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與《萬歷十五年》
劉占青
黃仁宇
《萬歷十五年》一書,是美國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的力作,1982年在中國大陸首次出版后,廣受讀者歡迎,經過多次再版,至今已發行三百萬冊。然而,此書出版過程,卻起伏跌宕,頗為曲折。
投書無門
1976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分校任教的黃仁宇完成了《萬歷十五年》的初稿,其后三年,他在美國四處尋找出版商,等來的,先是商業出版社對此書興趣不大,后是大學出版社予以拒絕。
正當黃仁宇困惑迷茫時,1979年4月10日他收到了紐普茲分校校長考夫曼的一封信,說學校要進行人事縮編,他屬于被解聘的人員。?這個消息對61歲的黃仁宇無異于晴天霹靂,一向對工作兢兢業業的他萬萬沒想到,在校工作12年,1969年還被聘用為終身教授卻要被解聘。學校的失信讓黃仁宇無比憤怒,更覺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極大侮辱。其實,所謂人事縮編裁員,不過是校方辭退黃仁宇的一個冠冕堂皇的說辭而已。歸根到底還是對黃仁宇的學術和教學不滿意。黃仁宇在紐普茲分校執教期間,出版著作較少,而著作數量多少又是該校衡量教師水平業績的一個重要標準。
被解聘后的黃仁宇,為了捍衛自己的勞動權益,曾和妻子格爾去紐約州社會福利局和勞工局進行申訴,但無果而終。此時的黃仁宇一家不得不靠領取每月不到1700美金的社會救濟金和福利津貼,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除了經濟上的困窘,黃仁宇還要忍受心理上的巨大折磨,這種精神上的摧殘遠比物質打擊來得更猛烈。黃仁宇知道,出版社一旦得知自己遭到解聘的消息后,出書變得更加渺茫,因為沒有哪個出版社愿為一個失業的大學教授出版書稿。
喜出望外
事情往往否極泰來,當黃仁宇在美國沉浸于解聘的痛苦之中時,他收到了來自好友郁興民的好消息:《萬歷十五年》可能會在中國大陸出版。原來,1978年夏天,任職于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郁興民要訪問中國大陸,臨行前黃仁宇委托其在中國尋找合適出版商,出版《萬歷十五年》。
當年秋天,郁興民返美,告訴黃仁宇,他的姐夫黃苗子愿意把書稿給中國大陸的出版社,這讓黃仁宇聽后十分高興。他知道身為作家和藝術家的黃苗子在中國文化界是有一定威望。于是,立即將第一份書稿影印本于1978年10月發出,然而黃苗子沒有收到。1979年1月,郁興民的女婿卡爾·華特獲得去中國大陸的簽證,黃仁宇將書稿交給了卡爾·華特,讓其親自帶到北京交給黃苗子。1979年5月23日,黃苗子給中華書局任古代史編輯室副主任傅璇琮寫了一封信:“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歷史教授黃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萬歷十五年》轉交中華書局,希望在國內出版。……現將全稿送上,請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將結果通知我更好,因為他還想請廖沫沙同志寫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這些都要我給他去辦。”在這封信中,透露出黃仁宇與廖沫沙的關系。
黃仁宇夫婦
黃仁宇和廖沫沙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38年,當時正值日軍大舉侵華,華北淪陷,正在南開大學機電系求學的黃仁宇不得不隨學校南下來到了他的家鄉湖南長沙。1937年1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組成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后來隨著戰事的加劇,1938年2月長沙臨大不得不西遷昆明。此時的黃仁宇打定主意,要中斷學業投筆從戎,保家衛國??蛇@個想法遭到了父親的反對,只好暫留長沙。
為了打發時光,黃仁宇自薦去了長沙的《抗戰日報》工作?!犊箲鹑請蟆穭撧k于1938年1月28日,以此紀念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創辦人是劇作家田漢,該報的宗旨宣傳抗日主張,振奮民眾抗日精神。盡管田漢是《抗戰日報》主編,但忙于其他的抗日活動,廖沫沙就成了事實上的主編。有一段時間,報社只有廖沫沙和黃仁宇是全職工作,由于事務繁忙,兩個人吃住都在報社。正是這段時間的相處,讓這兩個相差十一歲的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49年,新中國成立,黃仁宇卻去了美國,從此與廖失去了聯系。
1979年初在中斷了幾十年的聯系后,黃仁宇通過其妹黃粹存與廖沫沙再次建立了聯系,此時廖沫沙剛剛獲得政治平反。當年2月17日,他給黃粹存的回信中寫道:“希望有機會能見一見我的小朋友和老朋友黃仁宇”。盡管最后廖沫沙因病未能給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作序,但給黃仁宇的書寫了題簽。今天看到的1982年出版的《萬歷十五年》淡綠色封面上,便是廖沫沙題寫的書名。這就等于廖沫沙用自己的名字給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做了宣傳。
有好友們相助,《萬歷十五年》出版起死回生,黃仁宇大喜過望。
改變命運
由于《萬歷十五年》原稿是用英文寫成的,后來又是由作者翻譯成了中文,書稿遣詞造句難免有不少難懂之處,特別是由于黃仁宇離開大陸已有三十多年,無論是用詞或語法方面,與大陸都有一定差異。傅璇琮于是找來了自己的大學同窗好友、古典文學專家沈玉成對《萬歷十五年》進行潤色。傅璇琮與黃仁宇溝通后還確立了潤色的幾大原則:一、保持原作的論點和材料;二、盡可能保持原有的文字風格,即文言白話交融,具有某些幽默感的語言,同時又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有譯文的意味;三、對某些語意不甚明了的,或并非必要的詞句稍作刪節;四、個別段落稍作調整。為了不失作者的原意以及更正其中的史實錯誤,每一章潤色完成后,中華書局都會把潤色稿寄給黃仁宇審閱,征求其意見。對此,黃仁宇相當感激。后來他在《萬歷十五年》出版后的自序中說:“幸經潤色修改,本書與讀者見面時,文字方面已較原稿流暢遠甚?!?/span>
1982年5月,歷時三年之久的《萬歷十五年》簡體中文版由中華書局正式發行,首印2.75萬冊很快銷售一空,影響非凡。這是黃仁宇和中華書局所始料不及的。《萬歷十五年》得以成功出版,黃仁宇認為,友人是出了大力的,于是兩次致信給中華書局,表示不要一分稿費,只要樣書。因為在黃仁宇看來,《萬歷十五年》能夠歷時三年得以出版,自己作為一個海外華人,已經感到莫大榮幸,稿費可以忽略不計。但他想把稿費分給黃苗子、廖沫沙、沈玉成等人。三人都沒有收,只當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心力而已。
《萬歷十五年》的暢銷,改變了黃仁宇的學術命運,讓其從一個默默無聞被解聘的困窘學者變成了名聲大噪的知名歷史學家。他的《萬歷十五年》更是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每當他回顧《萬歷十五年》出版過程,總是伴隨回首自己60余年時光,少年投筆從戎、壯年血戰疆場、中年退役學史、晚年大學失業,經歷了不知多少酸甜冷暖。只有祖國才是海外游子可依賴的臂膀。
不同版本的《萬歷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