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香 鼓 樓
馬照南
鼓樓,是一個彌漫著濃郁書香的地方。這里不僅學校多、書店多,讀書人也多。省市大型新華書店也多在此。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圖書小屋。圖書館、博物院,三坊七巷一帶各種讀書學習講座、講堂的通知廣告琳瑯滿目,特別是到了周末、假期,聽者、讀者十分擁擠。讀書學習,越來越成為鼓樓人的生活習慣。
作為福州的核心區,這些年鼓樓精神文明建設的最突出成就,不僅表現在街道的整潔、綠地公園的增多、公開設施的改善和提升,從某種角度來說,更深層次的變化是通過廣泛開展的讀書活動,全面提升了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鼓樓,展現更多的是“書卷氣”和“東南大都會”的文質彬彬。
是處人家愛讀書
福州人有愛書、讀書的傳統。朱熹曾稱:“福州之學,在東南為最盛。”2015年秋,一年一度的菊花盛會在西湖舉行。“詩韻宛在”展區支架上的菊花叢中,“等閑田地多栽菊,是處人家愛讀書”的大字題詞引人注目。這兩句詩的作者是北宋初年詩人龍昌期。當年應邀從四川到福州講學,寫下《福州》一詩:“等閑田地多栽菊,是處人家愛讀書。飲宴直嘗千戶酒,盤餐唯候兩潮魚。”詩人說,福州有酒有魚有海鮮有菊花,更奇特的是“是處人家愛讀書”。這個評價,在眾多描寫都市生活的詩歌中,真不多見。如果說龍昌期的詩直抒胸臆、比較直白,那么呂祖謙的詩更充滿對福州市民嗜書讀書的眷念。這位朱熹的摯友、南宋大文豪是這樣寫福州讀書盛況的:“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呂祖謙與朱熹、張栻稱“東南三賢”,朱熹曾把兒子朱塾送到呂祖謙門下做學生。在呂祖謙的記憶里,閩都滿街是書香人家。路途遇上十個客人有九個必定是讀書人,且多半是同學或弟兄。他說,福州最讓人思憶和懷念的是,在燈光閃爍的夜晚,巷南巷北傳出的,都是讀書聲。確實,世代喜好讀書的基因造就了福州人的靈秀氣質。史書記載,福州人“多向學,喜講誦,好為文辭,登科第者尤多”。宋代福州人由進士及第而入仕途者比比皆是。北宋年間還出了一個四歲能詩的進士。年僅四歲的蔡伯晞,參加“童子試”,深受宋真宗喜愛。真宗寫詩稱贊他,賜予進士出身,任命他為太子伴讀。史書記載:“蔡伯晞,神童應薦,官拜秘書。”蔡伯晞經歷五朝皇帝,享年85歲。朝廷還在福州溫泉路附近建尊儒坊,以表彰他。福州因讀書“風氣進而益上,彬彬郁郁,衣冠文物之選,遂為東南大都會”。
水部街道舉辦《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讀書分享會(鼓樓區委宣傳部供圖)
最美風景是讀書。如今的福州,如今的鼓樓,讀書條件更好了,讀書人也更多了。書香飄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家庭。印象深刻的是位于東街的正誼書院,成了福州少年追捧的讀書的精神樂園。這里開設的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課堂,包括《論語》《弟子規》《千字文》《中國歷代詩歌》的閱讀指導課等都很受家長和孩子的追捧。而活字印刷術知識介紹和線裝書制作課,讓孩子們動手又動口。孩子們手捧自己制作的國學經典線裝書,觀看課程輔導視頻,聽老師講解。最后,孩子們牽著家長的手一起上臺誦讀。這樣讀書,讓孩子們感受深刻。
讀書為教化之本
走進鼓樓區一些單位的會議室、食堂、公共走廊等場所,會看到雅致的公共圖書角,也稱“黃金屋”。上面擺設著各類書籍。人們經過時往往忍不住看一眼。如果稍有閑暇便會駐足挑選瀏覽。這實際上是有關部門為倡導“時時讀書、處處讀書”專門設立的。是讀書活動,或者說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舉措。
讀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精神文明建設教化社會,改善城鄉面貌,最終目的還是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新人。有學者說過,文明與教化首在讀書。國民閱讀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城市的精神品位,市民的素質修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書習慣和讀書氛圍。讀書讓人增加知識、開闊視野、提高修養、活躍思維,是培養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的最有效途徑。讀書更能蕩滌浮躁的塵埃,讓人養成靈秀高雅的文明氣質。
這些年,鼓樓區委中心組把讀書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作為提高治國理政水平的基本功,領導班子帶頭讀書、持續學習。記得那些年,區委中心組還組織編輯多種理論學習參考材料,收集文章范圍廣泛,文章思想性、理論性都很強。
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具體組織者的宣傳部文明辦,持續把組織讀書工作抓緊抓實。區國稅局干部職工把看過的好書放至單位圖書角,以便相互交換,美其名“圖書漂流,傳遞書香”;區商務局推出“向大家征集好書名”活動,購置干部職工推薦的好書。多讀書、勤讀書、善讀書,身上多點書生氣、書卷氣、書香氣,社會就多一分和氣、和美、和諧。
