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門”的光榮
——浦城生化、生物工業巡禮
李治瑩
小 引
東南之北的浦城,3300多平方公里的縣域面積,在八閩也算是泱泱大縣了。又毗鄰浙、贛兩省,要在三省交界中昂然雄起,浦城歷屆縣委、縣政府都在致力于工業的培育和壯大,改寫糧食產量高居八閩之首、工業產值卻位于全省之末的歷史,讓工農業并駕齊驅。在新中國建立60多年的工業園地里,雖然年年歲歲花開花落,卻在當今澎湃的經濟建設大潮中,浦城工業后浪推前浪,不斷超越,后來居上。僅僅在生化制藥、生物科技領域,就有正大、綠康、仙芝樓等上層次、規?;钠髽I。
立 業 之 根
1958年,浦城化工廠在“大躍進”的聲浪中應運而生。為有效地服務農業生產,還富有遠見地在廠內設立菌肥車間,這個菌肥車間就是半個多世紀后浦城生化產業的鼻祖高宗。
上世紀70年代,浦城化工廠衍變為生物農藥廠,含辛茹苦地先后生產出春雷霉素、井岡霉素等。到80年代,又千方百計地研制出飼料金霉素。進入90年代,浦城遵守有關農藥生產與獸藥生產不可同廠并存的規定,把粗具實力的浦城農藥廠一分為二,于1990年元旦分別在仙樓路和西山下高高掛起“浦城生物化學有限公司”和“浦城生物農藥有限公司”的牌子,把根植于浦城的農藥廠,延伸為一座山峰上兩株參天大樹……
人們不會忘卻,在數十年的歲月更替中,為浦城生化建功立業的是那一代又一代、層出不窮的生化奠基人、創業者和拓荒先鋒。特別應當提起的是上世紀60年代末,任教于福建農學院的陳家驊,下放浦城后,率先提出要在浦城研發治理稻瘟病的春雷霉素。盡管只是一種設想,但思路決定出路,研制春雷霉素的呼聲似一聲春雷,浦城生化事業的種子,在春雷之聲中播撒入土了。而在生化事業前沿陣地舉旗沖鋒陷陣的領軍人,卻是60年代中期畢業于福建師大生物學系,又經省委黨校集訓后,作為領導干部培養對象安排到浦城的劉金應。當年意氣風發的劉金應,懷揣著省委組織部的公函,辭別家鄉仙游來到浦城,掌管浦城生化企業的帥印。從春雷霉素和井岡霉素的真正問世,又以骨膠生產支撐抗生素產品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走向市場,奉獻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數十年黃金般的年華。能夠在生化事業上“繼承優良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那就是從技術員到廠長,從車間主任到企業董事長的賴潭平,他從南平工業學校畢業后,就一直在浦城生化事業上奮斗。浦城在生物科技領域,又有“70后”的后起之秀李曄,他20歲不到就師從靈芝栽培技術專家,以“頭懸梁、錐刺股”的不屈精神,堅守在靈芝領地,終成大器……
無論是浦城生化、生物的播種人,還是育苗人,抑或是今日的浦城生化、生物參天大樹的守護人,以及繼續培植和繁榮浦城生化、生物之大片森林的拓路人,都是浦城生化、生物事業立業和崛起的功臣。他們在浦城生化、生物事業發展的風雨中前行、跋涉、奮進的故事,可以編成一幕幕的長劇、寫成一部部的大書。
昔日生化、生物的立業之根,立起今日引人仰首的正大、綠康、仙芝樓大廈之梁。在高天長空的七彩陽光下,熠熠閃耀的,是三大產業絢麗的圖景……
景之一:浦城上空的“正大之旗”
1995年國慶,浦城上空飄揚著“正大之旗”,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掛牌誕生。浦城上下面對著又一次與外界合作,借梯上樓,再次登上新臺階的生化老企業,虔誠地祈愿:借“正大”之威,讓浦城的生化企業老樹發新芽,以未來的參天大樹,蔭蔽這無限前景的閩省北大門。而正大集團中國區域的總裁先生,在彩球鮮花和掌聲中信心滿滿,他為亞洲商界領袖泰國正大集團,能把觸角延伸到這年年歲歲飄蕩著稻米之香的中國浦城,感到無上光榮。必以日日刷新的業績,為世界500強的正大集團增光添彩,在生化制藥領域稱雄華夏!
