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1-13 15:26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馮順志



古 城 墻 記

 

馮順志

 

 

在中國歷史稍長的古城大多有修建城墻,從歷史作用來審視,不僅是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而修筑的設施,同時也是為了防御洪水侵襲的障礙性建筑。松溪古城墻也不例外。

松溪古城原有完整的城墻,城門在建筑特點與文化內涵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大東門,俗稱城門洞,是松溪古時迎來送往重要之地。其正式名稱“寅賓門”(后人因方言口音誤讀“城門” 洞)。城墻門額上鑲有塊石匾“寅賓門”,觀古,讓今人遐想紛呈?!耙鳖H有一番深意,古漢語釋義嚴恭寅畏,敬也,出典《書·堯典》“寅賓出日”之意,寓吉祥。另一層含義,出自王充《論衡·說日》“五月之時,日出于寅”。恭敬地迎接日出, 辨別測定出日和時間的變化,不難理解——迎著初升的太陽開始美好的一天,道出了松溪人熱情、好客、向上的淳樸風尚?,F今寅賓門與城門樓臺已修舊如故,成為松溪一道景點,不少游客在此觀光留影。


松溪古城墻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為知縣徐以貞修筑,初立基礎,適逢災年而中斷。明嘉靖五年(1526),知縣閔魯續建完成。城周圍955丈、高1.6丈、寬1丈;開設四座城門,東門名“寅賓”,南門名“平政”,西門名“迎恩”,北門名“永寧”。嘉靖十四年(1535),知縣黃金開設兩座水門。清順治初年(1644)再開兩座水門。光緒二十年(1894)五月洪水,沿河城墻被沖毀。八月,知縣王士駿主持重建,拆遷東門沿河水碓, 采集大石加固城基,發動各鄉設廠燒制統一規格的城磚,于同年八月動工。全部工程包括重建東南河濱的全部城墻,整修加固西北面的舊城,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竣工。重建后城墻周長990丈、高1.6丈、寬1丈,共設八座城門,均建有門樓,并建有六座炮臺。新中國成立后,拆除了西北城墻;東、南、西傍河的城墻保留墻體防洪。大東門(寅賓門)、小南門、小東門和大西門(迎恩門)的城門尚保留完整。清康熙版《松溪縣志》松溪“城郭圖”中,有具體的城墻、城門圖,城墻圍住的松溪縣城疆域, 近似一個平行四邊形。建筑遺存現狀現存城垣、城門及城樓多為清同治年間知縣王士駿主持修復建造,城垣墻基1982米。

第227頁-83.PNG

寅賓門(朱建斌 攝;下同)

大東門(寅賓門),始建于明代,經多次修繕,現基本保留清光緒年間(1875-1908)建筑風格。城門坐西朝東,面闊14 米、進深9米。中間設拱門,門高3.8米、寬3米、厚3米?;A和拱門用條石砌筑,墻體用0.35×0.20×0.15米的一色青磚錯縫疊砌。門額上嵌“寅賓門”陰刻楷書石匾,上款“知縣浙合王士駿改建”,落款“光緒二十一年(1895)歲次乙未又五月吉日”。文本框: ■城樓面闊三間帶兩邊回廊,進深四柱帶前廊,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結構,歇山頂。城墻上鑲有光緒二十一年(1895)立的禁碑一塊,倭角、長方體,陰刻豎讀楷書10行,約300字,記載修筑城墻的經過和禁止鄉民在河道上游建水碓等。2011年8月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修繕。河頭水門始建于明代,經多次修繕,現基本保留清光緒年間(1875-1908)建筑風格,保留清代光緒年代的城墻有60余米。城樓面闊二間約10米,進深四柱約4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結構,歇山頂。

在當地舊志里有曾立在“寅賓門”下的禁碑一段關于城墻對御盜防洪和保境安民的碑文“……余于此役,以耐勞而始,以斂怨而終,事有備而無害,功罪聽之吾民,惟民后之君子,于余所兢兢防范者,惜其成而善其后,是則余之所厚期而深感也乎”。的確,我們要感謝當年那位積極修建城墻的知縣徐以貞,為了修建城墻,他起早貪黑親自上工地督工,真可謂嘔心瀝血。六十多年后,這座堅固的城墻對抵抗倭寇并取得最后勝利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明嘉靖年間持續到隆慶、萬歷年間四十年,是倭患最為猖獗時期,史學界稱“嘉靖大倭寇”。嘉靖四十一年冬(1562),一隊浩浩蕩蕩的海船駛近浙江寧波海岸,一千多名倭寇蜂擁登上陸地,一路打家劫舍,大肆殺戮、滿目瘡痍、哀鴻遍野。倭寇由浙江轉入閩東,攻陷福安、寧德,接著向閩北推進,屠城洗劫了壽寧和政和兩縣城,于十二月初逼臨松城。松溪舊志記述了這段慘烈的歷史,史稱“壬戌之役”。

