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館長序跋系列”專題·
閩山廟會文化漫談
——《福州閩山廟會文化》前言
廟會是古代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的薈萃,是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載體。在千百年的社會發展中,有過許多變遷,不斷充實新的時代精神和活動內容,在今天也仍不失現實意義。
福州閩山廟會,起源于宋,盛行于明清乃至民國。千百年來,其活動地點始終都在文儒坊閩山巷內卓公祠前,故稱閩山廟會。廟會內容與活動項目十分豐富,包括元宵燈會(懸燈、燈樹、燈謎)、結鰲山彩棚;舞龍舞獅、高蹺、打錢套、跑旱船等;祭祀、迎神(分日行夜行);表演百戲雜劇、儺舞雜技;表演十番鑼鼓、抬閣;斗寶競奇;擺塔燒塔;婦女轉三橋等等。依節慶轉換,觀者如潮,常常喧騰竟夜。
由于廟會習俗世代相傳,因時增加或調整內容,古代文人學者在史志詩文中多有記述和吟詠。閩山廟會風習相沿成俗,吸引城市、郊區眾多人觀賞或參與,以至“金吾不禁”,通宵達旦。廟會成為州城內綜合的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中心。直至民國仍然長盛不衰,甚至為此在閩山境社區內辟出“閩山公園”,以為市井百姓觀賞娛樂的重要去處。
歷史上,福州城內因教育普及、文化發達而致文人密集。每逢節慶,官宦高門,庭宇若市;碩儒世家,賓客盈門。他們除了詩酒唱和,吟詩作賦,論文較藝之外,還借助各個歲時節慶全城同歡共樂。不僅春節、元宵、上巳修禊、踏青游春、端午競渡、七夕乞巧、中元祭祖、中秋歡會、重陽登高,直至歲臘備年,幾乎無節不慶,無慶不歡。尤其在春節期間,富貴人家張燈結彩,輕歌曼舞,觥籌交錯;婦女祈福禱嗣,文人詩酒征逐,雅歌遣懷,極盡奢華逸樂。
這些都助長并推動了百姓的民俗活動。閩山廟會活動,地處繁華中心,正屆節氣時令,富家競侈較奢,平民樂觀喜慶,官府與民同樂,百姓順勢觀光。《史記》《漢書》均載,越人“好鬼信巫”,故其俗善禱喜祀,流風不墜,相沿至于近代。至今許多作為非遺的民俗都在傳承著傳統風習。誠然,廟會的內容許多始自古代,源于北方,經歷了長期的移民交流,遂使中原的古俗民風陸續傳入閩中。
到明清時期,一些文人仕宦北方,于觀賞之余,還將當地的戲劇、曲藝、樂舞、雜技引入福建,由組織家班表演,擴展到鄉間搭臺演出社戲。其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足以說明無論市井、鄉野,不分士紳平民,都對這種民俗活動喜愛以至鐘情。在千百年的流播中,這些民俗活動,從私宅走向草臺,也隨時代變遷和人群需要而不斷變換、提升著內容與形式,成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傳統項目。今天的傳承尤為必要,因為只有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才能世代相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閩山廟會活動,是展示福州傳統非遺的適當舞臺,我們樂見它的恢復與傳承,相信眾多福州人也熱切盼望還能觀賞到當年閩山廟會的盛況。我們相信,這不會是一種奢望。
附:
《福州閩山廟會文化》首發式訪談發言
尊敬的各位領導來賓、各位朋友:
很高興有機會出席《福州閩山廟會文化》這本書公開發行儀式。現在回過頭來說,我們為什么要編這本書?大家知道:
第一,閩山廟現在已經毀沒無存。
第二,它的很多民俗活動,民間信仰,包括它的文化活動,許多已經不為人知,只有在明清文人的詩文當中偶爾提到。后來我看到在這些明清文人詩文,還有一些地方志書的記載。盡管比較零散,但是所涉及的內容非常有意義。它綜合概括了我們福州地區、城區(福州城區)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堪稱集大成,這本書我們是挑了十項。但是我感覺我們福州地區,有這一方面的內容,而且十分的豐富。提到閩山廟會有福州地方特色,當時習主席講過三點: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筑,就是保存歷史,保存文化,保存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傳統。閩山廟會文化這三方面都包括。
