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3-10-29 22:36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李隆智



綠色政和  生態文明

──政和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建設紀實

 

李隆智

 

 

這是一片綠意蔥蘢的土地,風情萬種的佛子山國家級風景區,搖曳著珍奇的政和杏、紅豆杉,歡迎著蒞臨這里的嘉賓。

只要喝過政和工夫和白茶,你一定記著那濃郁清甜的茶香。

或許你在喝茶的時候,還留意了那竹茶盤,也許這茶盤也是政和制造,因為政和出廠的竹茶盤占全國竹茶盤一半以上。

64f4fbad-7a4b-407e-b02d-101b2efcef3c.jpg

水美何灘(李隆智   攝)

這就是正在創建國家級生態縣,擁有“中國白茶之鄉”“中國竹具工藝城”“中國楠木之鄉”稱號,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子山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洞宮山于一身的政和縣。

 

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這片擁有著鷲峰山屏障的閩國邊陲,設立了關隸鎮,宋咸平三年(1000年)升為關隸縣。宋政和五年(1115年),關隸縣進貢白毫銀針茶葉,宋徽宗品后龍顏大悅,將其年號“政和”賜為縣名,關隸縣由此而更名為“政和縣”。

三年后的1118年,政和迎來了一位非常有才干和負責任的縣尉,他就是朱熹的父親朱松。朱松在政和廣開教育之門,先后建立了云根書院、星溪書院等,開啟了政和教育之先河,從此以后,政和被譽為先賢過化之鄉。

政和縣是福建省老革命根據地之一,先后建立建松政、政屏、壽政慶等縣委、中心縣委和建松政特委、閩浙邊地委;1934年,成立建(甌)松(溪)政(和)縣蘇維埃政府,隸屬中央蘇區閩贛省,是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近年來,政和縣委縣政府注重生態建設,保護這片遠離都市的綠色福地。

 

綠色生態的政和,被譽為福建夏都。政和的版圖就像政和大白茶的茶葉,七星溪和縱橫交錯的公路干線是“茶葉”的脈絡。聯結著“八山一水一分田”,散落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子山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洞宮山等許多旅游景點、生態鄉鎮和生態村。

從佛子山上款款流淌,兩岸青山如碧,水上薄霧朦朧,山水輝映,鳥鷺飛翔。這就是政和人民的母親河七星溪,她用生命之泉潤澤著政和1745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智慧之波養育著23萬政和人民。

七星溪上游支流繁多,隨處可見清冽的山澗溪水。

政和是福建省林業生產重點縣。全縣千米以上的山峰有一百多座,生態公益林面積百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境內佛子山、洞宮山生長著松、杉、竹、樟、楠,保育著政和杏、紅豆杉等名貴珍稀樹種。

 

政和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子山,還有省級風景名勝區洞宮山。

春夏之交,正是看山玩水好時節。一場大雨洗卻佛子山的迷蒙,如出浴少女的靈動顯現在你的面前。而大雨停歇,或又是一場濃霧翻滾時候。只要你有心逗留片刻,那白皚皚的大霧從山腳的溝壑中悄然蒸騰,飄飄忽忽間就漫上了佛子山佛子巖、將軍巖、筆架山。那濃霧依稀處,佛子山巖石若隱若現的曼妙,就彌漫開來,充填著消停看山的喜悅。

政和縣旅游資源豐富。不僅有佛教圣地佛子山、道教圣地洞宮山,還有名滿天下的念山梯田、大嶺銀杏等特色景觀,以及楊源古村、澄源古村、廊橋等歷史景點。

政和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制定實施了“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發展戰略,致力于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文化創意產業。

政和的旅游開發,堅持在生態保護中發展,走開發與保護相促進的生態旅游發展道路。觀景通道鋪設盡量采取沙礫、卵石、木材、石材等材料,做到遇樹不砍、見石繞道。采用離地棧道方式建設景區通道,最大程度不改變原有地形、地物、植被、水體。嚴格依據各景區的環境特征,確定游客容量,避免對生態旅游區造成破壞。通過對景區的山、水、大氣、森林植被進行科學有效的維護、監控和管理,使景區成為“生態氧吧”,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優良范圍,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子山,云海、霧濤氣勢磅礴、變幻莫測,四季皆宜。有“福建小黃山”之美名,是集觀光、探險、科普、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好去處。

