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11-06 10:31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沉 洲



曇石山:五千年前的那顆太陽

 

沉  洲

 

 

五千年前那個仲夏的早晨,和今天并無兩樣,中國東南閩地福州的蒼茫海天之間,一顆蠢蠢欲動的太陽,正在等候著噴薄而出的那一個瞬間。

仿佛巨魚拱起的脊背,一道山崗劃著好看的弧線,沒入閩江入??诘暮?。其后群山環(huán)繞,森林蔥蘢,白瀑如練。山崗頂草木豐茂的平地上,有一座長方形草屋,幾個半地穴式立柱圓形小草棚散落于前后左右。

這是一個原始村落,居住著一群進入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部落的史前人類。

恍惚間,眼前的這幅場景漸漸動畫起來——

只見老大睡眼惺忪走出草屋,他六十來歲的樣子,是氏族里活得最久的人。他捶著腰走到屋旁的水塘邊,雙手捧起水“呼哧呼哧”抹臉。胸前那串小貝殼、小海螺垂懸下來,晃蕩著,撞擊出悅耳的脆響。隨后,他去到山崗邊,西南邊是大河入海口,滿潮的灘涂上歪著幾葉獨木舟,趕海人、討海人都陸續(xù)上岸了。漫天堆滿魚鱗狀斑塊,被逐一涂成血似的顏色。藍濛濛的山影上,太陽已經(jīng)探出了頭。老大迎著霞光,步履蹣跚走到了東邊,今天的霞彩妖艷詭異,要發(fā)生什么大事的樣子,讓人心里忐忑不安。轉眼間,圓圓的旭日在海面鋪起一條金光大道,朝他這邊飛快奔來。馬上,老大的身體就被拖成長影子,遮擋住身后那座小草棚的門洞口。

這時,年輕英武的大羽從老大陰影里彎腰鉆出來,他一手握貝刀,另一手理著插在頭帶上的孔雀羽毛。水塘邊的土坎側面,利用高差挖土造成一溜灶坑,一個個灰黃色的陶釜窩坐其上,一片熱氣蒸騰。彎月趴在地上歪頭吹火助燃,幾個女子手忙腳亂把板栗、豆菽、甜竹等食物往陶釜里擱。

大羽從一個陶釜里抓出幾顆煮熟的毛芋,踩著自己的影子朝西邊去了。河灘邊的淤泥地上,春天撒下的稻禾已經(jīng)熟透,今天要把它們都收割回來。

上山小道傳來笑聲,陽光里,遠方四兄弟油亮的赤裸膀子出現(xiàn)了。他們趕潮水,披星星戴月亮,劃獨木舟去無人島捕撈。他們帶回的,除了一串樹枝穿腮的巴掌大海魚外,還有一網(wǎng)籃黃皮蜆、十幾粒拳頭大的巨牡蠣和海螺。豐盛的海貨河鮮,讓彎月和幾個女子失聲驚嘆。

其實,大婆早已起身,她坐在屋旁巖石上,身體罩在樹影里。她取了樹枝上晾曬的苧麻絲,揉捻成線頭接上陶紡輪桿。此刻,夾緊的雙腿上擱個陶碗,把圓餅狀的紡輪頂在碗里旋轉,汗珠順著松耷耷的乳房往下滴。這會兒,她把剛紡出的細麻線頭在胸前蘸了蘸汗水,手指搓細再穿過針孔,開始縫制鹿皮遮身裙。又忙了好一陣,她在腳邊頁巖上把鈍了的魚骨針磨尖,終于縫完最后幾針。

草屋后的山坡平地間,有棵葉冠蓊郁的榕樹,氣根飄懸,獨木成林。樹陰下的空地上,老大他們正忙著搭蓋一座新草屋。有的人用石錛挖坑洞豎放原木,有的人往地面鋪撒紅黏土,有的人用石塊把松土夯平夯實。

