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梅溪口到太平洋
——著名僑鄉閩清紀事
章 武
一
世界上有不少國家不少城鎮,其街道往往以某位人物來冠名。當然,這位人物絕不是普通人,而是對國家、對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有所貢獻的大人物。
一個人,能有一條街道以他命名,就很了不起了,假如有兩個國家、三座城鎮的三條街道以他命名,那么,他必定是名人中的名人,名人中的偉人。
在中國福建的著名僑鄉閩清,就有這樣一位先賢,他的鼎鼎大名:黃乃裳。早在1948年,福州市的萬侯街,就改名為“乃裳路”。1958年,原為英屬、后歸馬來西亞的詩巫市議會作出決定,把新建成的一條街,命名為“乃裳路”。如今,2014年秋天,當筆者來閩清采風時,車經黃乃裳的故鄉坂東鎮,同車的主人又指著一條繁華的商貿大街說:這,就是前些年剛命名的“黃乃裳街”。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一條街道,卻可以無限期地延伸下去,于是,與之同名的這個人,就有了超越時空、與世長存的特殊意義。黃乃裳,作為近代中國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軀者,他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本次采風,閩清縣僑聯送我一冊《閩清縣華僑志》的復印本。翻開這本時間跨度長達百余年,浸透汗水、淚水和血水的閩清先民海外移民史,我從中得知,早在清同治末年(1874—1876年),就有六都(今坂東)的黃鉞赴緬甸行醫;清光緒中期(約1893年),二都(今云龍)的季鈞赴新加坡辦報,縣城的許太清取道新加坡赴印尼經商。他們是閩清有史記載最早走向世界的華僑。
但是,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還是此后的1900年,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后的前清舉人黃乃裳,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大規模向海外群體性移民的先例。作為南洋熱帶雨林農墾事業的開拓者,他從福州十邑(指舊制福州府所轄,同屬福州語言文化圈的十個縣),先后三批次招募墾民一千余眾、眷屬360余戶,渡海抵達原屬英國、今屬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墾荒建埠,被稱為“新福州”墾區首府詩巫市的開埠“港主”。墾殖的成功,尤其是引種橡膠、油棕及創辦工商企業所取得的豐厚回報,從此吸引閩清大批鄉親陸續移居南洋各國。到了二戰之后,他們中的許多人又從南洋各國轉赴歐洲、澳洲和南、北美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國門大開,八面來風,更有大批閩清人奔赴世界各地,成為新一代華人華僑,他們分布的范圍也就更廣了。據縣外事僑務辦公室統計,目前,閩清全縣人口32萬,其中歸僑、僑眷7萬人,遍布所有鄉鎮。海外華人華僑26.5萬人,分布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既有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文萊等,也有日本、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意大利等,他們在海外各地所組建的社團已擁有45個。
一百多年來,閩清人就是這樣,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從梅溪口出發,沿閩江奔向太平洋,奔向全世界的五洲四海。而所有閩清籍的海外鄉親,有理想、有作為的海外鄉親,毫無例外,都以黃乃裳為自己的先祖、導師與楷模,為自己精神上的一面旗幟。
在黃乃裳的家鄉,閩清的父老鄉親也始終以他為榮。早在1948年,縣里各界人士就為他建起莊嚴肅穆的黃乃裳陵園。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對黃乃裳的史跡保護、文物收藏及宣傳工作都更加重視。1979年,第一座黃乃裳紀念館在坂東鎮建成,矗立黃乃裳銅像,下鑲“垂范人間”四字。1996年,第二座黃乃裳紀念館——規模更大、氣勢更加宏偉的紀念館,又在縣城的閩江之畔、臺山之巔建成。全國政協原主席賈慶林為其大門題匾:“彪炳千秋”。誠然,黃乃裳的豐功偉績、高風亮節,如同紀念館四周的高山流水、江風松濤一樣,將永遠矗立在閩清的史冊之上,回蕩在閩清人子子孫孫的記憶之中。如今,紀念館已成閩清縣最重要的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最受國內外賓客青睞的旅游景點。加上城關原“世紀廣場”更名為“乃裳廣場”,從城關到坂東,有關黃乃裳史跡的各旅游景點,已連成閩清最具僑鄉特色的一條黃金旅游線。
