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3-31 13:16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盧美松


·盧館長序跋系列專題·


福州古驛道文化剪影

——《福州古驛道》前言


 

驛道,顧名思義是中國古代為傳布王朝政令而由官方設置的交通道路與接待傳舍的總稱,驛是客棧,道為路途。中國之大,無道路則不能通達四方,無傳舍則不能供逆旅客人,故其來源甚古。史載周王朝“置郵傳命”,即設置郵館以接待奔忙于驛道上傳布朝廷政令公函的通信人員。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可見春秋時期通過驛道傳送公文已十分普遍。到秦代,始皇帝大修馳道(直道),以方便調兵、運糧與通信。隨著社會發展,驛道不斷拓展,傳舍也不斷完善。

福建多山,層巒疊嶂,“山脈綿亙,道里崎嶇”,號稱“東南山國”。羊腸鳥道適足喻陸路交通的艱難險阻,有曰閩道實難于蜀道;域內水系雖眾,而溪壑縱橫,山高嶺峻,水行也極危殆,故驛道開辟尤顯重要。福州地處山海之間,水環山繞,遠離中原,作為行政中樞,要時時保持與中央的聯絡,故自古注意開辟山道與水路交通。水陸兼濟,故驛路之設尤顯重要。

驛道雖由官設,終則利民。行道之人,徒嘆“道阻且長”,未思開發者與維護者之艱辛。福州遠離中央王朝,既入版圖便有政教公文的傳布,所以驛道通勤必然頻密,難以計數,只是史書記載極少,只有行旅之人的零星記述,好在至今尚存的一些古跡文物可以聊補載籍之缺略,資觀覽而助研究。史載以福州為中心向外發散的道路有多條,而作為驛道的山程、水路,總的說來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輻射出的出行通道主要有四條,即福溫路、福莆路、福延路、福甌路。以此為基礎,各地都派生出許多大小山間小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些也拜托驛道所賜。

晚唐詩人周樸有詩稱:“萬里重山繞福州,南橫一道見溪流。”大體勾勒出福州地區的地理形勢,也指出福州古驛道建設的特點,在于重山環繞和江水穿流。福州古驛道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向外延伸的陸驛迴環曲折、崎嶇不平,難以放縱策馬驅車,山行者費時曠日;驛站之興作始也簡,由于地僻路遠,驛路經行處官設的鋪、站、館、亭難免簡陋不適,明清以后漸次改觀。其次,福州沿江濱海可通舟船,且又有閩江穿城而過,閩江又分為白龍、烏龍兩支;閩江中游自延平以下,又有許多大小溪澗匯流其中,故水量豐沛,頗便舟行,因此而設不少水路驛站,官私郵遞行旅均得歇息、投宿之便。而且,陸驛、水驛互相銜接,大大方便出行的旅人。其三,從福州出發或過路福州的南閩旅客中,頗多北上應考或回程的舉子,也有赴任或返鄉的官紳,商賈游客及游方僧人,自不待說。文人雅士不管是結伴同行或單身登程,一路游山玩水、訪寺拜廟,多有吟詩作文,或摩崖題刻,豐富驛道沿線的人文景觀,增添藝文載筆和旅途佳話,也為寂寞的旅途增加活躍的精神抒發。福州驛道上經行的旅人以文士為眾,故多題詠、唱和留在篇什、碑碣之中,作為驛道標識與文物遺存,為后人留下可觀的文化財富。

福州進京驛道古代堪稱科舉之路,今人譽稱“狀元道”。實不盡然,狀元不世出,因是科舉的至高榮選,常人可望不可及。但凡讀書人,都有狀元夢,古代稱“一封天子詔,四海狀元心”,可見人同此心。清代林鴻年也曾念茲在茲,曾作詩稱“狀元二字消難去,我亦摩挲鐵硯來”。表達他堅執的信心,最后終于如愿以償,想來他赴考必也路出北峰“狀元道”吧。千百年間,奔波于“狀元道”上的士子不知凡幾,得遂青云志者以福建為眾,福建又以福州、莆田人為多。清人宋犖《邯鄲道上》詩云:“多少往來名利客,滿身塵土拜盧生”。因為邯鄲古道驛站中曾經演繹過盧生科舉高中的“黃粱夢”故事,后世好事者便在道旁建盧山祠以作勵志紀念,從而招來宋犖的嘲諷。當然,從進京驛道上走過的也不盡是名利客,自然還有有作為、有擔當的清官、循吏,甚至是治國、平天下的能手,當然更多的是平庸之輩。不管怎樣,古驛道上匆匆來往的無數過客,不管是官吏、軍士、農夫、商賈、舉子、游客,都曾借助驛道站鋪之便,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驛站之功豈不偉哉?

而今,驛道多已作古,完成它的歷史使命后,隱入山林溪谷之中,回歸自然;或蟄伏于現代建筑之下,化身異類。再也不聞往日車馬喧騰的熱鬧和市肆交易的紛擾。繁華落盡終歸平淡,再也不見文人雅士的觴詠,親友戀人的餞別;有的只是空山寂林,或流水鳴泉;行經古道者偶遇過客回眸,常見看客賞景。

編輯本書,意在為福州古驛道存史。驛道雖已連同它的附屬建筑、人文景觀隱入歷史,但這過往曾經造福州人乃至福建人、外地人的文物和故事還久存于人們的記憶和卷帙之中,何況與其相關的村舍、古跡還將長期存留。值此升平之世,人們出于知史或觀賞的目的,有心作訪古調查,回望歷史,立此存照,不也是很有意義的嗎?況且古人道出于此,多有流連詠贊之詩,記事抒情之文,百口流傳,經久不廢,我輩更應珍惜,不使明珠投暗,華章淪沒。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至今許多事物溯源不易,保存實難,唯有付諸棗梨,可以化身千百,經久傳遠。本書編成多賴眾人之力,眾擎易舉,故不逾年而功成,鄉邦多一實錄,后人得以便覽,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