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心,光耀吾中華
——走進徐燁院長
鄭一軍
在浩瀚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智者用他們的智慧與踐行,如同璀璨星辰,照亮著文化的天空,引領著我們前進的方向。徐燁院長,這位澳門國際科學院的杰出領航者,便是這樣一位令人敬仰的智者。他的到來,不僅為我帶來了一抹不同尋常光環,更是激起了我內心深處對中國武術文化本源傳承的那份深刻而又持久的共鳴。我們仿佛一起在穿越著千年的歷史時空,一起在歷史長河中聆聽著中國武術的鏗鏘回響。
久違的老友,心靈的觸動
那是一個平凡中蘊藏不俗的夏日午后,陽光以其獨有的柔情和熟知感,輕輕穿透日常瑣碎的縫隙,溫柔地擁抱著我的肩頭,恰似徐燁院長的造訪一般,為這平淡時光添上了一抹非凡色彩。在劉維松、李金資兩位老朋友的引薦下,在李小龍祖師拳的發源地——福建省永春縣,我與徐燁院長相遇相知。初見那一刻,徐院長的那種笑容,既溫暖人心又富含深意,仿佛是老友重逢的溫馨,跨越了時間的鴻溝,無需多言,心靈便已緊密相連。這份親切的默契,如同山間清泉,潺潺流過心間,從他深邃的眼眸中我便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對中國武術文化那份深沉而熾熱的情感,以及他對于傳承與弘揚這份古老智慧的獨特見解。這超越技藝層面的,是對中國武術文化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這心靈的觸動,令我們產生強烈的共鳴,那是一種無需言語便能深刻理解的默契,是對中國武術共同熱愛的真情流露。在這樣的氛圍下,即便是多年戒酒的我,也不禁與同樣不常飲酒的徐燁院長頻頻舉杯,從午后的閑適一直暢談到深夜的寧靜。我們仿佛穿梭在中國武術的歷史長河中,共同探尋其傳承的脈絡與文化的輝煌。我們深入交流武術的精髓與奧義,探討其對社會的積極影響及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同時,我們也深感作為武術傳承者的重任在肩,誓將這份承載著中華民族智慧與精神的寶貴遺產傳遞給后來之人,讓其在新時代繼續閃耀光芒。
徐燁院長為永春金峰白鶴拳研究院題詞(圖片由作者提供,下同)
當下我們身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親眼目睹了西方文化細膩雅致的風情與東方古老傳統的深邃智慧,在時代的交響樂章中悄然交織,交相輝映。而東方的深長韻味已跨洋越海,日益成為西方時尚界的新寵,彰顯著文化交流跨越國界的無限魅力和勃勃生機。在這個東西方文化深度融合、互鑒啟發的偉大時代,如何妥善保護并傳承祖先賜予我們的這份璀璨文化遺產,確保中國武術文化之樹根深葉茂、代代相傳,已經成為我們這代武術人的歷史使命與擔當。徐燁院長的話語,如同晨鐘暮鼓,穿越時空的回響,深深地觸動著我心靈深處的琴弦,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中國武術,這一歷經千年風雨洗禮的文化瑰寶,不僅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精神的鮮活體現,更是尚武精神源遠流長的生動載體。它深植于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是溝通古今、連接未來的精神橋梁。回溯歷史長河,當西方列強的炮火與東瀛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中華大地,企圖以“東亞病夫”之辱加諸我民族之際,正是梁啟超先生以筆為劍,力挽狂瀾,著成《中國武士道》一書,深刻剖析了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深厚歷史底蘊與豐富精神內涵。從黃帝的英勇征伐到歷代英雄的慷慨悲歌,中國武士道不僅是對武力的崇尚,更是對正義、勇氣、智慧與原則的執著堅守與不懈追求。毛澤東主席亦曾在《新體育報》上揮毫潑墨,高瞻遠矚地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的豪邁口號,號召全民強健體魄以支撐民族之魂。此后,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積極響應,倡導“強種自衛”,全國上下習練武術蔚然成風,使國民體魄與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為保家衛國奠定了堅實基礎。時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重提“尚武精神”,我們再度向世界發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吶喊。這不僅是國家意志的堅定彰顯與對國家利益的莊嚴捍衛,更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屈不撓、勇于斗爭精神的深刻傳承與大力弘揚。這份對中國武術文化的深刻體悟與廣泛共鳴,如涓涓細流匯成江海,激蕩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間。它促使我們更加珍視并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尚武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同時,它也激勵著我們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與共同繁榮,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拳拳赤子心,中華武道情
