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0-11-09 16:23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彭一萬

 

從鼓浪嶼出來的戰士作家馬寒冰

彭一萬

馬寒冰照片.tif

馬寒冰

 

“我們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場,戈壁沙灘變良田,積雪溶化灌農莊。……”這首由劉熾作曲的《新疆好》,已經傳唱了近七十年,風靡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首贊美新疆的歌曲,詞作者竟是福建老鄉,而且還是歸國華僑,他就是馬寒冰。

 

年輕有為

馬寒冰(1916—1957),原名馬國良,先祖回族,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緬甸華僑。馬寒冰于1916年8月出生于緬甸勃生城,12歲隨父親返回故鄉,定居廈門鼓浪嶼龍頭路。

馬寒冰年少時在鼓浪嶼英華中學讀書,聰慧好學,喜愛文學藝術,經常在《星島日報》、《華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文章。讀廈門雙十中學時,先后在《雙十月刊》創刊號及第二期,發表《榕游雜記》、《南國弦音》。后來,考入浙江金華商業學校,選修銀行會計,繼而轉入上海滬江大學。他一口流利的英語就是在滬江大學打下基礎的。

  1936年夏,20歲的馬寒冰大學畢業回到廈門,在鼓浪嶼組織“天竹文藝社”,編《華僑日報》《天竹》文藝副刊。

馬寒冰性格開朗、才華橫溢,他在鼓浪嶼龍頭路寓所的書房,是朋友們聚會的“文藝沙龍”。廈門的童晴嵐、漳州的許鐵如(即彭沖)等是常客,他們談論政治局勢和文藝界動向,并一起開展詩歌活動,積極創作新詩。

1936年11月29日,廈門文化界舉行追悼魯迅大會,會上通過的“致魯迅家屬的唁電”,由馬寒冰和鄭書祥負責起稿和拍發,大會通過“將大學路改為魯迅路”的決議,也是他與高云覽、鄭書祥為代表提交市政當局。會后,馬寒冰寫了《偉大的民眾祭》一文,記敘追悼會盛況,被收入1937年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出版的《魯迅先生紀念集》。

1936年12月30日,郁達夫從日本經臺灣抵達廈門,馬寒冰和記者趙家欣共同接待,陪同游覽鼓浪嶼名勝古跡,訪晤一代高僧弘一法師。郁達夫應邀在廈門青年會作題為《世界動態與中國》的演講,由馬寒冰和趙家欣負責記錄。他們還與著名學者鄭子瑜一起訪問郁達夫,進行了長談和合影留念。

 

家國情懷

1937年6月,馬寒冰應邀到緬甸首都仰光,任英文報《仰光日報》副刊編輯。他發揮所長,把副刊《波光》、《文藝》辦得有聲有色,深受當地青年人的歡迎。

馬寒冰因寫了許多抨擊當地政府壓迫華僑的文章,被報社解職,卻贏得了華僑的支持,受聘為《興商日報》總編輯,還兼任緬甸通訊社記者。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馬寒冰堅持愛國與進步的編輯方向,以犀利的筆鋒,抨擊時政。他每天都收到幾封恐嚇信,但毫不膽怯,仍然義正詞嚴地對反動分子大張撻伐。

“七七事變”爆發,緬甸文藝界成立抗敵救國后援會,馬寒冰負責宣傳工作。

民族危亡,促使馬寒冰決心回國參加抗戰。卻遭到國民黨駐緬甸總領事蔡某的拒絕。當他從報上得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辦了抗日軍政大學和陜北公學,廣招有志抗戰的青年入學時,就向文藝界抗敵救國后援會申請投考延安“抗大”,并以《興商日報》戰地記者身份,辦理了護照及“文救會”的介紹信,于1938年初毅然回國。

 

投筆從戎

馬寒冰經香港、廣州到達漢口,見到了董必武。董必武同意他到陜北,并介紹他同羅炳輝相見。這次會面,大大增加了馬寒冰對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了解。

