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12-11-13 08:05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

荔城兩題


三清殿

千百次走過千年佇立的莆田古譙樓,目睹她洗盡鉛華的容顏,在陽光或風雨中孤獨地靜默。千百次穿過縣巷、衙后、廟前、后街,不經意中讀起數百扇門戶窗欞所經歷的滄桑,和這些老屋舊房背后所埋藏著每一個家族跌宕起伏的往事。凄然與憂傷已充滿了我的胸腔。物是人非,人世間無數個故事的結局竟然一樣,一樣讓人有講不出的遺憾。

當我的足跡停留在三清殿的山門前,當我的思想停頓在這座磚墻瓦屋的古代建筑物前,當我的目光輕輕地打開那扇厚厚的木門,穿過了回廊,穿過了庭院,直至大殿的中央,我終于明白了,這就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

小城需要文化的積淀來夯實城市的內涵,來解讀城市的歷史。唐貞觀二年(628年),莆田第一所道觀創建。這所道觀,就是現在的三清殿,確切地說,三清殿是道觀建筑群的主體建筑物,而在歷史的書籍中浮現的北河已沉淀在歷史的煙雨中,人類生活的力量已埋沒了曾經美麗的小橋流水,那條北河那座觀橋已無跡可尋。唯有依稀的地理標識,或能讓一些人若隱若現地窺視到它的歷史存在。

此時,我的腳步一直在山門的屋檐下徘徊,這些穿逾了千年時光的磚墻石柱,或許也有一部分風化于歲月的深處。而工藝如此精湛的雕花,無不是這座具有千年雕魂的莆田城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血汗結晶。古樸、壯觀、寬闊的山門,就像一頁凝重的扉頁,已把這座氣勢磅礴的建筑群,這本千年古城的大書,告訴了我,告訴了讀者。

千年的風已無情地吹干了木椽與木梁最初豐潤的色彩,灰黑的顏色主宰著木所有的內容,斑駁的花紋、有些腐敗的局部,甚至已被陽光或風直接改變的內質,凸顯著一些不敢觸目的面貌。但那些木無怨無悔地支撐著、堅持著、沉默著,仍將一所道觀的印象,淋漓盡致地表達著,寧靜、大方、質樸無華。

我真不敢用手去撫摸那些堅守的圓石柱,粗大而又圓滑的石柱已被上千年的雨剝蝕了它內在的物理結構,有些風化的皮質仍頑強地附在石柱上,從不輕易掉落。

三清殿與莆田幾乎同時出現在歷史的某一段,如果說這是命運的一種必然,那三清殿一定與莆田城共同孕育城市的靈魂。

在有限的文字記載中,那些年份的出現卻真實地說出這所道觀的前世今生。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三清殿重建。

近千年的風依舊泛起情感的波浪。當我遲疑的目光緩慢地游動在寬闊的庭院,空蕩的回廊、空蕩蕩的庭院。只見片片灰黑的歲月痕跡,凝結在堅硬的長方形石板上,鋪成了一個巨大的正方形的天井。空闊、整潔、悠久。

從天井拾階而上,走上了正門前的石板走廊。高高的木門檻,裸露的紋理、磨損不一的木材表面,給人一種無法讀懂的創傷。走廊上的屋檐,灰黑的木條和木梁,整齊地托起了房屋與天空交接的空間,木墻上的窗戶仍是那樣緊密地嵌在墻壁上。

這就是三清殿的正面,這就是初期的宋朝留給莆田一座壯麗的建筑。

因為宋朝,莆田擁有一個興化軍、一座興化軍城,擁有了地名與物質。因為宋朝,莆田擁有了1300名進士,擁有了無與倫比的科舉文化。因為宋朝,莆田擁有大愛無疆的媽祖文化,擁有蔡襄與蔡京共同書寫的書法高峰、鄭樵的史書巨著《通志》、劉克莊一個人的詩歌時代。因為宋朝,莆田人擁有舍生取義的品格與精神,陳文龍“生為宋人,死為宋鬼”的視死如歸。因為宋朝,莆田成為中華文化一塊不可或缺的版圖。

三清殿,木構殿堂建筑,重檐歇山造,面寬五間,進深六間。殿內豎有20根木石連接大柱,柱基為蓮花覆盆,規模宏大,氣勢恢弘。三清殿不僅是那個時代建筑面積最大的道觀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道觀古建筑之一。此時的三清殿和其他建筑物擁有一個醒目的名字:天慶觀。

