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4-10 18:2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唐 頤



靈石山與靈石古寺

 

 


 

“靈石山”命名國家森林公園和千年古寺,極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進而引起猜想:其中一定有玉石之靈通,故事之動人,傳奇之驚嘆。有如《紅樓夢》,通靈寶石演繹纏綿悱惻的千古愛情故事;有如《西游記》,一堆亂石迸出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而在神州大地,還有以“靈石”為縣名的:隋朝文帝楊堅北巡,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色蒼聲錚,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割平周縣西南地置為靈石縣。所以,當我此番來到福清市采風,就沖著“靈石”這名字,也要走一趟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和靈石古寺。

 

 

靈石山果然有奇石。據宋淳熙《三山志》記載:“靈石山東有石焉,凡遇久晴不雨,如石震吼,不過七日必應,故以靈名。”《靈石山志卷之一》也有類似記載,稱它為“通天石”。看來這塊靈石是古時的氣象預報中心。而靈石所在的山峰,名曰“報雨峰”。那天陪同我進山的東張鎮三星村委會主任小黃說,通天石至今還靈驗,如果久旱季節,石頭發出嗚嗚響聲,必有大雨降臨,久雨之后發出同樣聲響,天便放晴。我想,既然兩種地方志均有記載,靈石山最早應以“通天石”而名也。

但當地人卻說,還有三塊靈石名氣更大,因為有名人效應。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曾三進靈石山,前后住有半年之久。他在香石附近刻“靈石山”三大字,并題詩:

 

百尺樓臺九疊山,個中風景脫塵寰。

危亭勢枕蒼霞古,靈石香沾碧蘚斑。

佳境每因勞企仰,勝游未及費躋攀。

何當酬卻詩書債,遂我浮生半日閑。

 

此外,他還在狀似蟠桃的大巖石上題刻“蟠桃石”三字。

詩中提及的“靈石香沾碧蘚斑”,指的是“香石”,位于蝴蝶溪畔,有4米見方,石頭中間有一縫隙,布滿青苔,伸手撫摩,聞之,有一股淡淡香味,經久不散。對此奇異現象,當地人說是女媧補天的遺石。可惜此石已被損壞,現只留下空蕩蕩的石根。

雄雌雙石也頗具傳奇色彩。雌石如一只水獺,伏于蝴蝶溪澗上,朱熹的“靈石山”山名便刻于此石上;雄石俯臥岸上,面朝雌石。相傳兩靈石朝分暮合,朝朝相望,暮暮廝守,唯愿天長地久。不幸的是,1972年因興建水利,三星大隊村民將雄石打碎,把碎石塊壘砌雌石上,建成水壩。但水壩建成當年,遭遇百年不遇洪水,石崩壩垮。當地人說,水壩是被雌石掀翻的,為的是替雄石復仇。如今,只看見孤獨的雌石,在一汪碧水中惆悵。

蝴蝶溪畔還有一塊“福”字石,“福”字系清朝道光年間福建著名書法家翁飛云所題,高1.9米,寬2.6米。相傳,誰站在福字的右下角,伸手能觸摸到左上角的第一個筆畫“點”,誰就會得到大福。奇特的是,不在于你是否長得身材高大,而在于是否有福氣;有福之人伸手觸摸時,即使長得矮小,福字也會縮小,讓你觸摸到福的那一“點”。現在福字上面,有一排刺眼的小洞橫亙其中,原來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認為“福”乃封建迷信之產物,于是派一位江陰鎮的石匠來,要打碎它。石匠鑿開一排洞后,塞入鐵桿,揮錘便打,結果石錘脫落飛起,將自己耳朵打掉一塊,石匠魂飛魄散,落荒而逃。

靈石山的通靈寶石可謂多矣。如“八音石”,在其不同部位敲擊,可發出八種聲調。若請上八位樂師,各持一錘敲擊,便是一首樂曲了。又如“蟠桃石”,說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在王母娘娘宴席上隨手扔下的仙桃。再如“犁臂石”,鐫刻著“金在犁頭前,銀在犁臂后”,是一句寓意藏寶的謎語,誰破解了便可得到寶物。還有缽盂石、揚帆石、元寶石、象鼻石、金剛腿石、棺材石等等,無不肖像狀物,活靈活現。靈石山可謂是尋石、觀石、讀石、品石之勝境也。

