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綠色的橄欖林
吳建華
仲冬時節,我們來到閩侯春陽橄欖基地。基地創建于1997年,坐落于中國橄欖之鄉的閩侯縣,位于白沙鎮大目埕村的東洋山。逶迤的閩江,在初冬的陽光下熠熠閃光;墨綠色的橄欖林,在山風的吹拂下,發出豪壯的聲響。
在閩侯農科所葉燕麗所長的帶領下,我拜訪了閩侯縣春陽農業綜合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陳賽仙。這位精明能干的女強人,原先從事房屋裝修行業,后改行種植橄欖,創建了600多畝的橄欖基地。目前種植橄欖12000多株,既是推廣“福欖1號”和閩春陽系列鮮食優良品種的示范基地,也是縣橄欖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閩 侯 橄 欖
近年來,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資金,用于橄欖種植、嫁接改良、水利設施建設、廠房建設、機耕路修建等,已嫁接優良橄欖達7000多株,建成辦公樓1000多平方米,倉庫500多平方米,環山機耕路3000多米,蓄水池蓄水量可達700多噸。目前,公司實行“公司+基地”的經營模式,在當地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民進行種植,具備了產業規模效應。此外,公司長期與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對接,對生產過程中的瓶頸和技術難題進行聯合攻關,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加強對員工的技術指導,不僅提高了橄欖的產量和質量,也使銷量得到快速的增長,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三品一標”上,公司獲得了可喜的業績和驕人的榮譽。2012年獲得了“閩侯橄欖”的國家地理證明商標首家使用權;同年4月,公司基地培育的新品種“福欖1號”,獲得福建省農作物品種認定證書;2013年,公司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注冊商標“閩春陽”于2015年被評為“福建省著名商標”“福建名牌”。此外,還分別獲得“2014年農業部熱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2014年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014年福州市農村科普示范基地”“2014年閩侯縣農民創業示范基地”“2014年守合同重信用企業”“2015年農業科技實驗示范基地”“2015年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橄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示范企業”“2016年度閩侯縣優秀龍頭企業”“2016年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2016年全國巾幗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作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的帶頭人,陳賽仙總經理孜孜不倦地學習新的知識,先后參加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大專班青年農場主培訓班、浙江大學舉辦的福建省巾幗致富種子工程培訓班、全國巾幗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培訓班。通過學習,她開拓了視野,掌握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湖南本業太陽能扇吸式多功能捕蟲器,有效地提高了滅蟲的功能。
基地所在地白沙鎮,森林覆蓋率高達76.5%,每立方厘米負離子含量高達5萬個以上。橄欖樹常年在群山中孕育果實的營養,來自天然無污染的空氣和含有豐富礦物質的土壤。我們在墨綠色的橄欖林中徜徉,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飄蕩著橄欖味的清香。
閩侯,以“橄欖、荔枝、龍眼、雪柑”四大名果蜚聲海內外。橄欖的面積和產量,歷年均居全省之首。不僅品種繁多且質量上乘。1996年,閩侯縣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評為“中國橄欖之鄉”。2006年,閩侯縣通過農業部橄欖標準化示范區的驗收。
閩侯縣種植橄欖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很盛行,《新唐書》及《八閩通志》均有記載。唐朝時,福州府在土特產貢品中就把橄欖列入。據民國版《閩侯縣志》記載:“橄欖出福州甘蔗洲,芋原八十里間,沿麓樹之。”2014年,全縣橄欖種植面積6.6萬畝,產量2.64萬噸。閩侯橄欖,聞名遐邇。1990年,福建電視臺在閩侯縣拍攝了《閩中橄欖》;2002年,中央電視臺在閩侯縣白沙鎮拍攝了《橄欖奇情》節目;2008年,中央電視臺《每日農經》欄目組到閩侯拍攝橄欖專題;2012年,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遠方的家——沿海行》欄目組也到閩侯拍攝橄欖專題。