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與泰戈爾的深情厚誼
張達明
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邀請,徐悲鴻于1939年11月18日攜帶近600件精品字畫,赴印度舉辦畫展和講學,同時為國內的抗戰募集資金。
泰戈爾不僅是大詩人,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被印度教徒視為“圣賢”。為了有充足的交流時間,泰戈爾特地將徐悲鴻安置在自己的故鄉圣提尼克坦,與他的住處僅一園之隔。一天早晨,泰戈爾去看望徐悲鴻,一進門便看到墻上掛著徐悲鴻的彩墨中國畫《醒獅》,泰戈爾不由駐足仔細觀看,驚喜地贊嘆道:“意新筆奇,畫得好啊!這是一只時刻在警惕著、絕不允許任何侵犯者入侵的雄獅,寓意深長。悲鴻先生胸懷自己的祖國,又放眼世界。你不同于那些為畫而畫的畫家,你是一位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大藝術家。”徐悲鴻聽了說:“我的祖國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蹂躪,我雖然不能親自手握刀槍上陣殺敵,只有以手中的畫筆,為抗戰救國搖旗吶喊,這也是我作為畫家應盡的一點本分。”
泰戈爾不僅親自陪同徐悲鴻到國家大學參觀或演講,也時常邀請他到家里做客,盛情款待這位遠道而來的中國大畫家。
1940年2月17日,印度“圣雄”甘地攜夫人拜訪泰戈爾,泰戈爾特地將徐悲鴻介紹與甘地夫婦認識,甘地很高興地祝福徐悲鴻講學成功,徐悲鴻則在短短幾分鐘時間內,為甘地畫出一幅十分傳神的盤坐速寫像。甘地拿著徐悲鴻贈送的速寫肖像,愉快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交談中,泰戈爾向甘地建議,為徐悲鴻舉辦一次畫展,甘地當即表示贊許。
經過認真籌備,徐悲鴻分別在印度國際大學藝術學院、圣提尼克坦和加爾各答舉辦了個人畫展。開幕式上,泰戈爾不僅親自揭幕并致歡迎詞,還為畫展撰寫了精彩的序言:“美的語言是人類共同的語言,而其音調畢竟是多種多樣的。中國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在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記憶中已經消失的遠古景象,而無損于他自己經驗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我歡迎徐悲鴻先生的繪畫展覽,我盡情地欣賞了這些繪畫,我確信我們的藝術愛好者將從這些繪畫中得到豐富的靈感。既然旨趣高奧的形象應由其本身來印證,多言是饒舌的,這樣,我就升起談話的帷幕,來引導觀眾走向一席難逢的盛宴。”
不僅如此,泰戈爾還邀請甘地一家來觀看畫展。甘地對徐悲鴻高超的畫藝及其對中印交流所做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
由于泰戈爾的大力支持,徐悲鴻的畫展取得了圓滿成功。隨后,徐悲鴻將舉辦畫展募集到的款項,全部寄回了正在艱苦抗戰的祖國。
鑒于印度天氣漸熱,泰戈爾特地安排徐悲鴻在風光旖旎的大吉嶺山住了三個月。其間,徐悲鴻騎馬奔馳在風光旖旎的克什米爾上,對克什米爾的駿馬贊嘆不已。通過對馬的細致觀察,他領悟到馬的驍勇、馴良和忠實。于是有《三鬃烈馬飛奔圖》《四馬圖》的問世。同時,還完成了他早已構思卻一直無法集中精力作畫的《愚公移山》。
泰戈爾多次邀請徐悲鴻與他一起,觀看他編導的舞劇和戲劇,徐悲鴻對此很感動,一直在思考如何為泰戈爾畫幾幅肖像畫。為此,他先后為泰戈爾畫了《泰戈爾在工作》《泰戈爾在其書齋中工作》《泰戈爾彩墨像》《泰戈爾素描像》等10多幅素描像。對于這些素描像,泰戈爾愛不釋手,對徐悲鴻感謝道:“這些惟妙惟肖的肖像畫,線條色彩用了中國繪畫的傳統手法,同時吸收了西畫的長處,實在稱得上是別具一格的傳世之寶,我一定要將它們好好珍藏起來。”
徐悲鴻不足一年的印度之行即將結束,他感謝泰戈爾提供的無私幫助,讓自己獲得了美好的感覺和優異的成績。1940年11月離別印度前,徐悲鴻懷著感激的心情向泰戈爾告別。此時的泰戈爾剛大病初愈,他在躺椅上聽說徐悲鴻要回國,鄭重地對徐悲鴻囑咐道:“在你離開印度之前,我有一事相求,請你一定要為我的畫集選畫。”泰戈爾雖然學畫的時間不長,卻已經作畫2000多幅,他正打算出版畫集,經考慮再三,決定請徐悲鴻來為他即將出版的畫集選畫。
徐悲鴻高興地接受了泰戈爾的囑托,花了整整三天時間,與國際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一道,在泰戈爾2000多幅畫作中,細心挑選出了300余幅精品,然后又從中篩選出最精作品70幅,交付國際大學出版。泰戈爾不拘一格的繪畫作品,讓徐悲鴻浮想聯翩,他感慨地揮毫贊美道:“送瓊漿與勞工,假寐床于巨蚌,奪梅妃之幽香,食靈芝之鮮,吻河馬之口,絕壑綴群玉之采,茂林開一線之天,利水泑之積。幻為群鴻戲海……”
徐悲鴻離開印度幾個月后,泰戈爾在加爾各答去世。聽到這個消息時,徐悲鴻正在新加坡辦畫展,心情十分悲痛,即以文言文含淚寫了一篇題為《泰戈爾翁之繪畫》的文章,以此表達對泰戈爾最誠摯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