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要籍百部評鑒·
96.楊浚與《冠悔堂全集》
楊浚為清代福建著名的學者、藏書家。他一生致力學問,力求仕進于宦途,曾隨左宗棠驅馳萬里,幫辦軍務。然仕宦乖蹇,終不為朝廷大用。遂寄情于金石書籍和著述,對藏書禪精竭慮,苦心經營,其“冠悔堂”庋藏萬卷書。他筆耕不輟,著述頗豐,除個人詩文集外,尤多對閩中文獻的整理。晚年掌教杏壇,門徒廣眾,深孚時望。
《冠悔堂全集》二十一卷,(清)楊浚撰。
楊浚 (1830—1890),字雪滄、一字昭銘,號健公,又號觀颒道人、冠悔道人。原籍晉江,后改籍侯官(今福州)。其祖父和父親均系平民出身,沒有功名。但楊浚自幼穎悟,好讀書,喜購書,頗有文名。清咸豐二年(1852),中舉。同治四年(1865),援例為內閣中書,充國史、方略兩館校對官。未幾,告歸。五年(1866) ,閩浙總督左宗棠來閩,提倡文教,擬重刊先賢遺書《正誼堂全書》,特聘請楊浚主持重刊工作。六年(1867),閩地有亂,左宗棠率師救閩,楊浚上書陳兵事數千言,深為左宗棠器重。后左宗棠奉命西征回民及捻軍,召楊浚往大營,任營務處軍需。其間,左宗棠的文稿部分大都是楊浚的手筆,頗得信任。七年(1868),楊浚由秦入都應試,可惜落榜而歸。八年(1869),楊浚游歷臺灣。在臺期間,受淡水同知陳培桂之邀,纂修《淡水廳志》。并應鄭用錫子鄭如梁之請,編纂《北郭園全集》,首開清代臺灣文學專著刊刻之先河,九年(1870),《淡水廳志》完稿后離臺。楊浚一直不忘舉業,力求仕進于宦途,可惜仕途乖蹇,先后八度應試,卻始終與進士功名無緣。
楊浚家資富有,常結交官府,出入衙門,故省中凡團練局、保甲局,桑棉局和其他籌餉、浚河工作,他皆捐助款項。從清光緒五年(1879)至八年(1882),楊浚先后執教于漳州丹霞、廈門紫陽、金門浯江等書院,教導學生,門徒廣眾,深孚時望。在課業之余, 他“舉生平閱歷之所得,方言俗語之所征,以及山川名勝足跡所經,磅礴郁積于胸中者,悉發之于詩與文,又為一切考據之學,凡朝章國故、士習民風無不採摭綦詳,舄然成帙,藉以啟迪后學。”(《冠悔堂詩文集·跋》)
光緒十年(1884),中法馬江戰起,福州城內人心惶惶,楊浚聯合族人操辦團練,訓練兵丁,加強海防,穩定人心。晚年頗耽禪悅,并刊刻佛經。十六年(1890),楊浚因病捐館于廈門講舍。逝后,被恭祀于福州西湖宛在堂中。
楊浚又是福州著名的藏書家,一生辛勤搜求古籍善本,憑借著豐裕的財力,藏書充棟,自謂為“省垣藏弆之冠”,藏書樓曰“冠悔堂”。《( 民國)福建通志》載曰:楊浚“設書肆于會城,籍收善本,聚七萬卷,筑樓三楹庋之。”在收藏圖書的過程中,楊浚還特別重視對閩中文獻的收集與整理。陳棨仁說他:“不沒其鄉先哲遺文,無論刻有專集及散見于他集者,靡不旁搜博采,匯為一編。”(《閩南唐賦·序》)楊浚不僅醉心藏書,且勤于筆墨,頗有文名。錢塘張景祁贊他:“楊雪滄先生天才卓礫,博極群書,著述等身,雄視海內,主東南壇站者垂四十年。鴻筆鉅儒、輟學門徒奔走門下,仰之若岱宗斗極。”