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拼搏路 故土春暉情
——記星馬名僑李映雪
李遠榮 李衛東
李映雪
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二月廿七日,一代僑領李映雪出生于南安梅山鎮競豐村池尾。其父李國頌是一位鄉村私塾先生,養育五男二女,李映雪居男第三。
家貧自幼多磨礪
李映雪的父親雖是私塾先生,但家中子女多,私塾授課所得修金往往入不敷出。童年的映雪經常隨父母干農活,砍柴、割草,夜伴兄長巡視瓜田。即使如此勤勞儉樸,一家人的生活仍十分清貧。映雪 14 歲時,李國頌積勞成疾、身染重病過世。這一年,李映雪即往泉州,投靠宗親所辦的客店當雜差,艱難謀生。第二年,他往廈門打工,與一位同鄉僑親一起出洋到新加坡,當了茶行店員和酒店職員。由于他不辭辛勞,遇事勇為,與同事能同甘共苦,即被陳嘉庚先生的堂兄陳延謙看中,請到馬六甲一家商棧當書記員,學習采購樹膠。
兩年孜孜不倦的工作,顯示出李映雪在樹膠采購業務和人際關系管理各方面的才能。不久,陳延謙委任年僅18歲的他為商棧棧主。有一次,他去匯豐銀行轉匯一筆巨款時,該銀行以其似未成年,簽押大筆匯款在法律上恐不能生效為由,電詢陳延謙,陳氏親自帶他到銀行,證實其乃棧主,可全權代理陳氏所托之事。這段時間,李映雪不斷充實社會知識,積累經商經驗,業務能力長足進步。
南益總巡立新功
1919 年,李映雪奉母命回國成親,妻黃班治出自書香門第,知書達禮。同年,映雪攜眷返星洲,繼續在陳延謙所辦商棧當棧主。映雪雖離鄉背井在南洋打拼,但沒有忘記家鄉的親人。他隔三差五地把工錢寄回家中,孝敬母親,周濟兄弟姐妹。1921 年起,他與來自同鄉的李光前同時在陳嘉庚創辦的馬來西亞檳城謙益公司供職。27 歲的李映雪迎來了人生的重要一步。他擔任陳嘉庚謙益公司經理數年,跟普通員工打成一片,睡帆布床,吃工作餐。身為經理,卻騎腳踏車巡視工廠,員工們皆稱贊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上司。映雪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果敢的膽略和多年積累的商場信譽,得到陳嘉庚先生的重用。隨著公司業務不斷擴大,謙益商棧每年盈利均在 80 萬至 100 萬元叻幣左右,收益頗豐。
由于長期勞累,壯年的李映雪身體累垮了,1930 年底,因染疫,攜眷返回廈門鼓浪嶼治病療養。1931 年春,大病初愈的他再度遠赴星馬。此時,李光前慧眼識人,聘任李映雪為南益樹膠公司經理。李映雪悉心鉆研樹膠制造工業和經營樹膠管理方法,辦事干練,公道精明,不久升為總經理及李光前在南洋開辦的各埠分行的首任總巡。
李光前初辦南益公司時,膠市曾經一度蕭條,膠價暴跌,一些中小膠商紛紛將所存生膠拋售出去。李映雪以過人的膽識,力主大量購進生膠,甚至積極向李光前建議,購進新的樹膠園,以供將來公司擴大再生產。第二年,也就是 1932 年,膠市日佳,果然正如映雪所料。此后數年,南益樹膠業蒸蒸日上,很快躍居世界最大樹膠商的寶座。平時股價的預判、膠價的定值,李映雪均能準確預見、合理定價,同行驚為神算。尊稱為“樹膠界先覺”。
李映雪以信義至上,畢生從未離開南益。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打拼,終成李光前在南洋創建龐大企業王國的左膀右臂。
情系桑梓辦新學
李映雪對家鄉公益事業極為關注,南洋經商 28 年,往返家鄉就達 17 次之多。他追隨陳嘉庚,學習他熱愛祖國、傾資興學的義舉,對孫中山“學校者,文明進化之泉源”的主張,非常推崇。
