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3-07 23:34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周而興



螺女廟:時光褶皺里的螺江遺夢

 

周而興

 

 

未親臨螺洲古鎮的螺女廟之前,關于幼時在鄉間流傳的田螺姑娘故事,我還記憶猶新。故事講述東晉時期,一位名叫謝端的男子在田間撿到一只巨大的田螺,并將其帶回家中悉心照料。自此,謝端每日歸家,屋內總有現成的美味佳肴。這一神奇傳說,在那經濟落后、食不果腹,“三塊薯片一碗湯”的貧困鄉村歲月里真是讓人心馳神往。

微信圖片_20250307233658.jpg

  螺女廟

關于田螺姑娘的故事,在不同年代的民間流傳中,被渲染得愈發撲朔迷離。

東晉時期的閩人謝端究竟居于何處?《搜神記》中并未詳述。然而,清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卷五)卻明確指出,此事發生在閩侯縣域的螺江,書中記載:“螺江,在城西北二十五里,與石岜相對,亦名螺女江……中有甘蔗洲……”

在同一部《福州府志》(卷五山川)中,另有“螺洲江”的記載:“螺洲江,在方山下,江水自西而南,經此。”這顯然是指現今福州倉山區的螺洲鎮。

微信圖片_20250307233714.jpg

         依江傍水、風景優美的螺洲鎮

微信圖片_20250307233732.jpg

                                                  螺洲大僑飛架烏龍江兩岸

清代《螺江志》(元卷、祠宇)中,“白花洲漁”在“按語”中如此說明:“郡志螺江者二”“而螺女則有三”,意指螺洲的螺女廟本就與甘蔗的螺女廟不同,故稱為“螺洲徐氏仙娘廟”。

螺洲鎮古稱“百花仙洲”。此地因其形似青螺,加之東晉時當地發生田螺姑娘的美麗傳說,故得名“螺洲”。這個位于福州南臺島東南端的小鎮,不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且自然風光旖旎景色宜人

甲申歲末的一個上午,陽光和煦,我們一行老同學在一位幼年曾住過螺洲外婆家的老同學帶領下,沿著潺潺江水走進螺洲古鎮。

剛抵洲尾村洲尾街,一片古榕樹便映入眼簾。其中一棵古榕樹根虬結,宛如古老的蟠龍,盤踞在一座蒼老的古廟前,歲月在其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陽光透過榕樹枝葉,斑駁的光影灑在古廟上,這座古廟便是螺女廟。

榕樹繁茂如綠屏,靜靜守護著古廟。江風吹拂古榕,枝葉婆娑作響,那聲音仿佛從遙遠的年代傳來,訴說著螺女廟的悠往事。

同學介紹道,這座古廟俗稱螺祖廟,又稱仙娘廟。古廟面朝烏龍江,東南向遠眺烏龍江大橋,東鄰觀瀾書院。該廟始建于東晉永和345-356年年間,歷代屢經重修。原建筑風格屬明清兩代,占地面積僅20余平方米。廟體夾墻呈國公帽形制,夾墻前上方有疊澀,歇山頂。廟前大門上方懸有木匾,字跡已漶漫不清。兩側設有圓形透窗,廟內正中供奉著一位小巧樸素的螺仙,形象為古代中年婦女。

螺女的故事屢見于古籍記載。在東晉著名志異小說集《搜神記》中,有段關于螺女傳說的精彩描述:“閩人謝端少孤,于此得一大螺,如斗,置之甕中。每日見盤饌甚豐。后歸見一少女美麗,燃灶之炊。女曰:‘我是白衣素女,天帝哀君少孤,遣妾與君具膳。今既已知,妾當化去。留殼與君’”。故事生動傳神,令人難以忘懷。

晉代陶潛的《搜神后記》卷五《白水素女》中也有記載,內容略有出入,那位螺女并非水神,而是銀河中的白水素女,或許與牛郎、織女還是鄰居。情節較為詳盡:晉安帝時,侯官人謝端,少喪父母,夜臥早起,躬耕力作。后得一大螺,歸貯甕中。端每至野還,見戶中有飯飲湯火,謂鄰人為之,往謝鄰人。鄰人曰:“卿已自娶婦,而言吾為炊耶?”端心疑,潛歸,于籬外竊窺其家。見一少女從甕中出,至灶下燃火。

