、雙套樓)狀,是別具一格罕見的土樓造型。內環12間,外環32間,中間有一條3米多寬的環樓通道相溝通。青少年時期的黃國梁就居住在這里。樓前鵝卵石鋪就的場地豎立著四座石旗桿,講述著黃國梁考中榜眼和舉人的榮耀。外大門上方鐫刻的“世大夫第”石匾和內樓上方的“朝陽樓”石匾,雖歷經數百年字跡依然清晰。樓外小溪石岸邊長出的木筆樹、含笑樹、桂花樹,蔥綠茂盛,護衛著這古老宅第,成為一道亮麗風景。小溪邊那一排青磚黛瓦的古老平房,傳為清朝時鄉間私塾,少年黃國梁就在那里讀書。青山、綠水、土樓、平房,榜眼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

鐘靈毓秀的鐘騰山村,培育著一批又一批人才。當年黃國梁從京城帶回栽種的月季花樹和玉蘭花樹以及后人栽種的桂花樹,令村里年年季季蘭桂飄香。鐫刻于榜眼府門楣上的“植桂”、“培蘭”演繹為村里人對家教與育才的代名詞。“古樹數百載,榜眼故里栽;蘭桂寓深意,世代育英才。”榜眼黃國梁身上體現的忠心衛國、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驅邪除惡的優秀品德,也隨之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一代油畫藝術宗師周碧初的岳父、清末著名書法家黃惠先生,曾在村里創辦私塾,樂育英才。他一家人忠心報國,勇敢堅強,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很大貢獻。村里人戰爭年代如此,和平時期亦然。從這塊土地上走出的人們,都在弘揚著愛國衛民的光榮傳統,譜寫著為民造福為家鄉爭光的新篇章。

在鐘騰村,我們見到了幾年來一直在傾心傾力推動修復榜眼府和土樓的黃仰東先生,這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為籌措修復資金四處奔走。當我問他為何如此熱心時,他爽朗地說:“修復這些古建筑,不只是品讀它、鑒賞它,更重要的是保護文物、搶救文物,讓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世代流傳、永不泯滅。”說得多好啊!這寶貴文化遺產其實傳承著民族精神精髓。領我們參觀的村支書黃健全,是一位回鄉的大學生“村官”。當我問到榜眼府年代久遠,修復何用時,這位新時代的年輕人回答得很干脆:“民族文化的影響同樣是久遠的,我們就是要利用榜眼府這些載體,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他還談道,榜眼府修復后,每年都舉行兩次大型的文化傳播活動:一是年初的榜眼府文化節,全村人都參加,有朗誦古詩文的,有武術表演、廣場舞和自編自演文藝節目以及踩街等民俗活動;二是年末的文化交流座談會,漫談和交流對傳統文化傳播和教育的體會,特別是對下一代教育的體會,聽眾達數百人。正說間,我抬頭瞥見榜眼府正堂還掛著一副紅布橫幅,上書“第三屆榜眼府文化旅游節《弟子規》誦讀會”,看來剛舉辦過這個活動。真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榜眼府成了新時期村里的“私塾”,一處傳播傳統文化、書聲瑯瑯的學堂。

日頭西沉時,我們才離開村子。暮色中遍地柚子的鐘騰村沉浸在一片綠海中,起伏的山頭仿佛綠色的波浪翻滾,給人以飄逸的動感。晚風送來淡淡的柚香,令人心曠神怡。“漳州綠化先進單位”、“漳州最美生態村落”、“平和縣十大最美鄉村”,這些嵌在村里的榮譽品牌在夕陽下熠熠閃光,道出了我們內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