聽到呼叫,老大不急不慢來到大婆身邊。

大婆雙臂繞其腰間,解下那塊遮擋于下身的舊麻布,換上梅花鹿皮。然后,站起退遠幾步,瞇眼端詳著,開心地笑了起來。

開飯了。眾人一擁而上,一個個用陶碗盛滿食物,各自找陰涼處填充轆轆饑腸。有人拗兩支樹枝夾著吃,有人碗湊嘴巴扒著來,還有的干脆用手抓。腰間圍上簇新鹿皮,不知怎的,老大感覺特別不對勁,這會兒連食欲都差了。他從煮黃皮蜆的陶釜里舀了一碗,和大家一樣坐于土坎,喝了湯,邊吃邊往坡下吐蜆殼。

下面土坑里,兩頭豬被雨點般落下的蜆殼擾得嗷嗷直叫喚。那是他們飼養(yǎng)的,土坑上圍有一圈木柵欄,餓極了也跑不掉。女人們每天都要去采豬草來喂它們。

遠方“呼嚕?!币幌潞裙馔肜锏哪迪牅酒饋恚业揭粋€陶釜,從里面撈出個海螺,擺在樹下的石塊凹處,握住石錘就砸。然后剝開裂殼,取出螺肉扔進嘴里,津津有味嚼起來。

填飽了肚子,眾人又紛紛忙碌起來。遠方四兄弟一幫人扛上長矛、背起弓箭,帶上黃狗,他們要去密林里狩獵。草屋邊的石堆前,有些人把選好的石頭依形就勢“乒乒乓乓”砸了起來,他們要制成砍劈用的石斧、挖土用的石錛、割草用的石鐮等工具。成型后,再蘸水壓在石塊上磨出刃部。也有人用鹿角制成的骨錐,在牡蠣殼上小心翼翼穿孔打眼,再用苧麻繩固定到樹棍上。

樹陰下,老大還是有點心神不寧。他吆喝著讓大伙把橘紅色的干松枝堆到夯平的地面,然后引火燒烤。他們知道,就像燒陶一樣,烈火烤過的土會變硬,還能隔潮。草屋前,大婆正和一幫女人,用木棍搗爛水池里泡了好些天的苧麻,漂洗后晾曬到樹枝上。

彎月用灰色折沿陶簋,裝了吃的和蛤蜊湯,要給割禾未歸的大羽送去。往山里方向,走到壕溝附近,這里的樹林被砍伐掉一大片,周遭是碼成一堆堆的干柴。升起不久的太陽光從樹梢傾瀉下來,林子里一派明亮。她看到有人在草寮里整理剛出爐的陶制品,殘破碎片丟棄一地。草寮旁邊的五六口圓包小陶窯依山坡建起,有人往火膛口填木柴,芭蕉葉煽得爐火正旺,窯后的排煙孔濃煙翻滾。這時,有人拎來兩條捕到的海魚丟給黑臉,隨后把十幾個陶網(wǎng)墜裝入陶釜端走。還有人提來一只野兔,黑臉抓了兩把他要的陶紡輪給他。

忙完這些,黑臉坐回木制輪車前,撥動圓輪旋轉起來。他端坐著,張開雙手虎口,大拇指和食指卡住圓盤上的陶泥,變戲法一般,旋轉中,兩手間就出現(xiàn)個器形規(guī)整的泥釜。黑臉甩了甩手上的泥漿,曲起胳臂擦掉額上的汗水,又坐到另一張臺前,接過別人遞過來的泥條,往臺上那個半干的泥釜口盤筑,然后捏成折沿,再用圓柱形陶拍,一下下將之拍實。隨著一道道細小裂縫彌合,泥釜外壁立馬呈現(xiàn)出像繩索那樣的紋路。

