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山秀水 名鎮九峰
“走進海西”采風團去平和縣,我又走進一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九峰。
一方好山水
從縣城往九峰,沿路兩旁除了房屋,便是綿延的柚林,雖然樹不高、冠不大,不成遮天蔽日的綠色冠蓋,但也密密匝匝,形成一道綠色長廊。
九峰,這個地名便告訴人們,它是被群山環抱著。
時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承旨率師征剿閩粵邊患之后,到了九峰,他以軍事家的眼光審視九峰,深感此地山關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便向朝廷上奏:“呈乞河頭地方添設縣置以控賊巢,建立學校,以易風俗”,否則南靖縣域廣闊,九峰又處偏僻,難保邊患不再。朝廷很快批準,于明正德年間置縣,依“寇平而人和”之意愿,取縣名為“平和”。以河頭大洋陂中湖宗祠為縣署。
自此,九峰成為平和縣縣城所在地400多年,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縣城才遷至平和縣較為中心的小溪鎮。
王陽明為平和置縣,平和人尊王陽明為“平和之父”,世代奉供,感念至今!
九峰是客家重鎮,全鎮4.6萬多人口中有95%是客家人,有很獨特的文化民俗,史上有“文化古鎮”之稱;與廣東省毗鄰,邊貿發達,往來頻繁,史上又有“閩粵邊貿重鎮”之譽。
置縣之初,王陽明老先生親自規劃,設計新城池的建設:置衙署、建廟宇、筑城墻、辟街道、造雙塔……九峰面貌為之一新,縣治中心形象聳立。
九峰是平和最大的山間盆地,境內多山,全鎮山地面積24.8萬畝,加之陽光充足,水量豐沛,這在農耕時代形成了很好的經濟環境。全鎮至今已有茶山2.5萬畝,琯溪蜜柚3萬畝,育林24萬畝,麻竹1.5萬畝,形成了茶果竹林四大生產基地。
其中,大芹山海拔1500多米,雄峙一方,為閩南第一高峰。如今不僅種滿了蜜柚,而且成了旅游勝地。
碧溪繞鎮而過,如玉帶,似彩練,使九峰更加曼妙。流水潺潺,似浸心脾,萬般滋潤。它給九峰帶來的是豐沛的水資源,全鎮竟有13座水電站,裝機容量3500千瓦,發電量400千瓦時,自給有余。還能夠為現代旅游提供充足的飲用水。
九峰境內山巒起伏、層層疊疊。其中遍布河谷、山坑,形成各種景致,讓人移步換景,美不勝收。山里的好就是這樣。
自古以來,口口相傳,九峰有8個精品景點:雙髻升羲、九峰返照、東郊春雨、西嶺暮霞、天馬晴煙、石潭秋月、筆山侵漢、碧水澄波。歷代文人為之詠詩作賦,留下不少詩篇。
如詠“東郊春雨”:“平疇解凍起農功,時雨效原占歲豐。牧笛聲中芳草緣,簔衣牛背倚東風。”這是一幅春耕圖!看到了忙碌不停的人影,看到了牛背牧童短笛的美麗畫軸。
又如詠“石潭秋月”:“石鼓潭郎秋月照,浮云飛盡夜無聲。天邊涼月潭中影,一片冰壺沏夜情。”怎樣的高遠、怎樣的明凈、怎樣的清澈,如此超凡脫俗,讓心飛翔!
獨特的古文化載體
九峰多祠廟。據統計有百多座。至今保護完好的還有一多半,包含27個姓氏。平均四五十人就有一座宗祠,因而九峰被稱贊為少有的、奇特的“孝道名鎮”、“孝賢至德之鄉”!
