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 都 漫 筆
蔡天初
有一些地方,你工作過、生活過,留下歷史印跡,就會一輩子牢牢記住它。比如菇都古田,我一直都視為家鄉,把愛寄存在那里。
一、古田銀耳
我曾在古田工作了6年整。所以步入古田,我就感覺親切。古田香菇、白木耳有無盡的故事。
早在1977年春,姚淑先經過長達9年百余次反復試驗,采用瓶栽銀耳新技術,周期縮短為35-40天,原料利用率提高10倍。1980年10月31日,《人民日報》刊登《古田縣有八分之一人家瓶栽銀耳》一文,僅162字,被國內20多家媒體轉載,掀起了一股學習“古田瓶栽銀耳”的浪潮。全國來訪來信涌向古田。1982年,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考察古田食用菌生產后倍加贊賞,親自在《福建日報》上發表《尖子贊》一文。報端的宣傳,上級的肯定,大大推動了古田銀耳生產。
關于栽培銀耳的記憶,是家家戶戶有高壓滅菌灶、烘干房,煙囪林立。可如今,這些爐灶、烘干房難覓蹤跡,統統被現代規范化工廠所取替。據介紹,現在菇農只要打個電話到“棉籽殼銷售店”,報個所需的輔料品種、數量,店家就將所需材料及時送進廠。不一會兒,從伴料、干燥、制筒、滅菌到接種,都在工廠“一條龍”生產完成。然后,菇筒由工廠的“集裝箱”送到菇農家,在菇房種植約40天,出菇后再送回工廠烘干加工,出產品。同時,菇農也可委托工廠收購,代售成品。菇農說:現在種銀耳為“兩頭在外”,簡單!
大橋鎮蒼巖村姚建炎廠長告訴我們說,現代規范化工廠投產后,全村僅剩下一個“灶”,他現在廠里每天出菌菇筒約12萬筒,一年出3000萬多筒。據他介紹,近年,大橋鎮涌現出像蒼巖村這樣規模化流水線生產廠有40家,每年生產超過10億筒,占全縣的50%以上。規模化流水線生產廠既消化了廢菇筒,又節約成本;既節約土地,又減少了污染;既減輕了勞動量,又生產出高質量的銀耳。陪同我參觀的主人,掩蓋不住內心的喜悅,說:“目前,古田銀耳產業的生產、包裝、物流、營銷、商務、科研等各行業都涌現出許多‘菇二代’的身影,他們既繼承了父輩的經驗,又帶來革新的思想,勇于創造和接受新事物、新品種和生產的新模式,讓食用菌之都的可持續發展后繼有人。”目前,有多名“菇二代”獲得了“省科協金橋工程一等獎”和“縣科技進步獎”等。其中,城東街道極樂村陳延坤子承父業,大學畢業后返鄉從事銀耳生產,成為全縣少有的幾個能夠全面掌握“古田銀耳”規范化生產新工藝的能人。
二、大甲香菇
袋料栽培香菇技術革命最早發生在大甲鄉。1982年,彭兆旺將袋栽香菇從室內移到室外搭“7陰3陽”棚栽培,成為“袋料菌棒栽培香菇”首創者。有意思的是,我到古田縣委履職,不過一日之隔,當時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江宋堂,向我推薦在《人民日報》刊出的兩篇簡訊:《一農民發明栽培香菇新技術》《大甲香菇生產半自動化》,引起了我極大關注。
大甲鄉當時是古田縣最貧困的鄉,遠離縣城,山道崎嶇難行,從城關出發,汽車顛簸上5個小時才能到達。,那里水冷地瘠,農民靠種紅薯當主食。在香菇棚里見到彭兆旺,巧的是,他正在移動菌棒,他如數家珍:“這是1984年冬,從古田與寧德交界的天湖山中尋覓到五朵大香菇,通過分離提純馴化,培育出適應大甲氣候條件,高產的H3和G303菌種棒。”他還對我講起一個故事,開始時在實驗室培養出的香菇肉薄、柄長、味淡,有一天聽說,溪中樹蔭下的浮物長出香菇,他到現場觀察,說明香菇要在高濕、野外才長得好,經反復夜以繼日試驗取得成功。對我來說,那可是陌生的菇棚,一筒筒菌棒從我眼前而過,才惡補了一下種菇知識。但令我感動的是,彭兆旺從事食用菌研究和開發,發明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術,使香菇生產的周期從2-4年縮短為8個月左右,成本降低50%-60%,產量提高5-6倍,成為又好又快發展香菇生產的典范,列入國家級“星火計劃”重點項目。而他把致富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父老鄉親,還為鄉親送去菌種,無償現場指導。在他看來,“幫別人,也是做人的一種品格”,“讓行動點燃力量”。在他帶領下,1986年全鄉總產值和人均純收入比1981年翻了5倍,全鄉農民靠袋料菌棒栽培香菇脫了貧。所以有人說,古田是香菇的故鄉,香菇的故鄉在大甲。1993年,彭兆旺又成功研發了“仿氣候工廠化栽培花菇”技術,通過了福建省科委鑒定,為工廠化周年生產食用菌鋪平了道路。1997年又攻克菌棒海上運輸技術難題,在上海成立了菌棒制作基地,已經開始成為一種新型食用菌生產模式。他獲得了全國科技致富能手、福建省勞動模范、全國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三、菌花朵朵
繼20世紀80年代接連掀起銀耳、香菇栽培兩次浪潮之后,90年代,掀起了人工栽培竹蓀的第三次浪潮。
長期以來,竹蓀一直處于野生狀態,因為生長條件相當苛刻,嬌貴難長,歷來被認為是珍奇稀罕之物,列“四珍”(竹蓀、猴頭、香菇、銀耳)之首。由于采收菌蕾破殼開傘至成熟,一般12小時即倒地死亡,得之更難。因此,當竹蓀開傘待菌裙下延伸至菌托、孢子膠質將開始自溶時就要即時采收。教科書上記述“竹蓀只能野生”,因此人們給予了眾多的稱呼,被譽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如今,終于讓人們撩起她神秘的面紗,創造出食用菌生產的又一奇跡。
據介紹,近年來,竹蓀在栽培技術上又有新的突破,采取“免棚生料開放式栽培法”,栽培原料從竹子改為農作物秸稈,不僅穩產高產、省工省料、降低成本,而且拓寬栽培領域,解決了“菇糧爭地”的矛盾。實現了春季接種,當年夏季收成,生產周期縮短2/3,單產提高10倍。這是古田菌業史上十分華彩的一頁。