(《冠悔堂駢體文鈔·序》)主要著作計有:《冠悔堂全集》二十一卷、《冠悔堂詩》二卷、《冠悔堂詞》三卷、《冠悔堂文》四卷、《唐叢碑目稿》一卷、《滕縣漢殷微子墓碑考》一卷、《冠悔堂訪碑記》一卷、《冠悔堂金石題跋》一卷、《冠悔堂書目》四卷、《小演雅》一卷《附錄》一卷《別錄》一卷《續錄》一卷、《金莢飏言》一卷等等。此外,還整理、編輯了《楊龜山先生通紀補遺》二卷、《觀音經咒神方匯刻》六卷、《四神志略》十五卷、《淡水廳志》四卷、《閩南唐賦》六卷、《奩史粹》十二卷、《冠悔堂叢書》《閏竹居叢書》《島居隨錄》十卷《續錄》十卷《三錄》十卷等等。
《冠悔堂全集》二十一卷,清光緒年間刻本。該書包括駢體文鈔、詩鈔、賦鈔、楹語等4個集子。具體如下:
1、《冠悔堂駢體文鈔》六卷
該《文鈔》首刊于光緒十九年(1893),首有光緒二十二年(1896)錢塘張景祁《序》、光緒二十一年(1895)侯官張亨嘉《序》、大興傅以禮《序》各一篇。卷一,書序, 20篇;卷二,表、書、啟、頌、贊、銘,44篇;卷三、卷四,壽序,34篇;卷五,壽序、弁言、墓志銘、誄文,15篇;卷六,祝壽文、祭文、呈文、檄文、疏文,35篇;共計151篇。
該《文鈔》收錄的多是楊浚應酬類文章。或應友人之托所作的詩文集序,如《溫陵叢話·序》《林涵齋集·序》;或為鄉老耆宿祝壽而寫的祝壽文,如《陳弼夫方伯七十壽頌》《林勿村中丞七十壽序》;或為亡人所作的祭文、墓志銘,如《正誼書院祭左文襄公文》等,嘆調深幽,倍含情深。此外還有表、書、啟、頌、贊等,無不體現其文章才情。陳衍《石遺室書錄》評曰:“浚頗能記誦,而駢文多用習見故實且極少虛字,體格亦近律賦,然視古近體詩則勝矣。”
2、《冠悔堂詩鈔》八卷
該《詩鈔》首刊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首有光緒十九年(1893)唐寶鑒《序》、陳棨仁《序》、葉大焯《序》、光緒十八年(1892)孫衣言《序》、許宗衡《序》、王軒《序》各一篇。卷一,收丁未至甲寅(1847—1854)古今體詩158首;卷二,收乙卯至庚申(1855-1860)古今體詩255首;卷三,收辛酉至丁卯(1861-1867)古今體詩179首;卷四,收戊辰至丁丑(1868-1877)古今體詩179首;卷五,收戊寅至庚辰(1878-1880)古今體詩234首;卷六,收辛巳至甲申(1881-1884)古今體詩193首;卷七,收乙酉至戊子(1885-1888)古今體詩151首;卷八,收己丑至庚寅(1889-1890)267首。所錄《鷺江感舊詩六十二首》,有單刻本行世。總共收錄了楊浚從十八歲至六十一歲去世前所寫的古今體詩1616首。
楊浚一生交友廣泛,多為文人賢士、鄉賢才俊、封疆大吏等。葉大焯《冠悔堂詩抄·序》云:“綜君集中,贈答、懷舊之作什殆七八。”如唱和詩《和蓮叔師作》、送別詩《送林鶴修同年之泉州》等。這類贈答、唱和、交游、送別、懷友等為題材的詩作占了整個詩集的一大部分。該《詩鈔》中有組詩,多以閩中風土人情、鄉邦掌故入詩,如卷二《論次閩詩》90余首,始唐代薛令之,終清代黃忠端,縱貫上下,批評得失;卷六《閩中吟》20首、《臺廈雜詠十首》等,記當地之風俗。葉大焯《冠悔堂詩抄·序》又云:楊浚“中歲擁鋒車,游關輔,歷吳楚、兗豫、幽并之域,遍覽岱、華、恒、嵩諸勝,放棹瀛海,策馬邊磧。所至輒訪耆宿,攬形勢,躋高俯源,慷慨懷古,慨然有獨立蒼茫之感。”故該《詩鈔》中也有不少的紀游詩、詠史懷古詩。許宗衡《冠悔堂詩抄·序》則稱贊其:“卷中各體均深穩有骨。七言律尤高邁,間有似冬郎(韓偓)、玉溪生(李商隱)者,而風格轉勝,蓋韻味非常,不可以貌襲也。七古有逸氣,略近太白(李白);《題魏午莊鷹鹿圖》一作又似元遺山(元好問),皆非近時,率而為詩者所解。”由此可略見其詩風格與特色。
