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女記者筆下的白求恩
鄭學富
黃薇到延安
白求恩上臺演講
黃薇,1912年出生于福建龍巖縣的一個書香門第,曾留學日本。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她先后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從事抗日宣傳和募捐活動。1938年3月,以新加坡《星洲日報》特派記者身份回國。同年6月下旬,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安排下,開啟了陜甘寧邊區和晉察冀邊區的采訪行程。
1938年7月,黃薇來到延安采訪。一個多月,四次見到毛澤東。毛澤東建議黃薇跟隨延安參觀團到晉察冀邊區去參觀訪問,實地察看八路軍在敵后的戰斗情況。
9月下旬,黃薇來到了晉察冀邊區的所在地五臺縣,受到邊區軍民的熱情歡迎,軍區司令部送給她一套新棉軍服。第二天下午,軍區司令員聶榮臻邀請黃薇和延安參觀團一起吃飯。飯桌上,黃薇見到邊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宋劭文,宣傳部長潘自力,抗敵報主任鄧拓等,還有一位藍眼睛、黃頭發的大個子外國人,很是疑惑。聶榮臻見狀,向黃薇介紹說:“這位是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大夫,率領醫療隊自愿來到中國幫助我們的抗日事業,現在是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白求恩用不很熟練的中文友好地向黃薇打招呼,從此兩人相識。
第一次見到白求恩,黃薇這樣描述:“他高大的個子、身穿八路軍的棉軍服,戴著軍帽,顯得格外精神。他喜愛中國菜,能夠自如地使用筷子。他努力學習中國話,見到我們就用中國話叫‘同志!’雖然發音不很準確,但聽起來很親切。”吃飯時,黃薇與白求恩作了簡單交談,并與他約定改日前往訪問。
晚上7點,晉察冀軍區在司令部后面的廣場上,為延安慰問團舉行歡迎晚會。明亮的汽燈把廣場照耀得如同白晝。聶榮臻司令員首先致歡迎辭。他對陜甘寧邊區參觀團來此慰勞、視察,表示熱烈歡迎,同時對華僑記者萬里奔波,為了民族的自由解放而出生入死于槍林彈雨之中,表示敬意,特別是提到黃薇,說她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從徐州前線隨軍突圍。話音剛落,即引起了全場熱烈的鼓掌和歡呼。黃薇還被邀請上臺講話。她向在場軍民報告了海外僑胞踴躍支持祖國抗戰的動人事跡,并代表僑胞向艱苦奮戰在敵后的將士們、同胞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慰問。
黃薇剛講完,白求恩就激動地跳上講臺,用不很流利的中國話開始講演。當他用生疏漢語說出“同志們”時,全場沸騰起來,響起一片掌聲。白求恩說:“我來到邊區后,看到上至聶司令員,下至普通戰士和老百姓,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萬眾一心,精誠合作,一致對外,心里非常感動。”白求恩認為,這里是模范的抗日根據地。“許多事實充分證明,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是打倒敵人的有力武器,我希望全中國各黨派、各階層,不分上下團結起來,打倒萬惡的日本法西斯主義者。”
黃薇在采訪本上寫道:“白求恩大夫作為一個國際友人,為了支援我們中國的抗日戰爭而離開他的家園,拋棄他那優越的生活環境而來到烽火彌漫的中國,同我們一起戰斗,為我前方戰士救死扶傷做出巨大貢獻,而且還熱切希望我國上下團結抗戰到底。這種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使在場的每一個人深受感動。”
白求恩為傷病員做手術
就在黃薇到達五臺山的第三天,日軍侵略兵分數路,氣勢洶洶,圍攻晉察冀邊區。邊區軍民一邊堅壁清野,組織疏散轉移,一邊做好備戰,迎戰日寇。
幾天后,黃薇離開五臺山,與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的成員一起去慰勞傷兵。當她來到滹沱河畔的一所戰地醫院里時,遇到了白求恩。此時的白求恩已經忙乎了大半天,草草地吃點午飯,顧不上休息,又走進一間簡陋的手術室。白求恩的翻譯董越千既是翻譯,又是助手,熟練地傳遞刀、剪和其他手術器具。一些當地群眾也主動前來幫忙,董越千還要指導他們如何進行消毒和上藥。黃薇在一旁認真觀察,只見白求恩剛做完一個手術,又一個傷兵被抬了進來。這個傷員傷勢很重,已是昏迷不醒,身上沾著許多血跡,傷口流著膿汁。黃薇寫道:“不到兩分鐘,白大夫就拿起一把尖銳的手術刀劃開傷口,頓時鮮血涌出來。白大夫敏捷地動著手術,傳出刀子刮骨頭的聲音。這聲音刺痛了我的心!傷員痛苦的呻吟,聲音越來越大。我有些忍受不住,眼淚奪眶而出。看到這種情景,我對日寇的憤恨之心在急劇地跳動著,恨不得立即拿起刀槍向猙獰的日本惡魔殺去。”