洞宮山與屏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白水洋毗連,素有“二十山洞、二十六深潭、四十九個景點”之稱,是個未經雕琢、沒有工業污染的自然風景區。主要景點有虹溪巖圈、麒麟巖、觀音望南海、九層瀑布、蒼龍飲水及近年建成的舞中橋、人工湖等。洞宮山下的大溪村近年發現了為數眾多的一億三千萬年前侏羅紀的東方緣龍及難源組魚化石,是研究福建地質的寶貴財富。

又到一年春耕時,念山梯田將迎來最美時刻。

梯田是大自然與人類的精美畫作;是人類創造出的一種非常奇特的景致;是一種最質樸的旋律,像撒落鄉間的音符;是農耕文化下蘊涵的樂章;是農民們犁田、砌埂、削壁、灌水或牛拉,或人牽,點綴在如鏡般的梯田水面上的另一種田園風光的寫意。

梯田也是云水的世界,既是梯田,又是澤國,忽云忽雨,亦山亦水,云與水一千多年纏纏綿綿、沉沉浮浮,這便是念山梯田的一曲浪漫的《云水謠》。

    還有那——彌漫縹緲的晨云暮霧;

    一望無垠的天池草場;

    罕見名貴的花草樹木;

    名目繁多的珍禽異獸……

景景天然,般般美妙。一處處都是精美盆景的放大,一處處都是大千世界的濃縮。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境內外游客紛至沓來、休閑觀光。政和正努力打造福建夏都,使之成為具有特色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宣和殿里春風暖,喜動天顏是玉腴。”政和得名于茶葉,青山綠水的厚愛造就了政和茶的高貴品格。

政和現有茶園10.1萬畝,茶葉企業154家,從業人員近八萬人。中國馳名商標一件、省著名商標四件。

十萬畝茶山,蔥翠又飄香。

“品一杯明前茶,做一回山中仙。”橫貫全縣的鷲峰山脈,擋住了西伯利亞的寒風,又挽留住了從東南沿海來的濕潤。

政和群山聳峙,峰巒競秀,云霧繚繞。政和茶葉的優良品質,印證了綠色生態的重要性。政和茶“紅白花綠齊全,形色香味獨珍”,主要茶類有紅茶、白茶(包括銀針)、綠茶和花茶,其中白茶和紅茶尤為出色,有“千年白茶,百年工夫”之稱。

風清氣正莫如竹,政通人和竹業興。竹業的發展,給生態政和注入了良性發展的勃勃生機。現有竹林面積46萬畝,毛竹蓄積量5000萬株,年產毛竹800萬株。

政和的竹產業發展緊密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緊緊圍繞《福建省“十一五”竹產業發展規劃》建設要求,出臺了《關于加快竹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著力促進竹產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由于竹工藝品的開發,竹與茶成為了朝夕相伴的密友。茶葉的蓬勃發展,竹茶盤市場的紅火,催生了“中國竹具工藝城”的誕生。經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和評審,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決定授予政和縣為“中國竹具工藝城”榮譽稱號。

 

2005年開始,政和縣大力實施以天然闊葉林和生態公益林為主的綠色資源保護工程,生態創建成效明顯。

扎實開展造林綠化工程和封山育林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6.4%,全縣木材蓄積量達到五百九十多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達到五千多萬根,森林資源質量進一步提升。各斷面水質達到功能區標準要求,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大氣環境質量長年保持在優良范圍;全縣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封山育林等受保護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33%,遠高于國家級生態縣考核指標20%的要求。以農村沼氣工程建設為突破口,加快生態能源建設,全縣建有沼氣池四千多個,農戶普及率達36%,既解決了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又保護了森林資源,防范了地質災害。近年來,全縣沒有發生重大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事件。

