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4-10 23:1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蔡天初



話說福清南少林

 

蔡天初

 

 

微信圖片_20250410235801.jpg

福清是我常來常往的地方。我未曾與福清南少林寺謀面,但10年前卻在字里行間“讀”識,全因我時任全國武術協會副會長,又在福建省體育局工作。

一切都還記得,1993年6月4日,經考古工作者調查、考證和考古挖掘,在福清高山鎮少林自然村發現少林寺遺址。7月13日,《福建僑報》率先發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此后無獨有偶,由此引出福建省境內還有泉州的南少林“鎮國東禪少林寺“、莆田的南少林“林泉院”。南少林與少林寺休戚相關,南少林武術早已不是少林寺的專有名詞,作為南少林故鄉和南拳發祥地的福建,擁有福清、泉州、莆田三座南少林寺,令我深受鼓舞,欣喜不已。

更難能可貴的是,泉州、莆田、福清政府都予以高度重視,20世紀90年代末,經有關部門批準后,三地陸續在被戰亂焚毀的遺址廢墟旁重建了南少林寺。2000年7月16日,在福建省第5屆武術協會換屆會上,我寫下“三花并蒂,傳承南少林禪風武韻”,以示賀忱。

繼后,又有專題報告:仙游的九座寺、東山的古來寺、詔安的長林寺也發現有“南少林寺”。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由于人員遷徙、地域名稱和管轄范圍的變動,致使南少林遺址始終謎案重重,南少林活動的范圍遠不止這幾個地方。其實,那座座神秘的“南少林寺”,同一個名字、同一個家園、同一個鄉音、同一個夢想,都是福建南少林的化身和見證。

10年后的2013年冬,我隨省作家采風團“走進福清”。當然,我最想去的便是在福清東張鎮的南少林寺。至誠朝圣,細細地賞析與探究,對福清南少林寺就會有個全新、生動、立體的感覺。

 

 

福清南少林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始建于唐代,毀于戰亂。1994年11月,福建省宗教局和福州市政府先后批準福清市在遺址旁重建南少林寺。

從城關出發到東張鎮有20多公里省道,從東張鎮瀨底村溪西到南少林寺終點,“瀨少公路”全長約10公里。沿途經過玉林、少林兩個行政村、28個自然村,是通往南少林寺的唯一通道。我們選擇好時間點,清晨驅車前往。

福清南少林寺坐落少林自然村崇山峻嶺之中,沿途群山雄渾巍峨,內含溪、澗、瀑、流、泉等各種形態的秀水奇觀。那山、那水、那風,裝點得如同國畫大師李可染筆下的山水畫。一路上,我一直默讀這塊天藍水凈帶有神秘色彩的土地,給人無盡的遐思。微信圖片_20250410235811.jpg

微信圖片_20250410235827.jpg

福清南少林寺(畢耕  攝,下同)

  進入寺區,我小心翼翼地穿行。這里,真令人想不到,無論地形或地貌與婦孺皆知的河南嵩山少林寺,竟然如出一轍。寺院依山九層起勢,背倚著與北少林同名的嵩山五老峰,四周有九座山頭,簇擁成圓形,其狀如蓮花,也同樣統稱九蓮山。說來也怪,寺前也有一溪橫臥,溪水清澈見底,令人稱嘆!十分有趣,福清、泉州、莆田三處南少林寺地理十分相似,寺院都建在群山合抱成蓮花狀的“蓮花”中心,并且寺前都有一條蜿蜒向南流的溪河,巧合成了福建南少林禪寺的獨特風韻。

  進入寺院,必先上新建的長約200米懸索鋼橋。站在橋上面,稍稍有點搖晃,頗有眩暈之感。橋下是清澈如鏡的水面,把寺院、山林映入水中,散發著大自然的氣息。這里,由于山高谷低,時有氤氳霧氣從幽谷中裊裊升起。據說,這里的霧,春如海,夏如煙,秋如絮,冬如磐,神秘莫測,讓人驚奇叫絕。橋頭立柱上的楹聯:“一脈通南北九州禪武雙嵩岳;兩山共春秋四海慈云舒眾生”,讀來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迎面就是廣場,矗立一座乳白色的大牌坊,上刻“南少林寺”四個剛勁端莊的金色大字。中軸線上,建有十二生肖道、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達摩殿、高大的觀音石雕像及附屬客廳、僧舍。整個寺院建筑群,全是乳白色的墻基,紅色的墻壁,金黃色琉璃瓦的屋蓋,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