鼓樓區把讀書與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最有特色的是閩都鄉學講習所。其既是傳統文化講授場所,又是道德總堂。專家學者經常講授閩都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輔導群眾讀書。區里組織、發動、引導市民參與,引導居民熱愛閱讀,2007年至今開講二百余場。各級文明單位依托各自道德講堂開展國學系列講座。還舉辦讀書征文比賽、優秀圖書推薦、作品朗讀會等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不斷擴大全民閱讀的社會影響和實際成效。
校園處處讀書聲
鼓樓區學校密集,校園書聲瑯瑯。尤其是這些年,學校抓住中央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時機,通過早讀會、主題會、講堂講座、讀書競賽、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引導孩子們走進經典,走進優秀書籍。
濃郁的校園讀書氛圍,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培養了孩子們閱讀的良好習慣。
經典詩詞我講解。福州市花園小學的晨會上,兩名學生當“小老師”,現場為全校師生解讀《憶江南》。優美詩句、如詩如畫的江南春色,形象地展示在同學們面前,大家情不自禁地帶著對江南春色的向往之情背誦起《憶江南》,校園充滿朗朗誦讀聲。
讀家訓傳家風。林則徐小學“誦經典,講傳承——閩都名人家訓誦讀分享會”,通過學習先輩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衍、林紓等家訓家風,引導學生繼承民族優秀精神,繼承傳統美德。
當好圖書管理員。福州市溫泉小學開展“明日閱讀”第一期班級圖書管理員培訓課程,指導班級圖書管理員如何利用電腦使用圖書借閱平臺,怎樣進行圖書錄入以及借還書操作,將“班級小小圖書館”打理得有聲有色。
感悟漢字底蘊。福州錢塘文博小學組織中年段學生開展“聽寫匯”晨會活動,促進了學生規范用字、規范書寫,培養聽讀能力,養成認真書寫規范漢字的良好習慣。
開放圖書閱讀。為打造無所不在的閱讀環境,斗南小學以安靜、舒適、圖書易取為原則,在學校大門旁設立書吧。孩子們不用辦理借閱登記手續,就能隨時閱讀書吧里的書籍。此外,斗南小學還設了“流動書箱”,讓孩子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知識。
培養每日閱讀習慣。閱讀是一種教人以靜的力量,整個校園,無論老師、學生,一個個手捧圖書,靜靜地閱讀著,全校靜悄悄的,身邊傳來的只有那“沙沙”的翻書聲,屏西小學的“明日閱讀”與鼓一小“日新閱讀”每周固定時間,全校閱讀,養成孩子們靜讀靜思習慣。許多學校積極參加福州市舉辦的“最美書香校園”評選活動、“春天夢想,閱讀起航”朗誦大賽等,并開展晨誦、日賞、午閱、周享等系列讀書活動。讓讀書成為一種孩子們自然的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崇高而永恒的信仰!
鼓樓校園,書聲朗朗,書香醉人。
網上書香也迷人
如今,許多人選擇了網絡閱讀。盡管從效果看,讀書是最深入的學習方式,比聽課、觀看都要深入。但網絡閱讀以其便捷、快速、大容量的傳播手段,不斷擠占傳統閱讀方式。
鼓樓區適應形勢發展,充分利用政務網、微信、短信、LED等新型媒介加入全民閱讀,以健康向上讀物占領網絡閱讀,致力于打造一批市民喜愛、網民關注的網絡文化品牌。
文化氛圍濃郁大夢書屋,是許多福州讀書人經常光顧的地方。這座位于西湖之畔綠樹濃蔭之下古香古色的書屋,一層閱讀區、電腦區、餐飲區,秩序井然。二層有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的開放空間和室外閱讀區,還有網絡新媒體工作區。被書友們譽為“有書有茶有講座,既有傳統閱讀空間,又順應時代,開展網絡閱讀的地方”。這里建有夢山書友會,開展作品分享會、國學經典分享會、大夢百家說等學習交流活動。同時,又在“福州微文明”建立網上夢山書友會平臺,定期發布預告、展示活動,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吸引廣大讀書愛好者參與。時間不長,就有近萬網絡注冊書友參加。大夢書屋,正持續拓展網絡閱讀空間。
2016年世界讀書日期間,全民閱讀公共服務平臺——“書香榕城”微信圖書館開張。圖書館擁有有聲讀物三萬多集,開通三個月以來,受到網友的普遍喜愛,圖書閱讀量達到六萬多冊(次)。同時,“微文明平臺”制作發布《榕城閱讀地圖》,匯總了福州富有特色的書店、書屋、書院的詳細信息,同步開展“尋找最美書院”活動,網友上傳的照片、文字等信息近萬條。
創辦網絡道德學堂。邀請本地文化學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圍繞12個主題詞進行專題宣講。孔子第75代孫孔祥語每周在網絡道德講堂開講一次,為廣大網友講授《論語》《孝經》《弟子規》等傳統經典國學。
網上禮儀學堂。開設“文明禮儀學堂”專欄,以禮儀知識有獎問答和主題手機游戲相結合的形式,向網友進行活動推介和文明禮儀知識傳播,粉絲參與熱情空前高漲。
有學者語重心長指出,國民愛讀書、重讀書,國家就是精進、向上的興盛氣象。
讀書關系發展,讀書關系文明,讀書昭示鼓樓的明天。蓬蓬勃勃的鼓樓讀書活動,有力推動了鼓樓也推動福州城市文化的塑造和文明建設。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