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一区二区,濑亚美莉作品番号,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好男人好资源在线观看视频,黑丝美女被人操,日日网站


2025-01-11 21:13 來源:福建炎黃縱橫 作者:黃河清



方壺疊嶂覓仙蹤

  

黃河清

 

 

汽車飄浮在方壺的盤山公路上, 一路秋雨霏霏,白霧濛濛,冷意陣陣。穿過牌坊式山門,不遠處,一尊高近十米的張圣君青石雕像矗立著,在雨霧中若隱若現,宛如騰云駕霧般。他長須冉冉,一襲青袍,身背寶劍,不嗔不怒。這一站, 就是千年的歲月流轉, 千年的草木枯榮。云,已不是昨天的云;風,也不是那日的風,可山,還是這座山,宋之前, 水秀山明; 宋之后, 神靈人杰。

微信圖片_20250111212614.jpg

                                                     方壺巖(圖源:作者提供;下同)

當車子停在方壺山前的廣坪上時,仰首便見一座壁立千仞、如削如切、突兀拔起的巨大巖石,十分峻峭。因“形長方,狀如壺”,故而得名方壺巖。“月落天地沉寶璧,日出方壺浮紫煙。”這是古人詠方壺巖的名句。方壺巖上有座方壺寺,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 山因巖得名,巖因寺出名,寺因仙聞名。拾階而上,迎面是一座小巧精致的紅瓦石砌寺門,“方外儒道釋,壺內仁玄心” 門上的對聯,一語道破此地的玄機。

進入寺門便是主殿,殿門額上懸掛著一方巨大的牌匾, 黑底金邊的匾額上題寫著“張圣君母殿” 五個金色楷體大字。殿內正中的神龕上供奉著一尊與人同高的張圣君塑像,只見他臉色黝黑, 怒目圓睜,威風凜凜。關于張圣君的黑臉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在智斗危害一方的五通鬼的過程中,有一次張圣君一時失誤,被五通鬼禁于巖洞中,五通鬼以谷殼、粗糠在洞口煉火,企圖薰死張圣君。一連燒了七天七夜,張圣君匍伏洞底,饑餓難捱,于是機智地想出一個哄鬼的辦法,他自言自語道:“不怕煉糠火,就怕油烙粿。”(福州方言‘粿’與鬼同音)五通鬼一聽大喜,就用油蒸米粿從洞口不斷地扔進去,張圣君得以保全性命。后想起與結拜兄弟臨別時有“遇有災難滴血相召”之約,于是咬破指頭伸出洞口滴血以召其義弟蕭、連圣者。二位圣者見天邊起血云,聞訊趕來打破巖洞救出張圣君,發現張圣君的臉已被糠火薰黑,從此張圣君成了“黑臉神”。

微信圖片_20250111212631.jpg

張圣君母殿

張圣君母殿雖幾經毀建,但殿內的須彌座,大門口的一對石獅,雕有八卦圖案的磨盤以及蓮花瓣形的石柱礎,都是方壺巖張圣君母殿悠久歷史的見證。須彌座青石質地,共有龍鶴麒麟鹿龜以及花卉等八個圖案,雕工十分精湛。圣君殿旁有觀音殿、伽蘭殿、佛堂、文昌閣、書齋樓、禪房、避雨亭、牌坊等建筑,均為民間做法,石木結構,歇山屋頂組合。這種儒、釋、道合一的特色,在全國也極為罕見。

步出張圣君母殿,剎時雨消霧散,陽光普照,天朗氣清,眾人甚是驚訝!然而,我始終相信歲月饋贈的每一段際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管靜秋艷陽或陰雨鞭撻,都不乏美麗與暖意的滲透,不乏內心對生命的柔軟與慈悲。據傳,張圣君四歲喪父,隨母江氏從月洲回到方壺山下的盤谷鄉水尾村娘家。童年時迫于生計而放牧于方壺山,繼而以采薪、賣鋤柄謀生,飽嘗人生艱辛。張圣君幼年即慕仙道,投師學法,常懷濟世救民之志。后被閭山大法院祖師許旌揚的數傳弟子收為門徒。學法數載,藝成下山。從此,游走永泰、閩清、尤溪、莆仙一帶,懸壺濟世,除暴安良,深受百姓景仰。宋淳熙十年(1183),張圣君云游至閩清縣金沙鎮,修成正果,于九龍溪巨石上羽化升成,時年45歲。鄉人以其頭顱塑像,建方壺寺奉祀,稱為“母殿”。明正德皇帝敕封為“都天法主監雷三元普濟大師”。張圣君信仰是福建漢族民間道教閭山派兩大組成支派之一的“張法主公教”,是閩臺道教閭山派的重要構成部分。張圣君尊為民間農業、商業保護神,信眾主要分布于江南、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一帶,全球信眾逾億人。

