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12-11-09 16:16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

一門兩丞相 節義愧當時

——追尋荔城區玉湖村陳俊卿陳文龍遺蹤


2012年3月7日,冒著深春的霏霏細雨,走訪莆田荔城區玉湖宗祠,追尋在宋代抗擊金、元入侵者的陳氏先輩陳俊卿、陳文龍的遺蹤。

坎山午水向佳地藏玄機

這一天上午,我們來到玉湖宗祠大門牌坊前。大門牌坊高9米、寬11米,上有“陳丞相里第”石雕坊額,兩旁分別雕有“狀元”、“榜眼”四個大字,顯得氣概非凡。走進大門往左進500米,即為近年新建的玉湖陳氏宗祠。

宗祠坐北朝西南,由祠門、拜亭、正堂等組成。正堂穿斗式木廣構架,歇山屋頂。進入內院就見到一進三開間的正堂,中央神龕壁上繪有列代陳氏杰出先人彩色畫像,共15位。中梁下掛著御賜橫額“世篤忠貞”,兩旁石柱則刻有:“清忠亮直抗金良相節義文章扶宋名臣”,前梁下也掛著“民族英雄”的橫額,兩旁石柱刻著:“一片忠誠扶宗室;千秋名節重莆邦”。祠中還保存著“文章魁天下,氣節愧當時”;“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等石柱聯對和南宋時期的“狀元里”石匾。

追尋玉湖陳氏始祖,為沂國公陳仁。陳仁于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自錢塘入閩,卜居白湖北岸之白沙村,號稱玉湖。第四代有榜眼登第陳俊卿,為抗金名相;第八代有狀元及第陳文龍,為抗元英烈,深受后人敬仰。“玉湖祠”原為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年)宰相陳俊卿故宅,始建于南宋之末。當年陳丞相里第占地一畝三分,棟宇鱗次櫛比,頗具規模。陳文龍抗元殉國后,其后裔族人在陳俊卿故宅中建“二相祠堂”,以祭祀陳俊卿、陳文龍兩位先賢及玉湖陳姓歷代名賢。

玉湖祖祠幾經滄桑,歷久而彌新。元朝統治期間,陳氏族人四方逃難避禍,祠堂失修,殘垣斷壁,雜草蔓生。明成化三年(1467年),探花出身的岳正,受命到莆田主持興化府政事,遂將祠堂按原有形制重建,復稱“二相祠堂”。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次修建,改稱“玉湖祠”。1991年,旅居印尼的僑胞、陳仁32世孫陳德發捐資再次重修。2009年,“玉湖祠”遷至玉湖公園之內重新建造,占地345平方米,2010年落成,遂成目前宏大的規模。

南宋理學家朱熹,深研《周易》,精通玄學。他與陳俊卿過從甚密,私交極篤,曾到過興化講學,對陳俊卿故鄉山川形勝十分熟悉,曾盛贊當年“玉湖祠”風水之佳,道是“坎山午水,天下罕有”,其中藏何玄機,則不得而知。是否預見當地必出“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的顯赫身世、榮耀史跡呢?無論與風水是否相關,歷史上此地果然是人才輩出。

南宋兩丞相芳名萬古存

陳俊卿、陳文龍,分別以宋高宗戊午科(1138年)榜眼和度宗戊辰科(1268年)狀元入仕,最后同登宰輔職位。當地有一種說法,稱之為“一門兩狀元”。然而,“兩狀元”似乎不如“兩丞相”更加貼切。陳文龍為狀元及第,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而陳俊卿則是榜眼,狀元之說,多系傳聞。

據傳,當年陳俊卿與同鄉黃公度同赴應試,黃公度為進士第一(狀元),陳俊卿為第二(榜眼)。宋高宗在光祿寺擺宴時,問狀元和榜眼:“卿土何奇?”黃公度答道:“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陳俊卿則說:“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高宗遂選陳為狀元。另有一說,黃公度答道:“子魚、紫菜、荔枝、蠣房。”陳俊卿則答:“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宋高宋認為陳俊卿的才華和品格,不在同科狀元黃公度之下,深為贊賞,但并未改變黃、陳兩人的名次。現在,玉湖宗祠大門“陳丞相里第”牌坊兩旁“狀元”、“榜眼”的石雕,也表明了當地陳氏后裔的求實態度。其實,一個人流芳后世不在于名而在于實。歷史上許多狀元只任小官,碌碌終生,也有一些并非狀元出身而官居宰相。陳俊卿與陳文龍,正是他們在抗金、抗元斗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以及他們忠貞守節而為后人所崇敬。