在中國武術無限魅力的感召下,徐燁院長在繁忙科研與管理工作之余,于今年盛夏親自護送遠在加拿大讀書的愛子徐嘉晨到我處,學習中國武術和古典詩詞。他作出這一決定,不僅是對個性化教育路徑的深思熟慮,更是對中華武術千年文化精髓傳承的深情寄托與崇高敬意。徐燁院長以他那充滿智慧與慈愛的眼神,緩緩闡述了他的教育理念:“文武之道,相輔相成,正如孔子佩劍而行的形象,完美詮釋了文治武功并重的理想人格。”是啊,自古以來,文治武功便被視為國家治理、社會安定的兩大基石,孔子的文武雙全更是為后世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在他的六藝教育體系中,武術技能如射、御等,彰顯了古代教育對身心全面發展的高度重視。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文武之道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被割裂。中國武術,這一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與哲學思想的國粹藝術,有時竟被片面地視為搏擊之術,其內在的精神價值與智慧光芒被遮蔽。反觀之,源自中國武術的日本劍道、空手道等卻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而中國摔跤在歐洲的競技化轉型也引人深思。這一切都在警示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守護與傳承自己的文化根脈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徐燁院長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對當前文化現狀的深刻反思與積極回應。他想讓嘉晨在武術與詩詞的熏陶下成長,不僅能夠強健體魄、錘煉意志,更能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先賢的智慧情懷。這種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堅守,不僅是對兒子的殷切期望與精心培養,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偉大事業的深情呼喚與堅定支持。在徐燁院長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學者對文化的尊重與傳承,一個父親對子女的深切關愛與期望以及一個中國人對民族文化復興的堅定信念與不懈追求。這份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
徐燁院長愛子徐嘉晨在跟隨作者學習永春劍道、永春鶴拳
國民應當深刻銘記:“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這一雋永真理,它如同燈塔照亮國家前行的道路。面對西方列強及日本等外部勢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潛在阻撓與挑戰,我們更應警惕“現代版東亞病夫”的陰影在中華大地上悄然蔓延。當前,中國正屹立于民族復興的關鍵歷史節點,審視我們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群體,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眼鏡與“小胖墩”的標簽所困擾,其身體狀況呈現出“體質虛弱、肌肉僵硬、關節不靈”的亞健康態勢,這無疑是新時代下“東亞病夫”隱憂的具象化體現:骨骼因缺乏鍛煉而脆弱,肌肉因久坐少動而失去彈性,身體靈活性大幅下降。為此,國家以高瞻遠矚的視野,毅然啟動“武術進校園”的宏偉藍圖,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這一民族瑰寶引入校園教育的殿堂。此舉旨在借助武術這一獨特平臺,從強健體魄與磨礪意志雙重維度出發,共同鑄就青少年的武術之魂,傳承并發揚武術中蘊含的“勇于擔當、果敢堅毅、堅守正義、立場堅定”的武德精神與人生智慧。我們不可忘卻歷史,一個民族若遺失了英雄主義的光輝與血性之魂,其未來之路必將布滿荊棘與陰霾。回望華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史,英雄豪杰如星河般璀璨,尤其在近代中國歷經百年屈辱的歲月里,更是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民族脊梁,他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筑起了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而今,國際風云變幻莫測,機遇與挑戰交織并存。若我們的青少年一代能夠普遍具備中國武術所倡導的武士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勇氣、明辨是非的智慧,那么,無論面對何種外來壓力與挑戰,他們都將無懼無畏,挺身而出,成為捍衛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生力軍。在此背景下,徐燁院長以滿腔的中華武道熱情為動力,向全球華裔青少年發出溫暖而熱忱的邀請,鼓勵他們利用假期時光回歸故土,親身體驗并學習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這一行動,不僅是對中國武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深刻探索與實踐,更是搭建起一座溝通海外華裔青少年與祖國文化血脈的橋梁,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遠見卓識的學者,文武并重的本領