 

 

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占地面積2萬畝,森林覆蓋率93.5%,原始次生林近萬畝。據調查,木本植物達1000多種,具有觀賞價值的達300多種。以闊葉林居多,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樹種桫欏、銀杏、三尖杉、福建柏、香樟樹、南方豆杉、花桐木、喜樹、紅豆杉等。

2b241a78f4ad487ba5e16cdc87317daa.jpg

靈石山百畝櫻花迎胡綻放

公園山巒起伏,林木茂密,花草蔥郁,四季宜人。春天草木萌動,百花爭艷;入夏煙云纏繞,林海綠波;金秋層林盡染,山果醉人;冬至玉樹瓊花,廖廓霜天。贏得“無處不樹木,遍地是山花”的美譽。

小黃告訴我,這里古樹名木眾多,它們都守護在靈石寺周圍。寺院大門前一株重陽木,樹干蒼勁,需兩人合圍。樹冠如華蓋,垂蔭上百平方米,邊緣都快垂到地上。樹干牌子寫著:重陽木,大戟科,楓屬,產自秦嶺、淮河流域以南至兩廣北部,常為行道樹。樹齡1145年。走過寺院前的大道,兩旁皆上百年香樟樹,高大挺拔,有如檢閱迎賓儀仗隊。

寺院旁一株“榕中重陽”,乃重陽木長在榕樹腹中,不同科種的兩樹渾然一體,不離不棄。奇樹樹齡300年。不遠處是一株“胸有成竹”樹。原來是幾根毛竹生長在中空的榕樹里,有趣的是,一簇竹葉從10多米高的樹洞鉆出,搖曳多姿,似乎向游客問好。

寺院后門有一株攔腰而斷的大榕樹,樹齡900多年,滄桑遒勁,郁郁蔥蔥。給人一種殘而不餒、老而彌堅的力量。

一條溪澗從靈石最高峰下龍潭流出,名叫“蝴蝶溪”,是因為每年春夏之交,沿溪蝴蝶品種之多、數量之大,嘆為觀止,這里成了色彩斑斕的蝴蝶王國。溪中還生長一種奇特的“斷尾螺”。相傳古時,寺院兩個小和尚見溪螺鮮美,便撿來用石頭敲斷螺尾,擬作美餐,剛好被云游的彌勒佛撞見,勸誡小和尚溪螺有命,不可殺生。嚇得小和尚趕緊將溪螺倒入溪中,有彌勒佛施法,溪螺死而復生,只是再也長不出尾巴。傳說歸傳說,如今,無尾螺仍潛伏溪中,成為公園重點保護生物。

這里還有許多珍奇動物。據統計,常見的陸棲脊椎動物有71種,其中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大鯢、白鷴、蘇門鈴等,至于小山羊、麂子、野豬更是出沒其間,畫眉、雉雞、鷓鴣、長尾哥經常飛舞鳴唱。

森林公園既是福清西部一處“天然氧吧”,又是城市的水源保護地,清澈溪水流往東張水庫。那林木森森,修篁滴翠之中的高山溪潭,是城區的人飲水源。

小黃指著流水潺潺溪畔的一處建筑,說,那是一家工廠。我心中咯噔一下,國家森林公園怎能允許辦工廠?他笑著說,這家工廠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生產“靈石山礦泉水”,很受歡迎。

 

 