文廟。由王陽明規劃籌建,并奏請朝廷恩準,按府級規格,其規模為漳州地區之冠。各種殿飾華美。殿上置“至圣先師”孔子神牌,正中懸掛“萬世師表”金字大匾。縣志記載:“廟宇輪奐,甲于他邑。”
那日走進孔廟,頗有賞心悅目之感,因為它在平和二中校園內,大成殿與明倫堂已經過修繕。前后有3棟新樓:教學樓、綜合樓、勤儉樓。感到先師與當今學子共處一園,令人愉快。后細想,覺得文廟修繕得不完整,大成殿前還應有儀門、牌坊、泮池等等。我詢問了二中的校長曾發揮,說,文廟繼續修繕時,幾座樓及教學設施將全部搬遷到新校區去。
這平和二中值得說說,是一所資深的農村中學,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地經歷了94個春秋,再過6年就該操辦百年華誕了!
二中創辦于1919年。自那時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幾易校名,數遷校址,艱難辦學,進步緩慢。其中,抗日戰爭期間,師生們投入到抗戰救國宣傳中去……結果,校長被拘留,師生的宿舍被查抄,學校被迫停辦。但師生不畏強權,堅忍不拔,爭得了學校的復辦。其影響波及閩南各校。革命時期,領導平和農民暴動的朱積壘,就是這個學校的學生。1955年,被正式命名為“平和第二中學”。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大好形勢的發展,二中迎來了一個長足發展的機遇,至2002年,該校已升級為省三級重點中學。
筆者思量,這是一座文化寶塔,坐落在九峰古鎮,是一個無聲的榜樣,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不斷地熏陶著古鎮的人們,特別是那些青春勃發的青少年,他們會把前途期盼寄托在這所古鎮圣地,會把走進這所學校視為自豪!
城隍廟。也是王陽明親自籌劃建造的,也是按府級規制,因而面闊、進深(五進)。有兩個奇特是我在別處見所未見的:
一個奇特是城隍爺竟然是中國詩界著名的田園山水詩人王維。為什么王陽明擁王維當城隍爺?史料無有。有幾種傳說,一種傳說是比較了他們的身世經歷,有若干相似之處,彼此相惜。另一種傳說是王陽明仰慕王維,贊賞他的才華。因為王維被稱為“詩佛”,王老先生也懷著這樣的敬仰心情。還有一種傳說是兩人都醉心于學問,都有獨一無二的建樹和成就,容易心有靈犀。
另一個奇特是城隍爺主殿入口處,兩廂各站列著5位房科,擔任著衙役和保安的任務。
王文成公祠。是九峰鎮民眾為紀念王陽明置縣之功而建造的,并請黃道周題寫碑文,以記盛事。
百歲坊。當年九峰鄉紳曾敦立為平和建縣立了功。傳說,王陽明為置縣走訪了曾敦立,曾老先生端出一滿杯茶接待客人。王陽明說,你盛得這么滿,我都端不住,怎么喝?曾老先生笑著取出一個空杯,一倒兩半。王陽明立刻明白,何不把南靖縣分成兩縣?