陳俊卿,字應求,號六梅。他以榜眼入仕,初授泉州觀察推官。那時,宋金矛盾日趨尖銳。宋高宗趙構任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曾以高官為誘餌,企圖拉攏陳俊卿加入其黨羽,陳俊卿不為所動。秦檜“察其不附己”,便對他百般壓抑。秦檜死后,陳俊卿才受重用。從南外睦宗院教授、秘書省校出郎,累遷至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陳俊卿55歲時,被擢升為尚書仆射、觀文殿大學仕,登上宰輔職位。

陳俊卿一生抗金愛國,不附權貴。后人稱他“正色立朝,為南渡名宰相”。為相時,他以“用人為己任”,每見“朝士”或遠道來京的“牧守”,必“問以時政得失,人才賢否”;他向孝宗力薦四川宣撫虞允文為樞密使,右丞相,使其進入中樞,參與和處理軍政大事;他以社稷安危為重,光明磊落,為受奸佞誣陷的主戰派張浚辯誣,保舉張為樞密使,率軍駐屯建康,待機北伐;他堅決反對朝廷向金“奉表稱臣”,采取了屯兵墾田、扼要地筑城壘、安撫逃亡流民、整頓浙西水師和督理淮東軍務等措施,以鞏固后方,增強抗金實力。經他一番努力,改變了自秦檜掌權以來一味推行的與金“媾和”的投降政策,成為文臣中力主抗金的代表人物之一。

陳文龍,為陳俊卿五世孫,從小就“濡染先訓”,立志“忠君報國”。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南宋王朝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危難之秋。南宋端宗景炎年間,陳文龍出任福建、廣東宣撫使兼興化縣指揮官。咸淳七年(1271年),官至秘書省校書郎。初時,權傾朝野的宰相賈似道對“文章魁天下”的陳文龍有意拉攏。然而,正直耿介的陳文龍與賈氏“道不同不相為謀”,對其弄權誤國的行徑往往上疏皇帝直陳,因得罪權奸而屢遭貶斥。襄陽失守,陳文龍上疏痛責賈似道用人不當,因對賈氏結黨營私的丑惡行徑上疏度宗,觸怒了賈似道,被貶撫州;因不改初衷而致被罷官,返回興化軍故里。后賈似道兵敗遭罷黜,朝廷才重新起用陳文龍。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益王在陸秀夫、張世杰等大臣的擁立下,于行都福州登基,陳文龍再次被起用為參知政事(左相)。元軍向閩粵進軍,兵鋒直指榕城,福州知府不戰而降。張、陸等保護端宗從海上逃亡避難于泉州。朝廷任命陳文龍依前職充閩、廣宣撫使,并于興化(莆田)開設衙門。于是,陳文龍傾盡家財招募兵勇組成民軍,厲兵秣馬備戰。在福州、泉州兩城守將先后叛降后,陳文龍固守孤壘,四次斬殺前來勸降的元使,并在城頭豎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跡、激勵士氣。然而,畢竟大廈將傾,獨木難支。陳文龍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俘,他與兩子三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將唆都企圖以“母老子幼”來動搖他的意志,陳文龍慷慨而言:“我家世受國恩,萬萬無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歧分南北,我子何足關念。”(見《弘治興化府志·陳文龍傳》)元軍見勸降無望,就把陳文龍押往杭州。他從離開莆田起即開始絕食,視死如歸。抵杭州后,他要求拜謁岳飛廟。當他以孱弱之軀蹣跚進入岳廟時,不禁失聲痛哭,哀慟悲絕,年僅46歲。陳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藥。她對監守說:“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陳文龍一家,包括其三弟陳用虎、從叔陳瓚,都忠貞不屈,為國捐軀。三弟媳朱氏,也在陳文龍被俘后自縊守節,堪稱“滿門忠烈”。