  殿內,清靜肅穆,香火彌漫中,每個角落都顯得那么古樸,那么莊嚴。眼前一尊尊佛像,一塊塊題匾,一本本經書,都需要細細體會與辨識。也許,多待一會兒,多有一點禪心,就能多沾一點佛氣。

  福清南少林寺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寺里寺外留下不可忽視的大量珍貴文物,可看的實在太多。

據考古研究發現,由于南少林寺位于山谷,溪流交錯,交通不便,南少林寺僧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高山峻嶺中,開辟出以南少林寺為起點,沿山巒逶迤而出的四條對外通道和十幾座風格各異的石板橋,留下令人贊嘆的文化遺產。研究這些道路和橋梁,對于探索南少林寺的歷史及其影響,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少林村“兩委”十分重視文物保護,新建了花園式、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出土文物陳列大樓,其收藏品十分豐富。其中,我認為最珍貴的是,原在寺前400米遠的少林橋上的一石梁,上面刻有“少林院沙門謹募眾緣,舍造下洋石橋一間……”的銘文,這是一把打開少林寺鮮為人知的寶厙的鑰匙,非常難得。

南少林寺感覺很遠,又很近。陪同我的東張鎮干部小林告訴我,早在2007年,瀨少公路就列入福建省農村公路網建設項目,隨著東張鎮實現公路硬化村村通,交通便捷的南少林寺,已名傳遐邇,成為一大朝圣旅游熱點。

 

 

福清南少林寺,水光瀲滟,山色空濛,山與水、寺與人、禪與武在此相互交融,用古代戲劇家李漁的一個名句來形容,我看再貼切不過了:“足下起祥云,到此者應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障,坐安后宜生一點禪心”。

“武藝出在少林中”。在歷史的演進中,禪武同修,南少林的僧人將北少林的功夫糅合進南方拳術,創建了蜚聲海內外的南少林拳。此后,南北少林并駕齊驅,馳騁在中國的佛教界和武術界,漸趨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隨著南少林寺院遺址的發現及大量相關文物的出土,“福清也有南少林”的說法越來越得到各方的認同。武以寺名,寺以武顯。據“福清南少林武術研究會”的研究成果,可以認定,福建南少林拳是盛唐時期自北傳南,與南拳相結合所形成的。在浩渺的武術歷史長河中,福清融會歷代拳師智慧與心血,孕育出風格獨特、流派紛呈的南少林武術,因此,福清南少林武術扎根于民間,技藝在民間,高手也在民間,有旺盛的生命力。

  據介紹,2004年5月,福清市南少林武術研究會成立,研究會專家和一批熱心者走訪眾多老拳師,從中發現了許多珍貴的南少林拳譜和武醫秘籍,有些拳譜和武醫秘籍已有幾百年歷史。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有一些已成為絕響,難以復原,令人痛惜不已,這樣的危機感可能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得如此緊迫。

  讓人驚喜的是,研究會80歲的會長吳昌安先生四處奔走,尋訪到隱于鄉間、被譽為“南少林活化石”的103歲老拳師張本利。相傳,張本利的師父傅昇華,是南少林高僧林如的嫡傳弟子,張拳師能演示28種南少林拳套路和6種兵器。幸運的是,吳昌安會長用一招一式一張照片,記錄下張本利老人5套拳種的招數和36張鳴鶴拳、36張龍拳、36張飛鶴拳、24張八步蓮、72張羅漢拳的照片。吳昌安老人說:“羅漢拳其實是108招,但是老人年紀大了,下盤動作打不動,只能記錄到72招。”更讓吳昌安擔心的是,禪宗要靠口傳心授,2013年10月,張拳師離開了人世,用文字照片整理記載很有限,無法傳達拳種里的禪宗,令人扼腕痛惜。