浦城正大生化的“上祖”浦城農藥廠,有著三次與國內外合資合作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末,以春雷霉素、井岡霉素和骨膠為主業的浦城農藥廠,在求新求變求發展中,把視角對準了大上海,與上海第三制藥廠“聯姻”,由此獲得了金霉素生產技術。此后,以上上品的飼料金霉素,馳騁南北,供銷兩旺。但苦于資金鏈難以鏈接,美好前景只是海市蜃樓?!靶∧_女人邁碎步”的日子,讓工廠上下寢食難安。在進入90年代后,與福建中閩、華閩公司握上了手,這兩家公司向浦城生化廠注資千萬擴建?!?年成型,5年成器,8年成材”的發展目標,讓浦城生化廠追趕著太陽和月亮走。良好口碑的產品,引來八方四面的訂單,從而打響了新一輪擴建生化廠的戰役。倘若沒有一個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大財團加盟,就無法形成陣容。在驀然回首之后,許是緣分、天意,與遍及世界20多個國家、下屬400多家公司、幾十萬員工的泰國正大集團“結拜”為兄弟,共同出資,在福建北大門昂立起頗具規模的抗生素生產企業。
緊接著企業從高等學府迎聘一大批科班出身的本科生、碩士生以至博士生加盟。高“含金量”名牌產品的“出爐”,迎來了大踏步走向世界的黃金歲月。在金霉素產品源源不絕流出生產線的同時,高智商的銷售團隊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走出浦城。把企業形象和拳頭產品制作成彩頁、圖冊、廣告畫、影像等,撒向五湖四海,傳遍天涯處處。亞洲人來了,歐洲人來了,北美洲人來了,非洲人也來了……荷蘭國有家企業,不遠萬里來到浦城考察,看廠區,進車間,逐一審視設備,挨個檢驗流程之后,高高地豎起了拇指頭。認為浦城廠管理有序、井井有條,生產設備不落后于世界任何一家生化企業,特別是發酵自動化程度相當高。于是,果斷地簽下了長期購買浦城產品的合同。德國廈歐公司購買百噸鹽酸金霉素后,發現浦城廠的產品質量優于他方,于是在購買數量上翻番。德國人還用浦城廠的產品作為原料藥,加入另一種配方后,作為高級終端產品高價出售。埃及有家公司在上海知道浦城的產品物優價廉,于是把電話掛到浦城正大。熱情的浦城人立即飛往上海,洽談后,埃及人當即簽下訂單。有位女銷售人員,因常常與巴西一位女客商電話來往,時間長了,相互間的友誼形同姐妹。當知曉巴西妹妹身有喜孕,中國姐姐便在電話里親切地指導諸多注意事項,并饋贈孕婦營養品,讓巴西妹妹感激于懷。
浦城正大企業,在捧回國家農業部認證證書后,又接過美國和歐洲準入認證證書,以及歐洲藥典委員會證書。“施豪”牌飼用金霉素產品,還榮獲巴黎第12屆國際歐共體質量獎。今日浦城正大的產品,出口到美國、歐洲、南美以及亞洲等地。
“發展才是硬道理”,是當代中國人奮斗前行的最強音。繼續邁大步走向世界的浦城正大,已在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將設在城內的廠區遷到15公里之外的萬安鄉浦潭新區。成功的“退城進園”,為浦城正大的可持續發展又夯實了一方基石。
新廠區、新設備、新氣象、新發展。浦城正大人以大氣勢大手筆,一筆一畫地刷新著歷史。以年年飆紅的產量,牽引出新產品的開發,年產千噸泰樂菌素的宏圖已彩筆繪就。今日浦城正大,登臺上市已是指日可待。持續做大做強企業的浦城正大人,一頁又一頁地書寫著福建北大門的光榮。
景之二:綠康園里獅子山
