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山水知音
楊少衡
那是一段題刻,書有“山水知音”四個大字,位于福州鼓山。鼓山是一座名山,除了山石林木自然景觀誘人,更有眾多歷代名人遍布其上,躋身于這一片那一片碑刻之間,與游人們不期而遇。鼓山有一景點喝水巖,位于著名的涌泉寺山門東邊,那里薈萃有大量摩崖石刻,被譽為“東南碑林”。“山水知音”為此間眾多石刻作品之一,刻寫于一面石壁,所居位置相當醒目。
多年前初次探訪喝水巖,那里的許多石刻給我留下印象,“山水知音”亦在其中。我對書法藝術并無研究,屬于“外行看熱鬧”之列,欣賞碑刻更多的是在尋找、重溫知道的名字和故事。我在喝水巖石刻中邂逅了宋代的蔡襄、朱熹、李綱和當代的郭沫若,然后還有“山水知音”的作者,落款為“從巖魏杰題”。我恰有一位舊友也叫魏杰,因此一見如故。我當然知道這位不是那位,石刻上題有時間:“道光已丑年”,可知作者是清朝人物,我那位舊友與之相距甚遠,卻不妨礙切近感驟然而生。除了其名,“山水知音”四個大字也讓我頗有感覺,我覺得其字平正而有力,題在那里格外耐人尋味。當時剛聽說了一則喝水巖故事,說的是此地本有澗流,涌泉寺祖師神晏法師在此誦經,嫌洞下澗水喧嘩,大喝一聲把流水止住。后澗水改道,原來的溪澗也就干涸,喝水巖從此無水。但是顯然題刻者魏杰心中流水依舊,不知道其筆下“山水知音”可是描繪此間山石澗水知會高僧禪意?或者卻是作者自己融于其中,勸喻世人如其所悟,超脫塵俗,寄情于山水?
當年偶然相遇,卻無緣深識。直到此次走進晉安區,到了福州城東金雞山,才又與之重逢,從而一識魏杰。原來他是一位福州歷史文化名人,比之人們熟知的林則徐、嚴復等同時代人物,他顯得相當特別,未曾科舉,未進仕途,沒當過哪怕一丁點兒的小官,也沒在哪兒開館授徒,收攬門生,卻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魏杰族譜名大信,字從巖,號拙夫、松筠、鶴林樵者,生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卒于光緒二年(1876年)。他是名人之后,卻又出自農家。其祖上為唐朝名相魏徵,魏徵十世孫魏看隨王審知入閩,任福清都尉,居福清縣十六都文林。魏看的后裔魏君詔遷居福州城東關外菜園口鄉,以農圃業起家。魏杰為其六代孫。魏杰早歲攻書,后輟學,以耕田種菜為生,務農、事田園,半耕半讀。農圃經營有方,家財漸豐。
而后魏杰成了一個著名鹽商。清朝鹽務為政府專政,由商辦紳包。魏杰做鹽商“并非所愿”,是被當局“舉充”。他頗有經商的頭腦,接手后勤于籌劃,使原本虧損的鹽務反歉為豐。從相關資料看,魏杰的鹽商經歷約從清道光24年(1844)左右到道光30年(1850)間。鹽商經歷使他留有一篇《閩鹽論》,經商發達還使他可以廣置田園房屋,成為福州東門一方亙富。有資料稱當年他在塔頭“林半街”購置了十套房,分給自己的七個弟弟和三個兒子,后發展成“魏半街”。他的鹽商生涯也充滿艱險,曾屢遭誣告,被清政府多次拘禁在鹽道署淡明樓中。記載可查有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三十年等次拘禁,成為其生平之痛。
