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安 之 “福”
林思翔
福安是以詩得縣,以福興縣。
宋淳祐五年(1245),閩東長溪縣西北鄉申請建縣已20多年,因縣治建在何處有爭議,一直懸而未決。在朝廷為官的鄭宷力主設縣治韓陽坂。他利用親近理宗皇帝的便利機會,呈詩曰:“韓陽風景世間無,堪與王維作畫圖;四面羅山朝虎井,一條帶水繞龜湖。形如丹鳳飛御印,勢似蒼龍臥吐珠;此處不堪為縣治,更于何處拜皇都。”理宗帝閱后,深為所動,于是御批:“敷錫五福,以安一縣。”析長溪縣西、北鄉建福安縣,縣治設在韓陽坂(今福安城關)。
理宗皇帝敷錫福安的“五福”,民間理解為福祿壽喜財五福臨門,文人則解讀為福天福地福山福水福安,說的都是福安是一塊宜居宜業的風水寶地。
福文化深扎福安的土地上,深入福安百姓的心中,福文化活動在福安由來已久。從日常生活的問候話語,到節慶民俗的布置裝飾,乃至建筑物的圖案架構,無不融入福的元素,祈求修福、得福、安康幸福。
福安城南邊有座山,叫天馬山。山不高,卻如天馬橫空蓄勢待發。這座寬厚的屏障,擋住了南來的狂風暴雨,成就了城坂的山間盆地,庇護著福安城,人稱“神山”。多年來,每逢農歷二月二“龍抬頭”這天,福安人便在山上舉行祈福活動,因此天馬山又被稱為“福山”。
天馬山也是一座遠近聞名的名山。早在明萬歷四年(1576),人們就在天馬山上建起了七層的勝志塔,與河對岸旗頂山上的凌霄塔遙相呼應,組成“雌雄雙塔”的人文景觀。古人賦詩曰:“天馬峰頭一抹窩,游人欲上藉藤蘿。星辰去我頭顱近,猿鶴依人格調和。高閣半空塵到少,深松六月夜涼多。煙霞境界非人世,為問回師老此何?”盛贊天馬山的優美自然風光。山上還有歷代建起的天堂禪寺、香泉寺、觀音閣、三清殿、天馬仙宮以及媽祖廟、城隍廟等建筑物,成了一方高僧大德與各路“神仙”的薈萃之地。天堂禪寺對聯曰:“心安福地福安心,客上天堂天上客”,表達了當地百姓對天馬山這座福山的由衷熱愛與敬慕。
天馬山秀色天然、風光旖旎。如今人們在青山翠野間建起了植物園,辟有山茶園、木蘭園、丹桂園、竹園、月季園、香樟園、櫻花園、楓香園和珍稀園九個專類園,各種植物琳瑯滿目,奇花異草爭奇斗艷。走在山地小路間,但見綠竹成蔭,櫻花正艷,坡上不知名的花朵含苞欲放。春臨天馬山,分外妖嬈。
立于天馬山巔,俯瞰下方,“閩東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閩東革命紀念館”格外醒目。紀念碑和紀念館昭示著福安近現代光榮的革命史實。土地革命時期,福安是閩東的革命斗爭中心,福安的柏柱洋被稱為“閩東的延安”,鄧子恢、陶鑄、馬立峰、詹如柏、葉飛、阮英平、曾志、范式人等革命先輩在這里領導革命斗爭,許多革命者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與福俱來”的福安,才有了真正的福。
天馬山頂,建有一座“五福樓”,其命名來自當年建縣時“敷錫五福,以安一縣”而來,祈求福安全境“五福”永駐。樓宇飛檐翹角,雄偉壯觀,“伸手可致飛鳥,憑窗可攬云嵐。”樓上懸有祈福巨鐘,聲聞遐邇,波撼四方。“聽黃鐘大呂,祝美好人生”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也是福文化具有儀式感的一個表現。福安每年都舉辦迎新盛典,祈福鐘為全市人民送去108聲渾厚的福音。“天馬載福,天風浩蕩,金聲玉振,福聚安詳”,五福樓的祈福活動成了福安弘揚福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五福樓也成了福安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建筑。
“全家福安?藝起唱”福安平講戲活動
農歷二月二,是五福樓最熱鬧的祈福日。當天,祈福、接福、頌福,五福樓成了歡樂的海洋。但見樓頂福燈高掛,映照四方;樓前彩龍舞動,鑼鼓喧天;樓臺洪鐘撞擊,聲震蒼穹;樓堂揮毫潑墨,百“福”呈祥。如織的人流穿行其間,品福、賞福、贊福,滿臉盈福,盡沾福氣,幸福感滿滿當當。祈福祭文誦曰:“天心圣善,長佑福安。社會和諧,海國安瀾。再愿賜福,萬家平安。神功浩蕩,共薦馨香……”二月二,上福山,登福樓,撞福鐘,賞福樂,成了福安弘揚福文化的新習俗。
(原載于《福州日報》2025年4月15日;圖片來源于福安新聞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