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1-04-20 16:11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林長華


“過番”往事

——老歸僑謝美英的深情憶述

林長華

93歲歸僑謝美英老人。林長華攝.jpg

93歲歸僑謝美英老人

 

前些時候,東山縣謎友朱先生通過微信發(fā)來民國時期他母親和祖母在新加坡謀生的“大字”(《華僑登記證》)圖片,筆者遂前往該縣宅山村拜訪朱先生的母親、時年93歲的歸僑謝美英,聆聽她講述“過番”往事。

老人年歲雖高,但視力、聽力、記憶力尚佳。她說,“大字”是過去華僑對護照的俗稱。“這本‘大字’是1942年初我母親何白玉從新加坡回國時帶來的。我也有一本,姓氏被寫錯了。”臉龐刻滿人生滄桑的謝美英老人,向筆者展示她母親民國時期辦理的《華僑登記證》。

編號為“嘉字第344334號”的《華僑登記證》,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十二月十日,中國駐新加坡領事館辦理的僑證。僑證長14厘米、寬18厘米。封面為藍黑色布面,上面豎排印著“華僑登記證”五個銀白色的繁體大字。內(nèi)頁除姓名、性別、年歲、籍貫、出生地、現(xiàn)在居所、職業(yè)、商號、何時入境、夫或妻、子女等11項內(nèi)容外,貼有加蓋中國駐新加坡領事館壓片印章的半身照以及印花(已脫落)。

筆者了解到,當時國民政府趕在國際《國籍法公約》簽字之前,公布《華僑登記規(guī)則》,具有搶占先機的意味。因為在國外僑居很久的不少華僑沒有中國護照,他們和當?shù)爻錾淖优赡軙粌S居國賦予當?shù)貒霈F(xiàn)雙重國籍問題。如果能先讓僑民和僑眷登記為中國僑民,日后中國與各國談判華僑問題時將能發(fā)揮作用。

華僑登記事務由當時的外交部駐外領事館負責辦理,登記請求書一式三份,分別存于領事館、外交部和僑務委員會。登記時須繳照片三張,并粘貼登記印花,由外交部頒發(fā)。早期的登記證有效期限僅一年,每年重新登記很不便。1935年12月18日再次公布的《華僑登記規(guī)則》,作出新規(guī)定:若登記人確系貧苦,居留地又無照相館,可免繳照片。除遷移情形外,登記證永遠有效。僑民如不登記,使領館不負保護之責。僑民有請求事項須先呈驗登記證,若未辦理登記,應即補登記,加貼5倍印花。實際上,“登記證永遠有效”很難確保,后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和國民黨政權垮臺,就證明了這一點。

新加坡華僑未有中國護照之時,《華僑登記證》,也就是謝美英老人說的“大字”,成為默認的出入境護照。當年,何白玉女士的僑證下方豎印一行字:“僑民登記只收登記費國幣貳角”,旁邊附印“折合叻幣壹角弍分”。從這兩句短語可知,當時的“叻幣”(新加坡貨幣)幣值高出“國幣”(民國時期中國貨幣)許多。

再次與79年前的僑證深情對視,存儲在謝美英老人心間的“過番”生活頓時被喚醒。上世紀三十年代,孤懸大海中的福建東山島,風大、沙多、水缺、地瘦、人窮,加上戰(zhàn)事頻仍,百業(yè)凋敝,逼得百姓背井離鄉(xiāng),紛紛逃往南洋謀生。據(jù)1996年普查統(tǒng)計,東山島旅外華僑華人4390戶,32061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等16個國家。謝美英老人說,1935年,她9歲時就隨母親到新加坡“吃苦力”。到新加坡后,她在小坡(地名),母親在大坡(地名)從事家務勞動。少年時期的謝女士接受能力強,在新加坡7年,經(jīng)過自學,日常可以用馬來語會話。

當時在新加坡吃苦力的東山島人,吃苦耐勞,心靈手巧,很受“頭家人”喜歡,年輕女孩(俗稱“妹仔”)找工作更容易些,原因是女仆比男仆更讓人放心。妹仔大多受雇于富裕人家,相對清閑,洗衣服等繁雜的或較重的家務事,通常由“媽姐”(大齡女傭)來做。妹仔還受到新加坡政府出臺的“勞動法”《妹仔則例》的保護。則例規(guī)定:禁止獲得或購買未登記的妹仔,妹仔可以自由離開雇主。如果主家虐待妹仔,將被處以罰款(500元以下)或監(jiān)禁(2年以下),也可兩者兼罰。