上世紀30年代初,映雪目睹家鄉許多貧苦兒童失學,萌發了急需創辦新鄉學的心愿,遂與其弟李五香和堂兄弟李引眉、李天賜商量,于 1935 年籌辦新式小學。籌辦初期,即有少數鄉間封建地頭勢力持反對意見,造謠破壞,說辦新式學校不如開理發店,等等。李映雪等人幾經交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終于說服了他們。1936 年,映雪獨資修建好祖宇敏齋堂,后趁熱打鐵,創辦了競敏小學,并設“敏齋公助學金”,使鄉中 200 多名兒童有入學讀書的機會。
當時的校長張商銘及聘請的教職工都是新潮人物,所采用的教材全部新編,課桌椅正規,還配備了西樂鼓號隊,全校師生均著統一制服,學校秩序井然,家鄉書聲瑯瑯,弦歌不輟,成為上世紀30年代南安縣頗有知名度的僑辦學校之一。尤其是助學金和獎學金的發放,獎勵和造就了不少英才,學生畢業后,繼續升學或出國,不少人成為教師、醫生、技術員、工商業管理人員及專家。家鄉貧苦人家的兒童均能珍惜免費入學的機會,勤奮地學習。
競敏小學創辦后,引起光前先生在家鄉辦學的決心。1937 年 5 月,李光前委派陳村牧任國專學校董事長,回芙蓉(梅山)主持創辦國專學校。1938 年 10 月,伍遠資進駐芙蓉,著手進行建校及接辦并校事宜。之后,竟敏小學于 1940 年春由國專小學接辦,至此,競敏、豐庭兩小學和梅峰私塾,全鄉歸并成一統。各新校舍陸續建成,搬進新址上課。
李映雪待人熱誠,對鄉親極其關懷愛護。他平素粗茶淡飯,生活儉樸,事業有成后,仗義疏財,慷慨助人。對那些背井離鄉的族人出國謀生者,常資助其旅費及膳宿費用,或幫助其安置就業,或供其讀書入學。甚至為其辦理婚娶。他積極介紹不少家鄉來的人到南益樹膠公司工作,這些人后來升任財政、經理,有的自營行業而成百萬富商。慈善家李成楓青年時期就受過李映雪的鼎力資助,學習經營樹膠業務,后到南益樹膠公司任經理,并受到李光前重用。李成楓發跡后,對李映雪培養之恩總是念念不忘。
李映雪始終緊隨陳嘉庚和族兄李光前,在海外積極配合和協助兩位先生創辦公益事業,如星馬的檳城鐘靈中學、麗澤學校、福建女子學校、巴西中山的書報社、檳城閱書報社等,均受過他的資助。
英年早逝各界共緬懷
1937 年農歷正月十一日,李映雪因病醫治無效溘然辭世。臨終前,他對親友們吟誦韓文公《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表露了有思鄉返梓之情。其靈柩曾停于廈門鼓浪嶼六天,后運到梅山,遺體安葬于家鄉故土。在其遺囑中,交代親友們把一筆遺款作為競敏小學續辦之用。
當年2 月,在家鄉梅山,李映雪的喪事辦得莊嚴又節約。競敏小學全體師生,芙蓉李氏眾多鄉親,自行前往送上最后一程。噩耗傳至南洋,各機關團體及親朋好友們同深悼惜。在星馬各埠的華文學校,如鐘靈中學、麗澤學校、福建女子學校等;檳城樹膠貿易公所、南益樹膠公司等單位及各界人士和諸親友,于 1937 年 5 月 30 日,在南洋麻波漳泉公會召開追悼會,儀式隆重,闔城哀悼。不少僑界名人敬獻挽聯,如李光前的“情篤本支親,憶昔風雨同舟患難相從,大事曾勞參算策;音忘流水調,只今弦琴絕柱死生永訣,傷心最是賦招魂。”李成楓的“與我最相親往事尋思,蘭言藥語猶在耳;令人長太息今朝遍悼,檳風椰雨倍傷心。”史聯的:“無遠近皆稱蜜者,合公私共慟斯人。”黃奕歡的“海外知交同揮哀淚,商壇回顧俊杰依誰?”
“束發之年星馬行,南洋謀生業有成。樹膠界內稱先覺,商壇群中留芳名。胸懷家園志樂善,情牽故里心赤誠。歷盡滄桑尋常事,造福枌榆慰此生。”李映雪享年僅 43歲,和我們永訣已有80多年了,但這位華僑先驅一生的光輝業績,永遠為僑鄉人民所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