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3-15 23:57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楚 欣



半城山色半城湖

——古田縣實施“湖城一體”戰略的今天與未來

 

  

 

 

我國的一些城市,山湖交映,風光秀麗,如濟南,有所謂“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譽;杭州,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走進古田,發現這座縣城也有山與湖的自然環境,而且獲悉當地政府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湖城一體”的戰略構想,準備將其打造成風景優美、既宜居又利于創業的地方。

 

讓縣城接受水的靈氣

 

古田,建縣于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已有一千余年的悠久歷史,但目前的縣城卻很遲才出現,至今只度過55個春秋。為什么會產生老縣新城的情況呢?這要從國家的建設事業說起。

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中央在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將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列為全國“101”重點項目之一。這是福建省當時最大的水電建設工程,也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地下水力發電廠。大壩修成之后,水庫將淹沒古田縣城,因此,當時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城區的搬遷。

要從舊城搬出居民,就得先在擬定的新城建造房子。1958年7月14日,中共古田縣委、縣人委、縣移民委員會發出《關于苦戰一百天完成基建任務的緊急通知》,決定三年的移民任務一年完成。當時正處于“大躍進”年代,僅用一年左右時間,就在舊縣城的西南方9公里外的羅華鄉莊洋里,完成了1044幢242910平方米的各類房屋的建筑任務。據統計,當年從舊城遷出的老百姓有1.8萬多人,加上機關,學校,企事業人員,新城共接納移民2.2萬多人,而它的面積僅有0.6平方公里。

20世紀60年代初,我曾前往古田新縣城采訪,然而看到那“寒酸”的情景則非常失望。一座新建的縣城何以是如此的簡陋?原來為了實現速度快、投資少的目標,當年的搬遷工作一切從簡,能省就省,新蓋的房子不講究形式,質量也一般,城市的基礎設施更是非常薄弱。30年后,即20世紀90年代初,我因參加一個會議到了古田,此時的縣城雖有了不小變化,但還是略顯后進。2013年10月底我第三次到了古田縣城,覺得與同類相比,這里的方方面面已經毫不遜色了。我獨自一人在縣政府的周邊穿街走巷,尋找往日的蹤跡,然而,臨街的老房子已經很難看到,惟有一些當年的標志性建筑,如縣政府的會堂、工人文化宮,依然“健在”,仿佛在訴說著半個世紀以來這座縣城不斷發展的經歷。

看到欣欣向榮的縣城,我對古田這些年來的建設感到由衷的欽佩,但當地的同志卻告訴我,新一屆的縣委、縣政府并不滿足于此,他們經過調查研究,針對縣城小,翠屏湖大,湖與城近在咫尺,卻如遠隔天涯的實際情況,決定實施“湖城一體”戰略,進一步提升縣城的品質,使之成為“省會的后花園”。

何為“湖城一體”戰略?這位同志為我作了解讀。

他說,1958年搬遷而來的古田縣城,經過50余年的建設,如今已擴大到8平方公里,但居民也迅速增至10萬多人。相比較而言,這里的生存空間依然擁擠,而另一方面,翠屏湖周邊的許多土地,又因脫離縣城而得不到開發?!昂且惑w”的戰略就是,通過打通翠屏湖與縣城相連的關鍵節點,使湖與城對接起來,既拓展縣城的發展空間,讓城接受水的靈氣,提升品質,同時又以縣城為依托,帶動翠屏湖風景區的旅游開發,發展旅游地產、休閑度假、商貿流通、文化創意等產業,讓湖“活”起來,實現“城在湖邊,湖在城中,湖城相映;城區亦景區,景區亦城區,城景交融”的一體化發展目標。這個戰略構想提出后,不僅受到了省、市領導與各方面專家的高度贊賞,也得到了懷有半個世紀“戀湖情結”的古田老百姓的積極擁護,2013年1月1日,古田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實施“湖城一體”戰略的決議》,對構想加以肯定,并號召全縣人民為實現這個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實施“湖城一體”戰略構想,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必須拓寬、改造省道304線高頭嶺路段與省道202線城關過境路,全力破解湖城交通瓶頸,使縣城與翠屏湖連接起來。這項工程目前正在加緊進行,采風期間我多次乘車路過,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它的氣氛,覺得有望提前完成。其次,要加快高頭嶺片區的開發,選擇有實力的投資商高端落戶,建設旅游文化綜合開發項目。這項工作也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很快就可以見到效果。再次,要針對秋冬季枯水期湖水大幅度滑落的情況,建造一條堤壩,將翠屏湖分成內外兩個部分,確保內湖的水位長期高而穩定,以達到景區四季風光一樣優美的目的。

