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吊南塘
——謁林墩戚繼光紀念館
木蘭溪徐徐流淌穿越莆陽平原注入興化灣,溪水與海流的長年碰撞,沖積起海疆陸地,造就了沿海沃野平疇。林墩就是這海灣平原上的一個村莊。這個黃石鎮管轄的小村,位于木蘭溪入海處的寧海橋畔,與聞名遐邇的梅妃故里江東村相鄰。從村頭放眼,莆陽二十四景之一的“寧海初日”映入眼簾,展現出了迷人秀色;如登高遠望,視線可直抵波濤滾滾、一望無際的臺灣海峽。瀕臨大海,背靠平原,林墩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千百年來,村里的百姓耕田、討海,過著平靜而淡定的日子。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禍從海起,倭寇登陸盤踞小村,燒殺搶掠,涂炭人民。這里爆發了一場震驚東南海疆的戰斗,平靜的小村成了腥風血雨的戰場。何以如此,話還得從頭講起。
明朝建立時,日本正處于南北朝時期(1336—1392年),南北朝廷及守護大名除互相征戰外,還不時侵擾中國沿海。北朝統一日本后,失敗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趨嚴重,到了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由于明政府停止對日貿易,倭患的嚴重達到頂峰。倭寇四處搶掠時,以當地奸民為向導,用海螺號互相聯絡,刀槍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殺傷力極強。由于明朝軍隊腐敗,明軍常吃敗仗,以至倭寇橫行,為害慘烈,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時勢出英雄。也正是在這時,一位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橫空出世,走在了抗倭最前線。他就是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祖籍山東登州(今蓬萊),號南塘,于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于山東微山。因出生翌日陽光燦爛,在朝為官的父親戚景通給兒子取名繼光,希望他繼承祖上光輝,并發揚光大。出身于將門世家的戚繼光,受其家庭影響,從小喜歡軍事游戲。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因病去世,17歲的戚繼光襲任父職,做了登州衛指揮僉事,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提升為都指揮僉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要所,防御山東沿海的倭寇。由于戚訓練士卒,嚴肅紀律,使山東沿海的防務大大改觀。
此時,浙江沿海倭患嚴重,向朝廷告急。戚繼光被調任浙江都司僉書,次年升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此后戚繼光多次與倭寇作戰,先后取得龍山、岑港、桃渚三戰的勝利和臺州大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戚繼光從無意間目睹義烏礦工打群架的場面受到啟發,遂從義烏招募了近4000名身體粗壯、肌肉結實的農民進行嚴格訓練,組成了英勇善戰的“戚家軍”。
在浙江受到沉重打擊的倭寇,逃到福建,活動更為猖狂。倭寇一支筑巢于寧德城外的橫嶼,另一支筑巢于福清的牛田,形勢非常危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繼光受命率軍6000多名,日夜兼程入閩剿倭,在橫嶼和牛田分別殲敵2700多人和1000多人。兩倭巢被蕩平,攻克橫嶼凱旋回師時,戚將軍興奮不已,與全軍將士一同賞月,并即席口述《凱歌》一首,將士一起唱和,以歌代酒激勵士氣。
士氣大振的戚家軍乘勝前進來到莆田,決心拔掉福建三大倭巢的最后一個據點——林墩倭巢。瀕臨海邊的林墩,河溝交錯,四面環水,小村內聚集著4000多名倭寇,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農歷九月十二日,戚家軍先在林墩外圍峰頭、江口打了兩仗,殲敵1600多人。然后部署一部分兵力進駐寧海橋,從東北面進攻林墩。戚繼光親率主力于十三日晨出發,偃旗息鼓,經囊山進到興化府城。當晚,戚繼光公開出席知府舉行的歡迎宴會,迷惑敵人。夜半戚繼光率兵趁著月光趕路,于拂曉到達林墩。倭寇發現戚家軍后急忙占據石橋頑抗。血戰一個多鐘頭,戚家軍還未攻過橋。此時,戚將軍指揮軍隊游過河,與敵人血拼,在駐寧海橋部隊的配合下攻進村莊,倭寇在戚家軍兩面夾擊下,遭到重創,落水淹死的就有1000多人,尸橫遍地,血流成河。戚家軍又乘勝前進,勇追逃往窯兜(今黃石瑤臺村)的殘倭,用火攻躲入窯洞的倭寇,盡數殲滅。這一仗殲敵2000多人,救出被擄百姓2100多人。林墩大捷的喜訊傳出,莆田人民奔走相告。當戚繼光率領軍隊凱旋進城時,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殺牛備酒慰勞為民除害的戚家軍。
