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9-26 18:3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張冬青



 

張冬青

 

 

從浙南海拔千米大山深處百里逶迤奔涌而來的一溪碧水,在這里流得愈加曲里拐彎躊躇滿志起來,有如一只從遠空歸回繞樹三匝尋覓愛巢的大鵬,又像是一位衣袂飄飄胸懷錦繡的智者,她要在峽谷水岸次第檢閱祖先埋藏的寶礦,千百年間一手哺育滋養長成的古柳杉、古茶樹、南方杉木王,反復回味咀嚼那些歷久彌新的古老傳說,并且和諸多瀑布、水潭氤氳蒸騰的水汽一道,將此處青山綠水間的美好一并拓印裹攜了到遠方去展出。這里就是位于鷲峰山腹地政和縣嶺腰鄉境內聞名遐邇的錦屏村。

錦屏古稱吳家山,相傳五代后周時期,當朝的諫議大夫吳十七厭惡官場的爭斗,毅然辭官,扶老攜幼從樂溪溯流而上,就是看上了這方山環水抱的風水寶地,因此在此隱居繁衍生息,成為吳姓一族的開基祖。唐末期間,這里屬浙南處州遂應鄉管理。南宋之后,由于當地銀礦的開采,在崇山峻嶺間形成繁榮的小市場,因而命名為遂應場。新中國成立后萬象更新,則觀此地山如綠屏水似錦帶而更名為錦屏。近年來,錦屏村先后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傳統村落”“國家3A級景區” “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榮譽稱號。

小車沿著峽谷溪岸陡峭的水泥山道行駛,車窗外是山石間蜿蜒流響的一溪碧水。輕風吹拂,山野的清新愜意撲面而來。小滿在即,大山將入夏該有的繁茂盡情打開。一山的柯櫧栗類樹木都抽出滿樹的淺黃花穗,看去一樹樹有如隨處競舉拔高的淺黃色巨型蘑菇;雪白的油桐花開得正旺;路邊竹林里滿山的當年嫩竹已扶搖直上高過母竹,抽出的枝丫還未開葉,風里蹁躚舞動,像是一群群玉樹臨風的越野少年。

峰回路轉間,我們抵達錦屏村水口。只見一泓碧水從遠山逶迤而來,在峽口處流成深淺不一的小水潭,水是釅釅的綠。溪兩岸十多棵數百年的巨杉在懸崖間高聳著蒼翠。一座20多米長的古廊橋橫跨溪岸,宛若一乘自遠古停佇的大花轎,正守候著一場在路上的盛大鄉村婚禮。古廊橋橋梁正中依稀可見“大清”字樣, 橋欄廊柱間還有多處涂寫著 “社會主義好”“共產黨萬歲”等斑駁的標語。政和縣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小徐告訴我,該橋始建于元至正年間,清代重修,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是閩北地區最古老廊橋之一。文革“破四舊”期間,因橋上供奉神像被列拆除名單,當地有識之士連夜將政治標語寫上橋廊,使古廊橋逃過一劫,得以保存至今,讓人唏噓不已。

過橋往右向水岸走十多米卵石路,仰頭就見到了這棵高達二十多米,枝葉蒼虬傲矗藍天的“杉木王”。此棵兩人合抱不過的老杉生長在龜形巨石之上,主干從底部往上數米分為三杈并列至頂,極其罕見奇特。小宋說,傳說古杉為舊時當地一高中狀元的青年學子神幻所化。古杉樹齡1100余年。我們看到“杉木王”樹底下的“狀元亭”神案里供奉著狀元的神像,案前擺滿水果等供品,積滿香灰的香爐還有未燃盡的裊裊香火。

一行人沿著林木蔥郁的陡峭石砌山道走一段,就來到山腰處懸崖底下寬可盈尺的古銀礦洞口。我們貓腰進入礦洞,小心翼翼在濕漉漉坑洼不平的幽暗礦坑間行走,礦洞內坑道寬窄不一縱橫交錯,大處如廳堂,窄小之處則要匍匐進入,形成洞中洞、洞上洞、洞下洞、洞洞相通的奇觀。閃爍的燈光下,依稀可見洞壁由銀脈紋理形成的“金瓜銀線”。耳畔泉水滴答,暗流涌動,仿佛時光倒流,錘聲四起,眼前晃動著數不清的燒火煉石、撬礦搬運的古代礦民身影,先民開礦采銀的艱難可見一斑。小宋介紹說, 這里是宋代采礦、冶煉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有170余個古銀礦采冶礦井遺址,其中包括大小礦洞數處、風車、石磨冶煉場、渣場及生活區等遺存。

錦屏銀礦早期由私營開采,宋隆興二年(1162)朝廷正式在錦屏設立坑冶轉運司,以官辦形式開采銀礦,到明正德十六年(1521)封礦,前后持續350多年,極盛時年產白鋃達兩萬兩以上。與此同時,錦屏的商業和服務業也得以飛速發展,出現了專門為礦工服務的各種商埠、作坊百余家,坊間盛傳“八萬打銀人, 三千買賣客”之說,可見當年的繁榮景象。

