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4-09-12 00:15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方友德



大學城在此崛起

 

方友德

 

 

 

八閩首邑閩侯縣,自古以來就是一塊文脈縱橫、教化深厚的書香寶地。

福建師范大學是百年老校,已有110高齡。而閩師肇基,首開先河者乃清末帝師陳寶琛。陳寶琛乃閩侯縣螺州人(螺州鎮近年劃歸福州倉山區)。1907年,陳寶琛秉持“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溫故知新可以為師”之宏愿,力克時艱,創辦了“福建優級師范學堂”,開啟福建省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之禮。嗣后,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省立師專相繼成立,在歷史長河中應勢之需,匯聚融合,于是福建師范學院橫空出世。

在電影《末代皇帝》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1908年一個冬夜,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咽氣的慈禧,下詔醇親王立即把3歲的溥儀送來,要他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隆重的登基大典上,溥儀發現老師陳寶琛身上有一個裝著蟈蟈的小籠子,突然興奮起來,爭著去玩籠里的蟈蟈。他對殿下跪著三呼萬歲的文武大臣,毫無興趣。

陳寶琛,這位歷經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直至民國的老人,在他家鄉螺州,在閩侯縣,乃至福建全省,都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1945年首演的閩劇《陳若霖斬皇子》戲本,描繪嘉慶年間曾先后任工部和刑部尚書(兩個部長)的陳若霖,因為皇子洪杵見宰相之女李雪嬌美貌,假傳太后“懿旨”,把她騙入宮中,欲施非禮。雪嬌不從,自縊身亡。刑部大臣陳若霖,不畏權勢,幾經曲折,判清冤案,斬了太子。這故事歷史上末必真有,但說明當地群眾對陳若霖為官清正,有口皆碑,歷代頌揚。

陳若霖是陳寶琛曾祖父。皇上贈他許多“御書”,他在家鄉螺州建起一座“賜書樓”,珍藏皇帝“賜書”,這是螺州五座藏書樓之首座。

清宣統三年(1911年),陳寶琛在毓慶宮為皇帝授讀,賜紫禁城騎馬,皇帝還賜給陳寶琛更多的御藏圖書。第二座樓稱“還讀樓”,取義于“還我讀書”,為陳寶琛所建。陳寶琛酷愛讀書,搜羅有大量的民間善本、珍本,但因非“御賜”,便屈尊“還讀樓”,其數量質量比“賜書樓”更為可觀,為福州地區最大的一個私人圖書館。解放后這些圖書多為福建省立圖書館和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所收藏。

1884年中法戰爭之后,陳寶琛被部議降5級調用,自此隱居不出20多年,建“滄趣樓”以自娛。樓內大量貯藏古玩、金石、書畫,也是當時福建省內最大的一座私人博物館。陳寶琛經常在這里接待福州地區的文人高士,如陳衍、林紓、嚴復等,或論文評政,或高吟淺唱。

1911年辛亥革命,溥儀被廢,陳寶琛回鄉建“望北樓”,坐南朝北,高掛溥儀盛服臨朝的巨幅照片,大有“丹心朝北闕”的意思。“晞樓”為最后建成,坐西朝東,撫明月,迎朝暉。陳氏五樓大院之內,有回廊曲徑,茂林修竹,大墻之外面臨螺江,但見煙波浩淼,水色滄茫。彼岸有巍巍五虎山。

1931年底,溥儀在日本策劃下潛赴東北,建立傀儡政權。陳寶琛曾赴長春規勸無效,自己拒任偽職,后于1935年卒于北京。

 

 

大學城位于福建省閩侯縣上街鎮,壯麗的旗山之下,烏龍江南岸,西鄰京福高速公路,東鄰國道,是福建省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一座集教育、科研、文化、生態、生活于一體的新城。

大學城山水綠地環繞,充分利用現有湖面、水體、河岸線等自然條件,結合外圍山水景觀資源,建構城市綠色生態環境圈。遠期建設目標中提出,上街大學城將與福州高新區聯動發展,打造海西“智谷”和教育“高地”。

大學城容納了眾多高校,其中有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工程學院、閩江學院、福建江夏學院、福州教育學院、福建華南女子學院、福建師大協和學院等。

用了一整天的時間,閩侯大學城之大、之美,才在我的腦海中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福建師范大學校園建設以學生為主體,校園景觀令人心曠神怡,走進學校大門,猶如進入一個傍山依水、環境幽雅、綠樹成蔭、曲徑通幽、空氣清新、花香鳥語、富有人文氣息的美麗公園,師大旗山校區位于福州市閩侯大學城南片,翠旗山腳下、溪源江之畔,這里是本科生就讀的主要校區,并有四個研究生專業入駐。旗山校區占地約2804畝,現為大學本部。