  陪同我采訪的主人,說有一幅名為《白蓮堂》的南少林寺歷代拳師圖,并取來印刷品給我觀賞。這幅圖是出身福清武術世家的王志強保存的。王志強祖父王白水是清末福清著名拳師,曾創辦“白蓮堂”鏢局、拳術館和青草藥館。王志強的父親王其珠自幼習武,在福清頗有名望。王志強也從小學習鶴拳、刀法、棍術等,現任福清南少林武術研究會副會長?!栋咨徧谩啡瓗焾D在王志強家已經珍藏100多年,此圖上半部分主要是南少林寺歷代拳師圖,包括南少林著名武僧鐵杖、鐵柄、鐵珠、鐵鞋等人的畫像,南宋初年福清少林院高僧“鐵鞭韶師”就是一個史有明記的武林高手。下半部分是少林傷科秘籍。此外,王志強家中還珍藏一幅手繪的“十二段錦練習圖”,這幅“十二段錦練習圖”,記錄的是一種坐著練習的內功拳法,十分罕見。

  據說,拳師林坤順家也藏有少林寺拳法圖解,他今年83歲了,自幼拜妙慶拳師習武,他師傅送給他的拳譜,在他手里已經珍藏70多年,成為福清拳壇歷史的見證。

  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據統計約有129種?!吨袊湫g史》記載有46節75種、器械有27節,拳術命名更是眾說紛繁。福清南少林有多少門派和套路,我沒有統計??上驳氖?,福清拳譜和拳醫逐步得到挖掘、搶救。最令我感興趣的是,福清南少林搶救出仿效飛禽走獸的飛翔、跳躍等動作的“飛鶴、宿鶴、食鶴、鳴鶴、地術拳、龍拳、禪宗羅漢拳”等拳術套路,繼承了少林北派的精髓,又吸收了當地的實戰拳法。福清拳法和器械中,有不同風格、特征與內容的派別,或者說每一流派中,都有著鮮明獨特的拳械方法和內容,標志著拳種練法,已經完全形成。

回眸歷史,福清南少林一路走來所呈現出的武韻少林風,是福建南少林的鮮明寫照。應該說,福清南少林不僅有“寺”,也有“拳”。璀璨斑斕的福清南少林拳,在中國武壇上熠熠生輝。

 

 

福清南少林武學與禪學的自然融合,承載了千年的古老文化,讓人想起少林寺著名的傳說“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受電影《少林寺》根深蒂固影響,想象中,福清南少林寺也大有深山古剎大興練武之風的神秘吧!

微信圖片_20250410235841.jpg果不其然,在寺內,掛著一塊“南少林寺武僧團”牌匾,特別引人注目。在練功坪上,只見磚鋪的地面上留下兩行鍋底狀圓坑,一個個間隔約2.5米,是眾僧苦心學藝、兩腳長年踏踩而成。這時,自幼出家為僧、精通武藝的釋明心師傅,向我介紹正在練功的一位師傅和兩位學徒,讓我難得欣賞到福清南少林的真功。

少林寺釋永國住持,2000年8月,應福清市宗教局及佛教協會邀請,任重建寺第一代住持至今,今天,我有幸親耳聽他介紹:“南少林武術歷盡滄桑仍保留著修煉心性的禪機,‘百脈真氣淌,微末藏禪機’。福清南少林寺在一期工程竣工后,便恢復建立了南少林武僧團,武僧中有三分之一參加過重大國際武術表演并獲獎?!彼J為,“武學與禪學緊緊結合,以武傳禪,以武修禪,以禪悟道,既包容武術技擊功能,又獲得禪定內修效果?!?/span>

耳聞目睹,我感受到“武以禪名,禪以武揚”的博大精深。千年來,武術史雖歷經曲折坎坷,然而,卻能矗立蒼穹,經久不衰,衰而不滅,演繹歷史,自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和規律。也因此,對南少林遺址之謎的深入研究,能讓福清民間武術得到復興和繁榮。