此坊便是為紀念曾敦立而建。王陽明題匾:“治建其功”。漳州知府鐘湘題聯:“倡議建和城功邁八閩垂青史,出謀平饒寇澤合百世庇孫衫”。
中湖宗祠。置縣之初,縣衙設于此。1927年,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路經平和,總部即設在此祠。他們還接見了當地農民起義領導人朱積壘等。
上坪農協舊址。1926年冬,中共平和第一個支部、平和縣第一農民協會在此成立。朱積壘任支部書記(后任縣委書記)兼農協會會長。
看了部分宗廟、祠堂,翻閱了一些資料,筆者思考良久,該怎樣看待這些物件。最后感到有3點可講:
一、承載歷史。祭祀分祭始祖、祭先祖、祭父母等不同層次、不等規模。在九峰鎮以往歷來有定例:春秋兩祭,春祭定于農歷四月初一至初三,秋祭定于農歷八月初一至初三。這兩祭的頭三天都公祭,祭始祖、先祖。之后各家各戶自行設祭。通過祭祀讓后人得知自己是哪里人,為什么到了這里,誰帶來的,來多久了,幾代中都有什么事、什么人,什么事要記取,什么人對國家、民族、家族做了什么好事,應該怎樣學習,等等,這樣脈絡就很清晰了。
二、流傳文化。中國幾千年的社會里都以儒家文化為正統,許多宗族、家庭多半以這種傳統文化教育家人,傳承子孫。
曾、楊、朱是九峰旺族,人多、影響廣,他們的先祖都是孔孟之道的傳人,對儒學的建樹、擴大和發展都有重要的貢獻。
曾子(參),孔子儒學的正宗傳人,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他與同窗編纂的《論語》,對儒學的發展意義重大,為后人世代相傳不息。
楊子(時),拜程顥、程頤為師,是“程門立雪”的主角之一。他學成歸來,其師說道:“吾道南矣!”被稱為“道南學派”。他上承兩程,下開閩學。在福建,他一傳羅從彥,二傳李侗,三傳朱熹。他們被譽為“閩中四賢”。
朱子(熹)是理學積大成者,他的理論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座難以超越的高峰。他一生研究學問,著書立說;設館辦學,收授學徒。他眼光深遠、思想敏銳,又能體察現實,他立德立言的理論有獨到之處,且涵蓋方方面面,自成體系,形成了“考亭學派”。“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可以說是他的思想理論體系的濃縮。
……
祠堂成了流傳文化的陣地。
三、品嘗藝術。可以說宗祠是子孫后輩獻給祖輩的一份厚禮,因此都建設得堂皇華麗、氣魄宏偉。文廟、城隍廟自不待說,是一方百姓獻給至圣先師和保一方平安和諧的保護神的,加之,又是按府制建設,自然高出一籌。
為了更加精彩奪目,還添加了許多裝飾,如彩繪、雕刻、壁畫、書法(或對聯、或匾額、或勒石)等藝術樣式,把整座祠堂裝扮得雍容華貴。以追來堂為例:大門兩側青磚砌成,上有透雕石窗花和石柵欄窗。門前有集人物、動物、花草浮雕于一身的抱鼓石一對。門楣上方有“楊氏宗祠”匾額,兩側各鑲嵌乾隆年間景德鎮的“龍鳳呈祥”彩瓷。其他各殿亦是如是。
在中湖宗祠里的石柱上看到了這樣的對聯,上聯是“廟建中湖,享祀四時不惑”;下聯是“春祭秋嘗,冠褒百代常新”。正中神龕對聯,上聯是“武城衍派煒煒名祠,朱總揮師曾駐此”;下聯是“中湖世界熠熠華堂,羅令開縣首臨斯”。
所看到的祠堂幾乎都有筆墨華章,或說明祠的來由,或記敘事業、功績,或啟示后裔效法。
它們無疑都是中國古建筑的瑰寶,每一件都堪稱藝術珍品,都值得用心保護,再行傳承。
宗祠是九峰鎮最突出的古文化沉積,此外還有詩歌、繪畫、戲曲、土樓,都有代表作,都很有名氣。
那么,九峰人敬重祖宗,起蓋家廟,表達緬懷,表達謹記祖訓,表達美德立身以流芳后世的決心就自然而然了!