榕興兩城隍威靈至今傳

在人世間受人供奉的菩薩、神衹,生前大致都是忠貞護國、造福一方,為百姓除病消災、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明初,朝廷下令訪求民間應祀神衹,“凡有功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開國皇帝朱元璋,敕封陳文龍為福州都城隍主神,敕封陳文龍從叔陳瓚為興化府城隍廟主神。陳氏叔侄于是成為榕城、興化兩地城隍。

在祭祀陳文龍的寺廟中,以福州陽岐的尚思廟時間最早。傳說當年陽岐村民在烏龍江邊拾到陳文龍遺落的官袍,便自發集資在興化古道邊建廟。明天啟七年(1627年),當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賈,出于對陳文龍的敬仰,為祈求生意興隆,往返平安,將原廟宇移至陽岐村鳳鳴山下。廟建成后,歷經滄桑,幾度重修。1919年,陽岐人、大思想家嚴復發起又一次重修。重修后的尚書祖廟面積達到3805平方米,整座廟重檐疊宇,雕梁畫棟,蔚為壯觀。

陳文龍生前沒有任過尚書官職,明清兩朝官制“六部”也沒有設“水部尚書”一職。據專家考證:明代崇禎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曾三次敕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和加封“鎮海王”。明清時期,每三年科舉后,歷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狀元率冊封團赴琉球(今之沖繩)、臺灣冊封當地官員。因琉球與中國隔著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所以,凡“冊封使團”出發前必定就近先到“旨奉祀典”的陳文龍廟祭祀之后啟程。陳文龍“威靈顯赫”,冊封團在海上行船為祈求平安,將陳文龍神像立于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陳文龍、民船拜媽祖”之說。閩臺及東南亞等地,都將陳文龍比作“海上保護神”。僅在臺灣和馬祖,保存完好的陳文龍廟就有16座之多。現在,福州新建的陳文龍廟、堂已達10余座之多。史書上記載,遺址至今尚存5座。數百年來,陳文龍的尚書廟香火旺盛,歷久不衰。

陳文龍從叔陳瓚,字瑟玉。在抗元斗爭中,曾傾家財300萬緡,渡海至廣東獻給退至廣州的抗元將領張世杰充當軍費。陳文龍兵敗被俘北去后,陳瓚說:“侄不負國,吾當不負侄。”乃招募義軍,誓死抗元。他親率兄弟叔侄、家丁和3000義兵,乘敵不備,進攻興化守軍駐地,一舉奪回了興化城,沉重地打擊了元軍。宋端宗授他為興化軍通判,鎮守興化。不久,元將唆都率兵萬余,攻打興化城。陳瓚率眾固守,唆都屢攻不克,乃臨城下勸降,遭到陳瓚嚴詞拒絕。元兵遂傾巢出動猛攻。因眾寡懸殊,興化城破,陳瓚被執,罵不絕口,寧死不屈。唆都惱羞成怒,殘忍地將陳瓚車裂。陳瓚犧牲時,年僅45歲。南宋朝廷追贈陳瓚為兵部侍郎,賜謚忠武,邑人葬其衣冠于壺公山下。朱元璋敕封陳瓚為興化城隍主神后的洪武三年(1370年),興化知府蓋天麟在現在的梅園東路建立興化府城隍廟。

陳瓚從小就以大節自勵,無意仕進,經常“散粟出帛,以濟饑寒”,受到百姓的擁戴。他說:“吾家世受國恩,當為國收民心耳。”至今,他的故鄉依然沿襲陳瓚護國佑民賑濟貧寒的習俗,以紀念陳瓚的樂善好施。據說,古時興化府城隍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梅園東路的興化府城隍廟就人來人往,不斷有信眾前來送米、送錢,有的人還捐棺和送藥。而農歷十二月二十七日,城隍廟就把這些米、錢發放給貧困百姓。這一陳瓚信仰習俗已經沿襲600多年,現已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保護。每年的這一天,城隍廟人山人海,絡繹不絕,人們到此感念陳瓚賑濟施舍的善舉。近些年來,不斷有包括日本、美國、東南亞及港澳臺的海內外人士來此朝拜進香、尋根問祖。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把興化府城隍廟升級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