  據了解,福清江鏡鎮玉桂村的少林武館,有40多年歷史,82歲的郭增興是當地的拳師。每年的寒暑假,他都會開辦武術班,教村里的孩子武術。在少林武館的墻上,掛著門規和武德,“習武之人尚德不尚力,惟有德者,力雖遜于人,而人心帖然”,這是郭增興給學武者上的第一課。郭增興老人擅長龍樁三戰、剛柔掌、四門棍等武功,晚上還會與70歲的徒弟陳家增對格流水棍,讓人眼花繚亂。陳家增是郭增興老人的得意弟子,按照慣例,因忌憚“徒弟打師傅”,師傅的武術傳授總會“藏底”,但郭老對偏愛的3個弟子卻是例外,他認為習武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和防身自衛,因此,對徒弟毫無保留,在當地傳為佳話。又如,正在福清市區的西門街道行醫的唐圣龍,曾在新厝鎮塘頭村的武館教學,經常游走于鄉間教授各類拳種,如今主要替人推拿看診。唐圣龍擅長三劍、單鞭羅漢、大小羅漢、鐵羅漢等拳種,這些拳種有百年歷史。在他的醫館內,有一塊“福清南少林功夫訓練館”的牌匾。他說,訓練館已經獲批,隨時能開張。在福清,像他這種武林高手還大有人在。

  說到福清南少林拳,總繞不開宗鶴拳。宗鶴拳是中國有影響的一個武術流派,2013年剛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國家級保護名錄。福清市宗鶴拳協會,在武館里掛有一幅方世培的畫像,兩側對聯寫著“剛柔虛實定心神,吞吐浮沉功練氣”。身為宗鶴拳第五代傳人的方長燦、方長玉兄弟,為了把祖先方世培開創的宗鶴拳傳承下去,成立協會、辦武館,給每年從海外前來尋根拜祖的武林人士提供交流的平臺,也讓更多人了解宗鶴拳。宗鶴拳協會成立以來,已舉辦三屆海峽兩岸交流大會,赴臺灣參加兩屆武術表演,成為兩岸民間武術團體交流的橋梁。

  還是那句老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些海內外武林高手到福清尋根問底,武術愛好者慕名前來學拳習武,福清的民間拳師、武僧團經常為來訪的國內外嘉賓獻演精湛的少林武功,聲名遠播,使這里氤氳著濃郁的武術文化氛圍。南少林武術作為福清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薪火傳承1000多年而不息,不但折射出獨具特色的地域特征,更加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蘊。

  這次在福清采訪,才注意到一個過去被忽視的現象。福清南少林武術與醫術在理論和實踐上,還有很多密切的聯系。常言道武術與醫道不可分,習武者也往往以醫道為業,“擅武功,精醫道”。2007年福清南少林武醫科研組成立,大家同心同德,自費投入活動基金,積極奔走各個鄉鎮,配合鄉村武醫師,對中華傳統武醫遺產進行搶救、挖掘、整理,為福清傳統武醫的發展做出貢獻。醫武兼修,南少林武醫同樣是一門傳統醫學。福清民間廣為流傳的青草藥療傷和十二時辰點穴與治療等醫術,均被民間普遍采用,至今仍在發揮著顯著的作用。

  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一項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近年,福清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以挽救、保護,并把武術工作的重點,從農村民間引導到學校及城市中去,取得很好的效果,得到社會的好評。

  確實,近些年,福清南少林武術團體和武術愛好者,積極參加各種武術交流比賽活動,均載譽而歸。如在福州舉行的福清南少林武術文化展開幕式上,來自詠春拳傳習所、宗鶴拳協會等機構和福清民間的拳師,現場表演宗鶴拳、少林羅漢拳、硬氣功、熊虎拳、鋤頭法、五行拳、鳴鶴拳、詠春拳等豐富多彩的武術套路,贏得滿堂喝彩。福清南少林武術協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先后派出上百人次參加武當山國際武術健康大會和福州國際空手道武術交流比賽;2013年11月23日,在福清市開賽的第七屆華夏南少林武術大賽,吸引了海內外100多個武林團隊,1000多名武術好手參賽,作為東道主的福清,派出頂級武術團隊參賽……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0月21日,福清南少林武術文化展在福州三坊七巷宗陶齋展館開幕。文化展內容豐富多彩,主題為《玉融武韻少林風》,展室分“發現少林”“少林武術”“玉融武韻”“傳承弘揚”四個部分。通過展板展示、實物陳列、場景設置、武術表演、3D畫布、多媒體播放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少林寺的悠久歷史,向參觀者充分展示了福清南少林深厚的武術文化。福清市委常委葉友琛表示:“福清南少林武術文化展的舉辦,將進一步擴大福清南少林武術的影響力,提高福清武術各流派的凝聚力,對弘揚民族正氣,續寫引領風尚的南少林武術文化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和深遠影響。”

本文原載于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