白求恩上前線
董越千看到黃薇臉色不好,怕她受刺激支持不住,就勸她離開手術室。黃薇在手術室外等了好長時間,始終沒有機會與白求恩交談。到了所在隊伍要趕路出發,也沒法與白大夫打聲招呼,只好遺憾地離開。
白求恩吁請各方捐獻醫療設備
不久,在一個軍分區的司令部里,黃薇意外地碰到了白求恩,二人同時住在一個院子里。黃薇看到“雖然是在寒風凜冽的天氣里,白大夫卻像小孩子一般地背著一個照相機,東奔西走,攝取各種有意義的鏡頭。”便與他約定,晚飯后去訪問。
晚上,黃薇如約而至,在一盞搖曳的煤油燈下,白求恩向黃薇講述他的童年、經歷,講述為何來中國。白求恩風趣地說:“我乘飛機,坐火車、汽車,騎馬、騎毛驢子,還走了不少的路,好容易才來到這里。中國實在是太大了。”白求恩十分贊賞八路軍的勇敢頑強,他說:“八路軍戰士是我所見到的最英勇、最堅強的人!”白求恩對邊區軍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抗戰到底的欽佩溢于言表。他對中國的抗日戰爭充滿必勝的信念。
談到醫藥方面的問題,白求恩十分焦慮地說:“這里缺醫少藥很嚴重,做手術,缺少麻醉劑、止疼藥,也缺少酒精和碘酒,甚至棉花、繃帶都是用過了消毒后再用。醫療器械尤其短缺,對傷員進行截肢時,使用的是木工鋸子和屠刀。負傷戰士要忍受不可言喻的痛苦。雖然中國士兵具有驚人的頑強和堅毅的精神,但在我心里非常難過,的確有些不忍下手。”針對這種情況,白求恩請黃薇回去后,發動各方民眾和團體為華北抗日前線捐獻醫療器械和藥品。黃薇點頭答應道:“回去后,一定按您的要求作動員。”
這次相見,二人談了很長時間。采訪結束時,白求恩再三叮囑黃薇。事后,黃薇感動地寫道:“一個外國人,如此關懷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其誠摯的感情,殷切的希望,深深打動了我的心,也更加激發了我的愛國熱情。”
回到重慶后,黃薇寫了一篇人物通訊《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發表在新加坡的《星洲日報》,讓更多的海外僑胞知道白求恩、認識這位國際主義戰士。
1939年春,宋美齡主持召開重慶各界婦女領袖座談會,黃薇應邀參加。她借這個難得的機會,介紹白求恩大夫救死扶傷的感人事跡,重點談了華北敵后戰場缺醫少藥的嚴重程度,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呼吁在座的姐妹們和全國同胞們趕快行動起來,捐獻醫藥用品,早日輸送到前方去。黃薇的呼吁在重慶引起強烈反響,國民黨元老張繼的夫人請黃薇到家里,詳細詢問有關情況,表示馬上組織大家捐獻醫藥用品,盡快送到華北前線。
寫文章悼念白求恩
黃薇離開華北不到一年,白求恩因手術時不慎割破中指,被細菌感染轉為敗血癥,醫治無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噩耗傳來,還在重慶的黃薇悲痛欲絕,含淚揮筆寫了一篇文章《悼念白求恩大夫》,發表在1939年12月4日的重慶《新華日報》上。她說:“這意外的噩耗,使我感到無限的悲痛!想到我前方千千萬萬的抗戰將士,從此失去了一位忠實的醫生和朋友,使我禁不住流下了熱淚!一個熱情、誠摯、高大的形象,在我的腦海里浮現著。過去的記憶,一幕幕地在我眼前展現出來。”接著,她寫道:“我們傷病員的偉大救星殞落了,這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不幸,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不幸。……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國際友人,我們必須動員千百萬的醫生和護士到前線去,到敵人后方去,繼承他的遺志,完成他未竟的事業,以慰他的英靈。為了紀念這位可敬的國際朋友,我們必須加強團結,抗戰到底,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將日本強盜的頭顱和鮮血,祭獻于我們偉大國際友人的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