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3-12 00:07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方寶川


·閩人要籍百部評鑒·


  101.林旭與《晚翠軒集

 


林旭既是著名的“戌戌六君子”之一,又是年少英才、卓然成家的愛國詩人。他為救亡圖存、維新變法,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年輕生命。他留下的詩集《晚翠軒集》,精妍博瞻,意味雋永。在外患頻仍、國勢衰頹、民生凋敝的晚清社會,特殊的歷史條件鑄成了他的苦澀幽僻,用意谿刻的詩風,橄欖回甘,彌見風味。卒年僅二十四歲,作為一位弱冠少年,在人生的旅途中,本應處于童心未泯的時期,而其所吟,以憂國憂民為主旋律,發音凄苦,詩格別出,藝術成就已近大家,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晚翠軒集》一卷,(清)林旭著。

林旭(1875一1898),字墩谷,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少孤聰穎好學,自謂:“年至十二三,書簏恣翻披”(《晚翠軒詩·述祖德詩》)。從塾師學,常為律賦,多出語驚其長者。“天才特達,如竹箭標舉,干云而上”(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一冊《殉難六烈士傳·林旭》)。清光緒十八年(1892),同邑道員、原兩江總督沈葆禎第四子沈瑜慶回閩省墓,從林旭塾師處見其又字,異其博贍,遂以長女鵲應妻之。此后,林旭隨沈瑜慶游武昌,結識了陳寶箴、陳三立、梁鼎芬、蒯光典、屠寄等一班名流,大大開拓了眼界。

青年時代的林旭,如同當時的許多文人學子一樣,熱中功名,揣摩時藝,試圖通過科舉取仕,來施展自己的抱負。光緒十九年(1893)春,他回閩應侯官縣童子試,三試冠其曹,為邑諸生。同年秋,又應福建鄉試,領鄉薦第一。時“李芍農侍郎文田充福建正考官,得林鄉試卷,擊節嘆賞,定為元選。其評語有:‘非二十年面壁功深者,不能臻斯境界’云云。(徐坷編《清稗類鈔·考試類》)而林旭年十九,時論榮之。領解后,闈作傳誦天下。

光緒二十年(1894),林旭首次進京,應本年恩科會試。落第,回鄂。時沈瑜慶的好友林紹年以直言謫守云南昭通。赴任前,沈瑜慶邀林紹年到武昌,文蒸連日。林旭均作陪,與之縱覽琴臺月湖諸勝。林旭作《闕月湖荷花》詩云:“中通外直得之性,蒲稗雖多何足競。一朝讒口巧中傷,坐令喪氣及群芳。藏山居士倘見此,為爾痛哭摧肝腸?!蓖ㄟ^對“中通外直”荷花的頌詠,抒發對讒口小人的憤懣之情,并為遭讒受貶者鳴不平。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黃海一戰,清師敗績。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月,林旭復進京,二上公車。是月,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在外患空前,生民涂炭之時,林旭憂心如焚。有詩悲其事云:“世界愁風復愁雨,肝脾為苦亦為酸。東鄰巧笑頻相訝,倚柱哀吟故未寬”(《晚翠軒詩·無題》)。于是他拍案而起,義無反顧地參加了康有為等人發動的“公車上書”。 既而上書失敗,會試復落第,乃以舉人身份入貲為內閣候補中書。

光緒二十三年(1897),林旭在上海結識了梁啟超。后在康、梁的影響下,他盡割舊習,銳志經世,如饑似渴地研讀了經世義理之學和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法律等著作,開始更加關心政治,基本上完成了從一個封建儒生到維新斗士的重大轉折。

光緒二十四年(1898)正月,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第六次上書奏請光緒帝變法。為了響應康有為“欲令各省志士,各為學會,以相講求”的號召, 林旭在京集閩中名士夫于福建會館,成立“閩學會”,并為倡始董事。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百日維新正式開始。七月十三日,翰林學士王季樵(錫蕃)向光緒帝上《奏保人才折》,保薦周蓮、沈栩清、嚴復、林旭等四人。隨即被召進京,晉見光緒帝。擢林旭、譚嗣同、楊銳、劉光第等四人加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預新政事宜,人稱“軍機四卿”。林旭參政后,深得光緒皇帝的信任。在“軍機四卿”中,林旭的一些政治主張與譚嗣同不謀而合,如力主開議院、伸民權等,把為民立政看作是維新變法的主要任務之一。其激進的程度亦與譚嗣同相當。據說當時上諭多由林旭代擬,其間光緒帝與康有為之間的聯系也由林旭和譚嗣同負責溝通。戊戌政變前后,林旭亦表現出過人的膽勇。當西太后及其黨羽密謀發動的政變迫在眉睫之時,譚嗣同主張求助于袁世凱的新軍,而林旭則以為袁世凱“巧詐多智謀,恐事成難制,請召董福祥”(胡思敬:《戊戌履霜錄》卷三)。并作《示譚復生》絕句云:“青蒲飲泣知何用?慷慨難酬國士恩。我欲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輕言?!?向譚嗣同表明自己的態度。在那嚴峻的時刻,林旭居然能如此沉靜和敏銳,的確不可多得。只可惜譚嗣同等人不聽勸阻,夤夜徑至袁世凱寓所,直出光緒帝密詔示之,結果被袁世凱出賣了。西太后還宮再出訓政后,林旭即下了決心,殉身維新,遂援筆寫下《頤和園葵花》五絕一首:“瀛海分余潤,秋暉亦圣恩。撫心無愧汝,飄落復何言。”表明為報圣恩,已置生死于度外了。此時,好友黃乃裳要引他到東交民巷外國使館避難,他涕灑謝絕,毅然“入直就:縛”。最后在未具獄詞的情況下,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六人并斬于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犧牲時,年僅二十四歲,是“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輕的一位。

