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概論”專題·
49.建設中國式幸福社會
2000 多年前,古代圣賢就提出“天下為公”的理想,歷代仁人志士都把它奉為信條,并為之奮斗。“天下為公”是一個長遠的奮斗目標,任重而道遠。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目標,以實現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愿望。
一、經濟富強
我國通過 40 多年改革開放,各項建設事業取得矚目的成就,為實現中國人的幸福夢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確定經濟發展的宏觀思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唯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我國正是通過努力發展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為實現中國人民的幸福夢打下雄厚的物質基礎。
堅持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建立現代化的經濟發展體系。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目標,必須遵循經濟、自然和社會的規律,做到適合中國的國情,尊重自然規律,重視民生事業的進步,讓發展與民意相適應,發展與分享相結合。
實現發展與民生雙贏。經濟與民生應相輔相成,改善民生的本質就是發展經濟,發展成果必須與人民共享。我國堅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為了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政治民主
政治生活清明,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政治權利,國家實行依法治國,社會充滿公平正義,人民才能感受到幸福,其幸福也才有保障。
完善人民民主。我國實行的是協商民主,人民既有選舉權,也有參政、議政、管理和監督政府的權利。我國的民主制度有利于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
擴大政治參與。我國的協商民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拓寬民主途徑,深化民主內涵,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
發揮法治作用。只有依法治國,讓人民參與國家和社會的管理,人民權益才能得到保障,人民幸福才能實現。
努力實現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和內在要求,堅持把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作為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徑。要加強制度體系建設,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制度保障體系。
三、文化繁榮
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一體兩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中國人民的幸福夢,就必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豐富精神世界。就人民幸福而言,精神幸福是更長久、更深刻的幸福,所以黨和政府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的、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盛宴,為人民幸福生活指引方向、充實內涵。
倡導正確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人民群眾提升幸福感,并團結全體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守護幸福生活。
提高民眾的幸福修養。中國共產黨重視對人民群眾進行道德教育,讓他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正確對待和享受幸福,提高其幸福修養。
增強文化自信。只有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民族精神,才能堅守民族優良傳統,獲得創造幸福的動力,保持正確享受幸福的道德操守。只有傳承和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才能堅持為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而不斷努力奮斗。
四、社會和諧
從本質上講,幸福的社會是實現民生進步、社會公平、人民正義、全民族共同富裕的社會。
民生是民心之源和幸福之基。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福祉,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發展成果與民共享。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
解決民生問題。民生問題是具體的、現實的,民之所求無小事,涉及人民利益的事,人民關心的事,黨和政府都應當重視,持之以恒地及時解決,讓百姓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世界福”徽標圖
維護社會安全。公共安全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基本的民生保障。黨中央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形成嚴密的制度體系,其宗旨都是為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五、生態美麗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人和自然應該和諧共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公平的公共產品,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民生福祉。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生之福。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更希望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所以我們必須注意保護環境,消除污染。我們的發展必須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這樣才是可持續的。良好的生活環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象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的經濟發展應當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走綠色發展的道路。讓美麗的生態環境為經濟發展加分,成為民生幸福的增長點,展現良好的國際形象。
綜合保護生態環境。人口、水源、土地和樹林等是統一的有機整體,互相依存,所以必須統籌兼顧,綜合治理。中央提出要建章立制,保護生態環境,實行生態環境惡化責任追究制度,下大力氣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為當代更為后代子孫留下美好、幸福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