如今,古田食用菌菌類已從1998年的“十菇兩耳一皇后”,發展到豬肚菇、白茶樹菇、大球蓋菇、蟹味菇、姬松茸、滑菇等等,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有36個食用菌類。更可喜的是,在古田食用菌業一路走來所呈現出的日新月異的浪潮中,走出一批又一批全國農村科技星火帶頭人,創造驕人的歷史。
古田縣食用菌產量每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2年,全縣食用菌總產量達70多萬噸,生產12億菌袋。古田縣成為全國產業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科技最強、營銷最廣、品牌最響的“中國食用菌之都”。
四、市場戰略
古田食用菌交易市場20世紀80年代后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多次舉辦了全國性的食用菌產品、技術、設備交流會。在歷史的演進中,具有交易、加工、檢測、倉儲、科研、會展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孕育出了獨特的食用菌博物館以及信息平臺,成為全國最大的食用菌批發交易市場,并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第七批定點市場。
交易市場每天從清晨開始,菇農與經銷商,每天在這里頻繁地交易著,產銷率達98%以上,一天的交易額就超百萬元,年交易額達6億多元。“哪里有食用菌,哪里就有古田人;哪里需要食用菌,古田人就把食用菌送到哪里”。
近年來,古田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九條意見》,有效推動“基地化、工廠化、品牌化、科技化、市場化”發展戰略的實施,用“智”啟動市場、用“力”拉動市場、用“活”網絡市場、用“品”征服市場。
用智啟動市場。充分發揮縣食用菌研發中心的科研平臺作用,外接高校,內聯民營科研所,加強科研攻關和技術對接,并不斷加大推廣普及力度,開展科技服務市場工作。今年以來,緊緊圍繞做大做強項目這個抓手,增進項目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提升作用。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已落地建設:與福建農林大學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設菌業研究院;與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約,成立“國家菌草工程研究中心示范推廣基地”;與寧德師范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書,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用力拉動市場。古田擁有民營科研所30家,營銷隊伍達3萬多人,專業制菌場一百多家,專業人員一千多人,形成了從原輔材料供應到科研、制種、栽培、加工、銷售、機械設備、技術推廣及其他各個環節的專業隊伍體系,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縣晟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就是很好的例子,合作社同心協力,由返鄉鄉民劉振房為主的7戶農戶集資發起,短短3年間,合作社通過會員制菇農入股分紅的模式,統一生產、銷售,使企業不斷擴大,現有會員230多名,并帶動5個鄉鎮農戶生產菌包160萬袋,日產海鮮菇10噸。又如,在平湖鎮新舫村,由商會會長鄭永祥牽頭,50多名會員組成益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取了自動化的調濕、調溫、通風措施,上規模地生產杏鮑菇。目前,全縣工廠化生產企業達到25家,實現了一年四季均能產菇,滿足了市場需要。
用活網絡市場。如今,古田菇品價格經過網絡發布,確定全國食用菌交易的基準,成為菇業市場鏈中一個環節。食用菌鮮品銷售對快捷的物流要求特別高,這也是開拓網絡市場,從電子商務打開銷售市場的一大優勢所在,目前網店已發展近80家,形成干品采購、生產加工、物流存儲、客服銷售、快遞運送的“一條龍”,僅中鐵快運公司每天配送鮮菇量達三四千件,干菇30—40噸。去年網絡營銷額突破億元,成為食用菌銷售市場的一個新亮點用。
用品征服市場。多年來,古田推進科技創新,在食用菌新品種引進、培育、馴化和專用生產器械開發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進展,有19項新機械、新機具、新技術、新產品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此外,政府還對做強精深加工企業給予不同程度的稅收獎勵,開發生產了食用菌調味料、食用菌罐頭、糟制食用菌、納米銀耳粉等10多種產品,特別是“銀耳多糖”成功提取以及以“銀耳多糖”為原料的銀耳曲奇、銀耳黃酒等產品開發,使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據介紹,鳳都鎮上坪村的翔勝公司,采用綠色循環種植模式,每年5至8月采取稻草、牛糞為原料生產草菇,9月至來年4月,再以草菇下腳料生產蘑菇,蘑菇采收完畢,又以蘑菇下腳料為有機肥種植農作物,保護了資源,生產出有機菇。正因為有著這樣一個個科技興菇的先例,生產出的環保綠色產品,備受追捧。
古田是我常來常往的地方,這是一座動人的小城,還沒有離開,我便開始想念……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古田》;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