圖片.png24.png

    錦屏銀杏(王祥春  攝)

圖片.png25.png

錦屏上場自然村(郭隱龍  攝)

沿原路返回,我們踏橫溪的卵石碇步過溪,去謁訪被當地茶農稱為"仙巖茶樹王"的古茶樹。眼前草木稀疏的巉巖峭壁之下的溪灘地里,兀然生長著兩棵高過三米的老茶樹,亭亭如蓋的樹冠上正抽萌出春茶采摘后的又一撥新綠;一旁的牌匾上有如下文字:此二株茶王自明萬歷年間至今有四百多年樹齡,茶樹主干直徑1.2厘米,樹高3米,枝繁葉茂,堪稱茶樹之王,可謂是仙巖茶的老祖宗。

錦屏一帶海拔千米左右,常年云霧繚繞,環境獨到,造就了品質獨特的仙巖茶,成為政和工夫紅茶的發源地和白茶貢眉的主要產區。清末民初錦屏茶葉就遠銷歐洲,享譽海內外。坊間相傳,南宋時期有仙人路過此地,發現巖石間生長的茶樹是茶中佳品,于是教導傳授村民識茶制茶技術,故命名此地為仙巖山,茶為仙巖茶。仙巖茶開發進入鼎盛時期,大致在清朝道光和同治年間。其時,附近澄源、壽寧、慶元的茶葉都云集錦屏茶市,茶行達20多家,其中尤以 “萬先春牌號”和“遂應場仙巖工夫”最為出名,所產茶葉全部由德國或英國洋行出售。錦屏產工夫紅茶品質特佳,運到福州茶行備受青睞,售價頗高。相傳福州茶行每年都要等“仙巖工夫”出產到貨后方才開市。據統計,至19世紀中葉,錦屏每年茶產量達一萬擔以上。我老家浦城與松溪、政和相鄰,著名鄉賢宋時大儒、“西昆體”的主要創始人楊億對于閩北北苑茶情有獨鐘,曾有詠茶詩《北苑培》曰:“靈芽呈雀舌, 北苑雨前春。人貢先諸夏,分甘及近臣。越甌猶借緣,蒙頂敢爭新。鴻漸茶經在,區區不遇真。”遙想那先賢大儒楊億,當年莫非也與仙人一道神游過錦屏?

那棵“千手觀音柳杉”旁有牌匾如此介紹:此柳杉樹齡達800多年,高約25米,冠幅達700多平方米,古樹奇在巨大的虬枝貼地面開始層遞向上平行伸展。宛如一尊無數玉臂次第打開的巨大“千手觀音”。老樹頗具靈性,周遭的年輕夫婦新婚之后皆喜來此祈福求子。眼前橫展的枝條上掛滿祈禱祝福的紅布條, 一群男女游客正嬉鬧著擺姿勢拍照。我們沿著上場自然村右向峽谷溪澗岸邊的崎嶇山道往上攀爬,沿途數里依次可見到形態各異的三疊瀑布、天門漈瀑布、虎頭漈瀑布。虎頭漈瀑布落差過60米, 水簾寬幅10米左右,與銀礦洞遺址的瑞巖山近在咫尺。遙想當年,那些艱辛挖礦冶煉的礦農苦勞之余,也一定常到這些瀑布水流處沐浴,洗去疲累。這么想著,就覺得眼前的瀑布似一簾雪白的碎銀,哭著笑著嘶喊著飛流直下。我在雪浪排空的瀑布前佇立良久。

 圖片.png26.png  

                     圖片.png27.png

    千手觀音(黃瓊瓊  攝)

寬窄不一的茶鹽古道由山巖和卵石鋪就,如今除游人外已很少有人走動,背陰處長滿苔蘚,向陽路面則顯得锃光水亮,能見歲月打磨的歷史滄桑。小徐告訴我,這條古道穿山越嶺近40千米,明清錦屏茶事鼎盛時期,這里主產的茶葉、筍干等由挑夫貨擔徒步經此道至閩東穆洋、賽江發往福州,同時將食鹽、布匹等運回山區。古道是錦屏舊時連接山海物流及交通唯一通道。古道每隔一段稍顯平緩處,總能見到銅錢般大凹陷的小圓坑。小徐說,這里是古道挑夫停歇處,凹坑是經年累月由無數底部包鐵的拄杖反復杖擊所形成的痕跡——這是汗水和鹽漬結痂的傷痕。我的腳步放輕,生怕驚擾了地底安歇的這些曾為錦屏繁榮奔波操勞的魂靈。

漫步錦屏村,周圍青山蒼翠,一條清澈的溪流穿村而過,水流平緩,卵石間有許多錦鯉、小石斑魚追逐游戲。溪兩岸屋舍儼然,大多由舊厝改建的民宿、茶莊等立面都粉刷成土黃色,上下兩層開窗,門前掛滿大紅燈籠和招牌,也有的店鋪還保留著舊時可開卸的木板窗欞。多處有搭出溪面的竹木曬埕,竹編圓簸箕里曬滿茶青、筍干、魚腥草、金銀花等,小村彌漫著山野的清香。這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村莊,寧靜祥和生機勃勃的村莊。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