福建農民暴動的先聲
來到九峰之后,才知道朱積壘是九峰子民,能夠全面地了解他不凡的人生。
他在九峰奎文小學畢業后,被保送到廈門集美學校師范部就讀。受“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閱讀進步書刊,如《新青年》《向導》等;積極參與許多活動,特別是聲援上海“五·卅”慘案的游行活動,“六·二二”沙基壩慘案的罷課活動……被同學們稱為“朱先鋒”。學校以“過急”、“赤化”把他開除了。
之后,由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羅明介紹,朱積壘進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恰逢這期由毛澤東同志主持,因而朱積壘有機會直接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和農民運動的啟發,他學習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聽了毛澤東同志講授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農民問題》,聽了周恩來同志講授的《軍事運動和農民運動》等等,又接受了組織紀律的訓練,在世界觀和人生觀上產生了質的飛躍。
他特別能接受開展農民運動,實行“減租減息”、“耕者有其田”,否則農民無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之后,經中共兩廣區委會的決定,朱積壘隨北伐軍東路軍東征進軍福建,并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回平和縣工作。此間,他大力宣傳北伐戰爭的正義性,發動和組織農民協會,宣傳共產黨的政策主張,秘密發展黨組織;辦起了第一所農民夜校,成立了第一個農民協會,所發的“農民會員證”上印著“不勞動、不得食,宜同心,宜協力”;組織農民開展“二五減租”、“五減”(租、息、捐、稅、役)活動,當時已有5個黨支部,80多名黨員。農會會員發展到20多個鄉,2000多農戶。朱積壘為農會起草的《宣言》稱:“農民協會便是我們的力量,便是我們的武器;我們要用我們的力量,解除我們的痛苦,我們要用我們的武器,打擊我們的敵人。”并提出“政權歸農會”的口號……
隨著形勢的發展、斗爭的需要,1927年,平和縣農民協會成立,朱積壘被選為會長。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共平和縣臨時委員會,朱積壘任書記……
朱積壘從進步青年到追求真理,到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的領導人,到暴動的組織者、指揮員,是穩健扎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起來的。
對于“平和暴動”,時任省委書記的羅明在《平和暴動不是憑空而來的》文章中說:“‘平和暴動’并不是憑空而來的東西,是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根據周恩來、朱德的指示,同時還得到趙自選(農講所的軍事總教官、廣州起義的副總指揮)的鼓勵和幫助,經過布置、準備的武裝暴動”,“‘平和暴動’為什么發生得這么快呢?主要導火線是反動軍隊經過平和時抓挑夫……他們挑完后,又把挑夫關在縣城,等有軍隊需要時再挑。實際上成了長期的挑夫‘犯人’……農民強烈要求縣委、縣農會攻進平和縣城,把挑夫搶回來。因此,就集中了1000人打進平和城……我們就把40多個農民放出來,還放了其他政治犯”。
筆者為此還專訪了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林強。他說,平和是中央蘇區縣。“平和暴動”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張鼎丞同志稱“平和暴動”為“揭開福建農民暴動的先聲”是準確的。這次暴動發生在大埔、饒平、平和三縣交界處,羅明同志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和以農民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戰略思考,趙自選分析了廣州起義的教訓,即依靠群眾不夠。南昌起義部隊經過平和,留下了王炳春協助。當時抗捐抗稅斗爭很激烈,朱積壘已擔任工農革命軍獨立團第一團團長,當時他才23歲。他辦事認真,思考冷靜,對形勢分析很穩重。原定2月28日起義,但他認為時機不夠成熟,遂推遲到3月8日。這符合恩格斯關于“合力論”的思想,使“平和暴動”成為全省五大暴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次。朱積壘和“平和暴動”都載入了中國共產黨黨史!
看了暴動紀念館、紀念碑、朱積壘故居(均已修繕),更具體地了解了他們的事跡,一股激情涌上心頭。為了信仰,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全新社會,他們聚集在共產黨旗幟下,追求真理,甘冒艱險,不惜犧牲,前仆后繼,這種精神激勵了后輩。我想,要高舉共產黨的旗幟,就必須永遠記住他們,記住千千萬萬為勞動人民的解放、為新中國的成立而犧牲的先烈們,緬懷他們、學習他們,發揚光大他們的精神,否則,便是對黨、對人民最大的背叛。
家鄉人民有情有義,蓋了平和暴動紀念館,保護了那些遺址。如今,家鄉人民還要建設朱積壘文化廣場、朱積壘公園,進一步修繕“第一支部”和“農協會”舊址,開展紀念活動,以緬懷先烈、教育后代,弘揚愛國愛鄉、追求真理、勇于奮斗、甘于犧牲的可貴品質,成為代代繼承和發揚的不朽精神!