沒有晨鐘的點綴,也沒有暮鼓的纏繞。三清殿那巨大的建筑形體,安靜地佇立在莆田城的中間,任憑時間流逝如風如雨,它的沉默、寧靜,讓我的祖先和我萬分敬仰。

時間以時間的力量,改變了三清殿所經歷的朝代與曾經的模樣,在天空與大地之間堅守的三清殿,與這座城市生死相依、不離不棄。

山門、三清殿、東岳殿、西岳殿、文昌祠、五帝廟、五顯廟、關帝廟大門。我仰望的目光一直盤旋在石柱與石柱頂起的蒼穹,一直回味著木梁與木梁之間的空隙與灰暗。盡管斑駁的光影看不清文字的莊嚴,讀不盡時間留給建筑的風華。可我內心一直堅信,這墻這梁這柱這木條這磚這瓦,已把這座建筑演繹成一部雄渾的交響樂,凝固而又持久,飄逸而又崇高。

而那些瓦屋上的深綠色苔蘚,讓我想起了三清殿漫長的時光記憶,這遍布在瓦與瓦之間的綠,清亮而又刺眼,仿佛是時間凝固在瓦片之上,以生命的狀態展示生命的力量,以另一種生存的印記宣示著某種偉大的預言。

400年過去了,莆田城歷經了南宋末年的血腥洗劫、元兵長達92年的鎮壓,莆田城以少有的傷痕存留著血淚的歷史,而三清殿一定也有一卷布滿血跡的歷史,雖然沒有文字的敘述,壓抑的人心依舊能聞到一縷血色的腥味。

莆田在時間的暴雨里不斷變換著不同的行政管轄與名稱,但城市的靈魂一直堅守著這塊光榮與苦難的土地,用那響亮的方言廝守著每一天的黑夜與白晝,每一年的春夏與秋冬。

三清殿以它古老的歷史、完整的建筑物、不可多得的文化底蘊,在城市大改造的氛圍中得以保存下來。殊不知,這座城市還有眾多的文物在20年開發的狂潮中成為一堆廢墟,一些廟宇、祠堂、宅院,在“保護性拆除”、“開發性維修”這些冠冕堂皇的口號聲中,永遠消失了。

城市已是鋼筋與水泥結合的龐大建筑,那些平平仄仄韻味十足的舊街古巷,那些落滿時間遺跡的牌坊門閣,那些鋪滿紅磚的庭院,那些灰瓦土墻的老屋,已然淹沒在利益的海洋中。

寂寞的三清殿,冷落地固守著一片燦爛的文化,為這座城市的歷史打下永恒的底色,我的莆田才如此底氣十足地為自己千年的文化歷史高呼。我的城才無時不在地盈動著一縷文化的氣息,借助這座城中的每一個人童年的歌謠,打造著一代又一代莆田人的靈魂胚胎。三清殿不僅是這座城市唯一的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一處建筑群,而且它已和這座城市共生死、同命運,成了城市的文化品牌,更是這座城市的文化靈魂。

我的莆田,我的城。我用三清殿這本莊嚴的文章,為你寫下我的祝福。

鎮海堤

這是一卷光輝的歷史。一卷足以改變一座城市生存與否的命運契書,一卷莆田人民改造自然的壯麗史詩。

公元806年初冬的一個早晨。福建按察使裴次元一行風塵仆仆,舟車勞頓,來到了興化灣畔的東甲村。三四十間繚亂排放著的瓦屋、草屋,不時站在屋前張望的、臉上顯露詫異表情的村民,長著蒲草的土壤,不時搖動著枯燥的姿勢。最初的村莊和并沒能完全開墾的田野,構成興化平原最初的景象。

望著波濤洶涌的興化灣,裴次元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這個莆田縣令多次報告的夏天時常出現的風潮,在冬季依舊如此猛烈,他只有緊緊地握住手上的樹干才能站住。而腳下這一堵土墻如何能擋潮去汛?這背后數萬畝的良田如何能旱澇保收?該用何種方式筑堤以阻擋每年幾次的臺風和天文大潮?

一連串問題迅速擊中這個年過半百的大臣,忠心耿耿的裴次元視民生為己任,無怨無悔地奔波在福建大地之上的山山水水,為人民的每一件事而鞠躬盡瘁。此次,也是他排除異議,身先率范,力主建設百年一遇的東甲堤。

并沒有經過多長時間的爭論,一套成熟的建筑方案,已在裴次元的心中生成。他決定從最易被風潮沖潰的東北角入手,筑一座萬年不倒的鎮海堤,讓風浪止于堤外,讓平安行于興化平原,讓那數萬畝的良田免于海水侵蝕。