到延安后,馬寒冰安排在陜北公學任宣傳干事, 1938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時適逢印度援華醫療隊要去前線,組織上派他跟隨援華醫療隊做翻譯工作。他和醫療隊奔波于太行、冀南、冀中、豫北、豫西、晉察冀、晉西北等抗日戰場,受到了艱苦的敵后游擊戰爭的鍛煉。

由于表現優異,馬寒冰從前線回到延安,在軍委衛生部從事行政工作。王震得知后,把他調到三五九旅,擔任司令部科長(王震的秘書)。

馬寒冰隨三五九旅南征北戰,從延安到廣東,又從廣東到中原,工作完成得十分出色,成為王震的一員愛將。1943年7月延安“搶救運動”中,馬寒冰因為出身和經歷,曾被定為“派遣特務”,受了不少苦,差點被“清洗”,后來得到平反。南下途中,馬寒冰身染重病,王震執意送他到自己的老家瀏陽,讓老母親照顧他。馬寒冰卻堅決要求抱病隨軍。

國共和談期間,馬寒冰隨同王震到武漢參加國、共、美三方組成的軍調處執行部的工作,他利用這個身份,加上熟練的英語,在美方和中外記者、進步文化人士中廣交朋友,宣傳我黨主張,受到王震的贊賞。

1946年1月23日,軍調處設立的負責調處中原戰事的第九執行小組(漢口小組)前往羅山縣城,召集國共雙方代表進行談判。我方代表為王震等人,國民黨代表為陳鼎勛、宋瑞珂等人。此時國民黨30萬大軍“圍剿”我中原軍區的大局已定,羅山談判無果而終。當中共代表團休會離開會場時,在旅館走廊的國民黨代表中,有人指著王震對同伴說:“前邊就是‘共匪’頭子王震!”話音還沒落,跟隨王震身邊的馬寒冰一個巴掌過去,打得此人臉上一陣開花,然后指著圍觀的國民黨代表大聲痛斥:“作為抗戰名將的王震將軍是不允許任何人肆意誣蔑的!”馬寒冰此舉,讓所有人都沒有料到,國民黨代表再也不敢當眾對中共代表有不尊重的言行。

后來,馬寒冰撤回晉察冀邊區,任《晉察冀日報》記者。王震率三五九旅完成中原突圍返回延安轉入呂梁山地區后,他又回到這支英雄的部隊,擔任二縱的后勤部長、一兵團宣傳部長,經歷了保衛延安、解放大西北的全部歷程。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殲滅了西北地區的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主力,解放陜、甘、寧、青四省大部,兵臨玉門關,直逼新疆。

作為一野一兵團宣傳部長的馬寒冰,從國民黨部隊的投誠名單中發現了王洛賓的名字,立刻向王震報告和推薦,建議讓王洛賓入伍參軍,王震親自簽發命令:“委任王洛賓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宣傳部文藝科科長。”馬寒冰的舉薦、王震的愛才,發掘并保護了中國的一代“西部歌王”。

 

才華橫溢

1949年12月,新疆軍區與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入疆部隊和三區革命民族軍及新疆起義部隊在迪化會師。馬寒冰擔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秘書長、宣傳部副部長,新疆軍區宣傳部長兼文化部長等職。1950年,他隨同毛澤東、周恩來到莫斯科,參加中蘇聯合開發新疆石油、有色金屬的談判工作。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為了完成保衛國防、建設新疆的使命,響應毛主席《關于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的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馬寒冰與戰士們一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白手起家建設新疆,勞動艱苦卻精神飽滿,這為他的文藝創作提供了激情和源泉。他創作的《新疆好》和《我騎著馬兒過草原》這兩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贏得了新疆各族干部群眾的喜愛。