靈石寺坐落于靈石山主峰芙蓉峰下,應了“深山藏古寺”那句古語。寺院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74年)。唐懿宗敕賜“靈石俱胝院”寺名。據《福清市志·宗教》記載:在唐代,靈石寺最盛時僧眾達2000多人,田地千畝,山林萬畝,形成寺院大地主經濟。宋朝更為興盛,曾與鼓山涌泉寺、福州西禪寺、閩侯雪峰寺并稱“閩中四大禪寺”。明朝萬歷初年,寺院荒廢,福清人氏同我禪師募緣,重興靈石寺。此時,朝廷宰輔葉向高返鄉,拜訪寺院并贈詩《靈石訪同我禪師》,給復興寺院以很大支持,也使之又重振名聲。直到清末,寺院逐漸凋敝。抗戰期間,福州淪陷時,各處尼姑避難靈石山,藏身靈石寺,至尼多僧少,遂成尼姑庵。

1981年,靈石寺被列為福清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和1987年兩度大興土木,依照清代規制修建,千年古剎,再現生機。現在寺院面積有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是福清市規模最大、規制最完整的禪院。

修建一新的寺院尚能見到唐朝遺跡。在大雄寶殿內,小黃指著6根大圓柱的礎石說,“唐蓮宋鼓”,那6個雕刻成蓮花狀的柱礎便是唐朝舊物,每個直徑1.08米,足見1200年前大殿之宏大。小黃還說,寺內存有木刻《敕賜靈石俱胝壽禪寺全圖》,是一塊狀似黑色石碑的原木板上陰刻圖,乃唐懿宗敕賜,是鎮寺之寶。可惜今天住持不在寺院,不能讓我一睹寶物風采。

寺院的寶物還有不少,如不同年代制作的鐘、鼓、磬和年代久遠的淘米石、古橋、墓塔等。幾百年的桂花樹,稀有的老鐵樹和寺外高墻周邊20多株古樹名木,都在詮釋著靈石寺悠久歷史。巡游其中,一塊“樂善好施修建功德碑”引起我注目。石碑專為“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而立,碑文記載他1986年、1987年兩次以所在企業名義捐款12萬元和30萬元。我想,近30年前的熱心捐資,應該說明靈石寺與曹董佛緣已久。小黃告訴我,當地人相傳,曹董年輕時到靈石山砍柴勞作,經常避雨或歇息寺中,也曾吃過寺院齋飯,常懷感恩之心。他在事業起步和發達時期,均有捐資,善款估算近兩千萬元。

寺院背后有一座“三塔墓”,是1987年公布的福清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很值得一看。寺志記載,清康熙年間,監寺寂影禪師目睹唐以來50多座祖師墓塔散亂各個山頭亂草之中,多數荒沒,決心著手整修。在挖掘第五代冰禪師墓塔時,發現塔內兩個蓮花瓷瓶,“一貯脊骨一節,其堅如玉,其色若金,紋理分明,凈潔無比。一貯舍利33粒,五色輝煌,晶瑩奪目。”對600多年前高僧遺骸出現的奇跡,僧眾認為是佛光所照,祖師再世。寂影禪師將所有祖師靈骨集中合葬一起,于是就有了三塔墓。

300多年過去,三塔墓保存尚好。太師椅式的塔墓頗為壯闊,鋪面的青石布滿青苔。三座石塔如倒扣的大鐘并排之上。中塔稱“金剛幢”,上刻“唐開山惠勝和尚仝歷代住持諸大禪師之塔”。左塔稱“耆宿之塔”,安葬的是對復興寺院作出貢獻的功臣(未出家信士)。右塔稱“勤奮之塔”,安葬的是勤勞有德的和尚。

福清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在原國有林場的范圍內,于1992年建立起來的。經過多年建設,現已初具規模。近年來,其主管部門福建省林業廳又投資建設了“海峽兩岸現代林業示范基地”。重點項目有:森林旅游示范基地、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以及臺灣樹種園、櫻花園等,目的在于高起點規劃,全方位保護靈石山所具有的“林茂、石靈、山雄、水秀、樹奇、峰險、壑幽”等自然風景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及人文古跡,致力將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打造成一個恬靜秀美的旅游、度假、避暑勝地。屆時,這里便成了福清乃至福州的后花園了。

本文原載于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省作協“走進八閩”文化采風系列之《走進福清》;圖片來源于福清新聞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