黑臉忙事時,抬頭沖彎月嘿嘿笑。彎月一驚,記起正事。雙手抓緊陶簋上的提繩,她踩著挖好的土階,小心翼翼翻過一人高的壕溝。

以前,常有老虎、黑熊跑到草屋這邊傷人,自從族人挖了這條壕溝后,它們就過不來。如今,晚上睡覺安穩(wěn)踏實多了。

林下灌木叢里,一群梅花鹿飛馳掠過。沿小路往西拐就出了森林,山坡下是一片河汊開闊地,水草豐茂。左一撮右一撮的稻禾,被大羽收割起來疊成一堆。此刻,他盤腿坐地,用藤條重新捆扎緊貝刀木柄。聽到腳步聲,大羽抬頭看到走近的彎月。她挺拔的胸前,汗水匯成亮亮的一股,正從弧形乳溝爬延下來,那里吊著一顆野豬獠牙,宛若新月般潔白。它是一次成功狩獵后大羽的收獲。

大羽連忙從邊上的芭蕉樹上砍下一串金黃色的芭蕉,再把一片葉子劈成扇形,朝彎月胸前扇了兩下,笑著遞給她。

在大羽狼吞虎咽時,手腳利落的彎月,嘴里嚼著芭蕉,在稻禾地邊尋找到一叢野毛芋,正準備用貝鏟挖掘出來。

突然,遠處森林方向響起急促的螺號鳴叫聲,大羽立馬擱下陶碗,站起身喊過彎月,摸了一把她的臉,抄起貝刀,轉身鹿也似的消失在叢林中。

大羽氣喘吁吁趕到現(xiàn)場,看到樹林下的灌木叢里,遠方他們十幾個人,嗬嗬高叫,手持長矛把一只棕熊團團圍住。棕熊齜牙嚎吼,它的身首釘著好幾支石箭鏃,傷口血流如注,黃狗不時跨出虎步朝它狂吠。還有人朝棕熊拉弓射箭、扔石頭。大羽看這情勢,連忙扔下手中貝刀,從旁人手里搶過長矛,趁棕熊向后退,和大家伙一起刺上身去。棕熊痛得尖嚎起來,拼死往前一抵,眾人有的踉蹌倒地,有的頂不住后退,唯大羽像座鐵塔死命撐住。深深插入熊背的長矛棍被頂成弧形,緊接著,啪地一響,木棍折斷。在慣性力量作用下,熊首沖上來砸中大羽向前撲去的臉,只見大羽雙手攤開,昂面仆地,熊身就勢壓下來……

被抬回的大羽七竅出血,整張臉和胸廓已經(jīng)變扁走樣,慘不忍睹。老大垂頭喪氣,他的不祥預感變成了現(xiàn)實。這是兇兆,必須馬上入土為安。在山崗臨海的東南坡墓地群,遠方四兄弟揮動石錛和貝鏟,刨出一個長方形的土坑,底下再鋪上禾草,眾人把大羽抬進去,讓他面朝太陽升起的方向。老大將塔形黑魂瓶抱于胸,另一手在大羽頭頂和魂瓶間來回比劃著,嘴里呢喃自語招魂。遠方四兄弟把大羽常用的石錛、貝刀等工具放在他的身邊。彎月淚灑黃土,她把孔雀羽毛頭飾理好,擺在大羽胸前,然后跪下,無助的雙臂朝天邊的殘陽高高舉起,問天天不應。

在彎月嗚咽不絕的哭泣聲里,黃土漸漸覆蓋了大羽的身體。

天黑了,蒼穹星河璀璨。草屋前的火塘,原木架上吊著的陶釜正煮著熊骨頭,大家把削尖的木棍插進大塊熊肉,放在火上來回翻烤。借著篝火的亮光,遠方整理著麻紡線織成的漁網(wǎng),在缺失處補系上圓柱狀的陶網(wǎng)墜。忙完這些,他仰首幽邃天幕,找到北斗七星和北極星,手臂有力一舞,果斷地說道:我們有這么多吃的,可以出去闖蕩了。