1952年,在首都北京舉行的全軍第一屆文藝體育匯演比賽上,《新疆好》因風格鮮明、瑯瑯上口,在大賽中榮獲三等獎,賽后又被錄制成唱片,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后,很快成為傳唱全國、廣為人知的著名歌曲。195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歌舞團訪問蘇聯和東歐各國時,《新疆好》作為歌舞團女聲小合唱的保留節目,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此后,馬寒冰相繼寫了《萬里進軍》、《穿過塔里木》、《消滅烏斯滿》、《戈壁灘上蓋花園》、《帕米爾夜歌》、《祖國要繁榮》等歌曲,包括《新疆好》在內,全部合入一部《邊疆戰士大合唱》中,并向王震等軍區首長們作了匯報演出。王震聽后,熱情洋溢地表揚了詞作者馬寒冰和曲作者劉熾:“短短時間內,就寫出了這部大合唱,有我們西北野戰軍部隊進軍新疆的雄偉氣魄,又有我們建設新疆的勞動場面;還有最后的大型混聲合唱《祖國要繁榮》,唱出了我們一兵團全體指戰員保衛祖國西陲邊防的豪邁氣概,也更激發了我們建設新新疆的信心和決心,我代表新疆軍區全體同志感謝你們!”

在新疆工作期間,馬寒冰創辦了新疆第一家文學期刊《新疆部隊文藝》月刊,還組織開展對維吾爾古典音樂套曲《十二姆卡木》的搜集、錄音、記譜和整理工作。在主持解放軍文學藝術出版工作期間,籌備出版杜鵬程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并為此書編輯修改初稿;他創作的《王震南征記》、《中原突圍》、《南征散記》等書相繼出版,真實地記錄了當年的戰斗歷程。

 

壯志未酬

1953年初,王震要調馬寒冰到農墾部工作,馬寒冰表示愿意為解放軍的文化工作做一點貢獻。征得王震同意后,他留在總政文化部任文藝處第三處長兼編審出版社社長,同時還任《解放軍戰士》半月刊的主編,兼做外交接待工作。

20世紀50年代用張正宇創作的奔馬書標的“解放軍文藝叢書”,大都是馬寒冰負責組織、編審和出版的。因為馬寒冰姓馬,所以人們就把這個奔馬書標作為馬寒冰的別號,戲稱他為“馬兒”。

1954年“九·三”炮擊金門時,馬寒冰率領檢查組到福建前線,在廈門、金門之間的一個小島上,與戰士們共同度過愉快的夏天,體驗和收集到不少創作題材。他順道回海滄霞陽村老家探望久別的母親曾彩云,住了3天。此后,他再也沒有回過霞陽,1972年他母親去世,享年89歲。

1956年2月,由包爾漢、馬玉槐、馬寒冰率領的由新疆歌舞團、中國京劇四團、總政歌唱演員以及文字、攝影記者等80多人組成的中國文化藝術團出訪西亞、北非許多國家。當時埃塞俄比亞尚未與我國建交,馬寒冰率歌舞團進入該國皇宮,與老國王塞拉西對話,贊頌他在二戰中抗擊法西斯的功績,解除了老國王由于曾派兵到朝鮮與我們作戰而產生的顧慮,為中埃建交起到了積極作用,被稱之為“歌舞外交”。馬寒冰訪問埃及、敘利亞回國后所寫的《尼羅河之歌》也膾炙人口,他的作品既有豐富的政治內容,又十分抒情,非常受歡迎。

1957年1月7日,他和陳其通、陳亞丁、魯勒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對于“雙百方針”表示疑慮的文章,題為《我們對目前文藝工作的幾點意見》(簡稱“四人文章”),受到了毛澤東的批評,并免去參加世界青年節文藝代表團團長職務。馬寒冰承受不了,自殺身亡,家里留下妻子張玉蘭和幼女張榮榮(后來改名張敬)。

馬寒冰夫人張玉蘭、女兒張敬在馬寒冰墓前悼念.jpg

馬寒冰夫人張玉蘭、女兒張敬在馬寒冰墓前悼念

王震等領導在馬寒冰墓前悼念.jpg

王震等領導在馬寒冰墓前悼念

當時,經周恩來總理批示,馬寒冰的遺體得以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立碑紀念。王震等領導到墓前悼念。

《馬寒冰文集》于1989年8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國家副主席王震題寫書名,原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王恩茂題詞:“馬寒冰同志是為民族解放與人民解放同工農兵融合在一起的滿腔熱情的多才多藝的愛國華僑革命知識分子共產主義戰士名記者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