保護建設發揮作用
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各國征集、評定自然遺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的確促進世界各地對這些遺產的珍惜和保護,并爭相申遺。
我國也制定了國家級、省級、縣級的評審制度,從而營造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潮,各地爭相申請。
申請到手后怎么辦?有的把榮譽珍藏了起來,視為寶貝,只作為炫耀的標志,不知道要不要發揮作用;有的很積極地感到要發揮作用,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身價,但不知如何運作;有的按旅游業思路,大刀闊斧地“建設”起來,結果除了原有的物件外,四周都被“現代元素”包圍了,甚至把別墅蓋進去,城里人活動的項目搬進去,結果面目全非,不倫不類,反而造成了“破壞”的后果。
為此,筆者與鎮黨委書記黃平輝、鎮長賴俊杰作了交談。他們說,得到這個稱號僅一年多,完全是個新題目、新文章。的確,全省至今才有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大家同時起步,都在摸索。
黨委、政府已反復研究,不斷磋商,大約有了目標和思路:向“文化名鎮”、“旅游名鎮”方向建設,由政府牽頭、指導,先做好總體規劃,再分期分項實施,并發動全鎮群眾一起參與。否則,沒有共同努力,好的規劃也落實不了。特別是分布全鎮的祠堂、家廟,要求群眾進一步管理建設好。
書記和鎮長略談了總體計劃,談了已實施的項目。比如,整個平和縣以兩種果(蜜柚、香蕉)、一片茶葉鬧翻身,發展全縣經濟。九峰借文化名鎮的獲得,提出了“傳統文化”、“紅色歷史”、“民俗活動”、“觀光旅游”四大項目,構筑大片的、完整的旅游景區,向文化名鎮、旅游名鎮方向推進,以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抬升全鎮社會品位。今年開始他們計劃投資2000萬元,對歷史文化古鎮進行全面修復;投資300萬元興建朱熹公園;投資百萬元對城隍廟、文廟進一步修繕;繼續舉辦好一些在國內外具有很大影響的祭祀活動、研討活動,以擴大宣傳,增強影響力。
大芹山被稱為“閩南第一高峰”,那里水清、霧重,適合茶葉生產。目前已在那里建有4000多畝有機茶葉基地,還有紅豆杉、香樟等名貴樹種的生態林6000多畝,還有竹筍兩用林500多畝……
他們的茶葉很有影響了:2008年1月通過“中國有機產品”認證,“名峰”商標于2009年11月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公司榮獲“中國茶產業十大名牌”、“中國茶業百家觀光園”、“2007年茶產業100強企業”、“漳州市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稱號;“名峰”有機茶先后榮獲“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商品”、“中非共享發展經驗高級論壇禮品茶”、“茶界泰斗張天福百歲華誕紀念禮品茶”、“省優質茶”、“省名茶”、“第九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第三屆嶗山國際茶文化節金獎”、“第五屆閩茶杯銀獎”、“第十六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選優質茶”、“第八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優質茶”等榮譽獎項和稱號。
這是好的起步,或者說有了好的基礎。至于如何把歷史文化名鎮做好做強,做得名副其實,的確需要不斷地探討。筆者也只能顧名思義地說點想法。
既是“歷史文化”,我想要先把歷史上的優秀文化保護起來,傳承下去,讓人看到這個地方的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從精神上、從文化中表現出、感受到文化品位、精神韻味,為人處世不同凡響、自成特點。還要添加當今的文化,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這樣才能使文化不斷積淀,具有時代氣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筆者以為,該保持原貌的、原汁原味的一定要保留,不要隨便改造。試想,砍了一片林木,蓋了幾棟別墅會怎樣?把那些祠堂、家廟改建成鋼筋水泥的房屋會怎樣?平掉一個山包去開發房地產,或是建高爾夫球場會怎樣?肯定非驢非馬,弄不好名鎮稱號也被取消了。
但愿幾年后再到九峰,讓人吃驚:太漂亮了,那么有文化的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