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晉安的文化根脈
黃錦萍
一只色彩斑斕的蝴蝶拍著羽翼,穿越時光隧道輕盈地飛來,停泊在探尋“文化根脈”的晉安土地上。這只被我邀約一起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蝴蝶,此刻也仿佛有了使命感,她將與我作伴,和我一起完成晉安的“非遺”之旅和“全國民間藝術之鄉”之旅。
晉安記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尋找,晉安人的“血脈基因”,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探出端倪。當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找一個安頓的家,當強烈的保護意識變成一種社會責任,晉安人代代傳承的老手藝和工匠精神,依然散發出不朽的光輝。
象園木雕,雕琢聲漸進漸遠
一只蝴蝶飛來,停泊在一棵粗壯的木頭上,這是一棵百年黃楊木的一段,能讓木雕藝人眼睛放光的原始材料。別小看這一節沾滿塵埃的木料,經過雕刻師叮叮咚咚的敲擊、雕琢、打磨,一件驚世的藝術品或許就潛伏在這截木頭里。她可能幻化成生動的人物、山水、花卉;也可能被賦予飛禽、走獸、魚蟲的靈性,全靠雕刻師的喜好和心情。
走進福州溫泉公園內的藝博園,古樸典雅的建筑風格,看似隨意點綴的花草雕塑,曲徑通幽的林蔭小道,大氣靈巧的庭院布局,營造出濃濃的藝術氛圍。但這里最令人流連的,是藝博園園主汪方寒收藏并展示的各個朝代、各路木雕根雕大師的精品力作,一件比一件經典。汪方寒是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他們家是當地名聲遠揚的木根雕世家,岳父林學善是中國木雕工藝美術大師,他因擅長雕刻達摩,被業界人尊稱為“達摩善”;妻子林秀敏善于刻畫女性題材,是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展廳里展示最多的,自然是他們家創作的獲獎作品。汪方寒正在陳列館里指導徒弟們調整木雕作品,見我到此造訪便停下手里的活,帶我參觀他的盛世收藏。他告訴我,福州象園木雕始于明末清初的建筑裝飾和佛像,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而形成,有一套獨特完備的雕刻技法。利用龍眼木、黃楊木為材料,經雕刻藝人制作而成,作品多為人物和動物。龍眼木雕作品古樸大方、粗獷別致、人物造型準確生動。黃楊木雕則風格細膩逼真,傳神洗練。象園木雕作品的外貌特征,就在于它保留了木質原有的色澤和紋理,看上去“粗”,其實是追求“自然”本色,按現在的說法叫“接地氣”。
據《福州地方志》記載,福州的木雕技藝可追溯到唐宋時期,1796年前后(清嘉慶年間),福州東郊象園村一帶木雕藝人以茶樹根和樟木的自然形狀雕刻人物、走獸作品。雕刻高手的木雕作品保留木質的原有色澤和紋理,或精致細膩、或形意并存、或別致生動,具有較高的收藏和傳家價值,被稱為“古董”,為人們所追捧及收藏,也催生了專營木雕生意的“古董商”。當時的福州正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商人的推動下,福州木雕也由此銷往全世界。
清朝時,象園村藝人柯傳燦、柯傳鐘(俗稱象園柯派)以雕塑人物自然逼真聞名,他們精于木雕技藝,不僅在象園村收徒傳授木雕技藝,還傳藝于鄰村。民國時,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在象園頭開辦福州工藝傳習所,聘請象園派陳春潤等傳習師教授木雕技藝,培養了大量的木雕傳人。1936年,福建省教育廳開設雕刻科,聘請象園派名藝人柯經煊出任專職木雕教員,還被請到臺灣授徒。經過先輩們多年的繼承與傳播,逐漸形成了以象園村為發祥地的三大流派:象園、大坂、雁塔,其藝術各具特色。新中國成立后,福州木雕迎來了鼎盛期。其標志性的事件就是1958年,福州第一木雕廠的成立,地點就在象園王莊附近。這是福州第一家地方國營木雕廠,集結了象園地區三大流派的眾多工藝家,當時職工達到1000多人,興盛程度可見一斑。象園地區的老藝人們在為福州木雕藝術的傳承、發展、普及與傳播做出杰出貢獻的同時,也奠定了象園木雕藝術之鄉的地位。
