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4-05 21:07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戎章榕



食用菌博物館見思錄

 

戎章榕

 

 

古田縣是“中國食用菌之都”,聞名遐邇。但在古田縣還有全國第一家食用菌博物館,卻鮮為人知。

博物館是記錄人類文明進程、珍藏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場所,也是一個國家、城市、地區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素質的標志。

倡導發展有特色的縣域經濟,而成熟的標志之一,我想大概會擁有一座專題博物館。

走進古田采風,讓我在食用菌博物館參觀時由興奮轉入沉思……

 

 

走進食用菌博物館,首先給我的印象是全。系統全面。在5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共設5個分館(菌史館、業績館、科學館、文化觀、機械館),共有櫥窗56個,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食用菌有關資料、標本,以及翔實的模型和珍貴的實物,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古田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同時使得我國食用菌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有史可循、有據可依。與其說濃縮了古田縣食用菌的發展歷程讓我開了眼界,不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食用菌歷史文化讓我謂然感嘆!

古田食用菌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人工栽培銀耳,從一個落后的山區農業縣到享譽食用菌之都的嬗變,得益于食用菌栽培技術的三次重大突破:銀耳袋栽、香菇室外、竹蓀野外的栽培。由此又進一步了解到,古田食用菌栽培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即隋朝大業年間就有人從事香菇栽培。博物館不僅以物傳言,敘述了勤勞勇敢的古代古田人民認識蕈菌,以及近代古田成為“中國食用菌之都”的過程,展示了從段木到木屑、瓶栽到袋栽、棉籽殼代替木屑、室外臥式蔭棚袋栽等重大生產技術的突破,還有與之相配套的生產工具;而且介紹了地球上生物起源、生命變化、生物分類的知識,展示了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菌蕈標本。據考證,目前已知的一萬多種菌類中,能夠被人類食用的菌類有2000多種。中國不僅是食用菌資源和種類豐富的國度,還是最早栽培、利用食用菌的國家之一。

中國(古田)食用菌博物館開館之日是2004年12月8日,這一天正值中國(古田)首屆食用菌節隆重開幕。應當承認,更多有展覽的意味,時間倉促,視野局限,博物館有點名不副實。到了2007年,為了迎接國際食(藥)用菌生物科學高峰論壇即第二屆中國(古田)食用菌節的舉行,豐富博物館館藏被提到議事日程。古田縣邀請了武漢大學教授、著名的食用菌文化資深學者陳士瑜教授前來指導,對古田食用菌博物館的布局進行調整,更多從食用菌文化入手,對博物館的內容進行充實,使食用菌博物館更具有歷史、教育、科技等價值。單是靈芝一詞的演變就有如下考證:瑤姬(即萄草)——六芝(按顏色分為青芝、赤芝、白芝、黃芝、黑芝、紫芝)——五芝(按質地分為石芝、木芝、肉芝、菌芝、草芝)——靈芝。讓參觀者領略到博大、精深、璀璨的中國“菌都”文化風采。

我突然有所領悟,不是他們收集的全,而是我知之甚少,這就是博物館的魅力所在。

 

 

走進食用菌博物館,其次給我的印象是靜。博物館需要環境安靜,更需要有觀眾不間斷的眷顧。靜還表現為靜態展出,手段陳舊,與現代社會的進步有所脫節。該館是展會的附屬品,沒有隨著展會結束而被拆除,應當感謝“博物館”這三個字。但是,在建館將近十年之際,展品不可能不斷更新,但展出的方式和手段卻要與時俱進。展廳多為高溫的射燈,既不環保也不安全;展覽多為文圖的展板,容易忽略對櫥窗內的實物標本的觀賞;缺乏現代化的展示手段,沒有電子顯示設備和視頻,整個展覽的觀賞性比較差;再則,缺少互動參與的環節,也就減弱了對公眾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吸引力……

值得欣慰的是,博物館存在的問題早已引起了古田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擬將“食用菌博物館”遷址重建。聞悉,我訪問了博物館的負責人黃如勵先生。古田縣曾“以菌興縣”,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食用菌辦公室,2007年設立全國唯一的食用菌產業管理局,下設食用菌博物館和研發中心。黃如勵既是博物館負責人又是研發中心主任。他說,食用菌博物館隨著古田食用菌產業的轉型升級再度被提到議事日程。