魏杰在世八十年,除了從農家子到巨富的故事,他還在世間留下多方面印記。他在興辦教育上有建樹,創辦東野學堂,廣收四鄉學童,造福里閭鄉鄰。他崇尚遵行先賢教育思想,還重視、倡導婦女教育。他富而不吝,終生不疲力行慈善布施,周濟貧困,傾囊公益,捐助佛教,修葺名勝。已知由他興建或修繕的廟宇有福州東禪寺、金雞山地藏寺、北峰九峰寺等。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數次慷慨解囊,捐資修建鼓山景點。著名的鼓山達摩洞為明代涌泉寺僧開辟,魏杰重修達摩洞,根據自然風貌和民間傳說在達摩洞及其附近開辟十八景,將十八景之說刻于達摩洞外的一面巖壁上,并在各景點鐫刻詩文和景觀名稱。魏杰在鼓山還捐修八仙巖、桃巖洞、喝水巖等,又建桃巖精舍并祀明代有功于鼓山的福州五位賢人。魏杰還是一位雅士,長于書法、美術,多有藏書。魏杰的書法端莊秀麗,有若干作品留存至今,鼓山、九峰寺、地藏寺等處的摩崖題刻都保存了他的手跡。魏杰還有人物、花鳥等畫作,只是沒有留傳下來,唯現今金雞山公園魏杰故居中,有一面石刻畫像,相傳出自他本人的手筆。他建有“靜修書屋”,時人稱其“構屋數楹,積書數萬卷?!笨梢娝刂S。
作為清代中晚期福州城東一位著名人物,魏杰有著多重身份,集農人、商人、慈善家、文人墨客于一身。我覺得有一個身份顯然是最突出也最值得稱道的,那就是他是一位詩人,一生中詩作豐富。據資料記載,魏杰早年從龔石梁學詩,其后直至老年都勤于創作,留有大量描寫田園風景及山川名勝的詩作,可稱“山水詩人”(亦有人以“田園詩人”稱之)。其所著詩歌有《逸園詩鈔》《逸園詩鈔后集》《鼓山吟草》等,均流傳至今。讀他的詩我頗懷感慨,覺得其身后一百四十年,時至今日他還能留在人們的記憶里,更多的或許還在于他給世人留下的這些作品。當年福州城那些八面威風的權貴官宦今日還有幾個為人提及?當年富甲一方的那些巨商大賈積累的財富,至今還有多少未曾消散?同樣行善積德,捐助公益,魏杰更多地超越時光,因為他是詩人。
事實上,如今的人更多的還是從魏杰的詩歌作品中去了解他。魏杰的人生經歷、遭際和所思所想在他的詩作中多有表現,其早年讀書、輟學,半耕半讀,強舉鹽商,遭遇拘禁,都在他的詩作中寫及。魏杰被鹽道署處罰,以詩句留記:“酒債不如官債重”“售盡田園宅,難償此事儀”。他晚年景況有詩記之:“待哺家口重,八十有余奇?!薄袄蠈W莫娛惟藉酒,愁懷有托只敲詩?!弊x到這個“敲”字讓我想起當下詩人用計算機鍵盤敲打出來的詩句,盡管此敲絕非彼敲,推敲有別敲打,想來亦有異曲同工之趣。
作為一個詩人,魏杰的詩作中亦有許多關注現實和時代變遷的內容,至今我們還能從中感受當年的社會場景和世道人心。例如鴉片戰爭期間,他憤而寫下《辛丑七月望,聞英夷攻陷廈門,書慰鄭耕谷》。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病逝,魏杰寫了一首《愧林少穆宮保》七言長詩,感嘆林則徐“死生有數貴得時,君之名節雙全矣,古來英杰有幾人,前后出師垂青史。”鴉片戰爭后,福州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魏杰在《逸園詩鈔》中的《即事口占》里寫道:“自古蠻夷不亂華,和戎謀議出淮家。可憐四海民膏竭,風火輪船日月東。”對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十分憤慨。
我感覺,詩人魏杰最多的,最為人們所知的詩歌作品,應當還是他的山水詩。魏杰的山水詩與其游歷密切相關,用今天的詞匯形容,他是當年的一位驢友,一個熱衷旅游的古人。不同的是當下的旅游者用照相機和手機記游,而他用毛筆和詩歌。據資料載,魏杰生平無別嗜好,唯“耽山水,樂吟詠?!边@是他的同時代人林風翔為他的《鼓山吟草》作序時說的。魏杰自己也說:“余素性耽游山水。”家鄉福州自然是魏杰游歷的主要區域,其足跡密密麻麻遍及福州城里城外,可列一份長長的單子,如福州北門的金沙寺、芙蓉洞,東門的地藏寺、登云嶺、蒲嶺、榴花洞、圣泉寺以及鼓嶺、鼓山,南門外的天寧寺、鴨姆洲,西門外的西禪寺、金山寺,還有城內的西湖、開化寺、于山、烏山、屏山等等。怎么知道他到過這些地方呢?有詩為證。魏杰游蹤所至,都留有詩歌。