3、《冠悔堂賦鈔》四卷
該《賦鈔》首次刊刻于清光緒十八年(1692)。首有陳棨仁《序》、葉大焯《序》各一篇。卷一,擬古賦17篇;其余各卷,均為典賦;共收賦142篇。葉大焯《冠悔堂賦鈔·序》稱其:“沉浸醲郁,各體具備,洵能取材兩漢,追軌六朝,而沵入唐賢之室者也。”
4、《冠悔堂楹語》三卷
該《楹語》首刊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楊浚《冠悔堂楹語·自序》記其成書緣由云:“楹語,小道也,奚足述?述之以志,一時交游且有軼事,藉可鉤稽。惟紀事非隸典則不文,生平鴻爪雪泥,記憶所及,略為之注。素所代擬,拋棄不少,間有語屬平庸,姑存其事。亦有撰而未用,或經友人涂乙者,統錄三卷,分為八類,以備去取云。”卷一,集句(附集字)、祠廟(附齋壇);卷二,公廨(附書院會館)、第宅(附市廛歲時)、酬贈、祝嘏、喜慶;卷三,哀挽(附墳瑩)。后附錄了楊浚去世之后,其師友、門人的挽聯。
此外,還值一提的是,楊浚還編輯有《島居隨錄》十卷《續錄》十卷《三錄》十卷,清光緒十三年(1887)至十四年(1888)養云書屋刻本。
該《隨錄》內封鐫“光緒丁亥禊日養云書屋開雕”。卷一,典禮一、二;卷二,封階;卷三,喪服總圖、服制;卷四,府君辨;卷五、卷六,稱謂一、二;卷七,稱謂補;卷八,春秋闈;卷九,偽書目(自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卷十,音辨。
該《續錄》內封鐫“光緒丁亥嘉平寶崔姜室刊浚”。卷一,閩儒從祀孔廟;卷二,經目、史目、群經字算、說文紀字、字典紀字、韻府紀字,附刻皇清經解目、皇清續經解目;卷三,石經四書考文;卷四,周禮職官分屬歌,附考工;卷五,陳恭甫太史鰲峰崇正講堂規約等;卷六,論制藝、論經文、論策;卷七,論試帖;卷八,論賦;卷九,論古文駢體文、國朝古文家集目、國朝駢體家集目、論古今體詩;卷十,古今姓氏書辨證。
該《三錄》內封鐫“光緒戊子餞春日瑞芝室發刊”。卷一,潮信、風信;卷二、至卷四,路程一、二、三,記閩臺二地之來往路程及信仰崇拜諸事;卷五,異姓亂宗事;卷六至卷八,歲時紀略、紀誕、紀生;卷九,淡水洋案前稿(注云:此余同治庚午總纂淡水廳志所著,后為楊臥云所刪未刊,茲特錄出別以前稿二字,蓋紀道光庚子事非光緒甲申事也);卷十,《后漢書·西南夷列傳》等。
楊浚歿后,其好友及受業子弟挽其一生云:“其次立言,著述千秋真作者;多文為富,庋藏萬卷有傳人”。“據大宗師席,登著作家堂,金石文章遺稿丹黃悲父執;讀十萬卷書,歷數千里路,江山戎馬運籌帷握見才人”。聯中言辭雖或有溢美之處,但總體上,楊浚是受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