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自律
唐寶民
所謂自律,是指遵循某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自我約束。
自律是人的重要品格。自律,是在沒有他人強求情況下,自覺地去做應該做的事。唐代詩人張九齡在《貶韓朝宗洪州刺史制》中寫道:“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可見,一個缺乏自律的人,很難有作為;而自律極強的人,時時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即可為他人做出榜樣。
古人不乏自律榜樣。《呂氏雜記》有這樣記載:宋朝一位叫吳坦求的人,在太學讀書,有一天,前去拜見姜先生,卻吃了閉門羹。姜先生為什么不見客?吳坦求從窗縫向室內看,發現先生“儼然危坐,如對貴賓”。原來,姜先生是個自律極強的人,在自我反省。近代書法家李瑞清,辛亥革命勝利后,流亡到上海,不得不以賣字畫為生。因為他的字畫屬上品,銷路很快就打開了,一時生意紅火,大有應付不了之勢。李瑞清只好將一些業務推掉。這一推就是推掉一筆筆真金白銀,朋友們看著都感覺可惜。而那時,李瑞清還欠著債務,急需用錢。于是有朋友建議,讓他的侄兒代筆以增加收入。所謂代筆,實際是以假代真。這個提議當即被李瑞清一口回絕。他說:“我以心血易人金錢,不可欺也!”
現代也多有自律之人。1948年8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撐其崩潰局面而發行了一種本位貨幣——金圓券,取代法幣,并強制民眾將黃金、白銀和外幣兌換為金圓券。恰在此時,傅斯年偕夫人俞大彩由美國回到上海,他們身上帶著38美元,要不要將它也換成金圓券呢?俞大彩認為這么一點小錢就不必換了,再說別人也不知道。傅斯年卻認為:作為公民,就應該奉公守法,既然國家有這方面的規定,就必須遵照執行。他硬是督促夫人把那38美元換成了金圓券。
自律對人的要求雖然很高,但只要有信心,肯努力,就能做到。現今社會上,涌現出“誠信一條街”“無假貨商店”“誠信小店”等等商貿系統,還有許許多多講信譽的個人與單位。這一切守信與承諾,都是以自律為基礎、為特征的社會新風尚,值得倡導,值得贊揚。
新時代,人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本質就是規范,就是自律。去年5月底,習近平同志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重點是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正確處理公私、義利、是非、情法、親清、儉奢、苦樂、得失的關系,自覺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作斗爭,堅決預防和反對腐敗,清清白白為官、干干凈凈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習總書記的話,告誡廣大黨員干部,要牢記清廉是福、貪欲是禍,任何時候都要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行為、守得住清白,始終把好廉潔自律這個關口。這是一名黨員干部自我完善的現實需要,是踐行初心與使命的基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黨員干部應當成為自律的榜樣。
可以相信,只要全黨、全國上下一條心,用道德標準撐開過濾網,用黨性原則架起高壓線,用法紀規章筑起防火墻,不斷提高政治素養和自我約束能力,就能夠筑起防腐反腐橋頭堡,我們的社會就會越來越清明,越來越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