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下 糧 倉
蔡天初
金秋時節,隨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采風團走進浦城。這個季節,滿城丹桂花飄香,無論走到哪兒都香氣撲鼻!
不過,這一次我竟被鄉村那一片片金燦燦的稻田散發出的沁人肺腑的稻谷香所迷醉,徜徉其間,暢快地呼吸著。
如今的浦城,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創建整縣制推進水稻高產示范縣。那么,作為連續6年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2011年12月捧回“天下糧倉金杯”的浦城縣,一路走來所呈現出的風貌,則堪稱是“建設富饒糧倉,確保民穩糧安”,最具典型意義的鮮明寫照。
一
浦城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在3383平方公里的疆域內,有以南浦溪為干流的大小河流57條,經河流侵蝕,形成許多小平原,似寬谷盆地,氣候屬中亞熱帶風濕,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熱同步,晝夜溫差大,極有利水稻生長,有人說,這里的石頭都能種出糧食。因此,浦城素有“閩北糧倉”之稱。
浦城歷史上農業就很發達。《閩部疏》稱浦城“桑麻披垅,茶筍連山”;《煙譜》稱浦城煙葉在清乾隆間為福建最著;中藥材厚樸“歲運福州、廣東不勝計”;薏米、筍干、桐油、蓮子、澤瀉、生漆、茅洲瓜子、金斗山紅菇等也頗負盛名。
當然,水稻作為浦城傳統糧食作物,不僅種植歷史悠久,而且品種多樣、品質優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史料記載浦城有水稻優秀品種18個,主產稻谷紅米“美人紅”,更是譽滿省垣。家家戶戶種的“大冬糯”、九牧鄉的“個半米”,顆粒飽滿,黏性好,作為釀酒佳糧和貢品。據說,還有山禾又稱旱禾、陸稻,其特征與水稻相似,生育期需水不多,春季直播種子于山地,秋季收成。畝產一般只有幾十公斤,最高也只有百公斤左右,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種植面積不大,始于何年,眾說不一,成為浦城種稻史上的一大特色。
我查閱了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修的《建寧府志》,稱浦城是閩北糧食主產地,除水稻為主產糧外,“邑有大麥、小麥、蕎麥三種,又有春種而夏熟的苦麥,小麥、大麥、蕎麥次之,還有少量裸大麥”,有“歲一獲而粟米裕如,鄰境咸資接濟”之名,可見,糧食不僅品種多,總產量也很高。
因此,自古就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之說。記得還是孩提時,就聽人們說,浦城境內河流溪澗為閩江、甌江、信江三江源頭,干流南浦溪為閩江源頭,滿載糧食的船只順著南浦溪,最多兩天半就可運抵福州,想不到如今有緣走近它。同時我還記得,在福州臺江瀕臨閩江,有一片空地,上面還有座廟、涼亭和幾株古榕,那是當時的碼頭,叫“美打道”。那時福州城的糧食大多是從浦城經過順昌、邵武、南平、古田水口等地走閩江水路到福州,從“美打道”上岸,再運往福州各地。福州話“米”與“美”,“達”與“打”諧音,“美打道”就是“米達到”的意思。因此,歷史上“美打道”附近,有很多糧倉、碾米廠、糧食加工廠,周邊居民大多在這里當搬運工。1958年,福州通火車后,糧食才開始經火車運至福州,為見證“浦城有米下福州”歷史,2005年,在古碼頭立了一塊“美打道遺址”石碑,作為紀念久遠年代的故事。
到了浦城,我們來到南浦溪東岸的茅洲村九石渡渡口,這里距縣城僅十幾公里。往上游方向走,只見南浦溪兩岸一片金黃,是一派豐收的景象,那金燦燦的稻谷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頓時產生一股強烈的誘惑力,使我感受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一眼望去,這兒的田野幾乎沒有一點裸露的地方,金黃色壟斷一切,稻田的美就是那金黃色,金黃色是這鄉村田野的魅力所在……那是一幅絢麗壯美的夢幻般的秋天畫圖,越看越撩人心扉!
