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6-03 22:27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許祖恒



 

許祖恒

 

 

故鄉是人生永恒的記憶,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根脈和特殊情結。我的故鄉位于福清漁溪鎮中西部建新行政村的一個小自然村“秋林”。

我們的小村莊地處偏僻山區,周圍崇山峻嶺、樹林茂密,據說是清康熙年間初期從閩南遷徙過來的。1970年底因村附近的七步溪興建了“建新水庫”,我們村和周邊其他幾個自然村一起于1974年底從庫區內搬遷庫區外,即現在的建新村部所在地。

微信圖片_20240603230250.jpg

在此之前,本人在庫區內的小山村度過了近14年的青少年生活。時光荏苒,彈指一揮間,50多年過去了。50年,對這個世界來講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對一個人來講就是一杯干烈的白酒,就是一壺濃濃的香茶。時空雖跨越了半個世紀,但往事歷歷可數。每當夜深人靜時,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在故鄉小村莊那段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仿佛小村莊那秋林溪奔流不息的波濤聲、村莊周圍的松濤聲和牛羊的吼叫聲,時常在耳畔縈繞;仿佛鄉親們春播夏種秋收的忙碌身影、小村莊屋頂上裊裊炊煙、小伙伴在田間地頭玩耍打鬧等生產生活景象,又重新浮現在眼前。

這種鄉愁既是一種美好的回憶,更是一段坎坷人生的回放。

 

我的家坐落在一處半山坡上,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長方形四合院,整座房子正面寬約35米,縱深約16米,高度約5米。房子除了東面有少部分為兩層樓結構外,其他都是一層樓的,占地約3畝左右。房子里面有大小房間30多間,總面積約600平方米。四合院的中間大廳位置有個比較大的方形天井,院內有一個馬蹄形內走廊,可通往整個房屋的每個房間,房子東西兩側各有1個長方形小天井;房屋南面中間有一個雙扇的木制大門,東西兩邊各有1個小安全門。整個房屋前面有一個約150平方米的露天“小廣場”,主要用來晾曬稻谷、大豆等農作物,同時也是村民閑聊和小孩玩耍的場所

家族在此繁衍生息了十幾代。我們從庫區移民之前,村里只有五戶人家。村莊周圍綠樹成蔭,瓜果飄香。房屋前有一大片龍眼樹、枇杷樹,兩側及附近有不少香蕉、石榴樹等果樹,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到不同風味的水果。房屋背后的山坡是由大片松樹、杉樹和香樟樹等組成的樹木叢。村莊東面有一棵上百年的榕樹,西面有幾棵樹齡幾十年粗壯的松樹、柚子樹等。

村莊生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各種鳥類不請自來,晝夜頻繁光顧。尤其是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四周的麻雀、野鴿子、布谷鳥等鳥兒發出悅耳的“交響樂”。

村莊附近有一片近五十畝的耕地,并分割成幾十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小農田。這片耕地是村莊的糧倉,主要種植水稻、小麥、大豆、油菜和地瓜、花生等主要農作物。鄉親們長年累月在這片耕地上辛勤地勞作。

耕地東北方向的河流邊上有一條寬五六十厘米的人工引水渠,一年四季為耕地提供水源。在干旱季節,大人們都會三、五人一組踩著水車,把低處的水輸送往高處的農田進行灌溉,這也是當時鄉村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每當春夏時節,耕地上大片綠油油的稻苗、麥苗在微風吹拂下仿佛像波濤洶涌、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令人陶醉;到了秋收季節,又有大片金黃色的水稻、麥子在陽光照射下猶如一幅金燦燦的油畫,整個村莊呈現出一派豐收在望、美麗誘人的景象,令人歡欣鼓舞、興奮不已。

小村莊內沒有自來水,生活用水都是靠大自然的恩賜——雨水收集和高山泉水。在村莊東面約千米處有落差10米左右的小瀑布群,經過長期沖刷,自上而下、鬼斧神工形成了三個大小不一的水潭和巖石水池(第一級水潭為瀑布下方的大水潭;第二級形成一個約1.5米深的蓄水池為飲用水;第三級水潭是從大水潭流下來形成一個比較大的水潭,最深處約2米,用于清洗衣服等)。

