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
方未艾
牛,在中國是深受看重和喜愛的動物。也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象征。
牛人,牛氣,牛市,是對積極向上正能量事態的夸獎。《易經》上說:“黃帝堯舜……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說明我國遠古時代,就使用牛車,引重致遠,利于天下。
習總書記在牛年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中,特別提倡:“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精神。”
“孺子牛”:典故出自《左傳》。春秋時期,齊景公非常疼愛其幼子,曾伏地當牛,口含繩索,令兒子騎著玩耍。后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作為我們的座右銘。……“孺子”這里就是說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020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英明領導下,廣大黨員干部,發揚“孺子牛”精神,團結億萬群眾,艱苦奮斗,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一系列巨大成績,最突出的是戰勝新冠肺炎疫情。與此同時,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帽”。這一年,我們還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
“拓荒牛”,任勞任怨,有強大的創新能力。40多年前,深圳還是一片荒地的小漁村,由于黨吹響了改革開放號角,一批批敢想敢干、開拓創新的共產黨人、勞動大眾在這里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建出一座國際性現代化的城市。現在深圳市委大院外,有一座“拓荒牛”的雕塑,是深圳最有代表性的符號,更是全國改革開放的世紀象征。
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有著前赴后繼,勇往無前的拓荒精神。今年三月的全國“兩會”上,通過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雄心勃勃地為民族復興的美好憧憬開拓向前。
“老黃牛”,樸實無華,謙遜低調,勤勤懇懇,埋頭苦干,具有實現遠景目標必不可少的精神。當代詩人臧克家曾有詩云:“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等揚鞭自奮蹄”。
歷史告訴我們,要幸福就要奮斗。不管前程還有多少艱難困苦,世界局勢如何動蕩不安,只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三種精神去攻堅克難,奮發圖強,做一個最牛的中國人,就一定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最牛的人間奇跡,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