觀前村在九石渡渡口對岸、南浦溪與臨江溪(西溪)交匯處,是早時閩江上游最大的一座碼頭所在地,也是浦城糧食進入福州水路的重要碼頭。隔河望去,依稀可見兩個相距不遠的碼頭遺址,碼頭以卵石與片石砌成,長約二三十米,寬四五米。縣農業局張述斌副局長說:“在沒有公路的年代,浦城南浦溪是重要的航道,境內建有10余個停泊處,至今有5處碼頭遺址猶存。1998年,洪水將淹沒碼頭的泥沙沖走,后塘顯露一座建于宋代的古碼頭,從史料考證看,那是觀前最早的運糧碼頭。”
據縣志記載,南浦溪西岸的觀前村,以前是糧貨集散地。1951年,觀前村還有木帆船92艘,竹排151張,1958年賽(岐)浦(城)公路修通,南浦溪上建一座126米長的石拱橋,拆除溪面上的一座浮橋,渡改橋后,陸運逐步取代了水運,碼頭的功能發生了變化。
如今,碼頭兩旁客舍貨棧、吊腳樓、廊棚等,基本保留原來的風貌,古村古道古碼頭,是觀前村數百年歷史的縮影。
二
我們見到種糧戶李標時,他正在田頭忙碌著。
李標熱情地把我們迎到他家里。這是座三層的小樓,前院場地上曬滿剛收割的稻谷,后院地里種著四季豆、養著幾只母雞,院子旁還有小魚池,一樓大廳擺放著去年購買的新農具和圓形鐵皮大谷倉,是個十分溫馨的農家。他指著曬著的稻谷說:“在浦城我不算種糧大戶,今年約種50畝地,大多是流轉租來的,這是我今年小面積試種的早熟良種,大面積種植的‘嘉優99’過幾天才開始收割。”
這幾年,隨著縣委、縣府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不斷落實,種糧大戶從數量上、規模上不斷發展壯大,全縣種植30畝以上糧食的農戶已占相當比重,這些農戶既種出了效益,又穩定了全縣的糧食生產,擴大了種糧面積,是全縣糧食生產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李標說出了農民的心里話:“這些年,我親身感受到黨和政府對發展農業的關注、對種糧農民的關懷。縣里對種糧農民有很多扶持政策,用良種有補貼、購農機有補貼、推廣育秧技術有補貼,就是我家購置的那新谷倉(可容四五口人家的口糧),國家也補貼了350元。好政策、好措施激勵我不斷擴大種糧面積,也使我的收入不斷增加,生活開始富裕起來。我決心在黨和政府的領導、支持下,堅定種糧致富的信心不動搖。”
李標又算了一筆賬:近年來,通過與“旭禾”龍頭企業簽訂“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基地農戶共建優質稻生產基地”合同,曬好的谷子馬上由“旭禾”收購,在享受種糧優惠政策的同時,優質優價和訂單收購,穩定收入,每百斤谷子比市價高10元,他種“嘉優99”,畝產約1300斤,一年又可增收不少。
對此,張述斌副局長說:“訂單農業推進了浦城米業的結構調整。農民有了企業和農戶之間的訂單,就可以安心生產,不用為銷路發愁。對企業來說,一是保證了米質;二是有了穩定原料供應,可以按計劃去加工;三是有意識地和市場更緊密結合,安排調整種植品種,使企業的發展更具有主動性。這種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至今,全縣簽訂了20萬畝,聯結農戶5萬戶。”
浦城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構建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浦城的同志認為“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優質稻基地建設,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共建基地,是做強做大優質稻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推進了浦城優質稻產業的發展。這種做法給浦城帶來了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是農民收入增加了;二是企業得到了發展;三是品牌效益提升了。因而浦城縣糧食生產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變化,一個是糧食播種面積平穩增長,從2003年的71.2萬畝增長到2011年的76萬畝,為全省糧食平衡作出了貢獻。另一個是耕地適度規模集中,種糧大戶多了,全縣去年通過租賃等形式規模經營的土地有10.69萬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21.41%,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建設富饒糧倉,確保民穩糧安”。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的生存之本。土地問題歷來是“三農”問題的核心。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把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作為農村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提出允許農民通過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踐證明,通過對種糧大戶擴大服務范圍,無論是在推進標準化生產、制定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規程、推廣集中育秧和標準化栽培技術,帶動更多的農民學技術、用技術方面,還是在推進生產機械化、推進品牌化生產、開發生態稻米、打造高品質稻米品牌方面,都對周邊鄉親產生了示范作用,促進更多鄉親多種糧、增產增收,為國家多作貢獻。
在浦城,縣委、縣政府為造福子孫后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糧食可持續發展,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黑土地;像建設城市一樣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像重視生產投入一樣重視科技投入,建立了嚴格的耕地保護、土地整理、水土保持和農防林建設等制度,給土地撐起“保護傘”。
如今的浦城,糧食生產跨上了一個個臺階,每年糧食產量可達5億多斤,人均糧食占有量708公斤。已形成了糧食、蔬菜、食用菌、竹木、家禽、烤煙“5大主導產業”,是丹桂、油茶、薏米、靈芝“4個特色農產品”之鄉。
這片生機勃發的土地,奔涌著打造“新糧倉”的激情。
三
我們一大早趕到“考種”點,6名農技師和種糧戶已工作一個多小時了。農技師正在對今年“深兩優5814”稻谷示范片進行取樣考種,測算稻谷千粒重量,填寫《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測產驗收表》,最后測產驗收組要寫出意見,分析理論產和實際產,作為今后指導生產的依據。