此外,2000至2013年,閩侯縣成功舉辦了十屆橄欖節,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9日,閩侯縣選送的具有福州特色的橄欖、福桔、茉莉花三種農作物的組織培養株,搭乘“實踐八號”衛星成功上天,可以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品嘗到特殊風味的太空橄欖。2007年9月14日,閩侯縣橄欖行業協會正式成立,標志著閩侯縣橄欖產業化發展邁出了可喜的一步。2008至2014年,閩侯橄欖五次亮相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2009年10月13日,閩侯縣建立了閩侯橄欖交易中心,拓寬了橄欖銷售渠道,有效緩解了果農賣果難的問題,標志著閩侯橄欖產業又邁上了新臺階。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福州大世界橄欖有限公司生產的橄欖汁、甘草欖等橄欖制品,代表“福州橄欖”亮相世博會,其中橄欖汁還作為上海世博會福建展館唯一指定的果汁飲品。閩侯橄欖代表福建特色食品,向世界展示蘊含福建本土的文化。2010年8月,閩侯橄欖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注冊,這是閩侯縣首個獲準注冊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農產品。2014年1月,閩侯縣被農業部列入第十四批常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橄欖)標準化生產基地名單,這是福州市第二個進入創建期的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近年來,閩侯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橄欖產業的發展,把做大做強橄欖產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并對橄欖產業的發展方向、目標、任務和措施,作出具體部署和要求,墨綠色的橄欖林里,留下了他們深深的腳印和身影。
橄欖,看似平凡,但它的貢獻可謂大矣。據《本草綱目》記載:“橄欖果實味澀性溫,無毒,生食、煮飲消酒毒;嚼汁咽之,治魚鯁;生啖、煮汁能解諸毒;開胃下氣,止瀉,生津液止煩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鱉毒。”《本草再新》亦記載:橄欖“平肝開胃,淘肺滋陰,消痰理氣,止咳嗽,治吐血。”此外,橄欖還具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橄欖鈣含量為“百果之王”,據分析,每100克果肉中含鈣204毫克。橄欖每100克果肉中含維生素C15毫克,比獼猴桃高5-10倍。橄欖補益強身,老少皆宜。由于橄欖富含維生素C和有機鈣兩大特點,所以對不同人群都有效果:對兒童,可幫助消化,增進食欲,使骨胳不斷更新,促進生長發育。對老人,可降低人體內膽固醇含量,防止動脈硬化,降低血壓,可防止老年骨質疏松癥。對女性,可消除人體衰老元兇的體內自由基,促進機體平衡,美容抗衰老。近代醫學研究表明,橄欖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臨床應用中,以橄欖為主對肺癌治療后出現的口干心煩、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咳血等癥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墨綠色的橄欖林,南國的青青果,在歷代詩人的詩句中,留下了不朽的吟唱。宋代詩人王禹錫所作的橄欖詩中寫道:“江東多果實,橄欖稱珍奇。北人將就酒,食之先顰眉。”橄欖生吃雖然苦澀,但食后回味無窮,滿口余甘。歐陽修的橄欖詩中有這么幾句:“五行居四時,維火盛南訛。炎焦陵木氣,橄欖得之多。”詩句蘊含哲理。蘇軾的《押鹽韻》也寫得非常精彩,詩曰:“紛紛青子落紅妍,正味森森苦且嚴。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蜜十分甜。”清代文人黃紹芳的詩頗為風趣:“珍珠粒粒露花鮮,崖蜜檀香味絕妍。唱到兩頭尖一曲,女郎連臂月亮滅。”充滿古樸真摯的地方民俗色彩。橄欖的民俗風情和民歌,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有一首在當地廣為流傳的古老民歌這樣唱道:“一粒橄欖丟過溪,對面依妹是奴妻。京鼓花轎都定了,是哥沒錢誤佳期。”這首福州民歌,俗稱“盤詩”,唱的是以橄欖傳情,青年男女大膽追求愛情,卻因家貧一再推遲婚期的凄美故事。還有兩首民歌也很感人,一首是“一粒橄欖丟過河,我哥想妹無奈何,日里想妹摔一跤,夜里想妹淚滂沱。”另一首是“一個橄欖溜過溪,對面依妹慢慢嗑。嗑來嗑去嗑到大,苦盡甘來做吾妻。”
閩侯不僅以優質的橄欖聲名遠播,而且還以特色的橄欖文化飲譽八方。2012年,成立了“青橄欖”合唱團。在縣文化館林琳館長的帶動下,老師、自由職業者、機關人員等紛紛加盟,不少老同志也踴躍參加。合唱團以閩侯的青橄欖、福州的茉莉花為題材,創作出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合唱團還參加了福州市一年一度的“海峽兩岸合唱節”。2014年,合唱團參加福建省藝術節,榮獲一等獎。此后,又在第13屆中國國際合唱節上榮獲國際A級合唱團的稱號。在墨綠色的橄欖林,“青橄欖之歌”響遏流云,輕輕地飄蕩。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侯》;圖片來源于“遇見閩侯”微信公眾號,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