廨 院 尋 古
林思翔
盛夏時節,我們來到鼓山腳下的纜車站。正是暑期旅游季,一節節纜車不停地把游客送上鼓山風景區。從纜車站到海拔600多米的景區,也就20多分鐘,十分方便。
這人來人往的纜車站坐落在鼓山腳下洋里村廨院舊址。廨院又稱白云院,俗稱下院,為鼓山涌泉寺的廨院。清《鼓山志》載:“白云廨院,在山南麓,本涌泉寺積谷處,與寺同建。”宋治平年間,僧德藻創辟禾場;元豐年間,僧顯宗增置倉廩;政和、宣和年間兩次遇災,僧體淳前后又建,后屢毀屢建;乾隆十八年(1753)僧興隆重修。據史料記載,其雖稱廨院,但建筑亦甚宏偉。其中大殿多古佛,后面系法堂,左右為祖師、伽藍二祠,東廡為齋堂、廚灶,西廡為倉場、客省、前山門。如今在與纜車站相距二三百米的市委黨校草坪上,我們還看到巨型的石槽以及石柱礎、石雕等遺跡,可見當年廨院規模之大。
歷史上,涌泉寺曾擁有大量良田。五代時,王審知將大量膏腴田地劃歸涌泉寺,“所施膳僧之田多至八萬四千畝”。宋時,占地13000畝;清順治年間占地5000多頃;光緒年間,劃界以“附近四十里均屬鼓山,任何鄉民不得盜葬蹭占”,山下附近的田園、林茶、果蔬,幾乎皆為鼓山寺產。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涌泉寺還雇齋工耕種洋田200多畝,出租洋田、山田和自耕田各100多畝,仍占田500多畝,平均每畝地一年向農民收取400斤干谷,每年收租谷10萬多斤,而且要農民挑送到寺。清末民初,圓瑛法師來鼓山涌泉寺時,曾作《鼓山廨院開浦碑記》,記述當年林景熙籌助資金添買民田,開浦疏浚,贏來了“自后水旱無虞,非特常住無失收之患”一事。
白云廨院,便是涌泉寺的收租院,為寺院安行僧、辦道糧與接納云水賓客之所。其內廩倉甚大,山麓附近寺產田畝所出之谷皆儲于此,并制成白米。廨院也是游客登山備輿的接冶處,游客有需要,由院中雇輿而上(輿即山筧,用竹椅子捆在兩根竹竿上做成的交通工具)。
福州有句老話,“要上鼓山,先從廨院起步”。廨院為上鼓山石磴路起點。慕名上鼓山的游人,都得從廨院邁出上山的第一步。面對這幽靜的寺院,想到即將登山,許多文人墨客浮想聯翩,吟詩作賦,抒發情感。明徐慟在《鼓山白云廨院》詩里寫道:“灌木干草合,危峰插漢邊。閉云孤院靜,扣月一鐘懸。”明曹學全《白云廨院》曰:“叢林露曙光,云氣密蒼蒼。凈空尋猶得,飛泉坐可望?!鄙蛲⒎肌俄纳较略骸穼懙溃?quot;右旗揚城尖,左鼓懸江波。平疇東望望,一碧渲嘉禾?!鼻甯=▽W政朱珪《憩鼓山廨院……》詩句:“行行阡陌間,萬頃如綠波。仆夫爾紓徐,無躪田中禾?!倍际①濃菰旱纳揭靶闵颓逵沫h境。清代陳登龍從水路到廨院,別有一番感受,詩曰:“停午發臺江,薄昏憩下院。輕舟訴空明,澄波剪秋練……云霞既多態,煙濤亦百變。仰首望祇園,孤塔林端見?!辈粌H寫了廨院景色,還記述了從臺江到廨院的沿途水路風光。
有些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還在廨院留下珍貴的題刻。如今我們在廨院尚能看到的最醒目的題詞墨跡有宋朱熹的“閩山第一(亭)”與清李拔的“聲滿天地”。
從廨院到鼓山有“七里七亭”之說。廨院亭位居其首。宋淳熙十四年(1187),鼓山僧人德融在廨院建亭,初名通霄亭。后朱熹上鼓山路過此地,題匾“閩山第一”,遂稱閩山第一亭,簡稱第一亭。元元統二年(1334),僧如山重建。亭為木構,四角,單檐歇山頂,進深4米,面闊3.3米,雕梁朱柱,造型精巧,別具一格?,F亭為20世紀60年代重建。第一亭后建有“祝圣萬年山亭”。該亭始建于宋淳熙丁未年(1187),內壁鑲嵌“祝圣萬年山”顏體楷書石碑(祝圣萬年山為鼓山別稱)。現亭于1998年夏建,2020年按舊制重新修葺。