湖中筑壩是件不易的事,既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又要妥善處理與水電等部門的關系??h委、縣政府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決定將這條壩建在翠屏湖上的極樂半島與龜山半島之間,并將它命名為“翠屏湖親水步游道”(也稱“金堤”)。2012年3月11日工程正式開始,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翠屏湖的汛期提前到來,水位多次上漲,工程兩度被迫停工。面對自然界所設下的種種難題,建設者們發揮聰明才智,逐一加以克服,圍堰終于在2013年3月16日順利合攏,6月4日親水步游道主體工程順利完成。

親水步游道主體工程長468米,高30米,頂部寬36米,填石方45.9萬立方,填黏土19.6立方,填砂卵石7.7萬立方,總填量達73.2萬立方。雖然已完工將近半年,但仍處于沉降期階段。陪同參觀的同志介紹,待完全沉實后,將在上面修建道路,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廊橋等各種設施。

那天,走在親水步游道(金堤)上,我想起了杭州西湖著名的白堤與蘇堤。這兩條古堤是歷史的遺存,而親水步游道(金堤)則屬于今天的成果,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為自己所在的湖泊增添秀色,而且方便了游人。據介紹,翠屏湖親水步游道(金堤)建成后,3000畝內湖(面積相當于六七個福州西湖),將常年保持穩定的高水位,構筑綠水青山的好景觀。工程指揮部的同志為了使我有一個形象化的感覺,當天晚上放映了《親水步游道是怎么建成的》電視紀錄片。熒屏里優美的風光,尤其是金堤上廊橋夜晚的景觀效果,非常迷人。

古田縣“湖城一體”戰略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在翠屏湖畔建新城。因此,縣有關方面對沿湖永安片區、居仙島、七星島等條件相對優越的地段,以及其他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計劃進行適度開發。當地一位領導告訴我,“湖城一體”戰略實現后,面積可達110平方公里。其中,四分為青山,四分為綠水,二分是城區。那時,人們游覽古田縣城,就可以圍繞翠屏湖,從“老城”逛至新城。如若從空中俯視,則可以觀賞到“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

 

往翠湖注入城市活力

 

翠屏湖,因附近有翠屏山而得名,但它并非天造地設,乃人為結晶,準確地說是座水庫。上世紀50年代末,建設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在龜瀨地段筑起了一座長412米高71米的大壩,淹沒了千年的古田縣城以及周邊50多個村莊、4萬多畝田地,形成了面積達37萬平方公里、庫容量6億多立方米的巨大水庫。作為一個人工湖,它已度過了半個多世紀,并默默地奉獻了自己豐沛的水電資源,為國家建設效力,為人民大眾造福。雖然有人因其面積位居福建與臺灣的湖泊之首,稱之為“海峽第一湖”,但知道的人并不多,于是有人借用白居易的詩句,形容翠屏湖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翠屏湖不僅風光優美,湖沿人文景觀也相當豐富。唐代出生的陸上女神陳靖姑,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元明兩朝帝師、詩人張以寧,近現代高僧圓瑛法師,19世紀的西方傳教士,以及共和國的一些領導人,如朱德、謝覺哉,都曾在翠屏湖畔留下足跡與影響。沿湖不僅有臨水宮祖廟,千年古剎極樂寺,以及仙爺廟,彌勒寺、天王寺等古跡,湖中小島還有張以寧的墳墓,天主教牧師的歐式居所。有人因此作了概括,說“古田文化盡在一湖中”。雖然翠屏湖擁有自然與文化兩大優勢,但歷史短暫,沒有多少名氣,尤其是與縣城隔了一段距離,缺乏人氣與地氣,旅游業自然熱不起來。反觀杭州西湖、濟南大明湖之所以名聞遐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它們與所在的城市緊密相連。因此,要破解翠屏湖美而不太為人所知的難題,就要讓它與縣城連在一起,承接人氣與地氣。