2005年,閩清縣黃乃裳研究會成立,此后,對黃乃裳的學術研究逐步深入,相關的文藝創作也漸趨活躍。近年來,閩清縣與福州市有關單位合作,先后舉辦了“黃乃裳與辛亥革命學術研討會”、“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黃乃裳學術研討會”,閩清縣黃乃裳研討會相繼出版《紀念黃乃裳文集》《近代偉人黃乃裳》《典藏黃乃裳》等專著,并著手編寫《中國近代偉人黃乃裳傳記》,籌拍有關黃乃裳生平的電視連續劇。傳承黃乃裳的光榮傳統、弘揚黃乃裳的偉大精神,已成為閩清縣文明建設的一大特色,一大亮點,成為32萬閩清兒女實現中國夢的一大精神動力。
二
一百多年來,走向世界的閩清人,以黃乃裳為光輝榜樣,勇于開拓、進取、創新,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不同領域,都對人類的和平、發展與進步作出貢獻。他們中的佼佼者,先后成為工商巨子、學界精英、社會名流,成為德高望重的華人華僑領袖。他們的事業如日中天,他們的名字群星璀璨。
限于本文篇幅,且略舉當代三例。
例一,正式創立于1990年的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是全球福州十邑籍華人的國際性聯誼組織。該會在全球各地擁有46個屬會,屬下會員總人數涵蓋海外300多萬福州籍華人,遍布世界107個國家與地區。該會每隔兩年或三年一屆,擇址不同地區輪值主辦全球性懇親大會。如此一個大規模的國際性社團,其會長人選的實力、能力、凝聚力、號召力與影響力可想而知,而讓閩清人津津樂道的是,其歷任會長多數由祖籍閩清者所當選。如:第一屆至第四屆會長張曉卿(馬來西亞),第六屆至第七屆會長黃雙安(印尼),第八屆至第九屆會長張仕國(馬來西亞),第十屆至第十一屆會長劉賢威(馬來西亞)。這四位會長,卸任后還都被聘為永久名譽會長。
例二,福建是全國著名僑鄉,長期以來廣大海外僑胞情系故土、造福桑梓,積極支持、參與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參與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為表彰他們熱心公益事業、造福家鄉人民的高尚行為,福建省人民政府依據《福建省華僑捐贈興辦公益事業表彰辦法》,決定為捐資超一千萬元者立碑表彰。在閩清縣華人華僑中,受此殊榮者已有五人,他們是:黃雙安、許長華、劉會干、楊尚海、黃超。此外,榮獲福州市2008-2009年度熱心公益事業表彰的,又有閩清籍的海外捐資人七位,他們是:黃雙安、張仕國、許如衡、許如泉、許如安、方孝忠、俞振旺。其中,黃雙安、張仕國還榮獲“福州市熱心公益事業茉莉花獎章”。2013年,福州市政府表彰2010—2011年度社會各界捐贈先進大會上,劉賢威、張仕國、許如安等三位榮獲三等獎。
例三,在閩清縣廣大歸僑、僑眷中,也英才輩出,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祖居云龍鄉后壟村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他是中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011年“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號召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向他學習。因本書另有專文介紹,這里不再贅言。
在以上三例中,黃雙安的名字多次出現,筆者與他雖無緣謀面,但卻有一次難忘的間接交往,故想在此重點介紹。我最早得知他的大名,是1989年第一次到閩清采風之時,那時,臺山頂上有七幢小木屋,排列狀如北斗七星,因其造型奇特、用料考究(皆為南洋紅木),富有異國情調,讓我一見難忘。同行的閩清主人說,那是雙安別墅,由祖居閩清塔莊的印尼籍華人黃雙安所捐建。黃先生是印尼材源帝集團創辦人及董事會主席,該集團是一家以木材加工、漁業、農業、礦業為支柱的跨國企業集團,在印尼擁有龐大的林區,為印尼林牧業的支柱企業。黃先生積極推動印尼華僑華人與當地人民的友好,曾多次受到印尼政府及歷任總統的褒獎,還榮獲馬來西亞蘇丹王頒賜的“拿督丹斯里”勛銜。1987年,他首次回閩清,就慷慨解囊,不但捐建了家鄉的塔莊中學、坂尾小學教學樓各一幢、課桌椅1450副,還給臺山公園增添了這一迎賓別墅。受其感動,我在當年的舊作《梅城三帖》中專門為此寫了一帖。