在綠康生化工業園區內,昂立著一座獅子山,山雖不高,有“獅”則名。據說山頭之“獅”,是清朝浦城人用泥石堆塑而成的。2003年初夏,“綠康生化”的金字招牌就在獅子山旁高高豎起。從那時起,浦城上世紀50年代的化工廠、70年代的農藥廠、90年代的綠安生化,又刷新了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不屈不撓的浦城生化人,往昔風雨中一路走來,今日再從屬于“綠康”的歲月中一路走去,必將走出一片新天地。
2003年,華夏大地因為一場“非典”,而進入一個非常時期,相關企業生產萎縮,前景暗淡。綠康生化卻在此時逆水行舟、勇立潮頭。其中有一位年輕的投資人,就因機遇和緣分,結識了綠康的創業者而走進浦城。許是水土不服,小疾染身,視朋友為兄弟的浦城人,給他細致周到的照顧。他感動了,鐵下心來投資合作。太太聞訊,也緊隨其后來到浦城,見這“扇”福建的北大門里,天藍水清稻谷香,蔥蘢萬木競自由。先生對她說,不但要傾其“第一桶金”,且還要變賣房產家什,生活上也許要“一夜回到解放前”。太太回說:“我們夫妻雙雙‘嫁’與綠康,就是‘喝’西北風,也無怨無悔……”
“有米之炊”的綠康,引進國內外時尚高端的生產線和各種設備,從各方面多渠道聚集到浦城。精良設備有了,優秀職工齊了,生產技術歷經夜以繼日的研發,也了然于胸了。于是,機器一響,桿菌肽系列產品、納他霉素食品添加劑系列產品、硫酸粘桿菌素系列產品等,千噸萬噸地刷新記錄。
成功的綠康,又緊鑼密鼓地組建起一支高素質的產品銷售隊伍,撒向人間,走遍天下。“初生的牛犢”雖然不怕“虎”,但畢竟外面的世界處處人生地不熟,加上人脈和經驗都是大寫的“零”,抬頭望天,舉步維艱。綠康人不會忘卻,第一次到上海參加展銷會時,不知該如何按要求規范參展,只是請人制作了若干種綠康產品宣傳畫,若干面彩旗,不倫不類地扯了一條橫幅,“土里土氣”地在大上海展廳里拋頭露面。因為展前設有購買攤位,展廳保安便“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敲打而來。所幸敢于披一身創業風雨的綠康人,該賠不是時誠懇地賠不是,該宣傳的照樣敲鑼響鼓地宣傳。盡管“大紅大綠”登場,卻與眾不同又別具風格的裝飾打扮,吸引了眾多的參展人和經銷商,竟然不乏訂購者。在那次展銷會上,綠康人才深深地體會到什么叫“酒香不怕巷子深”。
此后,綠康產品漸漸地腳底綁上了大鑼,走到哪里響到哪里。國內諸多知名飼料企業先后走進綠康。“東方希望集團”來了,四川“新希望”也來了,“海大川”集團更是成群結隊地來到浦城握手綠康……一批又一批的各方采購商從天上飛福州,從陸上過南平。浦城的路真遠呀!僅僅一座樟元山,就七彎八拐地上上下下,沒有一個多鐘點繞不下來。然而,誘惑力很強的綠康好產品,還是讓各路采購商不辭勞苦地云集在福建北大門。一歲又一歲,一個臺階再一個臺階,綠康桿菌肽鋅預混劑在國內的銷售網絡,已遍及大江南北數十個省市,逐漸建立起江西、廣東、山東三大中心區域并向全國輻射。但綠康人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從行業圈子里得知有一位大經銷商,長期采購和使用的都是替代產品,就是未曾向綠康開過口、下過單。這樣的潛在客戶,綠康的銷售人員絕不放過。每有出差,總要捎上一兩盒武夷巖茶,以作君子之交;每年春節總是一張賀卡,幾句祝福,這“不做生意”的朋友一交就是五年。終于有一天,這位朋友因替代產品斷貨而毫不猶豫地“擁抱”了綠康,從此長年累月做起了綠康的生意。恒心在,鐵杵磨成針!