從懂事開始,他們就一次次聽老人們說起,太陽出來的地方,有很大很藍的海,有很高很白的浪,還有一片看不見邊際的土地,那里的四季食物不斷。

眾人群情振奮之時,老大的鼾聲從背后草屋里傳出來,和一陣陣的海涌聲交織在一起。

海天之間露出一抹魚肚白的時候,遠方四兄弟他們把獨木舟推下灘涂,追隨著退潮的海涌,一槳一槳劃遠去了。

……

這是史前閩族祖先生活的情景再現(xiàn),曇石山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便是這一天詳細的注解。

六十多年前的一個冬天,閩侯縣甘蔗曇石村的村民修筑閩江防洪堤時,發(fā)現(xiàn)大量白色蛤蜊殼堆積層,經(jīng)專家認定,這個貝丘遺址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在歷經(jīng)六十年時間、前后九次的考古發(fā)掘后,曇石山遺址以其豐富的種類、完整的內涵、清晰的文化面貌,把福建歷史向遠古上推了兩千年。

曇石山遺址明顯不同于同期的其他地區(qū)考古遺址,因此成為福建省首個被定名的考古學文化。所謂考古學文化,就是考古發(fā)掘中可供人們觀察到的屬于同一時代、分布于共同地區(qū)、具有共同特征的遺跡、遺物。例如,曇石山遺址發(fā)現(xiàn)的貝丘層、灰陶釜、魚骨等,在閩侯莊邊山、溪頭遺址和福清東張等一批同期遺址中共同出土。這樣一群有著特定組合關系的遺存,統(tǒng)統(tǒng)被稱為“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是以曇石山遺址發(fā)掘地層第三層來命名的,距今5000至4300年;遺址的第四層,屬于迄今為止閩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最早遺存,考古界稱為“曇石山下層類型”,距今5500至5000年;第二層與閩江下游和閩東北地區(qū)的黃瓜山文化遺存相似,距今4300至3500年;最上面一層,與閩江下游商代至西周時期的黃土侖文化相似,距今3500至2700年。

曇石山文化,東邊抵達閩江口大片區(qū)域及附近島嶼,向西輻射到南平樟湖坂寶峰山遺址。這片地域是福建文明的濫觴之源,也是中國走向海洋文明的肇始之地,它對史前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閩臺古文化淵源以及南島語族的起源等課題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島語族是當今廣泛分布于亞洲東南至太平洋群島等海洋地帶、民族語言親緣和文化內涵相似的土著族群,是目前世界上分布區(qū)域最廣、使用人數(shù)最多,也是唯一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

國際考古界研究認為,以福建沿海為中心的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是南島語族的最早源頭,也是其先民即將走向煙波浩渺的海洋之前,在歐亞大陸上的最后一片棲息地,而福建閩侯曇石山則是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五千年后的一天,南太平洋法屬波利尼西亞六位南島語族后裔,仿照五千年前的先人,駕駛自制的原始獨木舟,通過觀察天象,順著風向和洋流,歷時116天,從南太平洋漂泊航行1.6萬海里,尋到了臺灣島,尋到了福州,最后又尋到了閩侯曇石山,如期走通他們的尋根之旅,并認定與今天的福州人同屬一個祖先。

依靠豐富的航海經(jīng)驗,從福建沿海出發(fā),劃著獨木舟,一代又一代的史前閩族人跨洋出海,以接力傳棒的方式,抵達了太平洋上幾乎每一個適合人居的島嶼,繁衍生息,最終形成今天的南島語族。這像天方夜譚嗎?中外學者、專家正在逐步解開這個千古之謎。

五千年了,蒼穹星移斗轉,大地滄海桑田。閩江入海口向前推進了60余公里,臺灣海峽那一灣水也起起落落。然而,當空的那一顆艷陽,依舊燦爛如初。在它澄明的曙光里,我們恍然洞穿了閩族人的前世今生。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xié)“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