閩山廟存在,可以追溯到卓氏入閩。卓宏在公元305年擔任第五任晉安郡守,代表了一段歷史。到了卓佑之已經是北宋了,過了700多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我們說保存閩山廟就是保存歷史。還有保存文化,關于閩山廟會文化的內容,我們歸納至少大概十個方面。從正月十五元宵節一直到重陽節,幾乎各階段歲時節慶、人生禮儀以及民俗信仰都概括到了。這些民俗文化內容,雅俗相濟,商娛相融,應該說是雅俗共賞,所以百姓喜聞樂見,都能接受,而且都積極參與。商業活動和文化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是雅俗共賞的消費。所以有這么多文人參與其中,而且還有詩文記錄和詠誦。這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做這個事情,當時的初衷就在這里。
還有就是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傳統。我們福州有哪些特色傳統?有一部分跟中原的一樣,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中原移民。如正月初一、正月其中的很多活動,包括閩山廟會里面的搭鰲山結彩棚,張燈結彩,舞龍燈,搞社火活動,像這一類北方都有。但是我們也有一些特色,比如:元宵節斗寶活動;清明節寫午書;中秋節擺塔;登高節玩土偶、吃登高粿;還有婦女轉三橋,像這些就是我們的特色,體現我們閩都文化的特色。作為文化名城的一種歷史記憶是很有意義的。
有一種看法認為文物古跡已經破除,不要再去重建了。如果按照這種理論,我們的很多寺廟,很多祠堂和紀念建筑,都拆掉了,你要不要再建?老百姓自己紛紛都建起來了。在一個城市的中心,有這種民俗活動的場所,這本身就非常難得,何況它還包含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薈萃,集中的展示,這更加難得。聽說在民國時期,閩山廟前面,就搞過“閩山公園”。現在如果能夠恢復,還是正當其時的,所以市民們還是強烈呼吁修復、保護。
出版這本書也得到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卓氏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倡導、推動,最后還出資出版這本書。我們應該向他們表示敬意,作為一個姓氏,一個家族,能夠對歷史文化,對名城的傳統特色,有這樣的一種熱心,這種文化自覺,非常令人敬佩。
這里,我還要就閩山文化論壇說一些個人的看法。這里面就是說歷史了,第一閩山的概念是在烏山的北面,所以原來光祿坊叫閩山巷,文儒坊叫山陰巷,歷史有記載。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的主要內容,歷史人物的代表,大半在“三坊”這邊。有名門世家,有眾多賢良的官吏和博學的碩儒,還有名將,都在這里。還有,書里講到,福州“三山藏,三山觀,三山看不見”,其中看不見的閩山傳說就在閩山廟前水井底下。福州的烏石山向北延伸的山脈,一是閩山,二十鐘丘園的鐘山。福州城內三山,每一座都帶出兩座小山,也就是“藏山”和“看不見的山”。如越王山向南延伸,有冶山、芝山。開元寺是“芝山開元寺”,實際上它還包括靈山、芝山,合在一起。那么于山(九仙山)延伸出羅山(法海寺)、(大覺寺),丁戊年也延伸出兩座山。至于哪座是藏山,哪座是看不見的山,其說不一。在閩山范圍內,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一,卓宏,退休以后開基定居在閩山巷。第二,道山,據志書記載,“永嘉之亂,八姓入閩”,這時有林姓在道山居住,據說還有道士井。所以說三坊進來的人年份比較早。
閩山論壇的文化內涵要更豐富一些。除了民間信仰之外,有更多的儒學文化的傳承。盧為峰幫我清點了一下,三坊的歷史名人,包括當代的至少158個,七巷那邊的大概110多人。如光祿坊那邊許家、林姓家族、黃任的黃家、后來的劉家、郭家。文儒坊那邊的陳氏家族算最大了,陳氏、蔡氏、后來近代還有尤氏(尤半街),都是世家大族。衣錦坊的還有鄭氏,所以我們看重這個閩山文化,可研究的東西很多。就說名將,福州屈指可數的古代名將,有明代張經抗倭名將,清代甘國寶守臺名將這一類。當代名人很多,都值得我們認真的研究。我們要了解自己地方的歷史,才有這種文化的自覺,文化自信。
所以如果一定要做,要沉下心來,好好學習,文化是靠積淀的,不是突擊學習,惡補得來的,因為歷史文化實在是博大精深,你一旦鉆進去,會感覺非常有樂趣。所以我希望在座的老的文史專家,對于年輕的文化人要多多的幫助提攜,傳幫帶;年輕的文學專家或者年輕的文史愛好者,要虛心的向老的文史專家學習。我們也希望年輕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學習老專家們的道德修養。所以人生的學習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知識,一方面是道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福州涌現越來越多的文史專家,才能夠跟歷史文化名城相匹配。這個是我最后寄希望于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