到了2002年,我意外收到由福州十邑同鄉總會寄來的一大包函件,打開一看,里頭有會長黃雙安署名的聘請函及五部華文中篇小說。原來,為褒揚同鄉女作家冰心的文學貢獻,鼓勵世界各地華文文學創作,促進世界各地華人對中華文化的重視與學習,總會自1996年起,連續三屆舉辦冰心文學獎,每屆只評出一種文體的一部作品,獎金一萬美金。首屆為散文獎,第二屆為短篇小說獎,本屆即第三屆為中篇小說獎,特聘請我為評審作家。當時,我還在福建省作家協會主席任上,并兼任冰心研究會副會長,對此,既深感榮幸,也深感責任重大,于是,用半個月時間,細心閱讀所推薦來的五部中篇小說(其作者涵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馬來西亞),最后,投給余華的《活著》一票,并認真撰寫了評語。此后,該作品果然榮獲大獎。黃雙安先生還派專人到福州為我頒發“評審作家”的紀念盤,那是一個繪有水仙花圖案的脫胎大漆盤,上面用金粉燙印著他的親筆簽名。如今,它還置放在我的臥室里,與我朝夕相伴。
從此,我明白,閩清籍的海外大企業家,都和黃乃裳一脈相承,十分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繼承。黃乃裳生前曾七次辦報,創辦43所學校,而黃雙安也因獨資捐建閩清一中新圖書館,在2010年他80歲華誕時,再次榮獲省政府立碑表彰。本次采風,聽縣僑聯同志介紹,一向重視文教、樂善好施的黃先生,如今在中國也身兼多職,他是中國僑聯顧問、福州市僑聯榮譽主席、天津市政府顧問、中國野生生物保護基金會名譽會長……
可欽可佩,可喜可賀,可圈可點!在閩清人的海外鄉親中,如果說,黃乃裳代表他們輝煌的過去,那么,黃雙安等則代表他們光榮的現在。
三
作為著名僑鄉的閩清,其外事僑務工作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別的不說,光是近五年來,他們所接待的海外僑胞,就多達107批次、4500余人。
周恩來總理生前有句名言:“外事無小事”。作為著名僑鄉的閩清縣,在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眼里,僑務工作從來都是全縣的一件大事,一件事關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而作為聯系海外華僑華人、縣內廣大歸僑僑眷的橋梁和紐帶,僑務部門更是為此做了大量周到細致的服務工作。他們雖然人手不多,但在全縣重點僑區成立了10個鄉鎮級僑聯,65個村(居)僑聯小組,形成“廣覆蓋、多層次、全方位”的組織服務網絡。近年來,由于工作出色,在鄉鎮級僑聯中,有兩個評上省級“僑友之家”,有3個評上市級“僑友之家”,有3位僑聯干部評上市級“僑友之星”。2013年,縣僑聯主席、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夏忠杰還光榮晉京,出席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
本次采風,縣僑聯為我提供一份近五年的工作總結,從中可以看出,五年來,他們在開展海內外聯誼活動、招商引資、維護僑益、服務僑捐,以及選派優秀教師到印尼、菲律賓等國華文學校任教等各個方面,都卓有成效。
在招商引資方面,他們不但經常走訪、關照啟源大酒店、白巖礦泉水、臺山假日酒店等僑資企業以及自力陶瓷有限公司等僑眷企業,還大力宣傳梅溪商貿新區、白金工業新區、東橋產業新區的良好投資環境,激發僑胞投資熱情。目前已有閩清鼎豐農業有限公司、閩清純糧酒業有限公司、林氏德銘三農富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一元農業有限公司、章方毅電機有限公司、施恩織和農有限公司等一批項目,經投資洽談后,陸續在新區落地。
在服務僑捐方面,五年來,全縣海外僑胞捐贈公益事業合計2895.29萬元,其中較大的捐贈項目有:閩清一中圖書館、閩清縣醫院綜合樓、白中中學教學樓及獎學獎教基金、三都幼兒園以及原黃忠焰大樓捐做縣藝術館等。
在維護僑益方面,他們每年九月都在全縣開展“僑法宣傳月”和“僑法進社區”活動,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和《福建省華僑捐贈興辦公益事業管理條例》,增強廣大歸僑僑眷的法制觀念和僑務工作者依法護僑意識,五年來共有2000多人次參加,收到良好成效。與此同時,他們還調處涉僑信訪74件,對涉及僑房、祖墳以及僑捐學校、影劇院、基層僑聯會所等糾紛,都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調解。如曾一度引起僑鄉群眾不滿、海外親人關注的六都華僑影劇院糾紛事件,在縣委陳鐵晗書記的關心下,他們與縣里各有關部門及坂東鎮通力合作,終于在2013年秋結案,影劇院成立了新的管委會,嚴格按章程辦事,財務公開透明,管理上有條不紊,其所呈現出的新面貌,讓僑鄉人民滿意,也讓海外僑胞放心。
至于開展海內外聯誼方面,則更是閩清縣僑務工作的一大創新、一大亮點。五年來,他們不但增強與海外社團、海外僑領及僑界精英人士的密切聯系,還著重開展對海外新華僑華人、華裔新生代、華僑華人新社團等僑務的“三新”工作。