國家需要糧食,要求多種糧食。種好糧食是基層農業部門的天職和使命,主人掩蓋不住內心的喜悅,告訴我:“2011年,浦城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50個‘創建整縣制推進水稻高產示范縣’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創建整縣制推進水稻高產示范縣,總產和單產都創出歷史新高。2012年,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抓好糧食生產,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全縣建立了20個水稻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田,培育1000個示范戶,輻射帶動76萬畝水稻創高產,水稻良種覆蓋率96%以上。”
“全國創建整縣制推進水稻高產示范縣”的出臺,對浦城來講,構建“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為保證整縣制推進示范縣任務的落實,浦城縣依靠科技和人才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實施農業“五新”(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入戶工程,推出一套“看有示范點、種有技術員、賣有信息員”的“套餐式”服務。農技人員進村入戶,蹲點包片,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在每個關鍵農時,制定應對技術方案提技術意見,真正把課堂設在田間地頭。
我們還前往實施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的蓮塘鎮,了解蓮塘鎮大做水稻高產文章的情況。走進蓮塘鎮山橋村,眼前的情景讓我驚詫,蓮塘畈萬畝示范園區寬敞的水泥機耕道曬滿稻谷,田成方、樹成網、渠相通、路相連,到處散發著現代農業氣息,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據介紹,2012年,蓮塘鎮水稻播種面積4.2萬畝,按《2012年浦城縣糧棉油高產創建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在2011年糧食高產創建取得好成效的基礎上,開展整建制推進測土配方施肥,重點抓好集中育秧和機插、機收的規模示范活動,選擇地勢平坦、土地規模連片的山橋村,建立機插、機收示范片,采取統一品種、播種、管理、機插、機收、防治的“五統一”措施。當時,為確保示范片的建立,縣農業局、鎮政府、農技站、山橋村多次協商部署,召集連片田地的種植農戶開會,采取由村里統一購種,按戶補助的方式,選擇300畝連片的示范田地,統一用“深兩優5814、嘉優99、兩優培九”三個優良品種,于4月28日統一育秧,5月底用自動插秧機和手動插秧機同時作業。結果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很快得到推廣。
在山橋村田頭,豎著一塊塊一層樓高的“農業部水稻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牌”,上面寫著品種、面積、產量目標和省縣農藝專家負責人名字,同時,還有許多生疏的關鍵技術術語,如“培育帶蘗狀秧”、“叢扦兩粒谷”等。在選種、引種對比示范田頭,林林總總插著不可勝數的“湘晚秈紅”、“兩代嘉紅米”、“富嶺黑米”、“納優99”等品種篩選牌和各種“秸稈還田”施肥方法對比牌……經了解,全縣千畝示范片有50個、百畝攻關方75個,今年高產創建示范區實現“良種覆蓋率、高優栽培技術入戶率、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病蟲害專業化防治覆蓋率、示范戶培訓率、單產達標率”六個100%目標。因此,在田頭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牌子。
張述斌副局長說:“在建設‘全國創建整縣制推進水稻高產示范縣’示范區的過程中,縣里堅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精致農業和農業新興產業’,構建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服務產業相配套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立起‘行政領導+技術專家+核心農戶’齊抓共管的模式。要把示范區建成樣板區、展示區、農業功能拓展的先行區和農民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培訓基地。”
2011年12月26日,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全國糧食生產表彰獎勵大會,浦城縣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是受到表彰獎勵的全國200個產糧大縣之一。這是首次以國務院名義召開的糧食生產表彰獎勵大會,也是2011年糧食生產的群英會、總結會。
是啊,莫大的榮譽不竭的動力,重農抓糧的人沒有理由不自豪,獲獎代表沒有理由不激動。為凸顯糧食生產表彰獎勵的特點,精心設計的獎杯以古代炊具“釜”為主造型,表示糧食豐收托起國人的飯碗;三根立柱象征現代農業的政策、科技、設施裝備,更體現了強農、惠農、富農的重大舉措;四方底座標志著農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演進趨勢,以“四平八穩”寓意農業基礎牢固,以“四面八方”昭示各方協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寓意深遠的“天下糧倉金杯”,寄托著國家對浦城這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的殷切期望。
浦城糧食生產分夏糧、早稻、秋糧,冬小麥作為夏糧品種,還有大豆、馬鈴薯、地瓜等,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有糧食作物收獲和生育期。近年來,堅持科學選擇項目實施地,在每個鄉鎮各自建立至少1萬畝的水稻高產示范片,按照統一育秧、統一施肥配方、統一技術指導培訓、統一病蟲專業化防治、統一機械操作的要求,選擇高產優質稻種,推廣水稻密植栽培、測土配方施肥、機插機收等新技術。以示范區輻射全縣,推廣農業“五新”技術,做到“田間設施標準化、管理服務專業化、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方式集約化”。并建立優質稻引種圃,篩選出適合區域種植的高產最優品種,大力推廣“超級稻、有機稻,優質稻”,促進全縣水稻平衡增產。同時不折不扣地把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兌現到每家每戶、落實到每壟農田,形成種糧榮耀、抓糧光榮、支糧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為了這一切,浦城縣委、縣政府不遺余力。
……
每一個縣都有自己的歷史和語言,每一個縣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因此,也會有自身實現發展的路徑和思維。浦城,把興糧寫在廣袤的大地上。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浦城》;圖片來源于大武夷新聞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