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1-20 09:4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黃黎星 溫翹楚


·閩人要籍百部評鑒·


91.梁章鉅與《退庵詩存

 

梁章鉅是清代名宦、學者。其個性沉毅恬靜,處事舉重若輕,膽識過人,為官期間興浚河道、治理漕運、募款賑災、肅清污吏,政績斐然。其晚年,在鴉片戰爭期間,對國家人民的赤誠之心更是令人肅然起敬。平生手不釋卷,勤于筆耕,著作等身,多達70余種。其《退庵詩存》收錄了梁氏詩歌1681首,為其詩作之集大成者。另有:《楹聯叢話》首創聯話文體,以分類法歸納整理歷代楹聯作品,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楹聯的著作,也是大量保存我國歷代楹聯藝術的重要寶庫;《閩川閨秀詩話》則是梁章鉅將明清以來閩地女詩人的生平事跡與詩歌作品譜寫成章的一部重要作品。

 

《退庵詩存》二十五卷,(清)梁章鉅撰。

梁章鉅(1775-1849),字閎中,又字茝林,號茝鄰,晚自號退庵。福建長樂人。清代名宦、學者。出生于“書香世業”(紀昀親題匾額)之家,自幼聰穎好學,四歲開蒙讀書,九歲學作小詩,十四歲考入鰲峰書院。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舉人,時年二十歲。嘉慶七年(1802)登進士,授翰林庶吉士。不久,回鄉為父守喪。十年(1805)春,喪期既滿,進京,授禮部主事,入儀制司。是年秋,因病回鄉調養,其間教書、著述,長達10年。十九年(1814)八月,抵京銷假,在京為官八載之后,于道光二年(1822)開始外宦生涯。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梁章鉅積勞成疾,請辭回榕調理,修黃樓,筑東園,與鄉中父老賦詩酬唱。十五年(1835)五月,奉召入京,授甘肅布政使。翌年(1836)三月,升任廣西巡撫兼署學政。二十一年(1841)二月,英軍陷虎門,直逼廣州。梁章鉅親率兵馬駐防梧州,派兵駐屯潯州、南寧、平樂等地,力行團練之法,嚴密稽查,防止英軍侵入廣西,并遣將調兵,前后選送大炮四十門至廣州,支援林則徐抗英。十一月疾作,專折陳請開缺調理。因戰亂影響,先后寓居揚州、浦城、溫州,輾轉歸鄉后,閑居家中,專心著書。二十九年(1849)病逝,歸葬于福州西門外群鹿山,享年七十五歲。

梁章鉅個性沉毅恬靜,處事舉重若輕,膽識過人,為官期間興浚河道、治理漕運、募款賑災、肅清污吏,做了許多為百姓謀福利之事,政績斐然。其晚年,在鴉片戰爭期間,對國家人民的赤誠之心更是令人肅然起敬。

梁氏一生性好風雅,常與當時著名的學者、詩人們如紀昀、翁方綱、林則徐、龔自珍等人交游論道。曾開藤花吟館,入南宣詩社,開三山詩社。喜讀書,精研金石文字,通鑒賞收藏,工于詩歌,長于考據,學問高深。“三元”狀元陳繼昌贊其為“八閩碩儒,吐納經范,綜覽群書,熟于掌故”。平生手不釋卷,勤于著述,著作等身,有《文選旁證》、《三國志旁證》、《論語集注旁證》、《倉頡篇校證》、《退庵詩存》、《退庵隨筆》、《歸田瑣記》、《樞垣記略》、《楹聯叢話》、《稱謂錄》、《退庵金石書畫跋》、《農候雜占》、《師友錄》等,高達70余種。

《退庵詩存》二十五卷,是梁章鉅的第三部詩集,亦是其詩作之集大成者。該書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于桂林,有程恩澤題簽“茝鄰老前輩大雅囑書 退庵詩存”。卷首依次為翁方綱、曾燠、葉紹本、郭麐、董士錫、沈濤、陳若霖、吳慈鶴、陳壽祺、楊文蓀、蔣攸铦、吳廷琛等人題詞及序文12篇。部分題詞和序文原是題序、題詞者為粱氏早期詩集《藤花吟館詩鈔》而作,因《藤花吟館詩鈔》的詩幾乎全部被收入《退庵詩存》的卷二至卷十中,因此直接將翁方綱、曾燠、葉紹本等十一人對《藤花吟館詩鈔》的題詞、題序移錄于《退庵詩存》中。