微信圖片_20250111212646.jpg

張圣君學雷法的“雷洞”

方壺巖作為張圣君曾經活動和學道之地,有著眾多與張圣君有關的遺跡,如有張圣君學雷法的“雷洞”;有他于龍虎山拜天師學“文法”歸來供奉天師的“天師洞”;有其坐禪念佛的“禪洞”;有煉化真丹的“煉丹井“;有治疫救民的“龍泉”“甘露”二井;方壺巖峭壁上還有“承天臺”“游仙臺”和“天梯”等數處;巖上之獅峰絕頂,則有約100平方米寬的石坪,人稱“煉法場”,相傳是張圣君修仙煉法、勇斗魈魅的場所。

沿方壺寺旁青石鋪就的登山石徑前往與獅峰相倚的仙桃峰, 秋日雨后的方壺山,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在歲月的筆觸下徐徐展開。落葉如毯,層層疊疊地交織著金黃與橙紅。陽光透過斑駁的枝葉灑下,宛如金色的絲線。山坡上,楓葉似火,燃燒著熱情,風拂過,搖曳生姿。綻放的野菊,如繁星般點綴著山野,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一路走去,四周散布著許多奇巖怪石:草叢中的青蛙石,瞪眼欲躍;水潭旁的老豚石,浴罷正眠;山崖上的神犬石,張嘴伸舌;亂崗中的金雞石,正在孵蛋;溪畔的靈龜石,正爬上岸……這些奇石天工造化,不經雕琢,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而且許多奇石都有一個與張圣君有關的傳說故事。

登上海拔1132米的峰頂,極目遠眺,群山連綿,峰巒疊嶂,紫氣繚繞,如夢似幻。峰頂之“仙桃坪”占地50平方米,坪上有一“棋盤石”,相傳為當年張圣君觀仙人對弈而得到仙桃的地方。周邊怪石星羅棋布,皆與張圣君傳說相關,如“仙桃石”“劍破石”“煉武石”“仙床石 ”“駕皈石” “飼牛石”“牛眠石”“磨刀石”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最令人稱奇叫絕的是不遠處的“天池”,面積達3000平方米,形如苞葉,水自巖涌,汩汩不息,池草茂倩,游魚閑適,宛若瑤境,池水倒映著湛藍的天空和斑斕的群山,寧靜而悠遠。池中有稀世之珍“紅腹四腳魚”,相傳為張圣君所養,以制藥救人。明代詩人白璞寫有《天池游》詩:“方壺古跡近天池,端坐南磯掛屬離。水秀山明多勝景,神靈人杰總相宜。山崇嶺竣層層上,露重風輕導導奇。久已賦詩登省志,閩疆遐邇盡周知。”

方壺山另外一大亮點,便是摩崖題刻眾多,宋元明清各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和仙士道士,或閑游攬勝或慕名訪幽或專程云游,在這里留下珍貴的詩文題刻:八百多年前宋代詩人張仁裕在巖石上題了一首詩:“巍峨嵋壁立山巔,瞧步云生別有天。豹脊歌支依古洞,龍口幽德涌清泉。鐘聲遠應千峰間,霧艷長空萬壑連。登眺陶然忘薄暮,依僧留宿細談禪。”這是方壺山保存至今最早的石刻,十分難得。另有元朝名士王用文題“方壺”楷書,蒼潤勁拔,十分大氣明朝名士曹學佺題的“山川毓秀”行草,雄健灑脫,韻味無窮;明朝萬歷年間王大壯的“龍泉”行筆迅疾,氣勢恢宏;明朝天啟年間張大韶的“雷洞”和沈野的“仰高”及刻于“至正元年春”的“閩山福地”等,都沉穩有力,入石三分。方壺巖摩崖石刻大都有明確的紀年,而且大都是歷史上的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題,書法精美,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很高的史料價值,為研究福建地方社會、風俗歷史以及張圣君信仰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秋風瑟瑟,吹過耳畔,帶來絲絲冷意,卻并不讓人覺得寒冷,反而有一種清爽宜人之感。眼前與心上的秋日便應了詩人的那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在這秋日的方壺山中,每一處景致都如詩如畫,讓人陶醉,讓人留戀,仿佛時間都為這仙境圣地而停留,不忍離去。