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滿 西 門
禾 源
這里被譽為“瑯嬛福地”。
這里至今還傳承著四季祈福的風俗,福脈綿長。
這里為閩北、閩東紅軍會師之地,是創造幸福生活的新起點。
這里趁新時代福運,走上鄉村振興之路,福滿西門。
山綠得滴翠,水清清亮亮,目光跟隨山勢水路穿行,一彎一崗,一波一折。蒙塵的雙眼被擦洗明亮,亮得可以見到新葉淺淺淡淡透亮的光澤,可以見到清水擊石飛起的一束束浪花,舒暢幸福的情感像一只深谷幽蝶不喚而至,翩躚飛舞在通往西門村的一路綠浪間。
西門村為洞宮行政村所在地,處于政和縣、周寧縣交界,位于省級風景名勝區洞宮山境內。而洞宮山在造地運動中,形成諸多巖洞、怪石和奇峰,據介紹有36洞49景72峰,碧水丹崖組構出人間秀美勝景。就因這一秀美,現實中閩東北交通要塞、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洞宮山成了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排序第二十七位的福地,被譽為“瑯嬛福地,魏虞洞天”。
“山,有仙則名”,洞宮山因為有了魏、虞二位真人便早早聞名于華夏,唐、宋時期便有了文字記載,唐道士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中云:“洞宮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皆仙人居處游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據宋代歷史地理著作《輿地廣記》記載,魏真人就是彭祖的第三子魏王子騫,而虞真人,據葛洪文中記載是魏真人的弟子……還有關于魏、虞“二仙”各種版本的記載和不同的傳說。仙吧!總有些撲朔迷離,但不管怎么傳,怎么說,洞宮山一石一故事,一洞一秘境,共同承載著人間福地的奇特景觀。就如麒麟峰下的蛇頭巖,相傳是魏真人斬殺蛇精留下的。傳說中兩位真人煉丹成功, 成仙飛天,留下了飛升壇,他們指點的神牛在十里巖開出像彩虹一樣的溪流,都成為今天的風景。《八閩通志》稱此山有“十奇”:飛升壇、香爐峰、巨蟆巖、觀音巖、羅漢巖、獅子巖、蓮花石、石筍、石龜及丹室。實則何此十奇,這里每一塊石頭,佛見佛影,道見仙魂,平凡人家一樣見到出米巖、蘑菇巖,見到禽飛獸走,這些風景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思。洞天福地的勝境,引來神仙會聚,引來百姓朝圣,引來歷史文人流連忘返,朱熹、李綱、趙迪等都跟這里結下了福緣,福地有福!
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最先得到洞宮山福地的滋潤自然散居在洞宮山周邊各村落,西門村位列其中。
西門村確實有福,建村在洞宮山境內,便得地贈之福;家族追源為寧德霍童黃鞠之后,這是得家族基因之福。一路解說的副鄉長正是西門村黃氏后人,他注滿情感地講述了西門村的福根。他說:西門村始建于南宋慶元元年(1195),由黃五四公從楊源鄉王大厝下坂村徙居西門,距今有820多年歷史。若再深一步溯源,王大厝之前那便是隋朝諫議大夫、中國隧道水利工程先行者的寧德霍童黃鞠之后。一個姓氏幾千年的繁衍, 那是一條源長支多的長河,我怕他說遠了, 回不到主題,可他并沒有說遠,只說了兩則故事,驗證黃氏先人留給后人的?;邸R粋€故事我很熟悉,那便是黃鞠為引水灌溉農用,先后在霍童溪南北開鑿渠洞,造福一方的故事,另一個故事則是鮮為人知的“黃竹城”:在明朝時期,有位宦官叫黃仙福,向皇帝請求返鄉探親,皇帝念他多年忠心耿耿下旨賜他許多黃金,用于西門村修建城墻, 抵御外侵??伤诼愤^安徽時,發現大批遭受洪澇災害的難民,便一路施舍錢財救濟, 回到西門村時發現錢財所剩不多。擔心違抗圣旨難以復命,就用所剩不多的錢財,讓村民在山腰種竹為城墻。他回京后向皇帝如實復命,皇帝聽了很高興,重重賞賜了他。村里人感念黃仙福,以“黃竹城”為村名。黃氏先人的兩則故事,道出西門村有福,福在勇敢,福在智慧,福在美好品德當家風相傳。
