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城 新 韻
陳元邦
一
清晨,我站在下榻賓館的高處靜靜地欣賞這座縣城,城依偎在湛盧山下,松溪如一條玉帶,環繞城邊,彩虹橋倒映溪水,湛藍的天空疏朗的云,山與天相接處一片嫣紅,悅耳的鳥鳴聲傳入耳際,不時還可隱約聽到雞鳴聲。這聲音更讓我覺得城的靜幽。坐在窗前,品著九龍大白茶,茶香沁人。說起茶葉,當地同志頗為自豪:這里是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蒸青綠茶出口基地,獲評“中國茶業百強縣”。這座縣城,好似茶香氤氳而成,彌漫著“和靜”。
手繪松溪(陳超星繪,陳元邦書)
昨晚,我也站在這窗前眺望,夜燈柔和,廣場上音樂聲傳來,不少人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音樂喚我走進這座縣城,夜色下,見得最多的是茶樓與餐館,寧靜而祥和。我曾經聽一位在市直機關工作的松溪人談起他的家鄉:“小巧寧靜舒適是她的特點,走在街上不慌不忙,悠閑自在,就像小時候看到的水牛大搖大擺穿街而過,即便現在街上跑著電動車,也是無聲無息地從身邊輕輕劃過……街道兩邊種著梧桐樹,樹冠像一把打開的傘。夏天走在街上,都不需要戴遮陽帽。”那聊起家鄉的神態,那陶醉于家鄉的情結深深感染了我。30 多年前我曾經來過這里,今天再看松溪,覺得它猶如一位美女子,變得更加俊俏了,讓人看了,宛如花季少女,帶著山野質樸。
二
30多年前的松溪,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座有著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底蘊的縣城,古時“兩岸多喬松,有百里松蔭碧長溪”,縣名就從這詩句而得。在城鄉中隨處走走,古韻撲面而來,遺跡隨處可見,始建于宋咸淳年間的奎光塔屹立于縣城西郊虎頭巖上,成為寄寓鄉愁之標志性建筑。湛盧劍列古代五大名劍之首,宋代九龍窯青瓷享譽東南亞和日本等地,松溪版畫秉承古代建安刻版印刷遺風,松溪人以此為傲,譽之為“松溪三寶”。朱熹曾在湛盧山筑“吟室”講學授徒,至今遺址猶存。明清時期,梅口埠乃萬里茶道的必經之路,也是松溪九龍窯珠光青瓷南運、食鹽北運的必經之地,商賈云集。我坐在茶室中,與初次謀面的松溪人聊天,他們很驕傲地告訴我,家鄉是一塊人杰地靈之地,歷代共有28人考取進士。
然而,當年去松溪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從建陽到松溪出差,車行沙土路上,塵土飛揚,到了松溪蓬頭垢面,更別說從省城福州或更遠的地方去了。那時人們談起松溪,“談路色變”、望路退卻,投資者即使有投資意愿,一趟松溪之行,念頭又打消了。這次,我再到松溪,1小時多的高鐵到南平,之后再坐小車走1小時左右的高速就進了縣城。改革開放以來,松溪的交通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就可通福州,寧衢鐵路從福州通達浙江衢州,松溪是這條鐵路上的重要站點,每日有綠皮客車通過,交通撩開了松溪面紗,讓這個“美女子”走出了深閨。
傍晚,我從縣城去梅口埠,20多千米的路程只需30分鐘的車程,柏油路平坦寬敞。我很感慨地對司機說,以前所見的都是沙土路,車跑在路上,塵土飛揚。司機說,現在已經不見沙土路了,即使是村道,也鋪上了水泥。自從通了火車,建起了火車站后,縣城的道路已經成環。當地的同志告訴我,松溪之變,最大變化是交通之變,這變,可謂是“蝶變”。
三
松溪人講起家鄉的生態,自豪地說,松溪是閩北首個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手繪湛盧(陳超星繪,陳元邦書)
家鄉的山山水水,是大自然的饋贈,是祖先留下的財富,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在大布村中央巷口坊門外曾立著一個《奉禁碑》,這碑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8位村民奉諭為封山育林而立,從碑文中可以看出,早在康熙年間,松溪人民就非常重視保護森林,強調山林水源。“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保護好環境,保持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同步運行”“山好水好空氣才會好,這片山山水水一定要留好”“靠山吃山,也要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發展致富路”“老老實實地發展山區特色經濟”。