校內的寶琛廣場、桃李廣場是主要的校園廣場;廣場周圍有廣袤的草坪,寶琛廣場中間豎立著學校創始人陳寶琛雕像,是為提醒同學們認識本校悠久的歷史,敬重前賢,珍惜當下,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更令我神往的是半月形的師大旗山校區圖書館,它是一座開放型、綜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現代化圖書館,布局、設施、色彩運用都充分反映了百年老校的文化特色,并與旗山校區朝氣蓬勃、大膽創新的建筑風格融為一體,它是福建師范大學富有個性的標志性建筑。

以現代主義風格設計的美術樓,主色調為灰色,窗戶造型為菱形且大小不一,運用了美術特色的思維。它與另一座國際主義風格設計的音樂學院,是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藝術佳作。

旗山校區的知明樓、篤行樓、立誠樓、致廣樓、圖書館等的建設與其百年校園文化和文明傳承息息相關。

師大旗山校區的園林景觀設計很注重綠化,充分考慮到植物的形態、大小、質地、色彩、生長周期等特點,同時結合了單株、樹陣,各種搭配組合在一起等方法,如東校門口正對大門運用了大棕櫚來體現大學的氣勢磅礴。圖書館后面的桃李廣場,以桃樹、李樹為主的樹陣、竹子和山石相結合,形成了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提供師生們學習休息的充分空間。

閩江學院位于福州閩侯上街鎮,福州大學城北部,校園占地170多公頃。建筑面積為7.6%,綠化率達到58.9%。它的綠化率是大學城里首屈一指的。校址西依風景秀麗的旗山,東面靜靜流淌著青洲河,校內河汊密布,綠樹成蔭,淡煙疏柳,清新宜人。學院校園結合當地自然地形地貌,引入青洲河水,蜿蜒水渠貫穿校園,成河成湖。優化校園生態系統,豐富校園景觀。

校園里由許多小游園或者小花園組成,并有湖泊、河流、山丘等景觀,杏花春雨,鶯飛草長。供學生休息、靜思和小組活動,是絕佳的學習和交流場所。

閩江學院采用核心型布局,主干道為校園中軸線,貫穿校園東西兩端。以圓形的晨磬廣場為核心,分布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通過有序的交通系統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樓以呈現英文字母C為形狀,主色調為黃色,表達了地中海風格的特色。

閩江學院是一所市屬綜合類院校,歷史較為悠久,如何表達學校“海納百川”的文化內涵,反映學校歷史文脈,創建新型的大學形象,體現學校的人文精神,是景園創作的著重點。

參觀福建師范大學旗山校區和閩江學院的校園后,我忽然想起宋詞中蘇柳的不同特色。柳永詞要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蘇東坡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兩個校園以不同的優雅風騷展示了大學城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福州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說過:“校園應是一本教科書,使每一堵墻都會說話。”由此可見,一個校園景觀設計的特色對于一個大學的建設何其重要。

福建協和大學系創建于1915年的一所教會大學,是今福建師范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的主要前身。1951年1月,教育部決定接辦福建私立協和大學和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成立“福州大學”。1953年“福州大學”改名為福建師范學院。1972年,福建師范學院改名福建師范大學。原福建協和大學如今成為福建師大的一個學院,在大學城里占有重要一席。

民國十一年(1922)協和大學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于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筑新校舍,大小數十座饒有東方古典風味的精致建筑峙立江東,背倚巍巍鼓山,面俯閩江之流,遠山凝翠,江帆如畫,不愧為一所莊重典雅的高等學府。

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儀器、設備,無一幸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被縱火焚燒,壁穿梯折,僅存外殼,其中以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余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磁器、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蕩然無存。

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戰勝利了,協大于十一月遷回福州。經過數月艱巨的重整之后,鼓山蒼蒼,閩水泱泱,終于重聞昔日的弦歌了。

1958年“福建農學院”從魁岐遷往福州西郊梅峰,原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校舍由鐵路部門使用。1970年,福州鐵路局把大部分校舍移交福州制藥廠使用

福建協和大學是人才薈萃之所,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先后在這里任教。如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郭紹虞,名儒陳寶琛入室弟子陳易園,嚴復的哲嗣、著名教授嚴叔夏,著名考古學家、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著名歷史學家傅家麟,著名黃麻遺傳學者盧浩然,著名動物學家、兩棲爬行動物國際委員會委員丁漢波,著名微生物學家、"慶大霉素"發明者王岳,著名昆蟲學家、博士生導師趙修復,以及著名學者陳文淵、陳錫恩、陳興樂諸博士。

協大畢業生在科技、農業、教育方面有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就有鄭作新(中國鳥類世界聞名的學者,曾被美國國務院聘為客座教授赴美講學)、林蘭英(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黃維垣(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仲璋(寄生蟲專家,廈門大學教授)、唐崇惕(寄生蟲專家、廈門大學教授)等。還有著名農業專家李來榮(原福建農學院院長,國際上著名園藝學家)、張先光(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教授,著名禽病專家)等。