其中,最讓筆者耳目一新的,是他們與海外社團在閩清聯辦三期夏(冬)令營活動,先后有100多位馬來西亞詩巫華裔青少年參加。其中,頭兩期為冬令營,分別舉辦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第三期為夏令營,舉辦于2013年7月?;顒悠陂g,來自國內外的營員結對子同班學習,請老師講授漢語、方言、書法、美術、剪紙以及古詩詞欣賞、楹聯知識等,讓青少年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此同時,還組織海外營員回各自的祖居地尋根謁祖,參觀閩清縣博物館、藝術館、黃乃裳紀念館、古民居宏琳厝等名勝古跡和水口電站等大型企業,甚至,還組織他們游覽廈門經濟特區及武夷山、大金湖等風景名勝區,以增進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感受到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的驕傲與自豪。由于效果顯著,深受國內外師生和家長的歡迎,也獲得全省僑界和教育界的好評。
本次采風,我有幸讀到由馬來西亞“詩巫閩清同鄉會”編輯的一本畫冊,題為《第二屆2010閩清籍華裔青少年尋根冬令營·感言特輯》。盡管許多華裔青少年的文筆還比較稚嫩,但他們都用純真的心靈、好奇的目光,真摯而熱烈的情感抒寫了對中國的觀感。讀后,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讓我心里火辣辣的,請允許我在此摘引若干,與讀者共賞之。
代表馬來西亞詩巫閩清同鄉會一方的“開營主任”黃桂萍,在前言中開宗明義:閩清,是我們先賢的故鄉,是我們“根”的所在地。詩巫——閩清相隔萬里,但隔山隔海難隔鄉情,30位冬令營成員,都是第二代到第四代的華裔,對祖鄉沒有印象,通過冬令營,回到祖地尋根,了解閩清文化,傳承美德,讓兩地親情地久天長,代代相傳。
第一天(12月20日),當他們從詩巫出發,取道吉隆坡飛到福州,再驅車來到閩清營地時,已是攝氏10度的子夜,從赤道而來的他們又冷又餓,但22歲的劉必意卻十分動情地寫道:“當地領導為我們準備熱呼呼的鼎邊糊,第一餐的宵夜,已經讓我感到十分貼心和溫暖?!?/span>
第二天,開營式之后就上漢語課。全營年紀最小、12歲的池信潔驚喜地寫道:“老師給我們講了中國的歷史,講了許多關于中國的故事,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我覺得我很慶幸!”愛讀小說、20歲的鄭宗芳對書法課情有獨鐘。她說:我知道了各種類型的毛筆,有狼毫、羊毫和兔毫,我還知道最原始的漢字是甲骨文,刻在龜殼上,當我學會如何運用毛筆寫出楷體字后,就可以改變我平時的書寫習慣,讓字寫得更端正更整齊。愛唱歌、22歲的劉明慧則對剪紙課印象最深:老師和閩清職專的同學教我剪紅雙喜的“囍”字。原來,只要掌握技巧,剪紙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雖然下課了,但每個同學都不愿意離開教室。我想,等姐姐哥哥嫁娶時,我一定要學以致用,為他們親手剪個“囍”字。
回祖居地尋根謁祖,更是讓華裔青少年心情激動。祖居金沙、22歲、愛打籃球的帥小伙黃俊霖說:“這一刻,我一生都不會忘記,心里有一種無法用字筆寫出來的心情,這就是親情吧!”祖居坂東四樂軒、23歲的劉子盈說,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沒有祖輩們的刻苦耐勞及不辭辛勞的奔波,我們這些后裔怎能會有現在舒適的生活呢!
短短十天的冬令營很快就結束了,在結營的文娛聯歡晚會上,來自馬來西亞的營員演唱了《用馬來西亞的天氣說我們愛你》等精彩節目,并邀請中方的同學一起跳起了馬來西亞的舞蹈《POCO—POCO》。次日,依依惜別之后,他們又第一次坐上動車——迄今,在馬來西亞尚未見到的動車,前往廈門特區參觀。16歲的林于翔寫道:“廈門,這名字我早就聽說過了,現在終于讓我開了眼界……仿佛到了世外桃源,放眼望去每個畫面都是那么的詩情畫意。”14歲的劉會錦寫道:“現今的中國發展迅速,日新月異,我以自己是龍的傳人引以為傲!”17歲的黃禮榮寫道:“中國,我愛你,因為我是中國人的后裔?!?3歲的劉怡伶則放眼未來:“我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參加這項活動,也希望這項活動可以一直繼續舉辦下去?!?/span>
是的,我相信,閩清縣這一富有創意、深受歡迎的夏(冬)令營必將越辦越好,讓更多的華裔青少年享受這一親情之旅,讓他們長大之后,都能為傳播中華文化、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友誼,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現美麗富強的亞太之夢,作出杰出貢獻。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