該書收錄了梁氏詩歌1681首,編排無明顯編年或分體標志。卷一為“述祖德詩”三十首,梁氏見其宗族偉人代出,后世子孫卻鮮能記述之,故以詩贊先人之嘉言懿行,并于各詩之后注先人事跡,點名詩旨,隱括大端,以光表祖上,使后人銘記祖德,是效是則。從卷二開始則大致是按作品年代先后次序編排,記錄了梁氏從嘉慶三年(1798)春至道光十六年(1836)間創作的各類詩歌作品。詩歌內容極其廣泛,紀游紀事、詠史懷人、感念先祖、勉勵后輩、唱和詩友、述政論政、考證金石、品題翰墨、發憤立志等各類題材,無所不記,語壯則放眼天下,述保民四方之宏愿,語小則留心身旁,記風起花落之細節。在各式詩歌種類中,政事詩是梁氏較為重視的一部分。其友吳慈鶴在題詞中言:“古之雄于詩者,未有不通于政事。”梁氏個性沉毅寡言,談論政要時卻侃侃直言,無不切中時弊。梁章鉅殫精于時務,政教寓于詩中,強調發揮詩歌的實用功能。

梁氏將近四十年釀成的千余篇詩,首先展現了其大半生的生命歷程與心靈動蕩。詩歌反映著其梁氏早年屢試不第期間的苦悶艱辛,離京宦游期間一路升遷的暢快,因病回榕調養期間的細膩與風雅,與陶澎、林則徐等好友交游的至情至性,為生民立命的鐵血丹心等多方面。那些詩句匯成血肉,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性情。其次,詩集中收錄的有關鑒賞品題金石書畫的詩作,則深藏梁氏的考證功力,詩前常有序文或者題注,其考證詳盡,脈絡分明,對書畫知識的普及流傳、讀者審美鑒賞的提高皆有裨益。

《退庵詩存》行世主要有道光十七年(1837)桂林刻本,國家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等館均有收藏。梁氏晚年時又親手編訂了《退庵詩續存》八卷,為《退庵詩存》續集,收錄了梁氏在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四年所創作的詩歌作品,使梁氏的形象在詩集中更為豐滿。其中有大量作品表現了梁氏在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情懷,他在國難當頭前的正義凜然與慷慨激昂,令人感佩。

另外,梁章鉅還有《楹聯叢話》與《閩川閨秀詩話》值得一提:

楹聯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寫在桃符板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一聯,自宋人起,始推而用之楹柱,此后長盛不衰。至清代,凡殿廷廟宇之間,各有御聯懸掛,名公巨卿,鴻儒碩士,品題投贈,渙衍寰區,楹聯之制進入最為美富的時期。然元明以后,楹聯作者逐漸增多,傳者卻甚為稀少。梁章鉅曾言:“竊謂劉勰《文心》,實文話所托始;鐘嶸《詩品》,為詩話之先聲。而宋王铚之《四六話》,謝伋之《四六談麈》,國朝毛奇齡之《詞話》,徐釚之《詞苑叢談》,部列區分,無體不備,遂為任彥昇《文章緣起》之所未賅。何獨于楹聯而寂寥罔述!因不揣固陋,創為斯編。”(《楹聯叢話·自序》)他認為文話著作有《文心雕龍》,詩話著作有鐘嶸《詩品》,此后又出現了對駢文、詞等文學形式整理、匯編、品評的著作,唯獨對于楹聯,無人薈萃成書。梁氏恐時過境遷,楹聯之盛零落湮沉,故諏遍八方,鈔纂楹聯,討源旁及雜說,參以舊所聞見,若有偽體,必加別裁。梁氏于道光十八年(1838)在廣西巡撫兼署學政任上時開始整理編撰,歷經兩年,三易成稿,輯成《楹聯叢話》一書,道光二十年(1840)完稿于桂林節署并付印刊刻。其書分為十門,凡十二卷:第一曰故事,第二曰應制,第三、第四曰廟祀,第五曰廨宇,第六、第七曰勝跡,第八曰格言,第九曰佳話,第十曰挽詞,第十一曰集句,附以集字,第十二曰雜綴,附以諧語。每聯敘其緣起、作者或地點,附以品題,條分縷析,朗若眉列。

全書上起宋代,下迄清中葉,記聯家數百,作品上萬。其中所涉名人頗多,如朱熹、蘇軾、趙孟、朱元璋、劉基、解縉、楊慎、祝允明、唐寅、海瑞、李東陽、王守仁、徐渭、李贄、金圣嘆、史可法、董其昌、朱彝尊、袁枚、李漁、翁方綱、紀昀、鄭板橋、蒲松齡、林則徐等人,亦兼收大量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文人及無名氏作品,共計聯話六百余則。廟堂瑰瑋之觀,膾炙藝林之作,名家逸聞,歷史掌故,皆列于卷上,盡覽無余。紀勝紀地,可箴可銘,詼諧亦寓勸懲,欣戚胥關名教,可謂包羅萬有,粲然可觀。