生態創建工作的開展,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年來,政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先后涌現出一批在全國、全省有影響的生態品牌,相繼獲得“中國竹具工藝城”“中國白茶之鄉”“中國錐栗之鄉”“中國楠木之鄉”稱號,佛子山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等國字號名片,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政和工夫紅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政和白茶。全縣九個鄉鎮先后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鐵山鎮高林村、東平鎮蘇地村等20村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村,有89個村被命名為市級生態村。這些品牌的成功創建,為政和創建國家級、省級生態縣奠定了基礎。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政和縣嚴格實施《環評法》《建設項目管理條例》等環保法律法規,嚴格環境準入制度。在招商引資中,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高耗能、浪費資源、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項目,以及對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產生影響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同時,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查處違法排污企業不手軟,抓重點、出重拳,解決了一批影響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突出問題。近幾年,先后落實了二十余家企業的污染治理,處理了十多家污染嚴重、能耗高、工藝落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下發糾正環境違法行為通知書110余份,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31起。

為保護城鄉環境,政和縣劃定畜禽禁養禁建區,關閉搬遷違規養殖場。養殖糞便通過農牧、漁牧、果牧結合,實現“牧—沼—果—漁—糧”生態農業循環經濟鏈。全縣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為96.37%。

政和縣重視環境污染整治,發動群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大環保投入。目前城區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一萬噸,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82.51%。七星溪沿線鄉鎮均結合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建設污水處理廠(站),高山地區鄉鎮、村落建設人工濕地、氧化塘等污水處理設施,分散的農戶建設沼氣池、三化池。全縣十個鄉鎮(街道),其中八個鄉鎮通過了省級生態鄉鎮驗收。

2011年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以來,政和縣在鐵山、石屯、星溪三個鄉鎮30個村先期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并通過市級驗收。整治示范項目所在鄉鎮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合格率100%,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生活垃圾清運率為100%、無害化處理率為90%,畜禽養殖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縣政府加大垃圾清掃收運設備的投入,創新生活垃圾科學處置機制,建立了“戶集、村收、鎮運、縣鄉處理”的收運體系,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目前,城區及周邊鄉鎮生活垃圾,由縣無害化垃圾處理場處理,其余鄉鎮予以燜燒滅菌。

政和城區空氣質量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日均值指標質量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日均值指標達國家二級標準,縣域為南平地區唯一未發生酸雨的縣份;縣城空氣污染指數(AQL)均值為51,其中達到優良的天數占100%,鄉村空氣質量達環境功能區要求的一級標準,是南平市空氣質量最好的縣份。

 

政和山清水秀,為了切實做好國家級生態縣創建工作,建設一個承接浙滬地區的生態山水宜居城市和對接武夷山的文化旅游城市,根據環保部、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制定了《政和縣創建國家及生態縣實施方案》。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街道)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生態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

政和縣委縣政府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參加生態縣建設,形成多元投入的投資機制。提出要把生態縣建設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與加快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與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結合起來,一方面,縣政府將加大投入,重點保證重大項目的建設;各鄉鎮也要設立專項資金,當前重點用于環境保護規劃編制、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等重點項目的建設。縣直有關部門也要積極向上級申報,爭取政策扶持,保證重點項目和資金投入到生態縣建設。

政和縣還多次召開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工作會議,就具體創建工作進行詳細的部署,突出重點,主攻難點,以求真務實的舉措全力打好生態縣創建攻堅戰。大力開展生態整治工程,進一步完善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加快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場二期建設,使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收集處理率達到100%。積極推進特色生態工程建設,著力做大生態工業,著力做強生態農業。全面加強沿河、沿路、沿海堤防護林帶建設,努力打造綠色道路、生態河堤、清水廊道。

政和縣干部群眾深知生態縣的創建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節點。樹立一種生態理念,植入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才是生態縣創建的要旨所在。如今,保護環境,低碳生活,已成為政和人民的自覺行為,正齊心協力向生態文明縣邁進。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