在閩臺的高山族中,這個故事名為《螺螄變人》,情節變異較大:一位農民撿到大螺螄,不舍得吃,養在水缸里,每日換水。一段時間后,農民下田鋤苗,快到做飯時回家,發現飯菜已備好。連續數日如此。一天他提早回家,發現螺變成的人,即田螺仙子,兩人結為夫妻。

農民深愛妻子,常回家看她。田螺姑娘擔心影響農務,便將自己的畫像交給他。農民將畫像掛在田頭,邊鋤地邊看。不料畫像被風刮走,被皇帝撿到。皇帝命人尋找畫中美人,最終將她抓到皇宮,強行成親。

農民失去妻子后痛苦萬分,因貧困只好變賣妻子首飾。一天他到一座華麗房屋前賣首飾,認出買首飾的女人正是妻子。皇帝為討螺螄姑娘歡心,問農民要多少錢換首飾,農民只要一把快刀。皇帝給他刀后,農民提議互相敬禮成交。皇帝彎腰施禮時,農民一刀砍下皇帝頭顱,帶著妻子回家。

這個故事較典籍中記載的田螺姑娘故事更具感人色彩和戲劇性,也更有人間煙火味,同時賦予階級反抗色彩,更具時代精神。

今日,我們駐足螺江之畔,放眼望去,五虎山巍峨聳立于閩江西岸,寬闊的螺洲大橋如虹橫跨烏龍江兩岸。大橋凌空飛架,不僅大幅縮短了時空距離,更象征著城鄉之間緊密相連的紐帶。

鋼索在風中震顫,與古宅檐角銅鈴的清音相和,似奏出一曲優美的古調。江風裹挾濕潤氣息撲面而來,恍惚間,這座橫臥江心的古鎮仿佛真成仙人遺落的青螺,在粼粼波光中吞吐千年云煙。螺江宛如螺女環腰的玉帶,散發著迷離光芒。

中午,在老同學安排的午餐中,我們品嘗到螺江的蟟仔、流蜞等河鮮風味小吃,已然不是謝端撿到的大如“三升壺”的仙螺。看到餐館里現代化的廚房電器,想起早年自己用過的“田螺姑娘”牌定時器,令喟嘆不已。時過境遷,社會發展變化巨大。

如今,螺女早已遠去,螺洲百姓不再以漁樵牧耕為主業,而是在科教文化、經濟建設等領域大顯身手。古鎮在建設發展中,未過分商業化,街巷布局保留傳統青磚灰瓦的古樸韻味。

午后,我們漫步坊巷街道,踏著石板路,賞閱眾多古民居,仿佛穿越時空,隱約聽到書香門第傳出的瑯瑯讀書聲,感受小鎮的寧靜與神秘。鎮上福州風味小吃與小工藝品攤位隨處可見,散發著淳樸的市井煙火氣息。

掠過明清老宅的飛檐,江岸的老榕樹依然垂須蘸水,但根系已與跨江橋墩及地鐵隧道的鋼筋達成某種沉默的契約。

此刻,我不禁想起明代詩人韓元叔的《螺江八詠》詩句:“數點江上山,晴嵐翠欲滴。明鏡照云鬟,亭亭凈秋色。遠渚含宿煙,曉風吹未散。天然山水圖,似隔晶簾看。”

從古至今,螺洲這片土地的自然風景迷人。在氤氳江霧中若隱若現,螺洲如同隔著晶瑩簾幕觀賞的絕美山水圖,更添幾分神秘與朦朧之美。而現代城鄉融合發展建設,又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田螺姑娘故事,是農耕時代人們向往過著豐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夢想或許再過六百年,當螺洲大橋成為新的“古渡遺夢”,后人也會在智能全息屏前吟詠:“昔有飛虹凌碧澗,云軌穿隧上新城。”那時的他們,是否會在時空隧道與信息海洋的縫隙里,打撈起一縷明代的煙水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