林旭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曾自刻《晚翠軒詩》一卷。林旭寓京時,“諸文人爭相與交”(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一冊《殉難六烈士傳·林旭》)。據說林旭平時所作文章,“具在縱論時事,減否人物,有為一代興亡所系者”(李宣龔:《晚翠軒集·序》)。遺憾的是,自戊戌政變后,其親朋故友憚于西太后的淫威,“多以藏其文字為危,不匿則棄,惟恐不盡”(李宣龔:《晚翠軒集·序》)。數年后,李宣龔在沈瑜慶以京兆尹出而提刑粵東時,“予自江寧來,別諸滬濱。忽于廣大海舶行李中見一篋,衍熟視之,知為暾谷故物,不鑰而啟,則晚翠軒之詩與孟雅(沈鵲應字)夫人崦樓遺稿在焉。既恫且喜,遂請以??匀?。”再經其鉤稽遺逸,網羅叢殘,編成《晚翠軒集》。然所錄僅有詩作154題192首、應試詩文9篇、遺札8封,其政論文章,均未見收入。李宣龔回憶說:林旭被捕前,“其巾筒尚有硃書票,擬暨與德宗造膝問對,有如家人父子之言者,亦皆散失不可得見”(李宣龔:《晚翠軒集·序》)。至今所能見到的林旭政論文章僅有他為康有為《春秋董氏學》一書所寫的一篇跋文。李兆民先生稱此文:“出筆有風骨神氣,超越唐、宋,幾駕建安七子而上,與馬、楊、張為儔,追隨董、賈的后面了”(《林旭遺文》,載《福建文化》第4卷第25期)。如此高度評價,或許有溢美之辭。但觀其“《春秋》不明,三世不著,則后世以據亂為極軌而無由知太平之治,中國遂二千年被暴君夷狄之禍耗矣”和“十年一變法,百年一變教,高下橫斜,何所止泊……天既生孔子,同于蛙聲紫色者,又誰足以自存”諸句,言簡意賅,情辭慷慨,確具建安文風。林旭亦擅詩歌。從整體上看,他的詩作是屬于近代詩壇中“同光體”的“閩派”。他與“同光體”的代表詩人陳衍、鄭孝青等人有著較密切的文學交流。“同光體”詩派的仿古方向,溯源韓孟,學步宋人。林旭具體從黃庭堅和陳師道入手,頗有根基。當然,林旭學古,主要是在于能異眾派,并非囿于一家,所以在他的后期創作上,已逐漸擺脫了“同光體”一味擬古詩風的影響。由于林旭生活在外患頻仍、國勢衰頹、民生凋敝的晚清社會,特殊的歷史條件鑄成了他的苦澀幽僻,用意谿刻的詩風。尤其是甲午戰后,他對封建社會的腐敗政治深惡痛絕,其詩歌創作就多以感慨時事、憂國憂民為主要內容,在藝術上也日臻成熟。

例如,其《叔嶠印伯居伏魔寺數往訪之》詩云:

窗外丁香玉雪色,窗下兩生坐太怠。可憐太息空爾為,舍人縣令官秩卑。朝出空遮御史車,莫歸還草相公書。宗廟神靈三百春,即今將相未無人。言戰言守言遷都,三十六策他則無。深宮追念先朝痛,根本關中敢輕動。擲鼠忌器空持疑, 餧虎割肉有盡時。書生不自有科第,能為國家作么計。全東家翰林盡室避,猶聞慷慨排和議。