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魏杰一生與鼓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對鼓山情有獨鐘,除了多次捐修鼓山景點,鼓山游也是他最愛。他曾100多次登上鼓山,他自己詩稱:“四十年來百度游”。他游鼓山喜歡題刻與作詩。有一資料統計稱,鼓山現存的摩崖題刻562段,魏杰題刻占了27段,為古今第一人。喝水巖的“山水知音”即其題刻之一。鼓山頂峰絕峰頂上,有他的題刻“無山與齊”。八仙巖亦有“西望瑤池”等。除了題刻還有詩刻,鼓山的舍利窟、白云洞、龍頭泉、石門、達摩洞、桃源洞、降龍洞、葛仙居等處都有魏杰的詩刻。魏杰詠唱鼓山的詩篇確實很多,他自己選編的《鼓山吟草》就收入詩作200多首。其《逸園詩鈔后集》又收有詠唱鼓山的詩十多首。有人稱其鐘情鼓山是前無古人,以我所知,似乎其后至今也未必有哪位詩人可比。
魏杰的詩歌頗具特色,人稱“淡化恬適,皆自性真流出,不事雕飾,天籟瑯瑯”。如他的《鼓山》六言絕句:“喝水巖居澗底,涌泉寺隱山中。夜半鐘聲縹緲,如聞萬壑松風?!比缭娙绠?,有聲有色,讓我聯想起最初遇見他的喝水巖題刻“山水知音”。詩人魏杰果然是山水知音,該喝水巖題刻或能視為他的自我寫照,有如金雞山公園魏杰故居里的那幅自畫像。
魏杰不僅僅是鼓山的山水知音,福州的山水知音,他游歷的步履延伸開去,成了更大范圍的山水知音。他有一首《浦城紀事》:“南浦風光好,溪流獨向西。名園聊小憩,勝地足幽棲。樓可登仙號,山因夢筆題。徘徊一長嘯,回首白云低?!睂懙氖情}北浦城山水?!拔湟纳钐幨窍杉?,九曲溪山遍種茶。最是一年春好景,情歌日日來新芽?!睂懙氖俏湟纳剿?。魏杰的足跡還踏及永泰高蓋山、延平、建甌等地,并延至杭州西湖,所到之處都留下詩作,吟詠當地山水,成為那里的山水知音。
魏杰把山水留在他的詩作里,他的名字和作品也被山水記住,常與我們不期而遇于山水間。我注意到時下一些福州記游文章,常引用魏杰詩句與題刻,亦有一些作者在某一景致相逢魏杰詩境,追根溯源探尋其人。這么多年過去,人世間滄桑巨變,許多東西消失了,他的詩卻依然與我們同在,相信也將相伴山水流傳下去。
除了詩歌題刻以及相關記載,如今福州城里可以尋覓魏杰舊跡之所,可能就是金雞山公園里的魏杰故居。這座故居屬異地重建,它有故事。據我查到的一份資料,該建筑原本創建于清乾隆年間,咸豐間重修,屬于塔頭“林半街”的產業。清道光、同治年間,塔頭街巨商魏杰經商發財之后購得此宅,分給他長房兒子居住。1991年10月,該建筑經福州市人民政府確認為“福州市代表性古建筑”。1993年,因舊城改造,該建筑在拆遷范圍內。經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協調,決定按異地重建處理。選址過程幾經周折,才于2001年在金雞山頂劃地重建,并于2002年10月建成。2016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我慕名前去探訪,在魏杰故居看到了嵌在墻上的那幅石刻畫像,該畫像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題有“鶴山樵者魏杰題時年七十有一”,相傳這是魏杰自畫像。故居里有一副對聯“吾性鳶飛魚躍,人世海闊天空”,相傳為他手書。我在那里還讀到一副對聯,是后人為他所撰:“布衣名士煙霞傲癖,農家詩人山水知音。”不經意間于此再逢山水知音,不禁會心一笑。認知、描述這位福州歷史文化名人,或許就是他自己的“山水知音”四字最為貼切。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