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松溪考察調研的話語一直銘記在百姓心里。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沒有綠水青山,就沒了金山銀山。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生態“高顏值”實現“守綠換金”和“添綠增金”,以發展“新模式”實現“點綠成金” 和“借綠生金”,探索出以文化、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土特產”賦能鄉村振興模式,以逐“綠”前行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生態農業”模式,以串聯鄉村旅游資源實現破局“出圈”的生態旅游模式,以踐行“兩山”理念打通“兩山”轉化通道的“制度創新”模式。如今的松溪,森林覆蓋率達到76 %。
我佇立梅口古渡眺望,夕陽斜照,山披金暉,波光瀲滟,老厝仿佛在夕陽中講述著往事,一幅畫圈仿佛地我眼前徐徐展開。第二天,我又去了大布村,那里也是一處古碼頭,溪水從浙江慶元入松溪后的第二個碼頭,江面開闊,遺址眾多。工人們正在修復古渡風貌,有些古建筑已經完工,有些還在建設之中。我期望有一天能夠再現古時“兩岸多喬松,百里松蔭碧長溪”的勝景,能夠泛舟享受“明月松間照,風靜聽溪流”的意境。
將青山綠水和厚重古韻結合,講好松溪故事,讓游人“知松溪、來松溪、留松溪”,縣委、縣政府按照“系統謀劃、集中集聚、修舊如舊、風貌統一”的思路,讓旅游資源串珠成線。梅口景區、湛盧書院、版畫傳習所、房車營地,“百年蔗”農業觀光,融自然與人文于一體;漫步吳山頭村古道,品“劍溪”朱子古茶,領略“劍俠”氣概;駐足詩歌長廊,欣賞古今文人墨客朗誦佳作,吟《朱子家訓》,恍如夢回千年,韻味十足,在吳山頭古村享受傳統村落古樸、清新、自然之美。當地人說起當地旅游資源,頗為得意:1個國家4A級景區、3 個3A級景區,12個省級鄉村旅游村、3 個省級金牌旅游村。我無論是行走城區,還是徜徉鄉間,溫潤與壯美氤氳出的好山好水、氤氳出的和靜剛柔人文,無不讓人流連忘返。
四
縣里戶籍人口16萬多,常住人口13萬多。讓我有些意外,曾經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人口還能基本穩定。縣領導說,這里土地平坦,適宜種蔬菜,交通的改善,解決了運輸瓶頸,農民早晨四五點鐘起床收獲蔬菜,當天就可運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蔬菜種植也催生了一批蔬菜專業合作社和蔬菜營銷商,建立起了營銷渠道。我在茶平鄉的農田上還看到這樣的情景:兩架噴灑農藥的無人機在操作手的操縱下,正在給稻田滅蟲。操作手告訴我,他們是縣里專業公司。
現代農業正在改變傳統的以小家庭為單位的耕作方式。未來的城鄉,只是居住地的不同,住在鄉村的人,也許不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住在城里的人,也許正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在松溪,一批年輕人從事帶貨直播,把松溪的豐富物產推銷出去,聽說一年的產值有10多億。還有一些年輕人,正在開發松溪青瓷,他們說,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不能丟。傳統型的農村正在向著現代化農村轉變,這轉變,是傳統的賡續,是現代化的加持,松溪,城與鄉都煥發著勃勃生機。
松溪的面紗被撩開了,交通便利了,也抱了幾個工業產業 “金娃娃”。縣里的工業企業有38家,稅收上千萬的有2家。有實力才能有魅力。
福建常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民營企業,解決了800人的就業問題,2023年實現產值2.48億元,入庫稅收3402萬元。企業正在二期建設,公司的三位股東全是,外地人。來松溪投資辦企業的,除了注重區域優勢,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
青山綠水是最好的投資環境。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家把目光聚焦松溪。
松溪,這個閩北小縣,有著厚重歷史的古縣,當地人告訴我:相信家鄉會越來越美,日子會越來越幸福。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