象園木雕流傳至今,名家輩出,涌現了許多享譽海內外的藝人,清朝象園地區雕刻名家柯世仁的草蟲、花卉雕刻玲瓏細致,人物衣紋柔順,表情逼真。前不久我在福建省博物院工藝美術館參觀時,還欣賞到館藏的《伏獅羅漢》《伏虎羅漢》《彌勒佛》《觀音菩薩》等精品佳作,都是揚名海內外的雕刻大師級作品。作為傳統木雕的發源地,象園村一帶的木雕市場曾經聚集了眾多民間藝人,“前店后作坊”的家庭經營模式盛極一時。聽老象園村的老人說,以前象園村400米以外就能聽見雕刻時木錘敲擊雕刀的聲音,整個村子幾乎家家都在做木雕。大大小小幾百家的家庭作坊里,每日敲擊聲不斷。男人有力氣,就在后院打坯;女人細心有耐性,就做些磨光上色的活兒。老人回憶說:小時候我們沒有玩具,父親隨手刻的金魚、大象、烏龜、花籃等小型木雕就是最好的玩具,家家都有,大家都拿在手上玩,我們都是抓著小木雕玩具長大的。
說起象園派的后起之秀,有一串閃光的名字:阮文光、陳推堅、林學善、潘發清、鄭大木、俞開明、林秀敏、葉國強、鄭新一、楊羿----人們記住他們的名字,是因為他們有個性鮮明、構思奇特的精湛作品問世。我看見大坂流派以人物雕刻為主,作品神形兼備,善于刻劃人物內心世界。而陳派雕刻的仕女臉部古典、圓潤高雅、溫柔多姿;仙佛表情豐富,衣紋有飄動感;武將富有氣魄,盔甲花飾變化無窮。雁塔流派則與漆器完美結合,擅透雕、薄雕及鑲嵌,講求布局和透視,刀法靈利,雕鏤玲瓏剔透。離開土地的樹與根也是有靈性的。經過雕刻大師的手,通過圓雕、半圓雕、浮雕、透雕、鑲嵌雕、根雕、線雕等技法,賦予朽木以重生。
中國木雕看福建,福建木雕看福州,福州木雕看象園。這是中國根雕界流傳很廣的一句話。2008年象園木(根)雕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敲出儀式感的百年槌聲
蝴蝶從象園木雕的鏤空窗格中飛出,她仿佛聽到了打肉燕的棒槌聲,扇動著翅膀靜靜地聽著、應和著,和蝴蝶一起傾聽百年棒槌聲的,還有來探尋福州傳統小吃“肉燕”的我。這地方是新店鎮西園村,同利肉燕的生產基地,福建省級非遺項目同利燕皮創始人陳官燃的家鄉,而如今更多人認識的,是戴著高高的白色廚師帽,留著兩撇大胡子,常常在公眾場合露臉的第四代傳人陳君凡。
接待我的總經理助理葉劍遞給我一張名片,名片上印著的對聯吸引著我。上聯是:巧手飛槌打就傳統閩都美饌;下聯是:丹心獻藝捧出民間太平佳肴。一看就是文化人的手筆。進得大廳,只見五個大鼓般的木墩擺成兩排,五個身強力壯的漢子,身著“廚師裝”、頭戴“廚師帽”,他們是肉燕制作人。待我站定,立馬向我展示“打肉燕”的看家本領。厚實凝重的木墩,是選用生長百年以上的荔枝木制成,每人左手掌管一塊肉,右手握著棒槌,不經意間已經敲打起來。棒槌聲此起彼伏,錯落有致,隨著節奏感的加快,肉燕制作人的動作幅度加大,情緒越發激昂,這哪里是在打肉燕,分明是在表演一場激情四射的“打鼓秀”!這種祖宗傳下來的打肉燕方式很有“儀式感”,是完全可以登臺表演的。前些年有個藝術團的舞蹈編導來同利肉燕采風,就把這種打肉燕的表演形式編成舞蹈,題目叫《打肉燕的漢子》,我看過這個舞蹈,挺陽剛的,挺受觀眾喜歡。不由想起郁達夫先生在他的《飲食男女在福州》文章中,有兩句對肉燕制作過程的描述:“槌槌打打真功力,戶戶家家宴太平”。
家在福州。從我記事起,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民間家宴,“太平燕”都是必備的一道菜肴,鴨蛋在福州被稱作太平蛋,因為肉燕與鴨蛋同烹上桌,被稱為“太平燕”。長輩們常常這樣告訴子孫:福州去海外謀生的人多,行舟之時“浪”被壓下去了,當然也就“太平”了?!疤窖唷痹⒁庵桨?、祥和、如意、幸福,成為福州民俗中享有殊榮的宴席“大菜”,也是全國所有菜肴中,唯一上菜需要鳴放鞭炮的一道吉祥菜。有民諺為證:“無(肉)燕不成宴,無(肉)燕不成年”;“吃太平燕、享全家?!?。