開拓了國內市場,綠康走向世界。到泰國、到印度、再到歐洲參展。在頻頻參展和走出去、請進來的同時,與各有關客商不間斷地保持電話聯系。因為時差,銷售人員打破常規堅持夜間工作,“夜以繼日”地與客商溝通。與巴西客商聯系時,語言障礙讓浦城與巴西隔得很遠很遠。但不動搖,不放棄,綠康人誠懇專一善待每一位客商,終于從持續不斷的“嘰里呼?!敝?,悟出了買賣,“譯”成了訂單,促成了生意,也交上了朋友。巴西朋友說,無論圣保羅與浦城相隔多遙遠,都認定了要做浦城的買賣,交中國的朋友。真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有一回,綠康接到意大利的一份訂單,因事先不曾有任何聯系,這份兩大貨柜的訂單,大有“天上掉餡餅”之嫌。為防范風險,只好邊把單壓下邊抓緊聯系,同時委托他人幫助了解這很有點“來歷不明”的客戶。一番周折后,終于知曉這位客戶是值得信賴的生意人,從此意大利的生意又暢通了渠道。
而今,世界幾大洲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生化產品經銷商,大多與綠康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因為綠康產品的創新和卓越,綠康人的誠信與勤勉,有太多的客商踏踏實實地與綠康人打交道、做生意、交朋友。外國朋友說,只要與綠康簽下合同,綠康人都能非常專業、非常守信地履行合同,不拖延時間,不推遲發貨,說到做到,做到了還要做好。
今日綠康堅持追求卓越品質,服務人類健康的質量方針,不但把海內外貿易越做越大,而且還年年月月地越做越好。世界各有關國家恭恭敬敬地把“準入證書”交給綠康,讓綠康人邁大前行的步伐,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強勢,昂首闊步在環球處處。綠康人懷著對家鄉浦城深沉的大愛,一天又一天,一頁又一頁地書寫著綠康的成就和光榮!
景之三:神奇的“東方蘑菇”
2012年9月的一天,仙芝樓生物科技公司的總裁李曄,昂立在落座著1.5萬多名聽眾的美國新奧爾良市體育館講臺上,面對著不斷呼喊著“中國靈芝”的美國人,侃侃而談中國浦城靈芝……演講結束后,一位年輕的女歌唱家登臺高歌一首之后,面對觀眾如泣如訴地說,她數年前因咽喉長了個異物,動了幾次手術,醫生說她再也不能唱歌了,她因此陷入絕望境地。但服用了中國靈芝膠囊一年多之后,嘶啞的聲帶恢復清亮了,她又能登臺歌唱了。盡管靈芝膠囊不是藥,但這神奇的“東方蘑菇”、“中國仙草”卻勝似良藥。她的這番感言撥動了太多服用靈芝人的心弦。其中一位多年罹患糖尿病,又常年以輪椅代步的老太太,服用一年多靈芝膠囊后,奇跡般站起來了,老太太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中國的靈芝都感恩戴德。2009年,浦城的仙芝科技園奠基,她隨同49位長期服用靈芝膠囊而強身健體的美國訪華代表團,漂洋過海來到浦城,真誠致謝并解囊向浦城貧困學子獻愛心……會場內,有一位德克薩斯州的中國靈芝代理經銷商,激情地說起他患糖尿病的父親,因兒子經銷中國靈芝,也就“近水樓臺先得月”,長期吃靈芝膠囊。一次,兒子駕車從外面回來,長年依賴輪椅的老人竟然自主步行到庭院去。兒子嚇了一跳,竟然把車開進了鄰居家……