古田人深知,開發翠屏湖,事關全縣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科學有序地進行??h委、縣政府為此提出,“先行突破,梯度開發,長遠考慮,穩步實施”的方針,要求工作通盤考慮,分批分步驟進行。同時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他們認為,“古田的希望在翠屏湖,空間在翠屏湖,未來在翠屏湖”,一定要科學規劃,努力將其打造成“高端、精品、生態、休閑”的旅游度假勝地。

開發翠屏湖,雖然是古田縣首先提出來的,但牽涉到方方面面,因此要貫徹互利共贏的原則,做到各方都出力,以達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為了這個目標,縣有關部門頻繁與古田溪水電廠、水庫林場、鄉鎮(街道)、村以及普通老百姓進行溝通,并建立完善的共同受益的體制機制,從而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開局。開發翠屏湖,很重要的一點是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對此,縣有關部門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把它貫穿于開發的全過程,如不斷強化對環湖污染源的有效監控與防治,實施環境連片整治,完善沿湖村莊垃圾“村收集,鄉清運”的長效保潔機制,嚴禁違章建筑、非法采砂等行為,并對環湖一重山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加快林相改造,鼓勵退果還林。特別是著力提高翠屏湖的水質,讓湖水始終清澈明凈。據介紹,近年來翠屏湖的水質一直保持二類水平,內湖的某些指標,甚至達到一類水平。

開發翠屏湖,優秀文化的發掘、保護與弘揚同樣重要。這些年來,當地采取各種措施把它與生態保護貫穿在一起,做到兩手抓。例如,舉辦翠屏湖風光攝影比賽、名人書畫展,修繕環翠屏湖的歷史遺跡,等等。其中溪山書畫院的建設,尤其值得一說。

古田舊縣城,歷史上有一座著名的學府,稱“溪山書院”,始建于宋淳化二年(991年)。朱熹曾在那里講學,并題寫“溪山第一”的匾額。1959年,因建設水電站,截斷古田溪,溪山書院從此沉入湖底。2000年,人們在原書院的不遠處——翠屏湖中的后壟后島,興建文化設施,取名“溪山書畫院”,如今已建成南樓與北苑兩座頗具規模的大廈,以及六座歐式別墅。書畫院的建筑錯落有致,既呈古韻,又富于現代氣息,且品位高,設施完備。有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200平方米的創作大廳,216平方米的學術交流大廳,還有200平方米的藏書閣,收藏字畫書籍,包括全套的文淵閣版《四庫全書》。

這個曾是無人的荒涼小島,經過十來年的精心策劃與建造,已經成了文化殿堂與旅游觀光的好去處,而從這里望過去,近在咫尺的湖心島,還留有當年傳教士的居處。那座西洋別墅,青磚灰瓦,臨水而立,正在等待游人前去探尋。

看過溪山書畫院,我們乘坐汽船,游覽翠屏湖。雖然此時已是深秋季節,湖水下降了不少,但放眼望去,四面青山,一湖綠水,仍然是那樣的迷人。此時我想起了老革命家朱德與謝覺哉1961年游古田溪水庫寫的詩,但只是依稀記得?;氐较麻教幋蜷_電腦,完整地讀到了他們的作品。謝老那首詩是這樣寫的:

山里行舟自古無,沿灣繞島路回迂。

水中城市蛟龍困,地下樓臺星月徐。

級級能源增不已,重重巨壩鎖無余。

建溪明歲成新海,上武夷峰看打魚。

朱德委員長按謝詩的原韻奉和如下:

湖水清平波浪無,樓船并進路航迂。

島中風景明如畫,池上鷗飛甚款徐。

四級梯形多發電,層堤水利用無余。

古田巨壩完成好,灌溉運輸又養魚。

這兩首七律寫的是50年前的情景,當時老革命家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非常關心,詩中高度贊揚了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與古田溪水電站發揮的作用,而對翠屏湖(古田溪水庫)的優美風光也不忘帶上一筆,并且在游覽過程中,殷殷囑咐當地同志,務必要保護好這片青山綠水。筆者想,待“湖城一體”的戰略構想實現之后,翠屏湖的景色一定要遠遠勝過老革命家當年的所見。假設他們能再次到此一游,那么留下來的詩作,更多的必將是對翠屏湖的謳歌與贊美。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古田》;圖片來源于“古田發布”微信公眾號,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