洞宮村西門夏福文化節(余明傳 攝,下同 )
走進西門村不必急著了解“四季祈?!钡男潘?,而應該去看看這“四季祈福”之風,給鄉村吹來了哪些“福氣”。走過村落,村弄的鋪路石清潔光亮,清代大宅院前的旗桿夾莊嚴挺立, 巷道口的“葫蘆門”有了鎖口之功,高高的馬頭墻立起祥安,門廳里“壽考惟祺”的匾額彰顯著福壽齊全……黃副鄉長還特別引領我到一座古厝樓上看官帽山之景。這一路走的是村弄,而感受的是“五?!睔膺\。
洞 宮 村
雖說心中滿福,可還有點遺憾沒趕上一場“四季祈福”信俗盛會,鄧鄉長仿佛明白我的情緒,便把我引領到福建千味茶文化有限公司的“洞宮茶邸”,泡上一杯“高山小菜茶”,約來村里的長者,吃茶聊敘,在濃濃的鄉音里感受著祈福盛況。那位當村醫的鄉親說:四季祈福是個莊重肅穆的祈福儀式。先由鄉親推選出二十位福首人選,而后從中謹擇十位福首,再從這十位福首中推選出一位總福首,由總福首擇吉日、貼公告,家家除塵潔具備供品參與祈福。祈福吉日必在四季之首的第一個節氣里。所備供品,大宗的肉、酒、茶基本不變,變的是春上糍粑夏貢粽, 秋奉新米冬貢粿。十位福首分別到村中“土地廟”“三奶夫人廟”“齊天大圣廟”備好供桌,讓全村人上貢敬拜。春祈春耕種福,夏祈作物茂盛,秋祈無災無害五谷豐登,冬祈感恩天地。終歸祈求天地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四季平安、豐收有成。四季祈福形式上是人與神靈的對話,實則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融,是人們遵循四季天時的生產提醒,新春開播,夏季洗栳,秋季重管,冬季藏儲,再備春耕。
一位大娘聽到四季祈福的話題,興致勃勃加入,她說:見福首貼出祈福公告,便打電話通知親朋好友,邀請他們做客分享。提前三天便收拾家里家外的衛生,備好貢品,那精神頭不比過節過年差。祈福當天必穿上潔凈的衣服,敬香禮神,祈求福至安康,一年四季心中妥妥帖帖。有位年輕人說:好客的村民還讓一些游客恰逢祈福日到來,他們幾乎沉浸在這氛圍中,他們分享祈福貢品,個個臉上堆滿幸福的笑容。
暢敘抒懷,四季祈福的場景仿佛歷歷在目,思緒隨茶香飄揚到西門村上空,融入祈福的檀香中,回應著祥瑞福歸,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生根,那是農耕文化根脈的培土,那是敬天畏地外化的善舉。此后再走進西門村的“民俗文化館”,陳列其中的每樣農具家俬都有了物語,訴說著二十四節氣農事活動,立春祈望風調雨順,立夏開播種田,立秋劈除稻田荒草防鼠患,立冬開始防凍深耕……它們都成了農家人寄予代代的信物,把祥瑞之福傳遞。
當你走到“紅色文化展示館”,便知道這里還是一塊紅色熱土。1934年,閩東中共領導人葉飛、阮英平、范式人等先后多次到洞宮山仰頭村開展革命活動,不久在巖后成立中共政屏中心區委。1935年冬閩北紅軍遵照指示,和閩東葉飛同志領導的游擊隊取得了聯系。1936年4月,閩北軍分區黨委書記黃道,閩東特委書記葉飛等在政屏邊革命根據地的洞宮山會師。會師后,先后成立中共閩東北特委、閩東北軍分區,成立了閩贛省委。洞宮山境內的西門村因此也成了紅色革命根據地,播下了為民謀福祉的強大基因。這里的革命舊址、會師紀念亭等無不見證了西門村在黨的領導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造福歲月。
如今,西門村守根造福,沐浴鄉村振興的好運時,傳“魏虞仙酒”“魏虞仙茶”“魏虞仙果”三珍寶,開創新業,把洞宮山打造成省級風景名勝區,西門村躋身國家級傳統村落。老村古巷的鋪路石走出一串串新人腳??;老宅煥發出光彩照亮了東西南北新客容光;題寫在門楣上的“玉液汪波”蕩漾出西門村新的茶香;洞宮水庫的湖心島民宿點亮邀月同飲的曼妙燈影?!耙蛔?、一片葉、一瓶水、一根竹、一只雞”成了五福產業,造福了西門村,西門村真正祈得滿門福。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