說干就干。裴次元和他的水利工程團隊立即入駐東甲、遮浪村,一字形排在興化灣畔,一邊施工,一邊籌集資金。首先開始加固一條土堤,數千萬方的土料從四面八方運抵海岸邊。其次,又在土堤外,筑一條石堤。莆田先人在裴次元的領導下,一場轟轟烈烈的人民筑堤運動在莆田大地上鋪開了。

經過14年的艱苦奮斗,公元820年,長約3.4公里、高3米的東甲海堤,終于合龍了。它猶如一條巨龍,束縛了興化灣的滔天巨浪。那千重萬重的浪潮撲面而來,而又驚聲退去,不斷反復。東甲堤穩如磐石,屹然不動,又像一個時間老人,目視著大海無邊無際的浪花,無休止地閃耀,無休止地消失。

東甲海堤成功筑起,奠定了興化平原的基礎。也就是說,唐代的興化平原就是今天的興化平原。20多萬畝的南洋平原,一望無際的水田,生生不息的村莊,芳香四溢的炊煙。興化平原在此后的570年間,風和日麗,莆田人民在此耕作收成,譜寫了一曲華麗的唐章宋韻。

作為福建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海堤,鎮海堤就像福建水利史的封面或扉頁,光彩奪目地敘寫著偉大的記憶。作為第一功臣的裴次元,在《莆田縣志》《興化府志》上并沒有濃墨重彩地歌頌,在有限的歷史典籍里,些許的文字只表達他的名字和東甲海堤。而他的籍貫、生平、最后落身何處,對莆田人來說都是一個謎。莆田人不僅在鎮海堤紀念館把他作為主神來祭祀,并世世代代尋找他,尋找他的精神、他的足跡。

東甲海堤就像一條橫亙在大海之濱的水上長城,從大唐的歲月崛起,又穿越了五代十國,在兩宋王朝繽紛的季節里,和木蘭陂共同奏響興化平原風調雨順的日子,甚至在戰火紛飛的元代,東甲海堤安然無恙,日夜守護這一方水土、這一方人。

東甲海堤的被毀,源于一個愚蠢的地方官員的一個非常愚蠢的決定。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為防倭寇,將東甲石堤拆掉,把石料運往平海、莆禧,筑建平海衛城、莆禧所城。東甲海堤僅剩土堤一條,孤零零地守望著大海、平原、田野、村莊和即將來臨的災難。

1397年秋天,一次并不強烈的臺風來襲,土堤潰決了,海水席卷了興化平原上的村莊、橋梁和即將收割的稻谷,直至壺公山麓,白茫茫一片。這個庸官員,可能還不知道他苦心經營的平海衛城、莆禧所城,并未能阻止倭寇的襲擊。1562年,興化府城失陷,被屠殺的軍民超過三萬人。

被毀掉的東甲海堤,從此擋不住東南沿海的暴風潮,隔三差五大面積潰壩,給興化平原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明王朝的陽光一直未能曬干莆田人熱淚橫流的心情,天災人禍,此伏彼起,蔓延260多年,在那些充滿海腥味的悲痛回憶里,莆田人無可奈何,但也充滿理想,時不時也掀起興修水利的高潮,這些舉動,仍維持著興化平原的遼闊與希望。

翻開那幾頁歷史,仍有一群身影依舊在東甲海堤上忙碌著……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興化府知府黃一道深知土堤的弱點,決定重修石堤,但工程尚未完工,被解職離開。同知潭鎧繼續這項工程,直至修復石堤。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秋,風雨交加,并伴有臺風,海堤盡潰,海水泛濫,漫流至城外。江南道御史林潤疏請帑金修堤,奏準。東甲海堤得以粗略維修。

東甲海堤關乎興化平原的安全,牽掛著一代又一代莆田人的心。但東甲海堤從不消停,和莆田人起伏不定的命運一樣,一直波動著、翻越著,時而風平浪靜,時而危機四伏。

寫到這里,我不得不想起1280年前的那個偉大的官吏——裴次元,他窮盡一切的思考,科學布局,精心施工,造就一個偉大的工程,歷經570余年的臺風狂潮,沒有發生一次潰堤,成就了莆田的繁榮、發展。局限于當時的生產水平,卻能完成如此嚴謹的水利工程,裴次元勞苦功高,可永載史冊。

當時間的風翻過了明王朝這頁讓莆田人愛恨交織的日歷,莆田人依舊那樣苦守著興化平原的日出日落,苦守著那個讓他們無比熱愛的家。

反清復明,一直貫穿清朝前期莆田知識分子的政治思維,左右著他們的人生、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命運。但他們的反抗未能改變歷史的進程,給莆田帶來更加悲慘的結局。

