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鐘氏志》序
鐘兆云
中華姓氏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且珍貴的遺產。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姓氏傳承得像中國這樣悠久、這樣完整、這樣富有內涵。自上古人文始祖伏羲“定姓氏,制嫁娶”以來,中國姓氏延續至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姓氏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演變,延續傳承,形成了一種超越歷史時空、包容社會各個層面的文化體系。中華姓氏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中華文明進化的軌跡,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縮影,它維系著中華民族強烈的祖根情懷和血脈之情,是中華民族子孫尋根溯源的活化石。姓氏研究不僅在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文字學、文獻學、考古學以及家風教育等傳統的文化領域中有著深遠影響,而且由于中國姓氏的特定傳遞規律,決定了它在探討人類起源、人群遷移、民族融合、中國人遺傳基因的進化和保護乃至在疾病類型分布和藥物學等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中華民族因有姓氏文化而更絢麗、更感性、更光華。
當今中國正處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期,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活躍期。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移動半徑的擴大,中國姓氏出現了演變無序和傳遞斷層的現象,使得原本脈絡清晰、科學有序的姓氏傳承受到一定的沖擊。如果我們再不注重姓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任由其無序化,那么必有遠憂。若干年后,我們的子孫后代是否還記得這血脈之根、文化之根?中華民族的血脈、國脈、文脈的傳承又是否會受到影響?“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尋根是人類的天性,不僅中國人,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的人也大抵如是,只是他們沒有像中國這樣擁有悠久而完整的姓氏家譜的記載,因此也無法像中國人一樣追根溯源到自己遙遠的先祖。可以說,我們的姓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是那么的珍貴、那么的獨特。在新的時代,我們應重新審視和認識姓氏文化的價值,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姓氏文化不僅對過去,而且對現在和未來同樣有著重要意義,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和珍惜。既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變是歷史的必然,中國式現代化也提上日程,那么,如何搶救和繼承中國姓氏文化并使之能在新的歷史時期得以繼續傳承,應成為當代中國人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據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專家調查研究,我國歷史上曾存在兩萬多個姓,現在仍在使用的有四千多個,常用的則有四百多個,許多姓氏因為各種原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說,每一個流傳至今的姓氏,都是成功穿越歷史風雨的“勝利者”,蘊藏著無數的故事和傳奇,鐘姓即是其中的佼佼者。鐘姓歷史源遠流長,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和遷徙,才形成了今天的鐘姓大家庭。鐘姓史也是中華民族斗爭和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自幼及長,我對自己的姓氏文化總抱有一份好奇和敬重,除了那些熠熠生輝的鐘姓名人,比如高山流水覓知音的鐘子期、三國時身為曹魏政權太傅兼大書法家的鐘繇、寫出《詩品》的南朝文學家鐘嶸、唐朝宰相鐘紹京,以及捉鬼除妖、備受民間推崇的鐘馗等,還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為《鐘氏族譜》所撰文字:“猗歟潁川系,顯著春秋世。自氏始宋國,大族衍弗替。如水之有源,遠出無凝滯。如木之有根,弈葉自繁翳。”離開號稱“鐘半縣”的閩西武平老家外出求學和工作后,但見自己竟成了“少數派”,自是對鐘姓人氏有一份天然的親情。據《福安鐘氏志》所記,清初雍乾年間,曾有武平鐘氏遷入福安。想到福安鐘姓里也有從我武平家鄉遷居過去的早先宗親,由西向東,在彼地瓜瓞綿綿,“福壽安康”,不由感到一份親切。我不知道他人是否也會有這種情結。
和我國許多姓氏一樣,鐘姓也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本書所志的便是福安的畬族鐘姓。我國漢族之外的55個少數民族,有畬族一席。畬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少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時期,就有畬族先民生活在今天廣東、福建、江西三省交界以鳳凰山為中心的地區。唐末,畬族先民開始向北遷散。到明清時期,畬族的大部分人口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省的一些山區定居下來,為我國東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據《2021中國統計年鑒》,畬族總人口為746385人,分布在閩、浙、贛、粵、黔、皖、湘七省80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福建省福安市是我國畬族人口最多的縣級行政區域,2021年福安市戶籍總人口673816人,其中畬族人口77300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1%。福安的畬族由雷、鐘、藍、吳、楊等姓構成,鐘姓人口28400人,占福安畬族人口的36.7%。
鐘姓是最早入遷福安的畬族。據族譜記述,唐五代時期就有鐘姓先民從汀州上杭入遷福安韓陽坂五十三都鐘莆坑,其后裔又于北宋大觀四年(1110)移遷今坂中畬族鄉的大林村;明清時期又有大批鐘姓族人遷入福安。他們懷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散布在長溪中下游流域的莽莽山野,融入自然經濟的汪洋大海之中,和周邊兄弟民族一道墾荒種山,用辛勤的汗水為福安山區的進一步開發和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勛,為福安的文明與進步書寫了燦爛的篇章。
《福安市鐘氏志》是一部以畬族鐘姓為主體的市(縣)域姓氏志。全書分“遷徙”“分布”“社會活動”“宗祠”“人物”五章,從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宗祠文化、生活習俗、人物事跡等方面,記述福安鐘氏的歷史足跡和現今面貌。卷首“概述”提綱挈領,系全書導讀;“大事記”彌補章節體志書在記事方面之不足;卷末“附錄”保留了若干重要歷史文獻資料。總體地說,全書結構完整,內容翔實,特點凸顯,時代感鮮明,在存史、資政、育人方面具有獨特價值,既體現了“多元”的個性,又凸顯了同為炎黃子孫,共建我們偉大祖國的“一體”,充分詮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本真。
《福安市鐘氏志》還是一部很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從中可以看到,福安鐘氏先輩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篳路藍縷,艱辛創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他們開榛拓莽,叩石墾壤,讓荒山成沃土,使不毛披錦繡,創造了令后世景仰的農耕文化。在與其他兄弟族姓和睦相處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創美好,培育出富有本族姓特色的宗族文化,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傳播了文明風尚。尤其讓人感動的,是畬族鐘姓世代傳承的忠勇精神。20世紀30年代,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投身土地革命,為中國革命做出過重要貢獻,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如鐘淑蘭、鐘日柱、鐘阿伱等,他們的事跡可歌可泣,令后人永志不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鐘氏族人和全國人民一起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從互助組到合作社、人民公社,在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中戰天斗地挖窮根,樣樣都走在前面。改革開放后,鐘氏族人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勞動熱情,很快就解決了溫飽問題,并開始擺脫貧困,奔向小康。鐘姓族人所在村莊,各項建設日新月異,社會事業今非昔比,村民生活蒸蒸日上,許多昔日的窮山村走出了不少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為國家建設、世界進步作出了貢獻。
《福安市鐘氏志》編成付梓之際,幾位編纂人員或許從我既往言行,知道我對本家姓氏的特殊情緣,而索序于我。我自慚德才淺薄,又緣慳一面,敬謝不敏,卻被懇切再三,并托熟人施令。面對如此“抬舉”,只好受命展卷披覽,作此不甚成熟的小文,既祝賀這部史志的誕生,也祝愿福安鐘姓族群在新時代更加興旺發達。
是為序。
2024年4月18日晨
于閩江畔苦樂齋
(本文原載于《炎黃縱橫》雜志2025年第1期,作者為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副主任、福建省作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