“我在新加坡吃苦力,都是頭家包吃住,最初工資每月3元叻幣,后來逐漸增加到每月十五六元,掙的錢比我母親多。在新加坡遇到一個最好的主家是政府官員家庭,他們是‘色仔染’。那時我13歲,在這戶人家負責買菜、煮飯、燒菜、帶一個4歲小孩。”老人說的“色仔染”,就是當時人們對歐亞混血兒的稱謂。她回憶,這戶“色仔染”很富裕,為人友善,衣服每穿一個月就要換新的。換下的很多衣服,都被她收存起來,后來回國,分送給親友們。

說起回國與出國,我不禁詢問當年的出行方式。謝美英老人說,當時東山島流行一句俗語:“無奈炊甜粿”,比喻不得已才去辦某件事,它飽含東山島人出國謀生的無奈和遠渡重洋的艱苦。據(jù)說有一天,遠航的客船要揚帆起航了,船主在船上清點船客貨物,妻子當起幫手。眼尖的她看到船客的行李中,放著幾大塊比磚頭還大的甜粿(加紅糖蒸熟的大米食品),十分詫異。

出于好奇,不禁問道:“你們都有甜粿吃,看來是‘乞丐身皇帝嘴’啊!”船客們被問,個個臉呈苦笑。有個船客回應:“咱是無奈炊甜粿呀!”“是啊!”船客們隨聲附和。船主妻說:“有甜粿吃還說無奈,這就奇啦!”船客們這才告訴她,每次遠航,如果順風順水,也得十天半個月才能到達。碰上大風大浪,時間就更長了,不備些干糧,如何挨過這些日子?甜粿里多放食糖,利果腹充饑,表面抹一層花生油,還不容易變質(zhì),所以,船客們遠涉重洋前總要蒸制一些甜粿作為干糧。船主妻聽后慨然道:“真是無奈才炊甜粿啊!”從此,這句話在東山島乃至粵東地區(qū)就流傳開了。

謝美英老人說,東山島當年有多個起航點。她和母親出國,先在港西村海灣坐木船,再到古雷海面轉乘大輪船。當時乘坐的大輪船有五層,乘客各種各樣,吃的玩的應有盡有,還有演潮劇的。航途中不會感到寂寞,就怕路費不夠。如果不遇到臺風,通常7天就能抵達新加坡。回國同樣走這條海路。因交通十分落后,沒有運輸車輛,上岸后,幾麻袋的食品物品,都得雇工扛回宅山村老家。

老人說:“親友們聽說我們母女倆回家了,非常歡喜來‘脫草鞋’。”“脫草鞋”,是流行東山島的民間風俗。從前,貧困的人出門大都穿草鞋行路。他們中的一些人風塵仆仆從國外回到故鄉(xiāng)后,親友們會端上食物、開水,以解饑渴,同時為他們脫下草鞋,拂塵接風,這便是“脫草鞋”。后來,演變?yōu)閹б恍┘t糖、雞蛋、線面、豬肉等“四式”禮物,登門探望,亦稱“脫草鞋”。對前來“脫草鞋”的親友,歸僑通常會回贈從國外帶回來的物品,諸如餅干、面粉、毛巾、香皂、打火機、萬金油、舊衣物鞋帽等。對即將出國的鄉(xiāng)親,親友們會上門贈送土特產(chǎn)品或其他紀念品,謂之“送順風”。

聊及“送順風”,謝美英老人記憶猶新。她說,1942年初,她與母親第3次回國,終于將積攢的資金贖回典當多年的房屋。母女倆準備再次出國,親友們知道她們的啟程日期,接二連三地送來東山島的特產(chǎn)——沙蠶、紫菜、咸金棗、老菜脯、蘿卜干等,祝他們一帆風順,平安到達。孰料天有不測風云,當年(1942年)2月15日,日軍攻占新加坡,屠殺華人華僑,母女倆未能成行。1945年9月12日,日軍投降,但她們的“大字”已不能使用。老人感嘆道:“出國‘吃苦力’早已成為歷史。如今,我們東山人的生活也不輸新加坡啊!”聽得出,她的感嘆中帶著欣喜與快慰。

謝美英老人珍存的79年前其母《華僑登記證》.jpg

▲謝美英珍藏的79年前其母的《華僑登記證》

謝美英女士民國三十年在新加坡鑲牙齒的“保修期”收據(jù)。林長華供圖.jpg

[▲]謝美英民國三十年在新加坡鑲牙齒的“保修期”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