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疆薄云天
朱谷忠
(一)
初夏,走進南安市黃仲咸紀念館,抬眼就看到了黃仲咸老先生莊肅中透著慈祥的塑像。塑像身后,浮雕背景鐫刻的是——“大愛無疆,赤子情懷”八個字。這八個字,高度概括了黃老先生一生戀祖愛鄉、造福桑梓的赤子丹心。
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福建省作家協會在當時省領導支持下,與黃仲咸先生設立了“福建省黃仲咸文學獎”,至今共頒發了十四屆。前后有近400人作家得到獎掖。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何少川還在黃仲咸事跡編冊上親自撰文,稱贊黃仲咸先生“思想境界高遠”“廣雨被澤”,并祝愿“黃仲咸先生之善模良范,深入人心,發揚光大;得澤春花,迎風吐艷,長播芳香!”
2000年12月,時任福建省作家協會主席章武等人,代表全省作家在廈門拜會了黃仲咸先生,對黃仲咸先生十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家鄉文學事業表示衷心感謝。黃仲咸也高興地說:“我也祝愿這個獎,能促進更多佳作精品問世。”
南安市黃仲咸紀念館于2018年4月開館,面積848平方米,其中展館約300平方米。展館內分設序廳、梅花香自苦寒來、灑向人間都是愛、永遠的豐碑、尾廳等五個部分。內有上百幅照片和一段視頻資料,以及先生生前的生活用品,生動展現了僑界楷模黃仲咸先生一生愛國愛鄉、傾資興學、服務社會的感人事跡。
留連半日,我深深感動于黃仲咸先生的英風杰義,感動于他不惜傾其資財,親自創建“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廣泛持久開展獎教助學活動,其中包括文化、衛生福利、扶貧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累計達六億多元。
玉露甘霖,點點滴滴,灑向人間都是愛;恩澤遍施,芳名遠播,口傳碑碣迪后人。
(二)
次日,驅車往南安碼頭、詩山、金淘三鎮交界處的仙都村,這里是黃仲咸先生的故鄉。座落山地中的黃仲咸紅磚古厝后邊,有一座高蓋山。山腳下一樟樹遮陽處,曾是“開八閩文化之先”的唐代詩人歐陽詹少年讀書的地方。
車進仙都,只見山坦坦,水隱隱;坡地溪畔,石出花落。路過的樹林,看上去不覺得幽深,閃過的小徑,全然已沒了苔滑;只有輕似幻夢的煙蘿,四處飄逸婉轉著,似在尋覓心的安處,又像在追逐春歸的足跡。
就在這樣的夏日里,我尋訪黃仲咸先生多次返鄉的腳跡。進村后,首先謁拜了“黃仲咸紀念堂”。這是緬懷黃仲咸先生艱苦創業、克勤克儉、自強不息的人生,以及弘揚他愛國愛鄉、慈善為懷、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的地方。黃老先生去世后,由黃仲咸教育基金會出資建設黃仲咸紀念堂。紀念堂于2011年4月落成,福建省政府、泉州市政府為先生立碑,以頌揚其慷慨捐資、興學育才的功德。每年清明節,社會各界、中小學校都組織前往拜謁、緬懷先生,紀念堂成為弘揚傾心公益、愛國愛鄉精神的永久性紀念場所;也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仙都村村主任聯系下,黃仲咸的侄兒黃勝利前來接待我們。握手過后,他用手指著一幢幢極富閩南建筑元素的農家房屋說:“那都是這些年陸續建起的住房。”順著他的手勢看去,見迂回的村道兩旁,依次錯落著的房舍,秀麗敞亮;一處處籬笆,圍著新絳,樹影隨風飄搖,空氣清新怡人。
黃勝利引我們來到黃仲咸巳修整過的古厝,據他介紹,當地人稱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這是一種模仿“皇宮式”建筑風格的房舍,是閩南地區極具特色的傳統民居。當黃勝利為我們敞開黃仲咸老家的兩扇大門,一步踏入,便讓我領略了房屋先人堅韌、開朗的性格。其間,廳屋的布局,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尊仰祖先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如今,這里的每一寸空間,都凝聚著這幢紅磚厝中家族成員所收獲的榮耀。