這里的水是全村的生命之水、幸福之水和希望之水,多年來保障了村莊的繁衍生息。村民們經常一大早就挑著水桶輪番到那邊小池塘挑水。同時,經常有三五成群的女士們聚集在大水潭邊洗衣服、拉家常。大家無憂無慮,悠然自得,時而發出陣陣歡聲笑語,驚動附近樹林內鳥兒成群結隊飛。

 

故鄉小村莊依山傍水而居。

在村落的西北方向約3里處有一條沿耕地由西北向東南川流而過的“母親河”——秋林溪,溪流經過小村莊的河道長約五六里路,呈S形路徑,溪面寬8—10米,水深平均約1.5米。除了流拐彎處有幾處水深4米左右以外,大部分河段都比較平坦。由于上游是深山老林,沒有污染源,穿過村莊的溪流經過長年沖刷,河床基本上都成了巖石和鵝卵石形態,除了暴雨天和臺風季節發生洪水外,經常可以看到溪水潺潺,微波蕩漾,水清石白,隱約可見溪中水草妖嬈、魚蝦嬉游的美妙景象。這條溪流不僅是村落的一道風景線,更是小村莊的經濟命脈,是村莊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障。全村農作物的灌溉主要靠這條溪流,同時這里也是天然的水產品基地——小村莊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在秋冬交替季節,村里都會組織一場有趣的活動——秋林溪捕魚大戰。村民們首先要采摘一種捕魚的特殊植物,然后加上水研磨成藥漿,制成“魚餌”。約在半夜時分將藥漿從上游集中倒入河流中。到凌晨四五點,整條溪流水面上就會出現一種奇特景象:大量魚蝦翻肚朝上,在水面跌跌撞撞地游。

這時生產隊長就會迅速派出兩組年輕人,在汽燈和火把照亮下,卷起褲腿,或舉起鐵制魚叉、或拿上長柄撈魚網兜、或手提盛魚籮筐裝備,快速跑到溪流兩岸,并在溪流岸邊淺水區形成合圍之勢,互相配合著把漂浮在水面上的各種魚蝦不斷打撈上岸,裝入早已備好的幾十個水桶或籮筐中。大約四五個小時后這場“特殊戰役”才算結束,每家每戶都肩挑手抬著“勝利果實”滿載而歸,個個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要知道,這些純天然的淡水魚蝦是那個年代不可多得的美味。

這種傳統又奇特的集體捕魚活動既教會了我們學會團隊合作,也讓我們此后都一直懷念著那段美好時光,至今依然還能感受到當時那種的快樂和純真。

在那個年代,農村文化生活十分單調。小村莊既沒有現在的“村村通工程”,也沒有“農家書屋”,大家甚至連一臺收音機也買不起,只是偶爾聽大人講故事,看一些小人書,還有就是跑到鄰近村去看電影——這是令孩子們最快活的事兒。

每到聽說哪天晚上要放電影了,我們就像過年那般興奮。大家會提前吃好晚餐,偶爾還會在口袋里裝上兩把剛炒熟的花生,在大人帶領下背上小馬扎、小板凳,興高采烈地翻山越嶺,趕赴放電影的村莊。甚至要把電影完完整整地看完之后,才依依不舍、意猶未盡地返回。

 

故鄉小村莊地處偏僻山區,生態環境好,村莊附近的深山老林里潛伏著一大批“野生動物”,如野豬、鬣狗、刺猬等。這些“不速之客”經常會不分晝夜地潛入村莊,到田里啃吃農作物,甚至偷襲雞鴨牛羊等。

每到水稻、地瓜、花生等農作物快成熟的時節,密林深處的野豬、豪豬等都會伺機下山,潛入農田瘋狂地啃吃農作物。更有甚者,鬣狗會在光天化日之下成群結隊地突襲羊群。此外,還會有不少狐貍和黃鼠狼在夜里偷偷潛入村莊偷襲雞鴨等家禽。

為保護村莊農作物和牲畜安全,村里組成“捕獵護衛隊”,以便根據這些“不速之客”的不同“作案方式”,采取不同的戰術予以打擊或消滅。對于行動敏捷、危險性較大、常成群結隊出現的豪豬、鬣狗等,一般會用爆竹驅趕;對于數量較多、體量較大、危險性相對較小、常潛入田間和村莊禽舍作案的野豬、狐貍和野貓,一般會進行集中圍捕或驅趕。

