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童謠唱響兩條街
——閩都過年逸事
齊上志
福州城區(舊照片)
南后街曾是花燈一條街
“前街買買蚶,后街買買燈”是一首傳唱久遠的福州童謠。它唱出了閩都過年的兩件代表性物品,唱出了濃濃的福州年味,也唱響了兩條商業街。
兩條街中的前街,指鼓樓前到南門兜這條街道,即南街(今八一七北路)。南街形成于1700多年前的晉朝。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都東冶”時,福州開始建城,即冶城。晉太康三年(282年),首任晉安郡守嚴高將狹小的冶城南擴至今東街口之北的虎節門,稱子城。最早城內只住王族、官員和軍隊,平民百姓聚居地和集市則在城郊。西晉末,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戰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福州人口劇增,城市居住區向城郊擴展延伸。太守嚴高在南門(虎節門)兩邊的城墻外挖掘護城河,東邊為玄壇河,西邊為虎節河,這是福州最早的內河。虎節河連接其他水道可達洪山橋閩江碼頭,由此可輸入閩江中上游地區的糧食、茶葉、木材和筍、菇等土特產品。玄壇河經井樓門與始建于漢末的船場門港連接,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的鮮活產品可由此輸入。玄壇河和虎節河,為福州源源輸送山珍海味,也造就了獨具特色的閩菜。
當然,玄壇河和虎節河的功用遠不止于此。它們為城市帶來了無盡的活力,促進了福州商貿業和集市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南街、楊橋巷(登俊坊)和東街(左通衢)。子城的南門在虎節路口,與隔著護城河的大集市“東街口街區”有大航橋相通,附近的玄壇河有貨運碼頭。商人們集資在東邊護城河碼頭建供奉財神爺的廟宇玄壇廟,玄壇河之稱由此而來。后來,填河成路,因福州方言諧音,玄壇路遂稱賢南路。虎節河被填后稱虎節路。虎節河西邊有一座橋與南岸相通,因橋邊多楊樹,故稱楊橋,后來虎節河南邊的巷子就稱楊橋巷。
東街口是當時最大的批發商、零售商、飲食店和手工業作坊的聚集地,也是福州商業的發源地。1958年拓寬東街口時,挖掘出晉至南朝時期的陶井和屠宰場、骨坑、骨制品作坊,還發現唐、五代時期的六口大鍋灶并排的“大酒家”遺址,并從遺址淺表部位發掘出大量青花瓷用品。可以看出,當時已初步形成南街的北段和鼓樓前至東街口的街市“宣政街”(俗稱上南街)。
唐末,閩王王審知于天復年間(901-904年)建羅城,南門延至安泰河稱利涉門。由于他“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閉門天子”,使福建保持長期的和平安定環境,經濟迅速發展。天祐二年(905年)又建夾城,南門延至今南門兜,稱寧越門。在安泰河上建安泰橋,貫通整條南街。此時,還將烏山、于山與屏山圍入城中,由此形成三山兩塔和三坊七巷的城市格局。
宋元時期,安泰河已呈“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華景象。其時,海鮮品從水部門外運入安泰河,即可在南街上市。春末夏初,黃瓜魚(黃花魚)大發海,魚攤上擺滿了黃燦燦的黃瓜魚(俗稱“番三”)。因物美價廉,逾期不候,于是有一首民謠:“當(典當)被單吃番三,被單當了能贖回,番三過時就沒了。”至此,以鼓樓前至南門兜的“南街”為中軸線,以東街口為十字街頭,向東西兩側擴展的福州城內街區(現鼓樓區)格局就形成了。
福州瀕江,早先海產品多由內河運至南街交易。那時,泥蚶是海產品中的稀貴物品。每年年關,家家戶戶都要備上泥蚶這道海鮮,泥蚶幾成過年上桌海鮮的代名詞。人們到南街(俗稱前街)買泥蚶,于是“前街買買蚶”就進了童謠。元代,臺江碼頭形成,水運樞紐南移至臺江。其時還建成跨越閩江的萬壽橋(今解放大橋),與倉前山連通。橋頭的中亭街,繼南街之后,成為海鮮品批發、零售中心。為保鮮應市,經營海產品的店家多在半夜或凌晨開始交易,因此福州人稱魚貨海鮮店為“半暝(夜)攤”。這時的中亭街,取代了“買買蚶”的南街。1949年8月17日,人民解放軍從北面入城,進鼓樓,穿南街,出南門兜,抵中亭街,越萬壽橋,占領了南臺島,完成了解放福州市的最后一戰。為紀念這一歷史性的日子,南街改稱“八一七北路”,南門兜至臺江小橋頭稱“八一七中路”,中亭街則稱“八一七南路”。
南后街因位于主干道南街之后而得名(簡稱后街)。南后街東西兩側是七巷和三坊,羅列眾多達官貴人的豪宅大院。它處三坊七巷的中軸線上,是福州舊書市和傳統燈市的中心。
清代廣東人王國瑞中舉后在福州當官,將南后街的書市與北京的琉璃廠相媲美,詩云:“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今傳叢刻重吾鄉,知不足齋粵雅堂。猶憾當年徐謝輩,未為刊布但收藏。”這里舊書鋪最多時有二三十家,較有名氣的如聚成堂、帶草堂、藏古齋、醉經閣、古香齋等。有的書鋪兼售字畫碑帖,還經營裱褙,如百年裱褙老字號“米家船”。
黃巷口到楊橋巷口這一段燈市最為集中,十分熱鬧。所謂“上元燈市中秋塔,車馬如潮涌后街”,說的就是這處燈市春節與中秋節的盛況。如果說春節前人們忙著到前街“買買蚶”,備辦一應過年食物的話,那么,從正月初一開始,便要帶著孩童們到后街“買買燈”了。楊橋路西口的烏山支脈鐘山,是觀看燈市的好地方,故有詩云:“黃樓月色楊橋水,照遍鐘山萬點春。”元宵節,除賞花燈、猜燈謎,福州還舞龍燈。由20多個精壯小伙組成的龍燈隊,一路表演,沿街商戶燃放鞭炮,“噼噼啪啪”,將節日的氣氛推向高潮。
這張老照片巷子口坊牌上寫的“魁輔里”,
就是福州南街和南后街間的吉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