翻閱清康熙版《松溪縣志》,在《御倭紀事》一文中,為400多年前的“壬戌之役”勾勒出一幅相當慘烈的戰事場面和義士張德顯赫戰功,文筆沉雄豪放、情深意切:嘉靖壬戌冬十二月,倭夷屠壽寧、政和,殺戮大慘。松人逐為嚴備,團結守死……云梯云車至矣,方數賊飛梯而上,舞雙劍入垛子內, 守兵懼而避,眾且望潰亂,獨勇士張德奮力當前,揮闊斧斫一渠魁落城。李仕清、朱蓬毛同時揮斧,各斫數賊落城,人心遂定。復擁而前,則垛上之大石下矣,云梯并賊成粉毀矣。(《御倭紀事》)

時光倒回到400多年前的隆冬,松溪東門城樓上民軍旗幟獵獵,迎風招展。知縣王賓率領縣丞陳文明、主簿鄧錫、典史區亮、教諭潘宇、巡檢范洵、生員范茂生、陳椿等全體官員以及幾十名兵丁急匆匆地登上堞樓城壕部署戰守,查巡八門六炮臺,部署兵力準備與敵寇決于死戰。這時寬敞的城頭通道上,迎面跪著一位三十開外血氣方剛的請戰青年,在他身后站著一隊虎虎生氣的人群,全是自愿參加民軍的家丁后生,他們立下誓死與松城共存亡決心。此時王賓被子民們群情憤慨、同仇敵愾、斗志昂揚、嚴陣以待的場面感動了。他前去扶起領頭的勇士,當即命張德為民軍聯隊長。

堅固的城墻上熱血沸騰的守軍形成眾志成城之勢,倭寇見狀不敢貿然大規模攻戰,只是放些火銃試探城內動靜。王賓下令不急應戰,等待戰機一舉反攻。

第230頁-84.PNG

古城墻舞劍

城垣外下沸沸揚揚的鮮血和吶喊持續了數日。次年元月初五夜間,倭寇乘守城民軍久戰困乏精神疲憊之機,突然發起強大攻勢,在東門城墻上架起的云梯、云車強行攻城。數百名倭寇蜂擁爬城,并已有數十名倭寇揮舞倭刀爬入城墻垛內,一個個齜牙咧嘴殺氣騰騰。守軍一時回不過神來,倉促應戰,眼看全線面臨崩潰,縣城即將陷落的危難時刻,張德率領二十余名勇士從河頭城門急速趕來。張德手掄闊斧,振臂呼喊“膽大倭賊,前來送死”,一個勁步沖向前去,十幾個倭寇紛紛倒下,接著勇士李仕清、朱蓬毛、范隆等人也同時揮刀沖上,各砍死倭寇數人。守軍士氣大振,奮勇拼殺,殺聲震天動地,倭寇觳觫不已,囂張氣焰頓消。城墻上民軍弓箭齊射,巨石硬木滾落城下,倭寇大片倒下。城門炮臺火炮猛轟,從子夜到次日清晨,倭寇死傷慘重,不敢戀戰敗退到河東。張德在城壕與倭寇肉搏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經過一夜的殊死拼殺,直把倭寇驅出縣境,松溪人民終于打敗了倭寇,取得最后勝利,保住了全城一萬多人的生命。在這場戰斗中,守城軍民死殞百余人,千名倭寇死傷過半。在殉難的英烈中,張德死得最悲壯,他與松城共存亡、慷慨盡忠的民族氣節名垂千古。

壬戌之役”不僅保住了松溪城和閩北一方的安寧,也為古代抗倭史寫下一頁光輝的篇章。值得追問的是,為什么倭寇在閩東北連續攻破了好幾個縣城,而松城卻沒被破城,終取得最后勝利,除了有一批像張德一樣與城共存亡的義士外,還有不容忽視的是這座高大堅固的城墻起到關鍵性的防御作用。幾百年間,松溪古城墻起到了防御外侵、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

我不由自主地朝著東門城墻外走去。當我走過一條被青苔湮滅的古石板之后已是落日時分,站在古邑滄桑斑駁的東門城垣下,晚霞暉暎撒滿城墻,凝視著城門石匾上的“寅賓門”,一股安穩感殷殷實實地罩住了我,耳邊回蕩著那首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的歌曲《我的祖國》: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好山好水好地方,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是獵槍……

(本文原載于《走進“八閩旅游景區”?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