參觀畢,熱情的黃勝利執意引領我們到他家中,為我們一邊沏茶,一邊回憶起黃仲咸先生的過往。
(三)
1920年12月28日,黃仲咸誕生于高蓋山下碼頭鎮仙都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黃賢奕、母親葉直娘,兄弟姐妹八人,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三。嚴父慈母,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對黃老先生一生成長、事業建樹影響至深。
童年的黃仲咸天資過人、機巧靈活、勤奮好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的父親黃賢奕雖只字不識,生意上的帳目卻能自己料理。那時記帳采用舊法,用毛筆書寫,即所謂“源收出存”。此傳統記帳法由父親傳授給小仲咸,據說對他后來經營銀行業務,亦能派上用場。課余時間,小仲咸經常下田幫助家里做些農活,上山砍柴拾草,有時還挑擔走街串巷做些小買賣,以補貼家用。艱苦的環境,沉重的勞作,賦予他不屈不撓的性格。
1935年,父親決定讓老三黃仲咸跟隨老大一起南渡到印尼謀生。那天登船之際,父親摸著他的頭說:“仲咸啊,出去后倔強的性格要改改。賺到錢,要想著‘唐山’啊。”短短幾句話,讓少年的仲咸心里明白:此去千里萬里,任重道遠,不僅承載著父親的深厚希望,也寄托著父老鄉親的殷切期盼。
(四)
十五歲的黃仲咸遠渡重洋,首先抵達印尼紹島開始其拼搏生涯。初來乍到,當他看到那一片宛若無數竹筍般扶搖直上的樓群時,十分驚訝。他還看到,這里上下班做工的人,總是來去匆匆,節奏緊張,令人喘不過氣來。看來,財富不是憑空創造的。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第一次強烈地鍥進黃仲咸的心底。
當時,黃仲咸在大哥開的雜貨店幫忙,有時外出收購木棉、胡椒、咖啡等物資。他很快學會了生意的門道,并在大哥的店里獨當一面。后來,他到印尼另一個小島,為親戚打理一家小店,他專注經營,工作出色,大受老板贊賞。而后,大哥出資買下那間小店,讓他獨立經營,從此走上創業之路。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南侵,黃仲咸只得跟著大哥遷到內地經營山園。他起早貪黑,憑著從小練就的農家本事,把種植業做得風生水起。
黃仲咸從墾荒務農到后來創辦工廠、開辦銀行,數十個春秋,不僅讓他懂得艱苦創業的必要,也讓他明白了競爭是創造財富的一個天經地義的名詞;但要在競爭中獲勝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膽魄,更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遠大的目光。他還發現,要保持企業高速發展,視野更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1945年,黃仲咸在印尼干那底島首創建南公司,經營日雜土產,成為埠中規模最大的公司。之后,看到船運業在當時是印尼的朝陽產業,黃仲咸便組建起自己的船隊。隨之,這位商業奇才又不失時機地將觸角伸到了紡織業、造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先后成立南安公司、美華公司、大眾福利銀行、雅加達商業銀行、必利達銀行、必利達紙廠等。當然,黃仲咸先生的創業之路也曾一波三折,但他靠著自己的睿智和魄力,一次次挑戰失敗、戰勝困難,書寫了驕人的業績,更造就了一個華人的商界傳奇。其艱辛的創業歷程也印證了他常說的一句名言:“人生不要做失敗的事,要做就一定要讓它成功。”
(五)
黃仲咸是1940年奉父親之命回鄉娶親的。妻子戴子媛女士,出身大庭鄉書香門第,既有姣好的容貌和風范,同時兼備閩南婦女特有的溫柔和善良。新婚之后,戴女士便與丈夫一同踏上前往印尼的旅程,隨行的還有兩位到南洋尋親的華僑家眷。不料到了廈門,由于時局動蕩,華僑家眷赴南洋的政策發生變化,雖然他們夫妻可以先走,但戴女士還是留下陪同其他僑眷等候消息。誰知又遇上珍珠港戰爭爆發,交通斷絕,戴女士只得回到家鄉,開始遙遙無期的等待。直到1948年,戴女士才又踏上去印尼之路,離別多年的夫妻得以團聚。