正因為中國靈芝在美國各地聲名鵲起,越來越多的美國公民在服用靈芝膠囊、靈芝茶等各種靈芝制品。正因為仙芝樓產品的日益繁盛,美國不少代理經銷商都在做中國靈芝的生意。經銷商霍頓從中賺了個盆盈缽滿,頻頻更換豪華別墅、高檔轎車;經銷商尚恩和齊斯等,與中國浦城的李曄已是很“鐵”的“哥們”了。長期做中國靈芝代理經銷商的大衛,則為了一睹浦城靈芝原朵的風采,從美國飛來浦城,在仙氣充盈的靈芝園里拍了無數的照片,攝了長長的影像帶回美國。經銷商們還不定期編輯出版一種專題介紹中國靈芝的雜志,在一冊精美的雜志里,封面設計者設計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圖景:靈芝從地里長出來,就像光燦燦的金條從地里長出來一樣……
時尚的靈芝產品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在歐洲的德國、荷蘭,在東歐的烏克蘭、保加利亞,在南美的牙買加,在非洲的尼日利亞,在澳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風行。仙芝樓的靈芝,如花一般地香在天涯海角。
在浦城榮華山仙芝樓科技園展廳里,有一幅特別制作的世界地圖,讓人驚訝的是,這幅地圖被云朵般的靈芝全覆蓋了,宏圖愿景讓人們一目了然。有此雄心壯志的,正是浦城子弟、仙芝樓的掌門人李曄。在這位“70后”的創業史中,記錄著這么一段文字:上世紀90年代初,19歲半的李曄,從專攻食用菌栽培技術的閩東農校微生物專業畢業后,分配回浦城。當時,浦城正和省農科院對接一個專題研究靈芝的項目,李曄有機會踩著專家的腳印走。跌宕起伏的國際經濟風云,世人眼中的“靈芝寶”,曾在幾夜之間變成了“靈芝草”,李曄所在的“興浦靈芝實驗場”被迫宣布解散。在靈芝研究領域有獨到見解,在人生與事業轉折上又有過人之處的李曄,在非常時期以非常的膽量辭去“公職”,堅守靈芝領地。那年,他不到25歲。
魯迅先生說:世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李曄在靈芝原朵加工和孢子粉收集上,篳路襤褸地走出了一條路。靈芝的栽培和新品種的推廣,在浦城再次風生水起。
上世紀90年代末,仙芝樓已經研制出破壁孢子粉。適逢’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破壁孢子粉一舉奪得金獎。隨后,又在全國農業產品、中國綠色食品等博覽會上連獲四次金獎,并適時打入香港市場,一步步走向世界。仙芝樓在形成靈芝栽培、加工、中藥萃取等一條龍產業鏈的同時,打造起靈芝產品、營銷、研發和文化中心。又成功利用歷來被廢棄的薏米秸稈、薏米殼替代原木,既節約了資源又降低了成本。這項全球獨創的新技術,得到國內外權威專家學者的一致肯定。國際靈芝研究學會主席林志彬認為,這項新技術是靈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荷蘭瓦格寧根大學校長戴克豪森深信,仙芝樓將領軍世界靈芝行業。中國靈芝,這神奇的“東方蘑菇”!
今日浦城,試圖打造出全球靈芝產業的“航母”,“靈芝城”在浦城大地呼之欲出。靈芝產業的崛起,浦城一張很具含金量的金字名片,更是閩省北大門一種特別的光榮。
倘若說,香飄八方的丹桂、五彩繽紛的剪紙、燦爛綻放的靈芝和千重金浪的稻菽,是浦城的柔之美;那么,崛起在福建北大門的生化制藥、生物科技、輕工紡織、食品加工等工業之梁,可否喻之為浦城的剛之強?這一柔一剛,把浦城裝點得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浦城之美,美得讓人心曠神怡;“北大門”光榮,光榮得處處神采飛揚……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浦城》;圖片來源于“浦城新聞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