曾任協和大學校長的陳錫恩(1902~1991),福州市人。格致中學畢業后,入福建協和大學就讀,1923年赴美留學,入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就讀,受杜威所賞識,得教育碩士學位。1929年歸國,應聘為協和大學教授,先后兼教務長與訓導長。1937年夏再赴美國,進南加州大學,完成其博士學位。次年即受聘于該校,講授比較教育。斯時,日本正大舉侵華,他分赴美國各地演講,以提升美國朝野人士對我國抗日戰爭之認識。1946年,協和大學校長林景潤因病,該校董事會即聘陳錫恩為校長。他向南加大請假一年來閩就任。南加大假期滿后回美。迄1974年退休,在南加大任教逾30年。陳氏退休時,南加州大學以其有功于教育,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陳氏樂善好施,捐出所珍藏圖書外,又捐出金錢創設基金會,以作為贊助中國赴美留學生。1991年5月,陳錫恩教授病逝于洛杉磯,享壽90歲。其夫人在他身后設置“陳錫恩鐘文惠獎學金”,栽培至南加大就讀的中國研究生(包括大陸和臺灣)。

現在,福建協和大學的優良文化傳統正由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進行傳承。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成立的“協和文化尋根課題組”得到了福建協和大學校友的支持,使福建協和大學的文化得到延續。

福建華南女子學院1908年創辦,迄今也有百余年歷史。舊校區位于福州倉山,2012年部分搬遷至閩侯上街鎮學園南路66號。福建華南女子學院是全國第一所民辦女子普通高等專科學校,學院設有英語、服裝設計、鞋類設計專業;以及兒童教育、營養食品檢驗與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家政、工程造價、公共事業管理、室內設計和涉外旅游管理專業。

華南女子學院1941年停辦,1946年復辦,1951年并入福州大學,1984年10月,校友余寶笙在80歲高齡,帶領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校友復辦了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1997年學院被評為全國民辦高校先進單位。2004年民政部授予學院“全國先進民間組織”稱號。學院理事長陳鐘英教授被評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師”。學院5名外籍教師獲得“國家、省友誼獎”。

1985年起,學院通過各種渠道引進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外籍教師80多人,還分別同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美國普吉灣大學、美國世紀學院、芬蘭瑞典職業技術學院、韓國梨花大學、日本和菲律賓的大學簽訂校際合作交流協定,選派教師到該院任教、接受該院青年教師前往留學深造。

福建江夏學院是省屬公辦普通本科大學,于2010年3月正式成立。是在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福建政法干部學院和福建金融職業技術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學校主校區坐落在福州大學城新校區。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如論先生捐資4.6億元,支持學校新校區建設。

江夏學院校徽整體設計以鼎為主體。“鼎”,古代視為立國重器,寓意高等教育為立國之根本,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鼎的上部銘文是篆書書寫的校訓“博學于文,修身以德”,體現福建江夏學院辦學之目標。鼎的中足,有一個鑰匙孔,寓意開啟真理的大門,向著美好的前程邁進。

江夏學院校園活動十分活躍,組織經典讀書月活動,主題是“我讀《大學》,大學讀我”,成立《大學》宣講導師團,講述“大學之道是什么?”學生寫出心得,進行討論。我想起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學和同學座談曾經指出,古人道,“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學校組建大學生藝術團,評選校園十佳歌手、啦啦操等系列文體活動,學生獲得好聲音福州賽區第一名、全國啦啦操三金一銅的好成績。

 

 

福州大學城規劃的最大特色是擺脫“小而全”的辦校模式,打破校際界限,實現資源共享的最大化,讓各所大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建成后的大學城不僅教學、科研和后勤服務等基礎設施硬件共享,軟資源也將共享。

福州大學城里的二十萬莘莘學子、青春少年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可以選擇喜愛的專業和名師,跨校到各大學去選修和旁聽,學分記在自己成績里;你們可以從電腦里查到所有大學圖書館的目錄,文科生能讀到自然科學的書籍,理科生可以暢讀小說和詩歌;你們可以在學生大會堂里,聆聽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師和名人高水平的報告和演出;你們可以到各處運動場和游泳池,去進行鍛煉和健身;你們可以在各個學生文藝中心,發揮自己的專長參加演戲、朗誦或一展歌喉;你們可以在有醫科大學和中醫藥大學教授專家出診的學區中心醫院看病就診;你們可以在周圍小飯館和三二志同道合的學友加餐小聚,暢談理想,揮斥方遒……

祝福你們!今天桃李芬芳,明日國家棟梁!

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閩侯》,本文稍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