徐燁院長,作為學術界一顆璀璨奪目的星辰,其職業生涯猶如一幅絢爛的畫卷,鋪展著無數輝煌的成就。尤為耀眼的是,他榮獲的超過十項專業博士學位,每一項都如同璀璨星辰,映照出他深厚的學術底蘊與不懈探索的光芒。他以卓越的領導力和前瞻性的視野,引領著科技浪潮的翻涌,為科技領域的革新與發展樹立了標桿。然而,這位科技領域的巨擘,內心深處卻懷揣著對中國武術文化的無限熱愛與傳承的堅定信念。在徐燁院長眼中,中國武術遠非簡單的身體技藝,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深邃哲學與獨特審美觀的璀璨結晶,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傳承智慧與力量的橋梁。這份對武術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崇高敬意,讓他將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視為己任,與科研事業并駕齊驅。他常言,武術所蘊含的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當代社會所亟需的正能量。武術不僅能夠強健體魄、磨礪意志,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的道德修養與人生境界。因此,他積極倡導將武術文化融入科研工作的日常,讓科研人員在緊張繁忙的科研之余,也能從武術中汲取力量與智慧,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將武術精神與科研精神巧妙地相融合,提出了“文武并重”的獨到見解。他認為,科學家在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同樣需要武術所賦予的堅韌毅力與強健體魄。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支撐科研工作者深入探索、持續創新的堅實基石。為此,他大力推動科研與體育的融合發展,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武術等體育活動,以增強身體素質與團隊協作能力。在他的引領下,澳門國際科學院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科研人員在追求科技卓越的同時,也不忘強身健體、錘煉意志;他們不僅在科研領域勇攀高峰、開拓創新,更在文化傳承與自我修養上不斷追求卓越。這種將武術精神與科研精神相融合的文化氛圍,不僅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內在動力與創造力,更為澳門國際科學院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支撐。
中國武術的修煉與實踐,實應跨越職業與身份的樊籬,化作全民共享的璀璨文化瑰寶。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廣泛的社會影響,早已跨越界限,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回溯華夏五千年的輝煌篇章,武術不僅是強健體魄的技藝,更是治國理政智慧的象征。歷朝歷代,無數帝王將相以武術之精湛,不僅引領國家繁榮昌盛,更以武勇捍衛疆土,展現國家尊嚴。從唐太宗李世民以武勇開創貞觀之治,到宋太祖趙匡胤以太祖長拳奠定大宋基業;從明成祖朱棣文武雙全締造永樂盛世,到清康熙、乾隆二帝雖處盛世而不忘尚武精神,其武術造詣與治國理念相得益彰,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步入近現代,中國武術的尚武精神在新時代的洪流中愈發熠熠生輝。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個個都是尚武之人,特別是周恩來先生,拜師韓慕俠,系統地學習中國武術,堪稱高手中的高手。當代的中國人都應以他們為楷模,崇尚中國武術,我們的習近平總書記也是尚武之人,少年時代就在北京的什剎海體校習武。徐燁院長,以其對中國武術的深刻理解、獨到見解和自我潛修中國武術的心得體會,深深地影響著身邊的每一位同事和朋友,成為推動中國武術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引領澳門國際科學院全體員工學習鶴椿樁這一傳統武術功法,不僅促進了員工的身心健康,更在澳門這片獨特的土地上,展現出武術文化的獨特魅力與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傳承不息。這一舉措,無疑是對武術文化當代價值的深刻詮釋與生動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