該書首創聯話文體,以分類法歸納整理歷代楹聯作品,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楹聯的著作,也是大量保存我國歷代楹聯藝術的重要寶庫。

此外,《楹聯叢話》不僅對楹聯作品進行匯編和整理,還附以作者的品評。梁氏在書中梳理了楹聯的起源與發展,對歷代楹聯作品進行分析點評,并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提出了品鑒標準與創作之法,對楹聯的創作、審美等理論加以探討、總結。梁氏本人精于對聯創作,有數十副意境深遠的作品流傳于世,因此他對于楹聯作品的品鑒自然是得心應手、中肯精到。例如梁章鉅提出的“工”“切”在楹聯中的意義對后世楹聯的創作與品賞具有極大的啟發。《楹聯叢話》被奉為品賞楹聯之圭臬,如今中國楹聯界最高獎被稱為“梁章鉅獎”。

《楹聯叢話》問世刊行后,各書坊爭先翻刻出版,隨后志趣相投的親朋好友、熱心讀者紛紛寄來不少對聯佳作,與梁氏探討交流。梁氏當時雖已至垂暮之年,卻依然筆耕不輟,又相繼撰成《楹聯續話》和《楹聯三話》等系列聯話作品。

《楹聯叢話》版本較為豐富,國家圖書館藏本有:道光二十年(1840)廣西桂林署齋初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福州梁氏家刻本、道光二十二年(1842)長沙沐陽呂恩湛版刻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咸豐六年(1856)長沙府署版刻本。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大圖書館藏有:清光緒十六年(1890)醉六堂重刊本、民國十年(1921)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閩川閨秀詩話》四卷,是梁章鉅將明清以來閩地女詩人的生平事跡與詩歌作品譜寫成章的一部重要作品。此前,閩中詩話傳統流風已久,鄭方坤(荔鄉)有《全閩詩話》,林正青(蒼巖)有《榕海詩話》以記述閩中詩文風雅,然閨媛一門卻無人涉筆。梁章鉅平日留心鄉里故實,在輯唐代以來《閩川詩鈔》數十卷的基礎上,奔走于遠近鄉親,詳加采訪,多方搜羅,仿朱彝尊《明詩綜》之例,編綴成《閩川閨秀詩話》,共四卷,載入閩中閨秀104人。其妹梁蓉函為之作序。書中以人為目,始于明末林茂之先生之妹林玉衡,終于清曾茂才之妻沈。每一條目主要記述詩人生平、逸事、作詩概況,選錄詩人作品,再附撰者梁氏對其人其詩的品鑒。書所收錄的女子主要出于書香門第或官宦世家,為人溫柔敦厚,知書達理,德性與才情兼備。所錄的詩歌篇幅因人而異,長短不一,有些目下載有長篇數首,有些目下卻只記佳句片語,但總體上短什短句多而長篇少。其題材廣泛,有小女兒家的吟風弄月,傷春悲秋,惜別懷遠,流連光景;有女君子的詠史興懷,借物言志;亦記錄了一些女子家庭不幸之艱辛,所嫁非人之苦痛,為亡夫守節之堅定,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之感嘆。其詩風各有千秋,或情真意切,或含毫邈然,或藻麗氣清,或樸實自然,或倜儻不凡,或慷慨激昂,體現了眾閨秀們多愁善感、慷慨豁達、隱忍堅強等多面的性格。可見,梁氏撰此書不僅是重在對詩文的整理,同時也努力還原著這些女子的生命與性情,使閩中才德兼備的閨秀們復生于書卷。閩川閨秀們在書中各占一隅,搖曳生姿,異彩紛呈。

《閩川閨秀詩話》于道光二十八(1848)至二十九年(1849)輯于浙江溫州,此時梁氏已年逾七十,此書是其最后一部詩話。然此書又是閩地第一部女性詩話,具有開創性意義。該書對明清時代女性的生活、情懷、心態、家族重要活動、家族史變遷皆有不同程度的記載,使閨中默默無聞的才女們名傳于世,也為研究者考察閩地名門望族留下重要的史料,可謂卷帙雖簡,事實獨豐。但該書收錄梁氏一門女子多達四分之一左右,比例失調,有受遠近親疏影響之嫌。梁氏對于女子節烈之事褒揚過甚,對刲臂割耳、投繯殉夫等毀傷軀體、自殘性命以守貞潔的行為表示認同甚至加以表彰,多少違背人情,此為受封建禮教思想影響所致者。

福建省圖書館藏有《閩川閨秀詩話》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甌郡梅姓師古齋鐫本,清光緒十七年(1891)福州木活字本。此外,該書還有光緒元年(1875)刊梁氏二思堂叢書本、光緒十七年(1891)浙江書局活字本、上海書店1991年影印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影印《香艷叢書》本第十六集等各種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