在采風的第一天,縣委書記吳達金就明確表示,古田是食用菌產業第一縣,為了推動食用菌產業的轉型升級,縣里編制了《食用菌產業發展三年規劃》,出臺了《促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九條意見》,成立了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指揮部。旨在依靠科技進步尋求出路,創新驅動不斷提升古田食用菌綜合競爭力。

采風期間,古田縣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成立的菌業研究院正式掛牌。從此,古田多了一個食用菌教學、科研和推廣的平臺,也多了一個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研發中心合并到菌業研究院,黃如勵就任研究院副院長。黃如勵還帶我參觀裝修一新的研究院實驗室,恢宏氣派,由此足以表明縣委、縣政府招賢納士的誠意。

至于食用菌博物館,黃如勵介紹說,隨著古田城關“湖城一體”戰略的實施,怎樣以“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規劃建設曾幾次上會、反復討論。

在建立食用菌博物館上,古田縣是捷足先登,拔得頭籌;但在10年之后,許多地方紛紛上馬。我上網一搜,就有四川通江的銀耳博物館、浙江慶元的香菇博物館、河北平泉的菌文化博物中心、遼寧鞍山的食用菌博物館等,大有后來者居上之勢。古田若不是痛下決心,脫胎換骨,恐難保全國第一家食用菌博物館的名號。

 

 

走進食用菌博物館時,沒有太留意周邊的環境,但走出回頭一望,再一次堅定了遷址重建的認識。

古田未來的發展定位是“省會后花園”,利用2014年高速、高鐵通車后古田將納入省會一小時經濟圈的機遇,依托獨一無二的翠屏湖,實施“湖城一體”戰略,帶動生態養生、休閑度假、文化創意、宗教朝圣、旅游地產等。生態養生不光只有翠屏湖,還有得天獨厚的食用菌。食用菌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國內外科學家從營養角度對食用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菇類集中了食品的一切良好特性,其營養價值達到了“植物性食品的頂峰”。科學家為此預言:食用菌將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綠色食物的重要來源。

既然是發展生態養生產業,就應把食用菌博物館納入旅游觀光的整體布局之中。不是古田縣的地標式建筑,也應當是當地最有特色、最為搶眼的建筑。

遠的不說,就以省里為例。我省縣域專題博物館雖不多,但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卻是全省第一家陶瓷專業館,給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曾到訪位于唐寨山森林公園內的陶瓷館。占地面積82畝,大樓建筑面積5700平方米,為框架結構兩層仿古建筑,內設六個展廳及學術報告廳,以及陶吧、資料室、庫房、監控室等,是德化縣展現精湛的陶瓷工藝和悠久的陶瓷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

盡管縣委、縣政府尚未最后敲定食用菌博物館的重建方案,但在我的請求下,黃如勵還是粗線條勾勒出未來的圖景:在實施“湖城一體”的大格局中,建有一個食用菌文化產業園或是食用菌文化廣場,主體建筑包括食用菌總部經濟大樓、會展中心、物流中心和食用菌博物館等,再輔以精深加工區、食用菌展銷館和品嘗館,不僅將食用菌的過去和未來聯系起來,把歷史與現代元素聯系起來,而且把食用菌的生產和經銷聯系起來、休閑觀光與美食體驗聯系起來。在菌類烹飪方面,古田曾連續五屆在國際食用菌烹飪大賽中獲過金獎,應讓游客充分領略菇鄉的食用菌美食文化。黃如勵還特別強調開展DIY體驗活動,真正融入“吃、喝、玩、樂、購”的旅游元素,在旅游中增長見識、增加樂趣。

時代在變,世界在變,博物館也在變。故此,前兩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處于變革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黃如勵作為一名基層技術干部,能有這樣想法,使我受益。

是,萬變不離其宗,博物館功能還是教育、研究和觀賞。在重塑文化自信的當下,需要更多文化自覺方能再度文化自強。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還應當為文化留下點什么。在一個縣域范圍建一座專題博物館(非傳統意義上博物館),留下一個記憶的產業文化坐標,讓我們的子孫認知先輩的勤勞與智慧,認知生活區域的優勢與不足,進而認同我們的民族與文化。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古田》;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