“同利肉燕老鋪”自清光緒二年(1876)年,在“三坊七巷”設店至今已逾140多年。創始人陳官燃在三坊七巷開設店鋪,將制作的肉燕皮供給三坊七巷官宦家中的廚師烹制私房菜。20多年過后,第二代傳人陳心齊不僅把肉燕皮供給三坊七巷的達官貴人,還供給那些官廚、私廚,如“獅仔仔”、“仙興館”和“聚春園”等酒家。傳到第三代掌門人陳存談手中時,福州解放。1958年公私合營后,陳存談當上了福州食品公司臺江肉燕社社長。1966年后,由第四代傳人陳君凡傳承經營?,F年60多歲的陳君凡從12歲始繼承祖業,已從業半個多世紀,打制燕皮嚴守祖訓,一絲不茍。2005年“同利肉燕”的傳承經營由第五代傳人陳燕君正式接掌,成為福州肉燕行業首位女掌門人。百年來,幾代同利傳人傳承著三條金科玉律:一是“絕不摻假摻雜”;二是“節日與平日同價”;三是“秤是壽門”。陳君凡認真地說:“秤與質量是壽門,沒做到這兩點就得折壽?!闭潜兄}商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才把同利祖傳的技藝傳承到今天。
首部美食電影紀錄片《味道中國》于2015年初在全國公映,福州肉燕制作技藝首次躍上大銀幕,主演是同利第四代掌門人、肉燕大師陳君凡。紀錄片以二十四節氣順序來介紹美食,同利肉燕在“春”的節氣中震撼播出,為全國吃貨們準備了一道饕餮視覺美食盛宴。
腰鼓聲聲點燃生活激情
蝴蝶從打肉燕的棒槌聲中飛出,引領我去領略“新店腰鼓”振奮人心的鼓點。這是我探尋晉安文化根脈的第三站。
“新店腰鼓”的發端,源于解放福州的部隊駐扎在新店,南下干部在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政策時,多以打腰鼓的形式出現,激越的腰鼓聲很快就能把十里八鄉的村民吸引過來。于是,許多群眾向南下干部學習打腰鼓,北方腰鼓便漸漸在新店盛行起來。新店最早的腰鼓隊成立于1951年,隨后,腰鼓逐步在福州地區流行開來。
新店鎮文化站站長王德昌告訴我,腰鼓在新店興起時只是一些基本的秧歌步伐。2001年,鎮政府從陜西請來“安塞腰鼓民間腰鼓藝術家”陳永龍,為新店腰鼓隊傳授技藝。由于安塞腰鼓是中青年漢子打的,而新店打腰鼓的是清一色婦女,一些男性化的動作舞起來有些力不從心。于是,新店腰鼓對安塞腰鼓動作進行了改良,加大了秧歌動作與腰鼓動作的融合,形成了新店腰鼓剛柔并濟的風格。
晉安區老體協總輔導員、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吳迎秋,是新店最早的一批腰鼓隊員。她介紹說:“雙圓沖鋒步特別好看,兩隊人組成內外兩個圓,表演時采取沖鋒步式,交錯時互相對鼓,反復多次,還可與其他隊形組合,效果特別好。”家住新店健康村的王維年是新店最早的一批腰鼓隊員。她告訴我,1976年國慶節,福州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當新店腰鼓隊的幾百位隊員頭戴斗笠、身著“藍衫青褲”,打著腰鼓從觀禮臺前經過時,現場一片沸騰,新店腰鼓一炮而紅!
金城社區是新店腰鼓開展得最為活躍的社區之一,只要鐃鈸一響,一團團鮮紅的“火苗”就忽地點燃起來了,那是她們鼓棒上鮮紅的綢帶,她們時而騰空飛躍,時而扭腰展臂,個個激情飛揚。退休高級教師張玉文說:“打腰鼓是新店婦女最時尚的文化娛樂和健身運動,點燃了我們的生活激情!”打了60多年腰鼓的第一代腰鼓手方彥群告訴我,腰鼓最盛時有近150支隊伍,參加人數超萬人,真是聲勢浩大。
新店腰鼓凝聚著滿滿的正能量,60年來聲聲不息的新店腰鼓,鼓舞著晉安人的士氣,201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并榮膺“中國腰鼓之鄉”的稱號。
象園木雕師傅的雕琢聲,打肉燕漢子的棒槌聲,新店腰鼓鼓手打出的鼓聲,每一種聲音都在向我傳遞著文化的傳承。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延續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好在我的心中總有一只色彩斑斕的蝴蝶紛飛著,隨時引領我繼續穿越時光隧道,停泊在可以觸摸到“文化根脈”的地方。
(本文原載于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