就這樣,在異國他鄉,黃仲咸夫婦靠吃苦耐勞、打拼進取,并以“誠信為本”,睿智果敢地打造了華人在海外的商界傳奇,也與當地華人華僑及印尼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從紀念堂的資料介紹中看到,黃仲咸夫婦育有五男一女,兒孫二十多人,人丁興旺。他們分別定居于香港、印尼、馬來西亞、廈門。而對子女來說,父親黃仲咸雖然嚴厲,言語很少,但一直默默地關懷著他們。可以說,黃仲咸的身教多于言教。以至后來,黃仲咸妻子和六個子女對傾資興學的義舉十分理解和支持。直至現在,從18歲開始便跟著黃老先生做事的三兒子黃湘江,一直在基金會里繼續著父親未競的事業。
從1959年回國捐資興建家鄉仙都小學開始,到1990年在南安創辦教育基金會至今。幾十年來,黃仲咸先生捐資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公益事業累計資金達6億多元人民幣,獨資捐建和出資參建的學校、醫院樓宇80多個項目,總建筑面積達17萬多平方米。這其間,有個值得點贊的想法是“金母雞計劃”。即不光把錢投進基金會,而是要為基金會置辦產業,讓它能夠經營發展。為此,黃仲咸于1993年先在南安興建了必利達大廈,翌年,耗資1.5億元在廈門又興建了一座必利達大廈,正是有了這兩只“金母雞”所下的蛋,才能源源不斷地用于科教人才事業的培養和捐助,最終成為基金會的永久產業。
(六)
黃仲咸是億萬富翁,勤儉、拼搏、奉獻是他一生不變的信條,但他自己的生活卻儉樸得近乎苛刻。
黃仲咸晚年定居廈門,住在基金會辦公樓的一套普通住房,用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舊家具,甚至連一臺空調也沒有,大熱天只開著風扇。平時一日三餐和基金會的員工一起用餐。外出辦事,輕車簡從,穿戴的是地攤上買來的便宜貨,而且一用幾十年。那些年,他每次回國都住在南安縣教育招待所,每天住宿費30元。有一次,一行記者們在釆訪黃仲咸之后,盛情難卻留下吃飯,餐桌上一共端來兩大碗面、一大碗炒飯和一大碗排骨湯,黃仲咸與他們一起用餐,低頭吃得十分暢快。他的基金會秘書長林再發告訴記者,“黃老在家,也這么吃。”他說:先生平時和基金會員工圍坐同桌用餐,都是一樣的飯菜,不允許廚房為他個人備菜。先生出門住賓館總是選擇價格低廉的普通標間,從不住高級酒店。一次在機場,先生忍不住口渴花了20元買了一瓶水,回到辦公室后還反復抱怨太貴了,太貴了!自此,他出門時總是隨身帶水。當記者問黃仲咸為什么要過這樣的日子,他連聲回答:“我習慣了,我這樣巳經知足了。”
在生活上黃老先生對自己“小氣”的程度,與他“揮撒”億萬家財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大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曾以親身感受向人說過:“國人在國外不受尊重緣于窮,窮的根源在于愚,故振興國運,強我民族,惟有從發展科技教育做起。”他還認為:國家振興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培養,振興教育需要辦好各級各類學校。于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他矢志不渝捐資興辦家鄉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尤其是教育事業,可謂傾其所有,興學報國。但他為學校、醫院獨資捐建的幾十撞樓旁,從不冠以自己的名字,而以故鄉“仙都”命名。2005年2月,他和夫人戴子媛女士在廈門公證處立下遺囑,將南安必利達大廈、廈門必利達大廈、香港中行寄存的11000兩黃金、廈門中行800多萬元存款、南安水頭鎮60畝地皮的使用權及其全部收益歸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所有。2006年4月,他將香港中行的黃金售出,所得款項悉數轉入基金會帳戶中;8月又順利完成了廈門必利達大廈產權過戶給基金會。
