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茶“二王”
王炳根
松溪地處武夷山山脈,自古便是產茶之地。松溪產茶的歷史,或可追溯到千年以上,閩北茶葉志《建茶志》便有記載,簡稱為“建茶”。建茶的范圍包含“北之建溪兩岸及其上游,東溪之北苑,壑源和崇陽溪之武夷以及延平”。松溪地處建溪上游, 唐代屬建寧縣東平鄉,為建茶產地之一。松溪的產茶傳統(尤其是綠茶與白茶)代代相承,成為松溪人的謀生方式與生活方式。1981年10月,全省茶葉工作流動現場會在松溪召開,時任省委書記項南對松溪的茶葉寄予厚望,“南有安溪、北有松溪”,便是此公提出的。
我曾兩度訪松溪,感嘆其生態環境與鄉村建設之美之好, 曾題寫過“松溪瓦爾登,中國美鄉村”。那時我剛從美國訪問歸來,那兒有條湖叫瓦爾登湖,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便是因描寫此湖成了最早的描寫環境保護的名著,日后被學界認定為“綠色圣經”。我繞行龍源茶山中的那條潔凈之湖,便聯想到了瓦爾登湖,盡管它們大小不一,但周邊的環境、清澈的湖面、碧綠的山林、遠近的鳥鳴、水邊的昆蟲聲,多么相像。我寫的文字,被文友發在網上,有人便四處打聽,松溪的瓦爾登在哪?為何叫瓦爾登?其實,這只是表達我對松溪生態與環保的贊美。此外,我還著有一文《湛盧春》,就是寫這款產于“瓦爾登”湖畔的有機之茶。
來到茶室,稍坐,主人取出茶來,一刻的工夫,有機的土壤、透明的空氣、雨露霞翳、天光云影、采茶女的纖巧、制茶工的沉穩,在沖下第一注水之時,便一絲絲地流轉開來、一片片地呈現出來、一層層地擴散起來。果然,真香似從遠方飄來,若隱若現,若有若無。我凝神捕捉,極力識辨,當這種香氣與我記憶中的各色茶香碰撞后,在我的記憶庫存中留下了“湛盧春”獨一無二的韻味:白毫纖巧微露的外形、在山泉沸水中漸張成朵、翠綠鮮潤的色澤;香氣清高,隱現時有,卻是持久;入喉清韻十足,口感爽脆,入腹如吸自然之母的乳汁。難怪它在“福建茶人之家”的綠茶評定中獲得金獎,可謂綠茶之極品也!
這是我十年前對綠龍湛盧春的描寫,重訪龍源茶莊,主人馬上上新茶,取出九龍銀針。老夫自稱“茶人”多年,有些喝茶的經驗,見那肥實的芽頭,聞之干香,便知是款好茶。投入蓋碗, 注水,外形芽頭的白毫均現,出水,觀其湯色淺杏,鮮亮清澈, 余舉杯聞之,毫香清純,啜之滋味甘醇,滿嘴生津,且留有淡淡的梔子花香。真是好茶呀,綠龍的另一款好茶。茶莊老板謝榮富告訴我,上午還在緊張進行的松溪九龍大白茶第八屆茶王賽,他所提交的參賽樣本就是這款九龍銀針。那時尚不知評比結果,但從他自信的表情中,似乎可以窺見一斑了。
松溪九龍大白茶(朱建斌 攝)
無論是湛盧春綠茶還是九龍大白茶,首先是建立在“有機” 之上的。這個概念的確立,始于謝榮富就讀的寧德福安農校。那時,張天福是學校的第一任校長,他所推崇的生態茶園的觀念,
在學生謝榮富的心中播下了種子。當時所謂的生態茶園,就是從種植上做到“林中有茶、茶中有草,形成物種多樣化”。自從承包了龍源的茶山后,謝榮富便秉承著這個理念來對茶園進行管理,茶山周圍遍植楓樹、桂花、杉木、松樹等,茶園還套種喬木厚樸,行道路補種櫻花、海棠、玉蘭等。“這樣既保持土壤的濕度和溫度,又構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隔離了外界污染物的侵蝕。”謝榮富如是說。而在茶園,他特意播撒紫云英、三葉草、苜蓿等豆科牧草,定期進行人工割草、中耕除草,這樣既能及時殺滅害蟲,又能肥土蓄水。我在第二次造訪茶園時,恰遇茶樹行間的野草莓成熟,嫩綠的茶葉間以紅彤彤的草莓,令人陶醉。謝總送來一個大提筐,我趕緊進入梯田式的茶行,腳一踩下,便可聽到肥沃泥土滋滋的氣泡聲,長筒膠鞋便沒了腳背。如此有機肥美的土地,能不出好茶?而那野草莓,不時便可采得半筐,不用清洗,坐在地頭便可食之。