林墩大捷后,倭寇在福建的三大巢穴盡除,小村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翌年戚家軍又取得平海衛大捷和仙游保衛戰的勝利,并消滅流竄惠安、晉江等地倭寇,從此騷擾福建沿海近5年的倭患得以平息。戚家軍在浙江、福建、廣東三省轉戰10年,殲滅倭寇數萬人,日本海盜因懼殲而不敢再犯。戚繼光“但愿海波平”的愿望終于實現。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從此戚家軍聲震東南海疆,戚繼光將軍揚名大江南北。人們以各種不同方式表達對戚繼光、對戚家軍的崇敬與感激之情。
450年后的今天,我來到林墩。這個曾經是抗倭戰場的村莊,如今最顯眼的建筑物就是在古戰場遺址上建起的戚繼光紀念館。
紀念館坐落在南塘湖畔,與梅妃亭、梅妃宮遙遙相望。它是由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戚公祠擴建的。林墩大捷的當年就開始建造戚公祠,歷經三年才完成。紀念館大門的前方聳立起高大的牌坊,飛檐翹角的坊頂綴著雙龍戲塔的雕塑,顯得莊嚴肅穆,令人萌生敬畏之情。牌坊正中石柱上楹聯曰:“赤膽驅倭神功揚萬代,忠心報國圣德炳千秋。”紀念館門前的巨石上鐫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紀念館分為戚公史跡陳列室、戚公祠和碑廊三部分,詳細介紹了戚家軍抗倭的歷程和功績,尤其是林墩大捷和莆田抗倭的經過。
戚公祠的主殿聳立著戚繼光塑像。戚公一身戎裝,目光炯炯有神,威嚴中透出幾分睿氣。主殿后面是宗孔祠,供奉著受莆田人尊敬的明代鄉賢林龍江。林龍江何以如此受人敬重,能與戚公一起被奉祀,這里也有一段來歷。
明嘉靖年間,倭寇侵襲莆田達20年之久,給莆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除夕夜,正當百姓家家團聚圍爐過節時,倭寇趁機大舉侵犯莆田,肆意屠殺無辜民眾。第二天(正月初一)繼續燒殺,莆田大地尸體遍地,血流成河,幸存者無家可歸。正月初二,倭寇被滅后,幸存者才回家尋找遇害親人的尸體,到處腥氣沖天,哭聲動地。初三各家收埋好尸體,整理家園。初四日補做大歲(過年)。為了表示對死去親人的哀悼,在張貼春聯時特地在聯額糊一塊白紙。這就是延續至今的“除夕初四雙大歲,春聯額頭添一白”莆田民俗的由來。在倭害期間,莆田民眾直接死于兵禍的達3萬多人。由于尸體得不到及時掩埋,四野橫尸,臭氣熏天,疫病流行,慘不忍睹,連新任知府也逗留福清,不敢進城。此時,莆田學者林龍江(林兆恩),籌集軍費,慰勞戚家軍,并組織門徒、學生收集尸骨2萬多具,埋葬于城區烏石山、雷山和城東至黃石一帶地段,埋尸的地方因堆土而隆起小墩,共“九十九墩”,即這一帶有99處集體墳墓,如今還能看到殘留的一二墩。為了牢記戚繼光的功德,林墩大捷當年林龍江又捐建戚公祠。這位樂善好施的鄉賢,又是與戚公志同道合的抗倭義士,后人把他與戚公奉祀在一起,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面對紀念館介紹戚繼光和戚家軍功昭日月戰績的文字和圖片,不禁令我想起與林墩有著同樣遭遇的戚繼光在我家鄉抗倭的故事。記得孩提時代夏夜在村口海邊納涼時,大人們經常繪聲繪色地講述著400多年前發生在腳下這片海灣上戚家軍抗倭的往事。明嘉靖年間倭寇常來家鄉馬鼻騷擾,百姓深受其害。戚繼光率軍前來平倭,為使在退潮的海涂上能追殺逃敵,戚繼光采納連江鄉賢陳第建議,令將士駕上“土撬”(又稱木馬,能在灘涂快速滑行的工具)前進,結果大獲全勝。馬鼻的山頂上建有戚公祠,戚公坐像兩邊懸掛著一副對聯,曰:“報國破倭百戰功高光史冊,安民逐擄千秋名大著家邦。”表達鄉民對戚公的敬意。逢年過節人們都來這里祭祀這位保一方安寧的大將軍。后來在我工作地方的寧德聽到戚繼光抗倭的故事就更多了,戚家軍抗倭著名戰役之一的戰場——橫嶼島,就在寧德城邊,橫嶼島大捷端掉了倭巢,寧德人民永世不忘,寧德因此有了繼光街、繼光公園和巨型的戚繼光塑像,表達人民對戚將軍的感念之情。到了省城后,我到于山頂拜謁戚公祠,祠邊那塊鐫有“醉石”二字如榻的巨石格外引人注目。當年戚繼光將軍在福建抗倭取得偉大勝利班師回浙時,福州官紳在于山為其設宴餞行,并勒碑記功。“醉石”便是將軍宴后醉臥之處。將軍的“醉”,讓人分享了趕走侵略者的勝利喜悅,也感受將軍軍旅生涯的艱辛與勞累,油然而生敬意。有一年我出差到浙江臺州,看到那里建有一座壯觀的戚繼光紀念館,參觀后對戚家軍在浙江沿海的抗倭功績有了較全面了解。還有一次我到天津薊縣開會,住在靠山的黃崖關賓館,當地人介紹說,賓館后山那延綿曲折的城墻就是戚繼光當年修復的,它也是長城的一部分。又是抗倭又是戍邊,戚將軍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和沿海各地。“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這首戚將軍的自述詩,也是戚公戎馬生涯的真實寫照。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東部各省共建有戚繼光紀念館(祠、廟)15處(其中不少是明代的),塑有戚繼光像37尊。
“浩氣長存東海岸,心香一瓣吊南塘。”飽受倭害之苦的林墩人民更是忘不了戚繼光,忘不了保家衛國的光榮傳統。當年戚家軍與倭寇激戰的村口石橋邊的墻壁上,寫著“盡忠報國”四個巨字,非常醒目。這是林墩籍明嘉靖年間杭州知府洪珠的字跡,杭州岳飛墓照壁上“盡忠報國”四個字就是他寫的。林墩人把洪珠書寫的這四個字搬到抗倭古戰場遺址上來,意在告訴人們,當年在這里抗倭的戚繼光將軍與抗金的岳飛將軍一樣,都是“盡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同時也昭示著林墩人有著抗擊侵略者“盡忠報國”的光榮傳統,這傳統將發揚光大,直至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