 

那個年代,農村教育條件較落后。我從小學到中學先后經歷了3所學校。

小學一至四年級是到鄰近的長岸小學讀書。這個學校是一對夫妻辦起來的,男老師姓吳,女老師姓周。他們雖是縣城下派的老師,但視學生如子女,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受學生和家長們的敬重。還記得,有一次我大哥感冒發燒,老師甚至帶著慰問物品翻山越嶺,專門來家里看望。

我們上學時,每周一到周六的早上都要從村莊西北方出發,首先要踏過寬約20米的秋林溪上的20多個石墩,然后翻過對岸高約500米的一座山頭。翻過山頭后再經由一個山谷下坡,走下百來個臺階,最后經過一大片農田,才能到達學校。因學校條件有限,我們只能早上去上學,中午回家吃飯,午飯后再去學校,晚上再回來,十分辛苦。

這條上學路雖辛苦漫長,但也十分有趣。每到暑期,上學路沿途的灌木叢中會有不少野草莓,野草莓雖小,但酸甜可口、滋味十足,是孩子們上學路上都不想錯過的美味零食。

到了溪流暴漲的雨季,不僅每天途經的溪上石墩全部被淹沒,而且波濤洶涌、險象環生。孩子們則要在大人的幫扶下,卷起褲腿,手握木棍,小心翼翼地穿河。而今想起,仍覺得驚心動魄。

小學五年級之后,孩子們需要轉到鎮政府附近的南墩小學。這個學校就更遠了,離我們村有近20里路。那時候我才13歲,也是父親病故的第二年,家庭條件特別困難,母親便把我寄托在鎮上的表姑家里。她不僅是一位賢妻良母,而且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對我們恩重如山。

我那時每天早上去學校,中午在學校搭伙吃飯,下午放學回表姑家,一般到周六中午才回老家,周天下午再從老家挑上幾十斤柴火、帶上大米、地瓜等土特產回到表姑家。

當時表姑家共有六口人:表姑、表姑丈和四個子女。表姑丈是個知識分子,長期在家養病;表姑是一位非常能干的賢妻良母,在家庭負擔很重的情況下,充滿大愛,視我如親生孩子,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表兄妹也都把我當親兄弟,一年時間里,我們一起讀書、寫作業,一起輪流做家務,一起看電影,其樂融融……半個世紀過去了,每當想起這些往事,仍是感慨萬千。

 

故鄉的山水是幽靜的,少年的憧憬是美好的。但天有不測風云,1968年冬季,父親因積勞成疾,突發重病,在第二年6月就永遠離開了我們,年僅39歲。一個十口之家的頂梁柱突然間沒有了,讓年邁的奶奶、悲傷的母親以及七個未成年的孩子,都陷入巨大的悲痛與憂傷之中

父親生前是生產隊長,身材魁梧,個頭不小。他為人正直、敢于擔當,群眾威信高,做事雷厲風行,是村里的“領頭羊”,處處率先垂范,為村莊發展辛勤付出。父親的力氣很大,一次可以挑起200斤的稻谷和柴火。父親也十分關心愛護孩子,還記得我小時候爬樹摘枇杷,剛好被父親看到了,他頓時十分緊張,讓我立即下來。并在事后多次強調枇杷樹很高,小孩子不能隨便爬樹,玩耍要注意安全……父親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歷歷在目。

 

如今,故鄉秋林村雖然早已融入建新水庫的碧波萬頃中,殘垣斷壁的小村莊隨著庫區水位的變化若隱若現。然而,往日故鄉美麗的自然環境,鄉親們艱苦創業、勤勞淳樸、團結互助的精神和風氣,特別是少年時期酸甜苦辣的人生經歷都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回首往事,旨在銘記歷史;追根溯源,應當心存感恩。感恩曾經養育我們生長的美麗小山村,感謝奶奶和父母的教育培養及兄弟姐妹的照顧愛護、親戚朋友的關心幫助。

春風化雨潤心田,鄉村振興展新顏。值此秋林村從建新水庫庫區內移民搬遷50周年之際,衷心祝愿建新村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征程上,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原載于“學習強國”2024年5月28日,本文稍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