人們把朱熹的題字放在鼓山起點上,說明當地人對朱夫子的敬重;而朱熹對鼓山情有獨鐘,曾兩度上山,留下多次墨跡,成了如今鼓山的一筆文化財富。而且朱熹在鼓山與福州知州趙汝愚的相互題詞、賦詩,也讓人窺見兩位大儒的深厚感情,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在廨院第一亭邊上,有座石橋,曰東際橋。“東際”意即福州城東之邊界。史書記載:“東際橋,在廨院左,宋紹興間建。明崇禎戊寅,郡人曹學全修。前有閩山第一坊?!睒驗闁|西走向,石構平梁建筑,單孔,長5.1米,寬4.5米,高2米。
橋上有亭,曰“東際亭”,為鼓山的“七里七亭”第二亭。亭始建于宋紹興辛巳,明郡人曹學全復構,2019年重修。立于橋上,清風撲面,亦橋亦亭,別有情趣。橋下潺潺流水,不絕于耳,橋面觀景小憩,心曠神怡。古人立此聽水望山,有感而發賦詩曰:“我方入山來,水自出山去。問水去何心,忘卻亦來處?!薄按穗H將登嶺,深林待日回。卻于山寺外,更有野寺開?!笔①澾@里的山水秀色。
相傳清晚期,鄉人曾在東際橋挖出宋人所埋的金窖。光緒四年(1878)丹霞書院山長楊浚游鼓山,記曰:“東際橋相傳有金窖,前數年為林姓所獲,在佛龕下,龕為宋瓷。帥與余登坡視之,乃天禧二年物。東岳蓮盆亦宋瓷,為元豐元年所造。”記載備詳?!疤鎏鰱|際橋,埋金事奇誕。”因傳挖出金窖,東際橋聲名鵲起,享譽四方,也給古橋披上了神秘色彩。
東際橋邊最醒目的景點是石壁上“聲滿天地”四個大字,乃乾隆年間福州郡守李拔題寫的。這位父母官用他那酣暢的筆墨,給予屬地的鼓山極致的贊美,為鼓山做了一次名震寰宇的“廣告”,令福州人倍加振奮。
說起李拔,閩東人和福州人都不陌生,他曾在福寧府(府衙駐地霞浦)和福州府任知府,官聲甚好。對鼓山也厚愛有加,他贊美鼓山的詩句“地出靈泉潤海晨,天生石鼓鎮閩中”,如今被人們鐫刻在廨院的山門聯柱上。福州人對李拔敬重有加。
在福州府三年任職中,李拔為百姓平反訟獄、教民種桑、養蠶、種樹、種棉、織布、興修水利等,深受百姓愛戴。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夏之際,他在下鄉抓農業生產的行程中,來到鼓山腳下,便順道登上鼓山。在登山過程中,他有感而發,留下了多幅“墨寶”石刻。
閩山第一亭
在廨院起步時,他題寫了“聲滿天地”;沿嶺而上,道路曲折,然前路光明,他題了“云程發軔”;登至半山,人已疲勞,往前尚遠,后退又不情愿,進退兩難,他揮毫寫下“欲罷不能”;繼續向上,更為疲憊,但離終點尚有一定距離,他題寫“毋息半途”,鞭策自己和隨從;堅持攀登,終于到頂,茫茫大地,盡收眼底。見朱熹題刻“天風海濤”,他又在頂峰突出巖石上題了“登峰造極”四個大字,以示對先哲的景仰,也表達了自己征服頂峰的喜悅心情。李拔還在絕頂峰上題了“欲從末由”,用的是顏回的典故,“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下山后,他還寫了《游鼓山記》,記述鼓山風光和登山的心路歷程。
斗轉星移,歲月無情。1000多年前龐大建筑群的廨院,已湮沒在歷史的深處,留在古籍和文獻中。如今廨院已然成了鼓山腳下一個地標性的名稱,成為人們上鼓山覽勝的第一站點。廨院環境清幽,人文積淀豐厚,也是著名的鼓山第一景。人們在這里進“閩山第一亭”讀朱熹,賞“聲滿天地”題刻思李拔,大儒、循吏當年就是由此起步攀嶺進山,登高覽勝,而且鐫刻留記所思所悟,為鼓山增添了一抹絢麗的文化色彩。由此進山的石門碑刻見證了朱熹與趙汝愚的“神仙”友誼;從茲邁步的彎曲山嶺讓李拔感悟“學無止境”。這些歷史掌故如同一本書,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原載于《閩都文化》雜志2025年第3期;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