從2002年開始,黃仲咸先生的公益活動擴大到全省老區、山區,覆蓋全省九個設區市73個縣(市區)。至2008年,資助省老區、山區品學兼優的貧困生達6萬多人次,發放助學金近3000萬元。黃老先生不但在教育事業上傾其家產,而且資助文學創作活動,于1991年創設“福建省黃仲咸文學獎”,為繁榮福建文藝事業貢獻力量。
(七)
大愛無疆薄云天。
當年,黃仲咸父親的殷殷囑托和母親的厚道仁愛,始終影響著黃仲咸的一生。由此他始終不忘回報哺育他成長的父老鄉親,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先生每月獨自回國一次。關心他傾注心血的公益慈善事業,折射出他老人家樂育英才、無尚榮光的報國丹心,更體現了他積極奉獻的高尚情懷。
在黃仲咸兒子黃湘江眼里,父親兩字幾乎是嚴厲的代名詞。他18歲就跟著父親做事,發現父親從沒輕易稱贊過他和自己的子女。即使有人說他們做的不錯,黃仲咸也會跟這個朋友說不必這樣說。黃湘江還記得,有句話常掛在父親嘴邊:“你自己奮斗,我不管你。”黃仲咸是這么說的,也這么做。作為億萬富翁,他散盡千金,致力公益。黃湘江剛開始的確無法理解父親的做法,直到人到中年,他和他的兄弟姐妹才明白了父親的做法和境界:“個人擁有財產再多,也沒有意義,能夠為國家、民族多辦點實事,才是人生價值的真正體現。”
仔細追尋,從青蔥少年到古稀天年,“勤奮”“奉獻”正是黃仲咸初心不改的立世之本,也是融入他后代血液的“家訓”。 如今,黃仲咸的后人正努力把這種精神種進心中,讓這一脈馨香生生不息,行遠不絕,讓父親的大愛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使人津津樂道的是,在黃仲咸紀念館里,參觀者可以看到黃老先生家中的文件柜,里面放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接受資助的孩子們的來信。在老人眼里,最值錢的竟是他精心保存的4萬多封來信。每一封信,老人都會親自拆閱,這是他晚年最主要的日常工作,也是他最大的樂趣。現在,黃老先生生前收到的所有信件,都將作為珍貴的紀念品而永久珍藏。它們的存在,見證了一個老人以天下人之子為其子的偉大胸襟。
(八)
2008年7月30日,黃仲咸先生因肌體老化醫治無效在廈門辭世。他一生所獲嘉獎不計其數,其艱苦創業、愛國奉獻的崇高精神一直深得社會各界的贊譽。
其實,黃仲咸先生并非閩南首富,然而他為振興教育,不惜傾盡自己的全部,實為商界楷模,慈善豐碑。為此,國家、省、市各級政府多次表彰其愛國善舉,贈予他的牌匾、獎章、獎狀、證書和各類紀念品難以計數。在老人看來,這才是最高的獎賞。而黃老先生對祖國的無私奉獻,歷來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國務院邀請黃老先生到北京天安門觀禮,早在1959年他就已應邀參加過建國十周年慶典。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黃老先生心潮澎湃,從而更執著于他的事業和奉獻。這多年來,黃仲咸先生的事跡多次被報刊、書籍及電視臺等媒體作專題報道。1995年,國家教委向黃先生頒發“尊師重教、振興中華”獎牌。2003年、2004年先后被授予“廈門市榮譽市民”“福建省榮譽公民”稱號。
大愛永留存,大愛在路上。黃仲咸辭世后,基金會理事會、監事會一如既往,繼續為先生未競的事業努力不懈。基金會遵照先生的遺愿良性運作、健康發展,在公益慈善路上不斷取得新的成績,獲得“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捐贈獎”等多項榮譽稱號,把先生的慈善事業再次推上新的里程!
悠悠桑梓情,拳拳赤子心。黃仲咸老先生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那一顆“愛國愛鄉”的赤誠之心將深深感動著我們、永遠激勵著我們。
(本文選自于《走進南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