1661年,清政府實行“截界”政策,東甲海堤被劃至界外,淪落為海港,興化平原匯成一片鹽堿地。有些村莊消失了,人口銳減,莆田遭受了空前絕后的滅頂之災。

此后的1682年、1691年、1752年、1774年、1780年、1790年、1794年,東甲海堤屢受潰決,又反復修筑,莆田人面對著東甲海堤這一巨大的水利工程,束手無策,只能募捐修復、小打小鬧,成不了大氣候。吹過興化平原的海風,依舊那樣咸澀,依舊那樣猛烈。

歷史出現了一個可喜的轉機,一個莆田鄉紳的出現,改變了東甲海堤的存在,也改變興化平原的命運。

這個在莆田人心目中備受尊敬的鄉紳,名叫陳池養。陳池養,字子龍,號春溟,晚號莆陽逸叟,城內后塘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生,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中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中進士,歷署數縣知縣和三個州知州。1820年,陳池養回歸故里,從此不出仕。38歲,風華正茂的陳池養用如此淡泊的心態,遠離了五光十色的官場,選擇了故鄉,選擇了另一種安身立命的生活。

目睹東甲海堤反反復復的決口與修復,目睹興化平原豐歉不定的年成,陳池養吸收裴次元初筑東甲海堤的經驗,內筑土堤,外筑石堤,并串設石涵洞,以泄堤內雨水,同時外堤拋疊亂石以拒海潮,經過兩年的艱難修筑,東甲海堤以偉岸、堅固的雄姿,重新矗立在興化灣畔,成為興化平原一道堅強的屏障。

一些人的名字盡管很少出現在莆田公眾生活中,但他們的名字和事跡應該讓我們和我們的兒孫們記住。

1827年,正當陳池養四處奔波,積極募捐時,閩浙總督孫爾準予以積極支持,并為其奏檄,募集資金。對于花費巨大的水利工程,財政支持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那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孫爾準夫人,慷慨地捐出所有的私房錢,購石塊用于加強護堤御潮。

或許還有更多的人為東甲海堤付出努力,奉獻財富,他們將和東甲海堤一樣永遠屹立在莆田人的心中。

經過此次大規模整修,閩浙總督孫爾準親自為東甲海堤署書:鎮海堤。

從1820年始,陳池養一直在興化大地上奔波,一直處心積慮地思考著興化平原上的水利設施,為莆田人民的安居樂業努力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密密麻麻的年份,密密麻麻的水利設施,這些彌足珍貴的工程至今依舊發揮重要的排洪、泄洪、防澇、防潰作用,為興化平原此后100多年的肥沃與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池養居家近40年,致力于莆田水利興修,使興化平原整體的水利設施日漸完善,確保興化平原成為莆田人不可缺少的“糧倉”。此時的興化府,人口劇增,人民豐衣足食,呈現了一派生機蓬勃的生活景象。

隱藏在歷史的書卷里,一個可歌可泣的士子之心,一個足以大書特書的草根英雄,陳池養足以享受任何加予他的贊譽。但他依然埋沒于我們的懷念之外,在莆田史書上字里行間流動的些許往事,本該呈現在一座富麗堂皇的廟宇里,讓世世代代莆田人點燃不熄的燭火香煙,去追思這個偉大的平民。

從公元806年始,啟開了鎮海堤滄桑的歷史,至公元820年的秋天,無疑是這本史書的封面,華麗、凝重,無論多少暴風驟雨都不能改變它最初的色澤。

而1387年的春天,被撕裂的長堤失去了那道用巨石相連的靈魂,長堤少了靈魂,成為海水隨意淹沒、吞噬的對象。前后587年間的凝固成了輝煌的絕唱,哀鴻遍野的往事從1397年那個臺風吹起,一頁又一頁地翻動,并用海水浸過的淚水書寫。

其實,鎮海堤并不缺少記敘石堤與土堤的筆墨,只是大多是抒寫心中的不安,這里的一寸堤都凝結著一個個人的靈魂,日夜傾聽著大海的奔騰,興化平原的雞鳴犬吠,和一季季稻禾抽穗吐芽的聲音,一家家鄉親起早摸黑的腳步聲。

而那些被民間最廣泛的信仰搬上廟堂與神座的人物,栩栩如生地佇立在人們的心靈之上,裴次元、林潤、林兆恩、陳池養、孫爾準、孫夫人、蘇儒善、原魯山等不朽的名字,高貴而又偉大,超越時空的距離,和鎮海堤一樣高高地聳立,成為興化平原的豐碑,成為莆田人民心靈的豐碑,在世世代代莆田人仰望的星空上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