這次造訪,在茶山行走的謝榮富告訴我,他原先用燈光捕蟲,現在棄之不用了,因為燈光在捕捉害蟲時,也捕捉了益蟲, 還是讓他們相生相克,以蟲治蟲,保持自然的平衡;而對于雜草,也是要讓其自由生長,不間斷地進行人工除草、草稈覆蓋、牛耕松土等,這種自然生態種植,使得茶園的土壤越來越肥沃, 保持了有機的循環。所以在茶園完全不用農藥、化肥、殺蟲藥、除草劑等,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就保證了茶的高品質。
2004年茶園通過瑞士生態市場研究所(歐盟EC標準)、德國色瑞斯(歐盟EC標準)有機認證,同時通過國內萬泰有機認證,每年有30噸茶葉出口美國、加拿大及西歐各國,在中國北京、廣州、
上海、廈門等大中城市均有銷售。
從龍源茶莊回到酒店的當晚,松溪九龍大白茶第八屆茶王賽揭曉并舉行了頒獎儀式。果然,龍源茶莊參評的“九龍銀針”以98分的高分獲得茶王稱號。我并不感到意外,因為從龍源茶莊的有機茶園、從那簡單而又精心的制作過程中,已經感受到作為茶王的諸種要素。九龍銀針的茶王王冠稱號,可謂是實至名歸。令我高興的還有,另一款參評的“白毫銀針”,也以96分的高分摘得白毫銀針組茶王的桂冠。
白毫銀針茶王屬松溪茗博茶業有限公司,也就是頒獎的當日上午,我正在這家公司訪茶。站在九龍崗上,接待人員指著遠近山間的茶園告訴我,這里都是有
機茶園,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加上地理位置與環境,白茶的質量是杠杠的。雖然松溪的白茶,知名度尚不如福鼎、政和那么高,但九龍大白茶的祖庭在松溪,在我們所站立的九龍崗。我仔細觀察了眼前的老茶樹,據說有一百多年樹齡,當地村民與政府對其呵護有加。這呵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護其原生態,保護其水土與植被,讓其得到自然的生長與發展。這個追求,恰恰契合松溪多年堅持綠色發展,堅持有機種植的理念之中。
龍源茶園(王大偉 攝)
據有關資料顯示,松溪縣以九龍大白茶為代表的生態茶,先后獲評“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業百強縣”“中國九龍大白茶之鄉”等榮譽。截至2023年底,全縣茶葉種植面積合計8.2萬畝,其中綠色食品認證3.97萬畝、有機茶園認證7200畝,全縣共有注冊茶葉加工企業(含合作社)248家。2023年茶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26億元,帶
動全縣7.5萬名茶農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茶葉已成為松溪鄉村產業振興的“金葉子”。
在龍噓工作室,九龍大白茶的守護人李光發正在與省農科院的專家探討以九龍大白茶制作抹茶的構想,他認為這是白茶發展的一個方向,將九龍大白茶的抹茶,投入礦泉水瓶,輕輕一搖, 便會冒出泡沫,飲之,如啜甘霖。我在一旁,要了一小杯,果然清爽、甘甜。之后,李光發開了他的四驅越野車,帶我上了白云巖的有機茶園。
白云巖的海拔并不高,但屬于未開發的山野,道路便是李光發等茶人上山時,車輪碾出來的,一路高低、坑洼、山石、泥濘,完全無規則,坐在車上,上下顛簸,如同騰云駕霧。直至山巔,人已昏昏然,但下車往下一看,我立時神清氣爽。不說這叢山密林中的負離子多少,僅是那個沿山而下一坡山場,騰騰地散發著清新的茶青香,就讓你飄然神曠。李光發告訴我,這是他的高山有機茶園,雖然只有163畝,每年從這里采出的鮮葉制作成的白茶,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市場。
說到晚間即將揭曉的松溪第八屆茶王賽,李光發說,他所提交的參評樣品,便始于這個山場,經過復式萎凋與二次轉換烘干,松溪九龍大白茶更顯花香,那種淡淡的梔子花香,我們稱之為“九龍韻”。
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精心呵護的高山有機茶,讓李光發登上白毫銀針茶王的寶座,更讓他的白茶,香飄萬家。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