描述的是,作者到伏魔寺拜訪楊銳和顧印伯,看到兩個書生坐在窗下,望著窗外的玉雪丁香,枉自嘆息?;叵肭宄▏倌陙?,朝中將相未嘗無人,但他們顢頇無能,在外敵入侵之際,“言戰言守言遷都,三十六策他則無”,就連平日“慷慨排和議”的人,到了外兵打來時也舉家避難去了。對于侵略者,今日割地明日賠款,像割肉喂虎一般,哪有滿足的時候!兩書生官秩卑微,自嘆無力回天。此詩不僅抨擊了朝政,表現出強烈的愛國御侮思想,同時也借兩書生的慨嘆,表達了詩人報效祖國的壯志雄心。此外,林旭的紀游詠物詩,亦大多托物言志,沉郁深致,耐人尋味。

在林旭生命的最后一些日子里,當時嚴峻的政治風暴使他憂慮彌深。但是,他所考慮的并不只是個人的安危問題。就縛前十日所作的《直夜》和《呈太夷丈》二詩,雖然詩意凄清,哀音低徊,但從“依違難述平生好,寂寞差欣咎眚寬。身鎖千門心萬里,清輝為照倚闌干”諸句來看,作者依然慷慨俯仰,希望出現“雷轉秋陰喜漸開”的轉機,這種的高尚情懷是那些無病呻吟者所無法比擬的。林旭的此類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上引《示譚復生》絕句,全詩用典妥貼,血淚競流,字里行間,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悲憤。

近現代以來,文學界對林旭以苦澀幽僻為主的詩風,評價都很高。陳衍《重刻晚翠軒詩敘》云:“暾谷力學山谷、后山,寧艱辛,勿流易;寧可憎,勿可鄙?!崩钚彙锻泶滠幵娂ば颉分赋觯骸瓣展日撛?,雖以澀體為主,然其宗旨在乎能驛眾派,不欲妄生分別,為道之大,于此可見。且其詩精妍博瞻,雖從后山、涪翁入手,漸亦浸淫蟬蛻于昌黎、臨川之間。偶為晚唐,自謂不讓韓致光,其自命為何如者。至若五言古七言絕,則無一不深得宛陵、誠齋之家法……求其造詣于古人,視王廣陵,猶有過無不及。”梁啟超稱贊其詩曰:“苦澀似楊誠齋,卻能戛戛獨造,無崇拜古人意”(《飲冰室詩話》)。荻葆賢亦評說林旭“作詩喜為苦語,深造有得,意味雋永,真解個中之三味,殊不似少年人作也……其詩或有病其澀者,余謂正如橄欖回甘,于此間彌見風味”(《平等閣詩話》)。王賡則以為:“有史以來,年少能詩,卓然可傳者,唐惟李賀,宋惟王逢原……近賢如侯官林瞰谷旭,卒年僅二十四歲。以詩格論,亦庶幾卓然成家者,而得年反不及兩君”(《今傳是樓詩話》)。直把林旭與唐李賀、宋王逢原相提并論。錢仲聯更盛贊林旭“無愧為詩壇射雕手”。又說:“戊戌六君子詩,以劉裴村光第為冠,林墩谷旭次之,又次為譚復生嗣同”(《近百年詩壇點將錄》)。竟視林旭詩品在譚嗣同之上。由上可見,林旭作為一位弱冠少年,在人生的旅途中,本應處于童心未泯的時期,而其《晚翠軒詩》,則以憂國憂民為主旋律,發音凄苦,詩格別出,藝術成就已近大家,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晚翠軒集》由林旭摯友李宣龔編訂,于民國十八年(1929)首印發行。后為涵芬樓收入《戊戌六君子集》中,風行海內。民國二十五年(1936)李宣龔重編該集,首有林旭小像一幀、李宣龔《晚翠軒詩集·序》、陳衍《閩侯縣志列傳·林旭傳》,末附林旭夫人沈鵲應《崦樓遺稿》一卷,共存詩29首,詞35闋。

沈鵲應(1877—1900),字孟雅,號崦樓,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愛國名臣沈葆楨孫女,沈瑜慶的長女。沈鵲應不僅容貌英爽,而且天資聰穎,能詩擅詞,深得父親的喜愛。林旭就義后,沈鵲應發筐中遺詩,觸物傷情,愴然揮筆,填《浪淘沙》、《菩薩蠻》、《如夢令》、《凄涼犯》諸詞,一腔愁思與憤懣瀉諸楮墨,極盡悽惋。如其《崦樓遺稿·浪淘沙》吟:“報國志難酬,碧血誰收?筐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到,云暗江頭。繡佛舊妝樓,我君巳休,萬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弊x之真會令人仰天長嘯,潸然淚下。最終哀毀過度,香消玉殞,年亦24歲。據沈成式《沈敬裕公年譜》記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沈瑜慶“補淮揚海兵備道,乞假回閩展墓。營生壙于福州北門外義井,葬林晚翠夫婦左側。題竭曰:‘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樓絕妙詞。’又曰:‘北望京華,累臣涕淚。南歸丘首,詞女倡隨?!?/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